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岸镇,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下辖镇,地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北部,东、北与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相邻,南接黄金镇,西交宝坛乡。行政区域面积370.46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清代,属罗城县。
民国十四年(1925年),设龙岸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龙岸乡,属罗城县。
1968年,设龙岸公社。
1984年,龙岸公社改乡。
1993年1月,龙岸乡改镇。
行政区划
1985年,原龙岸乡辖13个村委会。
1989年,原龙岸乡设13个村公所、164个村委会。
2011年末,龙岸镇辖龙岸1个居民委员会,八联、北源、高安、莲花、龙凤、龙平、大蒙、榕山、天宝、物华、平石、珠江、山口、泗潘、三灵、太和1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471个村(居)民小组。
截至2021年8月,龙岸镇下辖1个社区和16个行政村:龙岸社区,平石村、北源村、天宝村、物华村、大蒙村、太和村、高安村、莲花村、龙凤村、龙平村、山口村、泗潘村、珠江村、榕山村、三灵村、八联村。镇人民政府驻平安街403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岸镇地处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北部,东、北与柳州市
融水苗族自治县相邻,南接
黄金镇,西交
宝坛乡。行政区域面积370.4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龙岸镇境内大部为平原,像一个小盆地,地势略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最高点为大蒙黑石岭,最低点为八联寨博河流。
气候
龙岸属中亚热带秀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候19.3°C至20.1°C,最冷月是一月份为9°C,最热月份是八月,为20.1°C;光照充足,一年四季光照时间较长,历年平均日照数13892小时。日照最多在七、八、九3个月,最少是二、三月间;雨量充沛,龙岸的降雨量是全县最多的地区,年均降雨量1783毫米;无霜期长,全年无霜长300天左右。
水文
龙岸镇境内河道属小清河水系,一条东河由平石半岭小河流至八联寨博河,总长21千米,一条西河由山口玉苗尾河流入至榕山大湾与东河汇流至八联寨博河,总长13千米。
自然灾害
龙岸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雷击。旱灾、风灾、冰雹、雷击等。
自然资源
2011年,龙岸镇耕地面积57820亩,人均1.1亩。
人口
2011年末,龙岸镇辖区总人口5327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23人,城镇化率3.8%。另外流动人口2236人。总人口中,男性27691人,占53.9%;女性25585人,占46.1%;14岁以下9000人,占16.9%;15—64岁36276人,占68.1%;65岁以上8000人,占15%。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5276人,占总人口的66.2%;有壮、瑶2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10000人,占总人口的18.8%;瑶族8000人,占15%。2011年,人口出生率11.58‰,人口死亡率4.2‰,人口自然增长率7.38‰。
截至2019年末,龙岸镇户籍人口有54934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龙岸镇有15307户,常住人口30596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龙岸镇财政总收入930万元,比上年增长11.0%。
截至2019年末,龙岸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92个。
农业
2011年,龙岸镇农业总产值1.9亿元。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6906吨,其中水稻15996吨,玉米738吨。经济作物以甘蔗、木薯、毛葡萄为主。2011年,甘蔗种植面积39825亩,产量17.11万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2万头,年末存栏5830头;牛饲养量7658头,年末存栏2360头;家禽年饲养量32.3万羽。
商业
2011年末,龙岸镇有商业网点18个,从业人员200人,注册资金1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00万元。城乡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300万元。
邮政电信业
