黑虎泉泉群

山东省济南市区泉群

黑虎泉泉群,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旧城东南隅,南护城河东段。沿河两岸,东起解放阁,向西长约700米的地方,共有泉池14处。以黑虎泉最大,泉水涌量仅次于趵突泉,在济南众泉中占第二位,最大涌量约4.1万立方米/日。

位置境域
黑虎泉泉群,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旧城东南隅,南护城河东段。沿河两岸,东起解放阁,向西长约700米的地方,共有泉池14处:依次为白石泉、玛瑙泉、九女泉、黑虎泉、琵琶泉、南珍珠泉、任泉、豆芽泉、五莲泉、一虎泉(缪家泉)、金虎泉、胤嗣泉、汇波泉、对波泉。其中黑虎泉、金虎泉、南珍珠泉,名列金《名泉碑》。
水文特征
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济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降水量为650~700毫米。由于夏季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三分之二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五分之一,冬春两季降水很少。四季降水量的具体情况是:春季(3~5月)86.9毫米,夏季(6~8月)448.2毫米,秋季(9~11月)124.9毫米,冬季(12~2月)25.2毫米。随着降水量的季度变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应地出现季节变化,不过在时间上较降水的季节变化推迟一些。一般年份,泉水变化过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渐减少,至6月出现最小流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随降水量增加而流量开始增大,8、9月出现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雨季过后,流量开始变小,直至次年初夏。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同样影响着泉水流量和水位。一般规律是年降水量多,当年泉流量大,水位高;年降水量少,当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
大气降水对泉水动态变化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人工开采量不超过泉水流量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如果开采量大于泉流量,雨量因素则处于次要地位。开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的动态变化。1972年1月20日6时40分,市区发生大面积停电4小时50分钟的事故,提水系统全部停机,这段时间市区水位回升40厘米。1968年,开采量与泉流量大体相当,被称为二者的转换年。在此以前,开采量小于泉流量,因此泉水表现一直很好;在这以后,由于开采量超过泉流量,并不断增大,泉水流量变小。为了证明这一点,1980年9月24日,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市区停采地下水8小时,比平日少采水135600吨,市区地下水位回升44~45厘米。据山东省水文地质队资料,1973~1977年,市区水位下降2.25米。从1976年以后,雨季后不到1个月,泉水流量就逐渐减少。趵突泉自1981年以来,连续三年在3月上旬至9月初断流,干涸达半年以上。1988年8月至1990年8月,趵突泉断流长达两年之久。
济南泉水还以质纯味甘著称。泉水来自岩层深处,受气温影响甚微,水温比较稳定,常年保持在17~18摄氏度,无色无味,清冽甘美,为优质饮料。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济南“普利思”矿泉水,即是直接从地下汲取而成。经国家地矿部门鉴定,矿化度为650,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每升含有:锂(Li)0.12毫克、锶(Sr)0.99毫克、锌(Zn)0.13毫克、镁(Mg)35.55毫克、溴(Br)0.5毫克、钙(Ca)62.68毫克、偏硅酸(H2SiO3)76毫克。
该泉群是城区四大泉群中流量最大的一个。据1959~1977年统计,泉水平均流量每日为10.1万立方米,最大18.92万立方米,最小为0.55万立方米。其中1973~1977年测量,每日平均流量为7.12万立方米,最大16.02万立方米。这里,地势低洼。
地质地貌
古时,人们对济南泉水成因的说法很多。有的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河南的王屋山。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明代胡缵宗诗云:“王屋流来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前人也有关于济南泉水来源的正确说法,如宋代曾巩、金代元好问等人认为,济南的泉水并非济水之出露,而是来自济南城南的山区。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期间,为摸清泉水来路,曾进山调查,认为南部山区的水下渗潜流至市区而出露成泉。他在《齐州二堂记》中说:“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之湾(即锦阳川水),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疑在柏崖山处),而至于渴马之崖(在今党家庄镇东、西渴马崖村一带)。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
