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池

山东省菏泽市龙池

龙池,菏泽唐代称龙池。菏泽是龙凤之源,伏羲桑梓,尧舜故里。上古曰菏泽,济水所汇,菏水所出,南有菏山,北有雷泽,唐改龙池,又名九卿陂,清称夏月湖。《左传》记载,颛顼裔孙董父在定陶鬷川(菏泽市定陶区一带)为帝舜养龙而被封为豢龙氏;尧的子孙刘累为夏帝孔甲养龙而被封为御龙氏。菏泽是中国先民的发祥之地。

历史文化
菏泽,是龙凤之源地,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后建曹州之区域。古为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泗2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故名“菏泽”。唐代更名为龙池,又名九卿波,清称夏月湖,今湮,遗址在菏泽市牡丹区东南十五公里处。
远古的豫东、鲁西是华北凹陷地带,经过千万年黄河泥沙的充填,终于使菏泽境内逐渐形成岗丘布野、河沟纵横、林木茂密、湖盆相连的平原沼泽岗丘地貌。《禹贡》、《左传》就记载了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和济水、濮水、沮水、澭水、菏水、汳水、黄水、洮水、句水、黄沟水十水;记载了历山、曹南山、左丘、陶丘、楚丘、犬丘、青丘、廪丘、乘丘、襄丘、桂陵、安陵、巿陵等近百处地名。
考古发现证明中华先民起于多源,如满天星斗。迄今为止,尚未在菏泽发现八千年以前的古人生活遗址。距今七千年前后,由于大自然气温的变化,使先民食物来源变的十分困难,人们开始从山东东部、甘、青、陕、豫、大江南北涌向中原。这从北辛文化、裴李岗文化逐渐衰退和消失,大汶口文化骤然兴起的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现已发现,菏泽境内有北辛遗址一处,大汶口文化遗址十处,而龙山文化遗址却近达300处,且岳石、商、周等不断代文化在几乎所有遗址上都有发现,反映出先民在这些遗址上连续生存三、四千年的实际情况。这些遗址分布在四泽十水的岸边,反映了先民依水而居的状况。境内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面积之广,连续年代之长,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
人们常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下游漫流四溢是不能住人的。而其支流及支流的支流才是真正哺育先民的地方。济水是黄河的支流,濮水、沮水、澭水、汳水、黄水、菏水又是济水的支流。因此说济水是哺育中华古代先民的圣水。《史记·封禅书》说,中国名川祠二,曰济曰淮。济就是济水,从河南荥阳出黄河,东流过封丘、定陶、巨野、梁山、长清、济南,东流入海,其两岸散布着上古先民生活遗址。古人祭祀济水,其深远的原因不言自明。
四泽十水岸边的遗址,又被称为堌堆。五十年代,绝大多数还面积硕大,高数米乃至十米不等。近三十年,人们破除迷信,取堌堆黑土作肥或筑路、烧窑,已大部分被破坏。现尚高耸地面的三十几处堌堆,如果不是民间庙宇的保护,恐怕也荡然无存了。这些遗址正是中华九州的源头。《说文解字》关于“州” 字的解释是:“水中可居者曰州„„”,“昔尧遭洪水,居民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这些土丘中的红陶、灰陶、黑陶、石器、骨器等遗物佐证了它们确实是七千年来中华先民的聚落点。这些堌堆还被古人赋予能大能小、能止洪水的神物——息圵。实践证明,堌堆的确是四千年前后,祖先们躲避洪水、繁衍生息的神圣土址。