2011年末,龙岸镇邮政业务收入10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龙岸镇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218人,专任教师9人;小学21所,在校生2704人,专任教师181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00人,专任教师12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中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2011年末,龙岸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7个,业余文艺团体13支。各类图书室5个,藏书5400多册。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300户,入户率30%。
2011年末,龙岸镇有体育场地16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龙岸镇有医疗卫生机构6个,其中门诊部(所)5个,病床57张;固定资产5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69名,其中执业医师11人,执业助理医师9人,注册护士13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3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1997人,参合率达96.1%。
社会保障
2011年,龙岸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3户,人数191人,支出35330元,比上年增长9%,月人均184元,比上年增长10%;城镇医疗救助10人次,救助金额10000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56人次,共支出10780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4293户,人数7262人,支出45.03万元,比上年增长10%,月人均62元,比上年增长12%。农村五保235人,其中集中供养41人,支出11340元,比上年增长11%;分散供养193人,支出25090元,比上年增长15%。农村医疗救助200人,救助金额18万元。
基础设施
2011年末,龙岸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171个,乡村通邮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1.5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1000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1.5万件,征订报纸400份,期刊300册。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6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0.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000多户,电话用户普及率40%;移动电话3000多部,宽带接入用户750多户。
自1968年以来,龙岸镇先后兴建洞坎水库、帮洞水库、石碧水库、八冬水库、东塘水库五个中小型水库。
交通运输
2011年末,龙岸镇有镇区客车停站点2个,日发88班次,日均容量1496人次。
历史文化
龙岸镇因隋朝以前属潢水郡,该地古称龙州,明以称龙岸得名。
2011年末,龙岸镇有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风景名胜
老土城:位于龙岸镇政府东去约1千米处的公路边。建于明代。
双降古民居群:在物华村双降屯老村。该屯立村年代为明洪武二年(1369年)。
李德山先生故居:清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德山先生故居在龙岸街水街,普通民房。
青山寺:坐落在高安村冲安屯村背的山坳间,当地人习惯将“青山寺”称作“冲安庙”。始建于唐朝懿宗年间,迄今有一千余年历史,是方圆百里修建最早的寺庙。
安宁寺:位于珠江村下珠屯南面村头的河岸旁。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
地方特产
马蹄:马蹄既可鲜食,又可熟用,还可加工制作马蹄罐头、马蹄粉,其品质细嫩、清甜可口。龙岸龙凤村是县内唯独的马蹄种植区。
茨菇:专作菜类用,常作办酒席的一道菜谱。产地龙凤村。
香菇:龙岸土山山场宽广,生长着很多生产香菌的树种,香菇产区在泗潘、山口、大蒙、平石、北源5个山区村,年产香菇30多吨。
木耳:当地原始森木中长有水冬瓜、鸭脚木、中山桐、沧桐木等适宜栽种木耳的树木。山区部分群众秋冬季节,砍回这种树木,进行菌种栽培木耳,年产木耳10多吨。
沙田柚:龙岸是县沙田柚种植区之一。此果果色鲜黄,果大皮溥,果肉软脆、汁多甜蜜、味香。
生姜:是当地传统土产品,产于境内山区。生姜可用于食品佐料,也可药用。
竹笋:龙岸镇山区竹子的种类繁多,有楠竹、金竹、白竹、水竹、苦竹等。还有栽培种植的排竹、甜竹、大头竹等,年产干竹笋10余吨。山区群众利用楠竹笋制作笋干、冬笋。
八月笋:是当地主要特产之一。各个山头和山中都有生长,数量之多,分布之广。
莲藕:主要为莲花、高安、龙凤、龙平、珠江一带种植,为菜类。切成块状与猪肉煮可作酒席菜谱。
茶叶:太和村境内设有县农业局下属单位茶叶场。
桐子、茶子:产于山区,用桐籽、茶籽榨油。其数量不大,2004年产量共计80吨。
山湾芋孟:指八联村山湾屯东边村头那几块田种出的芋孟。芋孟晒干后切成小段放入热水锅煮,特别清甜,口感好。如与猪肉同煮汤,其味道更是鲜美。
“地瑶雨帽”:龙岸太和村上地瑶、下地瑶两个屯是传统的雨帽编织村。所以人称“地瑶雨帽”。
“龙凤草席”:产于龙凤村上回龙、中回龙、下回龙、油榨、马道等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