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灵山,被称为“黔南第一山”,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贵阳市老城区西北边,距贵阳市中心约1千米,经纬度为北纬26°35'49.64″,东经106°41'21.34″,南接枣山路,东近八鸽岩路,东北有市北路,北至关刀岩、小关水库,西连长坡岭林场、七冲岭、三桥村及圣泉,面积约426平方千米。
位置境域
黔灵山,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境内,贵阳市老城区西北边,距贵阳市中心约1千米,经纬度为北纬26°35'49.64″,东经106°41'21.34″,南接枣山路,东近八鸽岩路,东北有市北路,北至关刀岩、小关水库,西连长坡岭林场、七冲岭、三桥村及圣泉,面积约426平方千米。
地理环境
地质
黔灵山地区属于向斜构造的一翼,地层从新老依次为中下侏逻系自流井群夹灰岩紫色砂页岩,上三迭系二桥、三桥组砂岩,下二迭系茅口组厚层灰岩和上二迭吴家坪组页岩等地层。黔灵山位于贵阳向斜盆地的西北边缘,其山的主体部分是以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为核心的背斜构造。背斜由北向南延伸至头桥附近的松山冷冻厂一带。该背斜的西部为黔灵湖,是一向斜构造,称为都拉营向斜,岩层主要为侏锣系自流井群的砂岩、泥页或页岩。黔灵山背斜的东南部亦为向斜构造,即贵阳向斜,贵阳市就在这一向斜盆地中。黔灵山出露的岩石主要为大面积的石灰岩,其次有砂岩及泥质页岩等。
地貌
黔灵山地貌为浅切割的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分为岩溶地貌和常态侵蚀地貌两类。因第四季冰川作用形成了凹顶的地理特征,是紫色砂岩低中山沟谷区,为
喀斯特地貌,其山系由蜿蜒崛起之三岭、五峰、三岩、二山等峰峦相连而成,海拔1100米~1400米,山麓海拔为1100米,最高峰为1390米。山体基岩裸露,凹槽、沟谷、石牙及岩溶漏斗、落水洞、溶洞发育,属侵蚀溶蚀地貌。
气候
黔灵山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为15.6℃,最冷月1月均温5.0℃,极端最低气温-9.5℃,最热月7月均温24.6℃,极端最高气温39.5℃,≥10℃年积温4600℃,年降雨量1200毫米,相对湿度80%左右。无霜期270天。
植被
黔灵山是贵州高原中部自然景观较典型且森林植被保存较为完好的少数山地之一,植被以次生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分为4个植被型组,13个群系组,14个群系及24个群丛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阔叶林为辅,组成的树种主要有
马尾松、海南五针松、杉木和侧柏,阔叶林主要为樟树、枫香、朴树、灯台树、云贵鹅耳枥等。
土壤
黔灵山的土壤类型较复杂,但主要的土壤有两类,即黄壤和石灰土,其次有酸性紫色土等。黔灵山的东南麓,发育了土层深厚的酸性黄壤,在九曲径、洗钵他一带,发育了薄层黑色石灰土,黔灵湖的东、西两侧,发育了酸性的紫色土和黄壤。
主要山峰
黔灵山山体有白象岭、八角岩、大罗岭、象王山、七冲岭、檀山、杖钵山、关刀岩。其中大罗岭海拔高1396米,是贵阳中心区西北第一高峰。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黔灵山有维管束植物共计128科、350属、476种,珍稀植物有
半枫荷、黔灵冬青、岩生红豆树、鹅耳枥,古树名木有
银杏、皂荚、拐枣、云南樟、枫香、朴树、大叶樟、马尾松、贵州泡花树、紫薇、青冈、珊瑚朴、黄柏、椤木石楠等。贵阳市最大的一株岩生红豆树位于海拔1280米的弘福寺至山顶观景台的路边,2003年时,测得树高18米,胸围145厘米,树龄约300年。
在黔灵山喀斯特地貌上生长的苔藓特有种达30余种,其中以丛藓科的钙土净口藓、真藓科的银叶真藓、绢藓科的细枝赤齿藓圆条变种等占优势;在非喀斯特地貌上特有的苔藓植物有15种,其中以灰藓科的鳞叶藓、羽藓科的细叶小羽藓、狭叶小羽藓、白发藓科的包氏白发藓、金发藓科的东亚金发藓等占优势,其余的百余种苔藓植物在黔灵山上广为分布,以叶苔科的叶苔、提灯藓科的尖叶提灯藓、凤尾藓科的凤尾藓、丛藓科的反扭藓、真藓科的长蒴丝瓜藓等长势最好,分布最广。