菏泽境内见证中华先民繁衍生息历史的堌堆,仅仅是经过文物部门的地表普查所发现的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等文化遗址,它们无一处被国家各级文物部门发掘至生土层,因此其文化内涵至今不为世人所知。1984年北京大学邹衡先生为寻找夏商文化,曾发掘安丘堌堆,但发掘至龙山层时,就停止了发掘。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没有涉足此地,探源工程也未涉足此地。这些遗址有文献记载的尧居之都陶丘,尧舜禹之都成阳,有黄帝得宝鼎之宛朐,有舜生地姚墟、耕之历山、渔之雷泽,有秦祖伯益之犬丘,有楚文化的源头楚丘,有商族简狄之有娀之墟,有帝喾之有莘之虚,有夏宗邑之城三朡,有商代最早的都城亳。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国家形成的不少关键地名,多在鲁西南一带,足以引起探源工程的高度关注。
龙凤文化
中华先民和世界其他很多民族一样是有图腾崇拜的。上古众多氏族尽管各有各的图腾信仰,但大体分为两大类,即龙和凤。龙图腾包括鳄、龟、鳖、蛇、鱼和虎、豹、狸、熊、马、牛等水陆动物;凤图腾包括鹰、鷙、燕、山鸡等各种飞鸟。龙凤这种神奇的动物图腾是先民的创造。在文献中,最早见到有文字记载的龙出于菏泽境内的古雷泽水域。《山海经·海内东经》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首,鼓其腹则熙。”据气象专家竺可桢考证,秦汉以前,长江以北的气温湿润,比现在平均高2—3度,大象、巨鳄盛产北方。四泽十水之中就生存大量水陆两栖动物北方湾鳄,每逢雷雨,狂叫长啸,先民不知,尊为雷神,也即神龙。鳄为两栖,人居水边,鳄成为先民生存的大敌。先民在敬畏恐惧中与巨鳄共生存。杀鳄食肉以强身,取皮做鼓以扬威。考古发掘出六千年前的鳄鱼皮制作的鼓就是证明。《左传》记载,颛顼裔孙董父在定陶鬷川为帝舜养龙而被封为豢龙氏;尧的子孙刘累为夏帝孔甲养龙而被封为御龙氏,就发生在菏泽境内。直到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还称菏泽为龙池;城西的水泽被称为龙湫池,雷泽亦被史书称为龙泽。中华龙族的代表人物是伏羲、炎帝、共工、黄帝、帝尧。
凤文化源于东方族群。顾颉刚先生认为太昊、少昊、帝喾、舜、伯益和商族均为鸟图腾信仰族群,聚居地最先就在鲁西南的济水流域,往西最远不会过河南开封;境内凡带有佳字的水名,如澭水、获水、睢水等就反映了鸟信仰的痕迹。他认为商祖简狄的原居地有娀之墟就在今曹县西北古济水之滨。实地查验,曹县韩集镇安陵堌堆大汶口、龙山遗址,符合《左传》戎邑之地望,应是有娀之墟。王献唐先生认为,风即凤,凤濮古音同,濮水即凤水,濮州即凤州;古无姓,从地名,凤文化源于山东濮州,即今菏泽市鄄城县,其论点尽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可见,流传至今的中华龙凤文化现象源于上古先民各氏族的图腾崇拜,代表了龙凤两大族群的列祖列宗。可见,龙凤文化的实质是祖源文化,其源头就在鲁西南。
三皇五帝
中华人文始伏羲
