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是世界文化遗产,符合(II)-(IV)遴选标准,遗产主体位于中国厦门市的九龙江出海口,是一座面积仅1.88平方公里的海岛。
遗产主体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世界遗产的主体为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面积1.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6万人,隔500米宽的鹭江与厦门岛相望。宋时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岛西南有一海蚀岩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自明朝雅化为名。鼓浪屿周边海域为厦门港主要部分,紧临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文昌鱼保护区、大屿岛白鹭保护区,与金门列岛隔海相望。
申遗简史
申遗背景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是中国一处独特的、见证了中国在全球化发展早期阶段实现现代化和中外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历程的活态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坚韧的文化根基和对世界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包容、吸纳与发展。鸦片战争之后,鼓浪屿在传统聚居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现留存有展现不同时期、风格多样的历史建筑及园林、自然有机的历史道路网络以及内涵丰富的自然景观,体现了现代人居理念与当地传统文化的融合。
尽管掩映在僻静深巷的老建筑,成为鼓浪屿发展旅游观光的关键吸引力,但经历一场场的浩劫后,不少老建筑要么日益破败,常年无人维护,或者过度商业开发,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如果借助国际的力量和标准,这对鼓浪屿保护十分有益。没有任何节制的大开发和低端商业生态,极大破坏了鼓浪屿原有生态环境。曾经的人文之岛成为“旅游集散地”,旅客人满为患,垃圾遍地,房屋乱建,烧烤摊的油烟让洋派的琴岛风雅尽失。决定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国际的力量和标准保护鼓浪屿,让鼓浪屿文化保护和传承进入到“国际文明坐标和体系当中去”。
申遗历程
2009年4月17日,厦门市政府成立“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小组”。6月2日,鼓浪屿申遗文本及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2012年6月29日,厦门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9月7日,鼓浪屿第五批申遗要素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方案通过评审。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公布鼓浪屿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2月31日,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讲座暨首发仪式在鼓浪屿举行。
2014年3月27日,福建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2016年鼓浪屿世遗项目。6月19日,《鼓浪屿整治提升总体方案》正式出台。9月25日,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出台。
2015年9月30日,申报文本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预审文本并通过格式审查。
2016年1月18日,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报国家文物局建设部会签。1月29日,经国务院通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函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推荐“福建鼓浪屿”作为2017年文化遗产项目。
2017年7月8日11时10分(当地时间2017年7月8日17时10分),在波兰历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意义
鼓浪屿的发展和建设成就,是中外多元文化在社会治理、人居环境营造、建筑与园林艺术、文化生活等领域广泛、深入交流的物证。在这不到百年的时间内,鼓浪屿经历了从传统聚落到殖民风格居留地,再到兼具国际化与本土化特征的现代社区的跨越发展;其岛上保存完好的历史遗存真实完整地记录了这一曲折的发展进程和鲜明的风格转变,浓缩了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显现出主导了鼓浪屿不同阶段更新发展的群体特质。鼓浪屿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清晰地追溯外来文化的传播过程,更展现出历经海外闯荡的闽南移民群体对故土早期现代化基本特征的塑造。以其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借鉴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揭示出这—群体丰宙而独特的文化基因,以及他们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这不但使鼓浪屿成为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互鉴的典范,也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价值观的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鼓浪屿:历史文化社区”获评固然可喜,在增长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应意识到,是否被列为世界遗产并不影响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并非通过世界遗产名录的认可才能获得自信。另一方面,中国之所以积极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申请得到世界遗产的认可,是希望获得更多国际组织对中国遗产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并展示对世界遗产保护的责任,以及对国际社会的承诺。社会公众应该意识到,中国遗产的价值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遴选评价