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带,高差达500多米,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
在地质构造上,南部山区属泰山隆起北翼,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由于北侧断裂切断,形成许多断块,其中千佛山断块是构成城区泉群的构造基础。山区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岩层以3~15度倾角向北倾斜,至市区埋没于第四系沉积层之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岩溶地貌发育,形成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组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网道。市区北部为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侵入体,质地细密,岩质坚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断块西有通过纬一路的千佛山断层;东有穿过解放桥和老东门的羊头峪断层,这样就组成了东西北三面阻水岩体,构成了三面封闭的排泄单元。
南部山区,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发育的地方,吸收了大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了丰富的裂隙岩溶水。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变质岩的隔阻,沿岩层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运动,形成地下潜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岩体的阻挡和断层堵截,地下潜流大量汇聚,并由水平运动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促进了岩溶发育和水位抬高,在强大的静水压力下,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地带及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弱处夺地而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涌泉。
据地质部门查明,黑虎泉泉群所在地区,地表有20多米厚的第四纪的砂、砾石、粘土层,往下是几米厚的闪长岩,闪长岩下面是奥陶纪白云质石灰岩,泉水即来自白云质石灰岩中。
主要泉池
黑虎泉,位于南护城河东端南岸陡壁下,北与解放阁相对。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这泉为一天然洞穴,高2米,深3米,宽1.7米。穴由青石砌垒,上有巧石悬挂,下有顽石啮波,左右秀石错落。洞穴隐露,从远处望去,犹如猛虎吼天。泉水涌量仅次于趵突泉,在济南众泉中占第二位,最大涌量约4.1万立方米/日。水自洞中通过暗道由标高27.88米的石雕兽头口中喷出,形似瀑布,然后流进长约13米、宽约9米的石砌方池中。此兽名为赑屃,传为龙之六子,性喜水,常栖水边。池中兽头清末仅是1个,1931年整治泉池时建为3个。池内泉水清澈,青藻漂浮。池北为一水闸,标高6.93米,水漫流形成水帘,泄入河中。
昔日,泉水声势浩大,明朝人刘敕曾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喷珠飘练,澄澈可鉴眉睫。泉溢而出,轰轰下泻,澎湃万状,飘者若雪,断者若雾,缀者若流,挂者若帘,泻为圆池,名曰太极。池中屹然一巨石,水石相击,珠迸玉碎,潆洄作态,其声如昆阳巨鹿之战,万人鸣鼓击缶……十丈外洒人。”如今,盛水季节其气势如故。
泉是因声和形而得名。泉源为一深邃洞穴,内有巨石盘曲伏卧,上生苔藓,显得深苍苍,犹如猛虎深藏。泉水从巨石下涌出,湍击巨石,发出粗犷的鸣响,再加半夜朔风吹入石隙裂缝,惊人的吼声回荡于洞中,酷似虎啸,故名。
明代嘉靖年间,黑虎泉洞穴的上方曾建有黑虎庙,庙内供奉着“赵公明”。院内院外,花木扶疏,景色佳丽。清朝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记载:“‘碧栏之下,寸寸秋色’,古今以为奇语,移赠此泉,洵可无愧。”
1965年后,疏浚河道,整修河岸,堆叠假山,栽植各种花木,新建解放阁、黑虎泉茶社等,辟为江南式的滨河水景园。在黑虎泉洞穴上方的黑虎庙旧址,新建一处观览泉水的小庭院,内有茶厅、平台,凭栏可赏看泉涌及周围景色。
白石泉,在黑虎泉东北,解放阁南侧河岸边,西与九女泉相邻,泉边有洁白的自然石俯卧。昔日,泉流甚急,喷涌摇荡,冲击白石,发出清响。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该泉出现较晚。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春夏之交,天旱,山东布政使江兰主持疏浚河道,以祈甘霖。数日应祷,果然天降大雨,即刻从地中涌出一泉,泉周有很多白石,或出或没于水面,似朵朵白云,故命名为“白石泉”。水甘美如醴,既可灌溉又可饮用,居民为之欢欣。为记此事,清代书法家桂馥于嘉庆二年(1797年)秋,撰文并书白石泉碑(今碑已没)。泉边原建有“金山小煞”,筑亭台、楼阁、宝塔、茶室等,可于此放舟垂钓,观白鹭戏水。清代济南人乔岳《松石诗抄》中有《白石泉上》诗赞美说:“风满园林月满楼,一泉围绕半城秋。溪西烟树知多少?添个鱼船胜虎丘。”解放初期建筑已废,但水势尚好。盛水时节,串串水泡争相浮出,漾溢着涟漪,与水中青藻白石相乱,编织出一幅水纹图案,其景不减当年。