西汉纬书《河图》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后来有众多历史地理文献重复这一记载。到了西晋,史学家皇甫谧较系统的申述这一观点,所撰《帝王世纪》曰:“太昊伏羲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雷泽位于今菏泽城东北六十里,鄄城东南三十里,郓城西南六十里。当时为知母不知父的时代,先民以为凤族太昊氏华胥姑娘在雷泽岸边踏了雷神龙的脚印而怀孕,并在雷泽东岸成这个地方生下伏羲。2008年春山东省考古所在雷泽东南岸春秋成阳故城下挖出距今7000年上下的石磨棒和红褐残陶。为这一神话传说提供出物证。
在中国古文献中,伏羲的名字出现较晚,是战国思想家庄周第一个记载了伏羲。此后伏羲名字陆续出现于典籍。闻一多先生《伏羲考》认为,伏羲是南蛮的先祖,是南方很多少数民族的共祖。南蛮古族是炎帝、蚩尤之后,是伏羲一脉相承的后人。闻氏又认为,伏羲与瓠子传说有关,而濮阳至鄄城、郓城的瓠子河边正是龙族的生息地。日本、东南亚、朝鲜以伏羲为祖者众,反映了雷泽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伏羲是龙的儿子,信仰图腾是龙,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皆由伏羲起。伏羲的最大贡献是结网罟,用以捕鱼、捕兽、缚鸟、擒鳄,供先民食用、生存,并开始驯养牲畜家禽。
凤族太昊氏与龙族伏羲是婚姻之族。经过虞、夏、商、周两千年的融合,至西汉已被史家合太昊、伏羲为一人,称为中华共祖。淮阳、天水、新乐的伏羲文化兴起于汉以后,反映出国人对伏羲文化的认同。而文献记载最早的伏羲陵在古单州、女娲陵却在古济州。
炎帝、黄帝、蚩尤
炎帝是龙族为伏羲之后,起源于山东鄄城羊里水。继十五世伏羲之后,生活在四泽十水的先民进入农耕时代,称炎帝,共八代。《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西汉纬书《春秋元命庖》先作了类似记载。华阳即华胥之阳,因华胥生伏羲故,雷泽也称华泽。常羊,亦做尚羊、裳羊,皆指雷泽北岸羊里水。此地近雷泽,水草丰美,牧羊是该族的重要生活手段。故该水称羊水;又因牧羊女众多,人皆姜姓,故又称此水为姜水。第一代炎帝魁临生于此,史学界早有先说。山东已故王献唐,当今学者景以恩皆持此说。
炎帝为龙族,其母任姒为凤族太昊有蟜氏,在常羊和龙族结合,生炎帝。笔者考证,尚羊,常羊为一,皆指羊里水流过鄄城县羊里时的一个地名。从《水经注》所载分析,常羊即今鄄城西关古遗址,炎帝生此。详见《菏泽境内四泽十水考》。
《帝王世纪》又说,炎帝又号魁隗氏……,本起于烈山。烈山又称连山、蛩山、崇山、皆指今鄄城、菏泽县交界处的历山。查河南、山东地名志发现,从河南东部长垣起东至菏泽市尧都成阳止,自西往东的地名依次为:首垣、武丘、襄丘、枣丘、文台、连山、巿丘、谷丘、历丘、尧王坡、姚墟等。在百五十里之中,竟存龙山文化遗址达十五处之多。这时断时续的土丘,正在濮水北岸,与传说史中的炎帝、颛顼、尧、舜、禹的起源息息相关。
几代炎帝之后,其族人有沿大野泽东迁泗水以曲阜为都者,有沿濮水西上晋东南定居者,有沿济水、渭水西进陕、甘定居者。陕西宝鸡、山西长治都有炎帝陵墓反映出炎帝族的迁徙。长治羊头山的炎帝像解辞为史学家所撰,其词云炎帝来自鲁西南,也可证史学家对炎帝出生地的研究成果。
