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威王论国宝》是一篇古文,出自《资治通鉴 周纪》,用于纳谏用能。
原文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①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⑨者,使守南城,则
楚人不敢为寇,泗②上十二诸侯皆来朝⑤;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⑥;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③,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钟首者,使备⑦盗贼,则道不拾遗⑧。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④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资治通鉴 周纪》
注释
①会田:会猎。“田”同“畋”,打猎。②泗:河名,主流在山东境内。③祭北门:面对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因为燕在徐州之北,所以只能祭其北门。④岂特:岂止。⑤ 朝:小国国君对大国国君一种礼节性的拜见。
⑥河:此指黄河。⑦备:警备。⑧拾遗:拾取丢失的财物。9檀子:人名。下文中的“盼子”、“黔夫”、“钟首”也是人名。
译文
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会猎。魏惠王说:“齐国也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虽然小,但是尚且有直径一寸左右的珍珠,能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的珠子有十枚。像齐国这样大的国家怎么会没有宝贝呢?”齐威王说:“我所以认为的宝贝和大王你的不同。我的臣子有个叫檀子的,让他守南城,
楚人就不敢为寇作乱,泗河旁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见;我的臣子有个叫盼子的,派他守卫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往东在黄河上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个叫黔夫的,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就会面对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就会面对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过来要求居住于齐国的有七千多家;我的臣子有位叫钟首的,派他防备盗贼,就会做到路不拾取丢失的财物。这四个臣子,能照耀千里,岂止十二辆马车呢!”魏惠王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
简评
这是历史上少有的精彩对话。
首先,魏惠王的
小家子气表现充分,国君在外交场合会谈,居然像家庭妇女一样,比起首饰来了。惠王依一般女人的心理,要知道其它女人的秘密,就先透露点自己的小秘密,然后一付小女人的聪明劲:“你哪能没有呢?”齐威王只好给他上课。两人的国宝观不同,一人以人才为国宝,另一人以珠宝为才宝。
人才是最大的财富,这在不仅在今天,就是在上古也应该是基本的常识。但人们最容易忘记的往往就是常识。
人物生平
齐威王(前378年―前320年),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妫姓,田氏,名因齐,齐桓公
田午之子。公元前356年继位,在位36年。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生平
早在古齐国时,田氏夺取11个姜氏的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
齐威王、
齐宣王是两位比较贤明的国君,他们
招贤纳士,齐威王、齐宣王之时,为齐之鼎盛时期,时楚已先后灭
鲁国以及鲁南诸国,也有山东东南部地区,对齐国形成直接威胁,所以随着形势的发展,齐威王时接原有西段长城,继续向东展修,宣王续之,修至滨海,作为对楚的防线。时楚亦为战国七雄之一,国势强盛,灭鲁胁齐,故战国时期整个齐长城已主要防御
楚国了。
因
田齐初立,见楚、吴、越三国俱称王,自己不甘居下,也便自称“
齐王”。
齐威王以
邹忌为相国,用
田忌为司马,孙膑为军师,教兵习战,以谋征伐。
齐国是天下大变化的枢纽,齐威王田因齐即位三十余年,做了三件大事,而其所作的每件事都改变了天下格局!第一件,铁腕整肃吏治,启动了战国之世第二次变法的潮流,带出了韩秦变法;第二件,与
魏国霸权对抗,打了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两场大胜仗,使魏国霸权一落千丈,天下由魏国独霸变为齐秦魏三强鼎立;第三件,建立稷下学宫,使天下士子由争相“留魏”变成了争相“留齐”,天下文明潮头自然也由魏国转到了齐国。在三十年里,齐国能够打败
魏国,自然是齐威王扭转乾坤。秦孝公英年早逝在方今天下君主中,齐威王就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雄主。
威王初即位,日事酒色,不理政事。以致韩、魏、鲁、赵等国都来入侵,出现了“
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但他虚心纳谏,立即振作起来,下定了“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平民邹忌以鼓琴求见,劝威王用贤臣、除奸佞,恤民养战,经营霸王大业。威王见
邹忌是个人才,三个月后就用为相国,加紧整顿朝政,改革政治。