标准(ii):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百年间,鼓浪屿是东亚和东南亚区域独具特色的对外交流窗口。闽南传统风格、殖民地外廊式、西方古典复兴式、现代主义风格、装饰艺术风格等建筑风格汇聚于此,并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土壤中生发出具有本土建筑特征的“厦门装饰风格”,影响辐射到沿海其他区域。其完整的岛屿环境,自然有机的道路网络,各具特色的街区肌理,多样的建筑风格和园林景观设计的物质遗存,共同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在社会生活、建筑园林设计及建造、艺术风格、现代技术等方面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成为全球化早期阶段人类价值观在东亚和东南亚沿海地区交流、互鉴、融合的集中体现。
标准(iii):在早期全球化的浪潮中,鼓浪屿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发展轨迹是中国步入近代化历程的缩影,更是闽南移民文化开拓性和包容性的突出见证。衍生自中原汉文化,吸收了当地海洋精神的闽南文化,自古以来就兼具对汉文化核心价值的坚守和对异质文化的开放。19世纪后,大批闽南本土居民移民海外,成为全球化浪潮中文化、资本、信息交流的重要桥梁,构建了更具时代特色的移民文化。其深厚的民族特性、宽阔的文化包容力和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随着20世纪后还乡移民群体在鼓浪屿推动的社区治理、公共设施建设、经济活动、文化创新等多个层面的近代化变革,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标准(iv):鼓浪屿是近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具有高品质和早期现代性特征国际社区的独特范例。经由多元文化群体参与管理和共同营建的鼓浪屿,在有限的岛屿空间内,组织出有机且功能完善的城镇空间结构,建造了风格多样且时尚的建筑宅园,引入了同时代最先进的社区公共设施,构成了完整且保存完好的岛屿历史景观,从而突出地展现了引领时代潮流的现代性,以及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现代人居环境理念。
遗产价值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完整地保存有表达其突出普遍价值的所有遗产构成要素,包含岛屿自然景观,由历史道路和典型街区肌理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社区公共管理机构、驻岛机构、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建筑和宅园等,充分反映了鼓浪屿自19世纪中叶之后的近百年间,各个代表性历史时期的建设成就,以及多元文化在社会生活、建筑和园林艺术、建造技术等多方面的交流和融合,体现了遗产价值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完整性。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作为历史城镇类型遗产,由岛屿自然景观要素、历史道路、典型街区肌理、历史建筑和宅园景观等遗产要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城市历史景观,整个遗产地的真实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延续至今的住区功能和性质、保存完好的城市空间格局与道路体系、特色鲜明的片区形态和完整延续的历史建筑与宅院景观。
首先,在社区功能方面,鼓浪屿作为理想居所的住区功能通过城市规划层面上对鼓浪屿的城市功能定位延续了下来,并保持着文化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特色。
其次,在城市结构的整体保护和片区肌理特色层面,鼓浪屿有效地保持自然景观要素的历史形态,相关文化遗迹的位置、形态、材料的历史特征,历史道路的网络形态、空间尺度、街道界面的历史材料和空间感受,以及典型街区肌理的原有功能、建筑密度和空间尺度等历史特征。
第三,在历史建筑和宅园景观保护层面,所有遗产要素中的历史建筑均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风貌建筑,成为受到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保护的文物古迹。
遗产保护
遗产现状
“鼓浪屿:历史文化社区”世界遗产范围包括鼓浪屿全岛及其近岸水域,总面积316.2公顷;缓冲区涵盖邻近的大屿和猴屿两座岛,并一直延伸到厦门岛海岸线,总面积886公顷。岛上最直接展现遗产价值的代表性要素有51组历史建筑及宅园,其中包括工部局遗址、会审公堂旧址等工部局时期的社区公共管理机构遗存,体现中外政治、商贸、文化交流的各国领馆、中外商贸金融机构等驻岛机构遗存,综合反映当时鼓浪屿社区服务近代化水平及多元文化交流的各类宗教、文教、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建筑遗存,码头、自来水、通讯、报时、墓地等设施遗存,以及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影响的大量住宅建筑及其庭园遗存。此外,还有4组历史道路,7处代表性自然景观与2处代表性文化遗迹,共同构成了鼓浪屿自然有机的空间结构和内涵丰富的城市历史景观要素。除了上述遗产核心要素,岛上存900余栋历史风貌建筑。
保护措施
一、对城市进行管理。发展旅游后,旅游景区和居住社区是有矛盾的,尤其在游客数量没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给居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二、控制上岛总人数。2017年6月30日开始,每天上岛总人数最高限定为5万。这样做既保证游客旅游的舒适度,也保障了岛上居民生活的舒适度。
三、行政管理机制需要调整。鼓浪屿管委会是厦门市政府的派驻机构,但没有下属的行政执法队伍,而鼓浪屿的行政执法队伍都在鼓浪屿街道,不是上下级,就存在着配合度不高的问题。
四、整治一些不利于鼓浪屿的文化氛围与对外声誉的低俗商业店名。需要利用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和政府“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这些商业机构,让他们更契合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气质。
五、对遗产要素的监测和管理。文化遗产的最高境界就是保持原样,所以最关键的就是做好预防,比如给建筑安装监测设备,或定期去现场对局部损害处进行拍照。监测内容主要有遗产要素单体、本体与载体病害、旅游与游客管理、建设控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一些微环境的监测指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