蚩尤是龙族伏羲之后。《归藏》说:“蚩尤出自羊水”,即鄄城羊里水。《史记》说:“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黄帝)。”可鉴蚩尤为当时的炎帝之一。黄帝族源于西北高原,约于五千年前后进入中原,与凤族结合。《史记》说黄帝生寿丘,地在梁山县。《帝王世纪》云:黄帝少典氏之子应为龙族,母家为凤族有蟜氏女。《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是说炎黄二族之母族同为凤族有蟜氏,而父族为二。炎帝是龙族伏羲的嫡传子孙,而黄帝父族则是以陆地动物熊、虎、豹为图腾的少典氏,后来变为龙图腾。当时的三大族群是炎帝榆罔、蚩尤、少典氏黄帝,凤族、夙沙氏、风后、力牧、少昊、两暤。风后、力牧、少昊从黄帝,夙沙氏、两暤从炎帝。时黄帝族统驭天下而炎帝族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中华先民第一次以战争形式进行氏族融合发生在菏泽。都曲阜的末代炎帝被黄帝战败,南迁隋州,湖北留有隋州炎帝洞。炎帝族众继续南迁,一路留下众多炎帝文化。湖南省炎陵县的炎帝陵,虽为南宋所建,但却反映出炎族南徙的痕迹。留居鲁西南的炎帝蚩尤,生于羊水。为报炎帝榆罔之仇,在九淖之地的鲁西南与黄帝大战,被杀于青丘,菏泽今城西南三十里青丘龙山遗址即蚩尤战败处。黄帝葬蚩尤头于今汶上阚城遗址,肩甲骨葬于巨野城北九里,五千年墓冢犹存。其族人一部分与黄帝族融合,一部分南徙江南,再徙东南亚。东南亚至今仍有不少人视蚩尤为祖。
黄帝战败蚩尤后,在菏泽举行大型祭天活动。《史记·封禅书》说,黄帝得宝鼎于宛朐。宛朐是西汉以前留下的古老地名,即菏泽今城。此城位于古冤水之滨,是有众多遗址包围的一个大型古文化遗址。宛朐,包含了祭祀的内涵。《旧唐书·地理志》云:春秋时,宛朐又名重丘,秦置宛朐县,汉因之。后人为纪念黄帝,又称此城为大飨城。
少昊、颛顼、帝喾
少昊父族为凤族太昊氏,母族为黄帝族己氏,故姓己。己氏在曹县东南。汉有己氏县,少昊生于此、长于此。后居穷桑、都曲阜。
颛顼、帝喾皆为五帝之一,为两个时代。史载,颛顼曾佐少昊,在曲阜一带。始都穷桑,后徙商丘。穷桑,一般指大汶口一带;商丘,指曹县南部亳城一带。笔者研究认为,颛顼的父族是凤族少昊族,母族是龙族黄帝氏;故颛顼佐少昊。颛顼都商丘是为平九黎之乱,反映出蚩尤之后九黎族的动乱。颛顼实行宗教改革“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于是民神不杂,万物有序”。菏泽东北有重丘,郓城西有黎丘,即九黎族之聚居中心,至春秋乃名黎丘、重丘。颛顼后裔陆终氏六子,其五子曹安居定陶,史称曹地;六子季连,为楚人之祖,居曹县东,今楚丘遗址群尚存;冤句南古有沮水,应是季连子附沮的始居之水,两岸龙山遗址,应与之相关。
帝喾是凤族太昊氏后裔,因居地而称高辛氏。高辛氏先佐颛顼氏族,三十岁为帝,号有莘氏,都亳,在今曹县南,也有的学者说都陶丘。曹县北莘冢遗址群是其居地;成武有郜遗址群大多为其裔居地。有莘氏是太昊氏后裔,夏、商、周三代王族都与有莘族联姻,反映出太昊族在统治者心目中的深刻影响。
《山海经》云:帝尧、帝喾、帝舜葬岳山。郭璞注即狄山。沈长云考证,狄山即鄄城历山。又说:帝喾十世。今河南濮阳、商丘、陕西郃阳都有帝喾陵,看来都是真的,但历山所葬为第一代帝喾当为真。
上古贤明君主帝尧
帝尧陶唐氏是五帝之中影响最大的一位祖先,按《史记》,尧是黄帝之后。顾颉刚先生研究,认为他属东夷凤族系统。有学者研究认为,尧是龙族炎帝之后。