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大夫,勤理政务,荒地得垦,人民富饶,不但人正直、不善结纳近臣,故时有毁言谤语;阿城(今山东阳谷县东北)相反,田地荒芜,仓库空虚,防务松弛,但对阿城大夫却日有美言。齐威王派人查得真情,立即召回二位大夫,当众给即墨大夫加封万户土地的封赏;对阿城大夫则处以烹刑。由是,齐国上下震动,人人不敢隐过是非。
威王还下令全国:不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或老百姓,能当面提出君主过失的,得上赏;用书面指出君主过失的,得中赏;在广众中议论君王过失的,得下赏。由于广开言路,不一年,弊除政清,齐国大治。
齐威王决心称霸天下,他铸鼎声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谟克诚。其唯因齐,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朝问诸侯,合扬厥德。”在这里,他表示要以黄帝和
齐桓公以及
晋文公的功业来发扬乃父桓公(田午)的令名令德。
他精选郡守,加强边防。使
南子守南城拒楚,田肹高唐拒赵,黔夫守
徐州拒燕。用种首为司寇以安境内;用
田忌为司马,孙膑为军师,教兵习战,以谋征伐。他把这些人才看作比夜光珠还要珍贵的国家至宝。
公元前353年和前341年,齐国出兵救赵救韩,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
桂陵战役和
马陵战役。两次打败了强大的
魏国,开始称雄于诸侯。到齐威王晚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
社会评价
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伊始,“好为淫乐
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于
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史记·滑稽列传》)
但他虚心纳谏,振作起来,下定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
首先从治吏入手,向他的左右了解地方管吏的政绩情况,左右都说阿大夫是最好的,即墨大夫是最坏的。齐威王又亲自深入到各地明察暗访、向老百姓调查了解,其结果与左右说的截然相反,事实是即墨大夫管理的即墨地区“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而阿大夫管理的阿地却是“田野不辟,民贫苦。”(《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那么,为什么左右瞒报实情,颠倒黑白,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说成好的?
原来,即墨大夫为人正直,一心为人民办事,不善结纳朝廷的左右近臣,所以大官们都说即墨大夫不好。反而阿大夫善于用贿赂手段买动人情,巴结朝廷左右大臣,因此大官们都说阿城大夫是好官。
齐威王掌握了实情以后,就把各地的官吏召集起来,对确有政绩的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对阿大夫以及那些因受了贿赂而隐瞒实情的大臣“皆并烹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此后,“群臣耸惧,莫敢饰非,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资治通鉴》)
齐威王治吏在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启示。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
。
1、正人先正己,己不正难以正人。俗话说:“
上梁不正下梁歪。”齐威王即位之初,正是因为他贪图享乐,沉湎于酒色,左右大臣和地方官吏才敢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以致百官荒废,国人不治。还是这个齐威王,当他幡然醒悟,励精图治,“一鸣惊人”的时候,欺骗造假没有市场了,所以人们也就“莫敢饰非,务尽其情”了。上行下效,上有所求,下有所好,古今如此。比如,哪一个执政者喜欢受人吹捧,其来自下面的多是阿谀奉承;哪一个执政者喜欢好大喜功,其下必然大造“形象工程”;哪一个执政者不讲实事求是,下面必然会刮造假浮夸之风。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认识到,上面刮什么风,下面就会下什么雨。官德影响着政风,政风影响着民风。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决定着国家政风民风的好坏。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官德建设,重用那些官德高尚、清正廉洁、任劳任怨、干事创业的干部。让每一位干部都成为下属垂范的表率,群众学习的榜样。
2、偏信则暗,兼听则明。齐威王真是一位知错就改、求真务实的实干家。从他治吏这件事,我们可以想象到,如果当时他只是听了左右大臣的汇报就下结论的话,其结果会截然相反,被烹的肯定不是阿大夫,而是即墨大夫了。如此,后果就不堪设想,他的治吏改革不但达不到扶正压邪、扬善除恶的目的,反而会
助纣为虐,官场不正之风不但得不到遏制,反而会愈演愈烈,改革就会失败。官,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决策和指挥者,如果一旦出现决策指挥错误,受害的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古人都明白:“国之所以乱者,废事情而任非誉也。”(《
管子·明法解》)何况今人呢,今天的领导干部更应该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注重调查研究,不偏信,多兼听,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的决策,指挥才会尽量避免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