九女泉,位于解放阁下护城河北岸,东与白石泉相邻。泉流淙淙,松柏蓊茏。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有载。据传说,泉水清澈甘美,引得九仙女于风清月明之夜,来这里浣纱沐浴,既歌又舞,欢快异常,因此称之为“九女泉”。该泉呈椭圆形,半伸河中,自然石驳岸。泉池高出水面,清澈见底,水泡从池底冒出,袅袅升起,于水面碎裂,与绿藻交织出美丽的图案。细流从石缝中泄入河内,与溪水相击,如溅珠玑。东西两侧垂柳婆娑,与泉池相映成趣。
琵琶泉,位于黑虎泉西,护城河南岸。池底冒出串串水泡,于水面破裂,咝咝作响,夜深人静听之,犹如琵琶扬韵,故名。泉池原为不规则自然形式,1965年重新修整,池壁以青石砌成,四周石雕栏杆装饰,水从北侧出口漫溢二级石阶,跌进护城河中,形如丝弦,与河水相击发出声响。泉东侧有一石拱桥,建于1964年,因泉得名“琵琶桥”。泉南有一高阁探出岸来,名为“清音阁”。坐在阁内,既可聆听琵琶泉发出的清越之声,又可赏看琵琶泉的秀姿及周围风景。
五莲泉,在琵琶泉西,护城河中的南侧。池底泉眼甚多,较大者有5个,水泡成簇,于水面破裂,似五朵盛开的莲花,故名。1965年整修,为四方平整的池岸,高出河面标高0.5米,泉水涌上池口,向四周漫溢,尔后二叠而下,落于河中,如同挂帘。1986年,泉池四周改为曲岸,堆叠自然石。山石以聚为主,叠砌成岛,高出水面,泉水从岛上石缝中溢出,流入河中。1985年5月在泉南侧河岸上建“五莲轩”,由亭、台、廊、榭组成,规模较大,构成一组别致的景观。
一虎泉(缪家泉),在五莲泉西,护城河南岸。因水从一石刻虎头中流出,故名。这里曾为清光绪壬辰科进士、翰林院编修、临清直隶州知州缪润绂的花园,故又称“缪家泉”。泉水自河岸斜坡泄出,1983年作为黑虎泉公园的一个景区,整修泉池,就势叠山理水,创构了城市山林景观。山脚清流环绕,自西向东,三个洞穴依次排开,其形各异。泉水汇成曲池,然后跌进河中。池边矶石横卧,水中巨石矗立,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金虎泉,在一虎泉西侧河中,名列金代《名泉碑》。清代时失迷。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仍称“今失考”,但又云:有人说即在护城河北岸胜绍公司院内,亦有人说在范氏花园内。“范氏花园”今址为何处,已不明。相传,该泉原在河南岸,水势甚猛,由曲折小溪注入河中。泉源处由人工用山石装饰,形式奇特,似虎非虎,故名“金虎泉”。昔日,泉侧有一庭园,名曰“适园”,建于何年无考。此园沿河构筑,东西狭长。园中有溪,溪上架桥,桥旁建亭。后来,园主家境衰败,庭园荒废,被山西商人李卓购买,加以修复,改园名为“须弥”,改泉名为“金粟”。解放前此园荒废,泉也与岸分开,移至河中。1986年,于泉上建亭,透顶、翘角,绿瓦,因泉得名“金虎亭”。南侧有三曲平桥与南岸相连,游人可由曲桥步入亭内。
汇波泉,在五莲泉西侧,护城河南岸。沿池四周,山石聚散布置,东、西、南皆为土坡,土坡以山石叠砌形成山峦。泉水在山脚下涓涓流淌,汇为小潭,两侧山石交错,细流潺 ,犹若山涧小溪。1986年于山上建“伴月亭”,亭挑出水面,跃跃欲飞,周围绿树垂荫。泉、石、亭、树有机结合,极富情趣。
对波泉,在护城河北岸,与汇波泉相对,故名。池侧矗立小亭,名叫“对波亭”,1985年建,因泉得名。
玛瑙泉,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有载。位于黑虎泉东,护城河南岸。周以块石砌垒,水泡从池底冒出,太阳一照,光彩夺目,如同玛瑙而得名。泉水从北壁石洞中流到河中。
豆芽泉,位于琵琶泉西,护城河南岸。为石砌方池。昔日,一附近居民常用此泉水生豆芽,故名。
南珍珠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亦有载。在五莲泉东北侧的护城河中。串串水泡涌出似珍珠,又因在旧城内的珍珠泉之南,故名。
任泉,位于南珍珠泉西北侧,护城河北岸下,南与五莲泉相对。以青石砌垒,水从砌石缝隙流入河中。
胤嗣泉,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有载。在金虎泉三曲小桥南端,碎石砌垒,不规则形式,水流入河中。因泉在张仙庙崖下,故取名“胤嗣”。解放后,庙倾圮,1986年重修泉池。
水系构成
黑虎泉泉群泉水汇流南护城河,再进东泺河,再注入小清河。济南护城河,系1371年(明洪武四年)建城墙时开挖的人工河,全长6644米,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的水均汇流其中,经东、西泺河流入小清河。
园林建设
环城公园,沿济南古护城河两岸布局,全长6.26公里。1984年始建,1986年建成。以绿地、水系和风景游览线把黑虎泉、趵突泉、五龙潭、大明湖、珍珠泉联系起来,构成济南市区的园林绿化中心。地势起伏,假山连绵,虹桥卧波,清泉潺氵爰,杨柳垂荫,百花争艳,亭台楼阁点布其间,成为颇具泉城特色的游览胜地。主要景观有:泉石园、鉴泉园、五三纪念园等。
黑虎泉泉群主要分布在泉石园中。泉石园,位于南护城河东段,济南旧城东南隅。这里清泉众多,除黑虎泉外,还有九女泉、白石泉、琵琶泉、玛瑙泉、五莲泉等10余处,为济南城区四大泉群之一。此地水面宽阔,地形起伏自然。1965年拆除破旧的民居,将清泉、名胜囊括在内,新建亭台桥阁,堆叠假山,石砌河岸,疏浚河道,栽植各种花木,被辟为黑虎泉公园。1986年建环城公园时,改称泉石园。几经建设,园内险峰峭壁,飞瀑涌泉,波光石影,清流映黛,绿柳婆娑的秀美风景区。多组亭榭因地就势,与花丛翠树相掩映,颇具江南风貌。主要建筑有:解放阁、清音阁、五莲轩等。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