《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尧作成阳”。《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平阳即成阳,一地而二名。成阳在菏泽东北60里,古雷泽东南岸。西周初,文王七子姬武封成国,初定都雷泽东岸瓠子河边的成地,今红船镇张堌堆一带。后迁成之阳,即牡丹区胡集村东。该城被金朝以后的黄河淤于地下。2005年,山大方辉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沈长云教授、安阳殷墟唐际根博士等前来考察,研究了东城墙出土的三十余片陶片,确认此为龙山遗址。此城作尧都时曰平阳,比山西平阳在文献上早出二千余年;尧后为舜都,舜后为禹都,西周为成国都,春秋成国灭亡后,为卫国平阳邑,孔悝曾饮于此;战国为魏国东界重镇平阳邑;秦汉魏晋为成阳县,北齐废;隋于原址建雷泽县,唐、宋因之。金大定以后,毁于河患。唐玄宗名相姚崇曾来此考察,称此为平阳屯;元雷泽城内的关王庙碑仍称此为平阳屯。清初,胡姓人多,逐更名胡集。可见成阳、平阳、雷泽城一地三名,并称已久。
帝尧号陶唐氏,反映出他的生活地点。汉《帝尧碑》云:尧母庆都游三河与赤龙交,生尧于常羊。这和炎帝父系及出生地几乎如出一辙。即尧的父亲系龙族炎帝系统之人,母亲属凤族太昊氏系统帝喾族陈锋伊氏。三河即鄄城境内的瓠子河、濮水、羊里水,一河三名,故称三河。从纬书记载的传说史来看,尧生于鄄城羊里水边的古常羊。《元和郡县图志》云尧“先居唐,后居陶,故曰陶唐氏”。山西说唐在晋西南,河北说在唐县、望都,有的学者说在山东鱼台。其实,帝尧不过是中原一带一个部落联盟的酋长,其疆界不会越古陶即今菏泽太远。查《左传》,鲁隐公曾与戎人会于唐。注者说在今山东曹县东南。即汉代的己氏县一带,甚确。《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对古蒙地、唐地注释相通,蒙含唐意,并与汤通。后来的商王帝乙起于曹县东南的孟渚泽一带,自称汤,即通唐,唐应在今山东曹县东南。《史记》说尧为帝喾的儿子,即尧母陈锋氏庆都。以母族,尧是帝喾裔子。帝喾都亳,唐在亳东30里,先以唐封尧,后封陶是可信的。即尧是包括成阳在内的整个济濮水流域大部落联盟的首领。但是,尧并不是继承帝喾的位子,而是喾子鸷的帝位。鸷才是凤族有莘氏的首领。史说,鸷不善,禅让于尧,又被封于有莘氏。龙、凤二族互为首领可见端倪。
《竹书纪年》说:帝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竹书》又说“一百年帝陟于陶。”《帝王世纪》说,舜摄政二十八年,尧与方回游成阳而崩。是说尧死于成阳。反映出帝尧禅让帝舜以后,其晚年是在陶丘隐居,在游成阳时而死。
尧死于成阳,葬于成阳,史有明载。《吕氏春秋》说尧葬谷林。《宋史》记濮州知州韩铎奏雷泽县谷林山有尧陵、尧母庆都陵。西汉宗室刘向第一个提出尧葬济阴。时成阳属济阴郡九县之一。《汉书》济阴郡成阳县下载:“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东汉建武二年刘秀一登基就急忙要去济阴成阳祀尧,被大臣杜林以汉兴缘不由尧而阻之,但还是定下了春秋两季由郡县祀成阳尧陵的制度。汉安帝、汉章帝、汉桓帝、汉灵帝都曾遣使赴成阳祀尧,并大规模的修建尧陵、庆都陵。谁出的钱多,就升谁的官。如刘郃、仲定、孟郁等。三国人著《皇览》明确指出尧冢在济阴成阳,《晋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县下云:“尧所渔,尧冢在西。”《水经注》说尧陵在成阳西二里,庆都陵在南一里,尧妃中山夫人祠在城西50步,并对尧陵规模进行了详细记述。唐朝贞观元年下诏祀成阳尧陵、禁樵采,春秋奠酹。宋熙宁政和年间还在成阳祀尧。