20世纪60年代开始黔灵山公园动物园圈养
猕猴,至2012年半野生猕猴分布有605只,主要为海南南湾猕猴、广西龙虎山猕猴、印度阿里加利地区猕猴。其他分布的分布的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的种类较丰富,记录鸟类100余种,其中留鸟30余种,有
红腹锦鸡、
灰胸竹鸡、
红嘴蓝鹊、
画眉等。
旅游资源
黔灵山旅游资源集中在黔灵山公园,内有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有第四纪冰川遗迹冰窑,包括地质地貌景观、地质体景观、水体景观、古生物景观、地质灾害遗迹景观、典型地层剖面、地质工程遗迹等,有三岭湾猕猴观赏园、弘福寺、麒麟洞、动物园、黔灵湖、风雨桥等景区。
历史文化
地名来源
黔灵山,山名“黔灵”,意指此山为贵州灵秀所聚,广义黔灵山是贵阳城区西北面的大罗岭、象王岭、白象岭、檀山、杖钵峰、狮子岩、关刀岩、宝塔峰和北峰等崇山峻岭的统称,狭义黔灵山是指以弘福寺为中心的黔灵公园景区。相传清康熙年间,临济宗三十三世传人赤松和尚云游到此,曾把一棵松树倒栽在山中,于是后人在栽树处修建弘福寺,并把此山命名为黔灵山。云岩区之名即源于境内黔灵山中“麒麟洞”,麒麟洞是俗名,原名云崖洞,又名檀山洞(亦叫唐山洞),云崖即极高之崖,贵阳方言“崖”“岩”同音,故称云岩。
文物古迹
黔灵山有弘福寺、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麒麟洞、古佛洞、洗钵池、圣泉等文物古迹。
弘福寺建于明末清初,是贵州著名的佛寺之一,也是全国重点开放寺庙之一。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赤松和尚创建。沿“九曲径”蜿蜒盘旋,经二十四拐,可抵达。寺庙佛像庄严,石塔林立,古木参天。径旁摩崖石刻不绝,其中“虎”字高6米余,题名岱山赵德昌书,实为清书画家孙清彦代笔。寺后象王岭望城台上海拔1270米,建有“瞰筑亭”。
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56年建成,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广场面积4200平方米,碑前广场宽64米,长34米,可容万余人。台阶6层共58阶,最高一层耸立着高约30米的石碑,碑上刻着李子光用隶书书写的“解放贵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二字。石碑顶端为两层,呈塔型,每一层有四只翘脚,下刻半圆形石花和一枚鲜红的五星。碑座呈正方形,四面中间雕刻有一花环,花环两旁为系着的红绸,以一定的弧度伸向两边,边向下垂挂,两侧雕刻有齿轮、稻谷、麦穗组成的图案。石阶三重,分别筑有雕花汉白玉石柱、石栏,离碑座高1.2米的上端,四面雕刻有白云托着的和平鸽两只。
九曲径乃通往弘福寺之山道,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开辟成径。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贵州布政使、按察使陈大文倡导重修。咸丰五年(1855年)主刹悟证募化修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拨款拓宽加固。曲径依山势越悬崖峭壁筑石而成,凡石阶三百八十三,十数步一折,数十步一曲,故称“九曲”,有“古佛洞”、“吹螺壁”、“响石洞”、“杨柳井”、“洗钵池”、“翠竹龙潭”等自然奇观,又有“第一山”、“黔灵胜景”、“多行好事,广积阴功”、“虎”等历代名家摩崖石刻和“亭”、“灵官亭”、“一泉亭”等人文景观。
猕猴园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中西上式建筑,包括会议室、招待所等。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9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此会晤囚禁于麒麟洞的张学良,并留宿一夜。解放后,此处一度作为贵阳市人民政府的临时办公场所。1957年黔灵公园建园,该地即划归公园管理。1985年,政府投资对此处进行了整修,拆除原招待所,配以富有中国园林特色的长廊及江南亭榭,以供游人休息及欣赏。尔后公园在此进行野生猕猴散养的科研。