宋人欧阳修撰《集古录》,赵明诚撰《金石录》,洪适著《隶释》,都记述了成阳汉尧陵四碑全文。该陵毁于金、元、明、清七百年黄泛、战乱。2008年,省文物部门对汉尧陵进行了勘探,从地下三米出土大量龙山时期残陶片,说明此处确实为帝尧时的遗址。2006年,村民又在尧陵地下挖出尧妃中山夫人残碑碑首,有物可证。至于山西平阳尧陵,乃元代所修;东平尧陵乃明代所修。顾炎武《肇域志》记载,明代弘治七年礼部上书耿裕就要改东平尧陵而祀曹州尧陵。鄄城还有清乾隆元年所建濮州尧陵。中国尧陵有四,山东占三,菏泽有二,反映出古人对帝尧葬地的看法。帝尧生常羊,帝尧都成阳,晚年居陶,死葬于成阳。一生没有离古陶地。
上古贤明君主帝舜
如果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都代表一个氏族或一个时代,那么尧、舜、禹却是实指的三位真实个体祖先。最早说出虞舜里藉的是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尸子》说:“虞舜灰于常羊,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墨子》说:“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灰于常羊。”《吕氏春秋》与此说同。
以上典籍所言之地名,皆在菏泽或方圆一百公里之内。历山、雷泽、姚墟、常羊在鄄城,负夏在雷夏泽之北古廪丘,寿丘即梁山之土山集,河滨在定陶。以上地点皆是龙山文化遗址。孟子云诸冯之地,明朝以前无人解说其地。《大清一统志》云在菏泽南五十里。实地查验,定陶西灵圣湖遗址符合地望。但笔者考证,此仍舜卒之地鸣条。孟子以后的文献不从说诸冯,而是说舜生姚墟,故姚姓。唐《括地志》从其说,说姚墟在雷泽县东十三里。唐代宰相姚崇亲来姚墟考察,说姚墟在平阳屯西二里,即帝尧陵附近。尽管不成定论,但其地域总在成阳附近。至于孟子说舜东夷之人,与史记所说冀州之人,乃同指一域。此东夷非周以后之东夷,乃指豫东、冀南、淮北、宿州及山东全省。冀州的范围,乃古代东至泰山,西至嵩山,北至太原,南至淮河这一区域的泛称,略与东夷同。对舜死鸣条的地望,山西人说在晋东南,河南人说在封丘,吕思勉先生认为在鲁西南济水之滨的古兖州,顾颉刚先生认为在鲁西南曹县境内。至于湖南舜陵,乃后人迁徙所至。笔者考证,鸣条在有娀之墟之东、三朡之西的古济水岸边,今圣灵湖遗址是也。
司马迁作《史记》,在仔细审阅先秦文献的基础上,并到河济之间进行了实地考察后,重申了上述记载。特别应须提到的是,郭店战国楚简云:“舜耕鬲山”。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容成氏》云:“昔舜耕之历丘,陶于河滨,渔于雷泽,以善其亲,乃及邦子,尧闻之而美其行。尧于是乎为车十乘又五乘,以三从舜于畎亩之中。”历丘、鬲山、历山的变化反映出两周人对舜耕地文字名称的演变。舜耕历山,在今鄄城历山庙龙山遗址,就是舜农耕和制造陶器的地方之一。
舜生地在尧都附近,陶于定陶济水岸边的陶丘,渔耕雷泽、历山。在尧知道他的德行后,招为女婿。在尧培养下,于尧都成阳禅让是顺理成章的。
按《左传》史赵所云,舜为虞幕后;《周语》说:“幕为颛顼后。”可知舜之父族为凤族颛顼之后,而母族居成阳姚墟,当为尧之族。舜之妻为尧女,龙凤二族融合仍在进行。尧舜时代是中国由部落联盟过度到文明国家的关键时期,研究这段历史事关国家文明起源,应引起全国学者的高度关注。
夏朝君主帝禹
夏禹,又称大禹。《汉书·律历志》引《帝系》曰“帝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禹治水有功,封于夏,史称夏后氏。夏后氏究竟起于何地,众说纷纭。有山西夏县说,河南崇山说,四川广元说,山东临沂说等。考虑到颛顼氏族长期生活在豫东、鲁西南,其死葬又在河南濮阳,故鲧禹的起源当不会离此太远。战国人鲁仲连说:“舜耕历山而友益,舜陶河滨而友禹。”意思是说,在鄄城历山耕种认识了犬丘的伯益,在定陶陶丘制陶认识了大禹。伯益与舜同为凤族少昊系统,世居犬丘。据京相璠《春秋地名释》及《水经注》记载,《左传》中卫国境内的犬丘垂都,就在濮水之滨小成阳东南五里,今鄄城郑营乡刘堌堆遗址即是。此遗址位于雷泽之西,东南距历山三十里,西北距常羊十五里,北距箕山龙山遗址四十里。伯益是秦人、赵人、梁人之祖,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助手。大禹治理洪水,功垂千古。《禹贡》仅1900字,其中引菏泽的地名就有15处之多。洪水发生在尧舜时代,鲁西、豫东、淮北的堌堆遗址就反映了当时人众避洪水的事实;以四千年前的技术水平,时人治理大江大河是不可能的,禹所作的是治理洪涝灾害。自古以来,西来客水至巨野泰沂高地,不是北流由济水入海,就是南入泗水通淮入海。长此以往,河沟淤塞,排水不畅,则四泽十水泛滥成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大禹在济、濮流域治水成功,取代舜而为天下盟主,建立了家天下夏王朝。史载,禹都平阳,又说禹都阳城,应是成阳的倒置。禹以成阳为都较为可信。商汤灭夏,先由东往西打,后由南往北打,夏王朝不是向西逃,而是往东跑,几次关键战役全在菏泽之境,也说明了菏泽曾是夏王朝的大本营。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沈长云教授近20年来对尧舜禹的起源作了深入研究,认为尧舜禹均兴起于济濮流域,而夏后氏的世居地则是鄄城境内的雷泽历山。笔者认为,夏后氏父族为龙族黄帝系统。鲧的母族系少昊颛顼系统之己氏,所谓“颛顼五世而生鲧”,以母族论,禹的母族则是太昊帝喾有莘氏,所谓“鲧娶有莘氏女,谓之女志”。《国语》谓“崇伯鲧”,即《连山易》“鲧封于崇”。崇即沈长云所说之历山。禹在有莘氏曹县境内长大,有莘之墟北距陶丘四十里,故能和舜在陶丘互相认识。夏后氏终始以济濮为中心,商汤灭夏的有娀、鸣条、三朡、南巢四次战役都发生在菏泽境内。夏桀最终被囚禁在老家历山至死。对此,有学者在《商汤灭夏地名考辨》,作了系统论述。
商王朝定都菏泽
商族之源,史无定说,至今也没有形成共识。但商属凤族,即以鸟为图腾的族群,从古至今无疑义。而鸟图腾系太昊氏的子孙,世居山东、淮北、豫东一带。史载商族女祖简狄是有娀氏女,可证是太昊系统,而其父族不清。顾颉刚认为有娀氏在春秋戎州,即曹县西北的古济水之滨。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商契,反映出商族在济水生活。山东大学栾丰实、方辉教授认为,岳石文化就是先商文化,沈长云认为岳石文化是夏商共有文化。其实先商文化和夏文化同处一个时代,错居河济之间,共同生存,其生活用器甚至习俗在早期是没什么严格区别的。山东中西部遍布岳石文化,菏泽三百堌堆遗址全有岳石文化,说商起源于山东西部是有根据的。王国维大师关于夏商二族错居于河济之间,盖数百岁的论断,至今证明仍是正确的。商祖契称玄王。少昊系统有玄鸟氏,商之父系应为少昊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大野泽、孟渚泽是商族的起源地,商族契居商丘,商汤始居亳,开始筹备兴商灭夏的大业。