麒麟洞因洞内有一巨型钟乳状似麒麟,古而称为麒麟洞。早在嘉靖九年(1530年),洞前已建有庙宇“白衣庵”。与对面咫尺之远处的“檀泉”为昔日的一大景胜。民国三十年(1941年)和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先后被蒋介石囚禁于此。1996年政府拨出专款建张、杨将军纪念馆。麒麟洞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黔灵湖于1954年拦大罗溪水筑坝而成,湖面积28公顷。1999年,市政府加大对公园建设的投入,完成黔灵湖清淤工程。建于1958年的“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黔灵湖西岸。1999年市政府投入专款进行改造。更换纪念碑护栏为汉白玉,广场为花岗岩地面,湖畔护栏为草白玉,调整了纪念碑周围的绿化植被。
贵阳黔灵山动物园位于杖钵锋山坳台地上,是一座繁育、研究野生动物的园地,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7.55公顷,从大门向后呈台地形上升。依山顺谷修建各种笼舍和饲养场,建有黑叶猴馆、熊猫标本陈列室、狮虎馆、熊池、鹿园等,笼舍面积3300平方米。展出动物50余种,展示有各种珍稀动物50余种,其中有珍稀动物东北虎、非洲狮、金钱豹、孔雀、驼鸟、鸸鹋、大天鹅、羚牛等,有贵州特有的名贵动物华南虎、黑叶猴、长尾雉、红腹锦鸡、白鹇等。
七星潭源于檀山泉,泉水从麒麟洞涌出至公园正大门,形成七个潭,取北斗七星作潭名,依次为摇光潭、开阳潭、玉衡潭、天权潭、天玑潭、天璇潭、天枢潭。2003年,政府投资对七星潭景观进行改造和开发,在保护原有景观的前提下,对七星潭驳岸、水景、植被和林相进行改造,增加道路、广场和休息设施的建设。
黔灵山中的“圣泉”亦称“百盈泉”、“漏勺泉”,位于黔灵山湖西南约600米的黔灵乡三桥村境内的下五里,海拔1180米,比黔灵湖水面高出约90米。从黔灵湖西岸向西南方向走去,穿过铁路,沿松林小路上行约500米即达圣泉所在地。圣泉从山腰两山夹峙的一个洼地边缘的石罅中渗出,一天中盈缩百余次,故称“百盈泉”。泉在明代已成为“贵阳八景”之一,名曰“圣泉流云”。
民风习俗
清代以前的黔灵山,人迹罕至,鲜有民居,自赤松和尚来山创建弘福寺后,遂变成贵州佛教名山。贵阳市居民有春节期间爬黔灵山祈福、重阳节黔灵山登高的习俗。2024年2月1日至25日期间,黔灵山公园开展了“福猴闹春、黔灵山春节漫游季行浸式游艺活动”。
保护研究
价值意义
黔灵山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地质遗迹,是贵州省自然景观比较典型,而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少数山地之一,植被种类繁多,植被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反映了其处于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区域的特点。黔灵山也是贵阳市民节假日进行森林游憩和健身活动的重要场所。
生态保护
民国时期,贵州省政府将黔灵山列为保护名胜处所,保护的对象包括寺庙建筑、佛像、礼乐器具、经卷、雕刻、绘画等,所在地的森林以及环境卫生,均列为保护范围。贵阳市政府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择定黔灵山、华家山、鹿冲关、八鸽岩四处为保育林区,任何人不得损坏树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阳市政府在黔灵山后山和麒麟洞附近建了180多亩苗圃。黔灵山珍稀植物面临猴群破坏的问题,猴群活动频繁的杖钵峰、猴场、麒麟洞、土帝关、弘福寺、九曲径一带,对地被植物灌丛的破坏严重,如火棘、山茶、油茶、忍冬、凤尾蕨、金星蕨、扁竹根等,造成土帝关等林中地面光秃露土。为了保护公园内的生态平衡,黔灵山常年捕捉老弱病残和有攻击性的猕猴,赠送给其他单位和城市的动物园,平衡公园内猕猴数量。2024年10月,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向黔灵山公园捐赠了价值6万元的急需物资,助力园内动物保护和游客服务能力提升。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