再从汤灭夏的战役说起。汤先与桀战有娀之墟,再战鸣条之野,败绩,桀奔三朡,又奔成,战于南巢,被俘于焦门,桀被汤在成地活捉,又放之历山,叶落归根,决不是历史的巧合。汤在三朡俘获宝玉。有学者曾向李学勤等很多专家请教俘获宝玉之事,皆云宝玉为国家重器。夏社也在三朡,不排除三朡是大禹宗庙之地。
汤灭夏,商王朝定都亳。《竹书纪年》、《史记》都记载自汤至太戊九王都亳,这说明商朝前期159年的首都一直在亳。对亳的位置,从《左传》、《史记》、《汉书》中都能找到方位。《水经注》、《括地志》、《太平寰宇记》中所记十分明确,即今曹县南25里商汤陵之侧。据顾炎武考察所记,明末清初尚有遗迹可见。
西汉前,商都仅亳一说;自班固云偃师尸方为汤都,郑玄从之;西晋皇甫谧又提出南、北、西三亳说,亳都欲乱,其实都是商王后迁之都。
近几十年,一些学者坚持郑亳说,呼声甚高。但经碳十四测定,年代相差甚远,郑亳说不攻自破。探源工程要寻商都亳之所在,必需尊重三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记载,应在山东曹县南、故蒙亳一带,即商汤陵一带寻找,才能真正见到成效。对汤陵所在,《左传》有记,即亳为宗邑之地,因汤陵在此。西汉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长卿亲祭汤陵;东汉崔骃随汉章帝东巡,亲至汤陵,并云:汤冢在济阴亳县北;《皇览》记载了汤陵在济阴亳县北东郭三里;《括地志》记载了汤陵在曹州济阴县薄城的具体位置。今查,汤陵座落在曹县闫店楼土山集,其西南三里应是汤都亳遗址。清乾隆间学者孙星衍曾任山东兖、沂、曹、濮粮道,后又任山西粮道、河南粮道,对三省之汤陵对比考察,确认山西、河南、陕西之商陵为伪,曹州曹县之汤陵为真,并致信山西、河南布政司,为此打了几个来回笔墨官司,直到三省巡抚都认输作罢。这种求实精神,值得我们共产党的官员学习。《诗经·商颂》说汤“陟彼景山”。 宋人笔记引《诗经》为“陵彼景山”。鲁西南无山。《尔雅·训诂》云:“景即大。”景山即大土丘。当年商汤会汉南方国首领于景丘之上,誓师伐夏。故《左传》称“汤有景亳之命”。汤死于亳,葬景丘,后称景山,今名土山集。考古调查发现,汤陵在龙山文化遗址之上。自汤陵往北500米之内,一连三座龙山遗址,均含岳石、商文化,反映出景山早已有先民居住,更能印证帝喾居亳之说。
菏泽为天下之中
陶(菏泽)为天下之中,由来已久。主要因为它曾是上古先民两千年间繁衍生息的活动中心,是夏商两代千年间联络四方的通道,是西周东方诸侯国进奉礼品的贡道,是春秋战国诸侯交易货物的枢纽,是秦汉最为富庶的经济宝地。
太昊华胥氏族长期繁衍生息于此,对后世的记忆影响是深远的,因而把“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之事,口耳相传三千年,到西汉时才书写成文。又由于十五代伏羲作出的启蒙贡献,使诞生第一代伏羲的雷泽,成了天下十五代伏羲氏族子孙们的心中圣地。炎帝、蚩尤生于斯,和黄帝大战于斯,并死葬于斯;颛顼、帝喾数百年一直活动于濮水、济水流域,加之实行宗教改革,更使菏泽、濮阳一带成了神圣中心;尧、舜、禹出生、长成、立国、定都、禅让,都没有离开历山、成阳(平阳)、陶丘、鸣条等四泽十水,这块土地成了天下氏族共同向往的圣地。
据人口专家研究,尧、舜、禹时中原人口不超过30万,而集中在菏泽四泽十水及周围一带的人口约16万。在生产力低下、“人少兽多”的“荒蛮”时期,人以群居是自卫的最好方式。从菏泽三百龙山文化遗址,可以看出菏泽人口稠密状况。尤其是大禹治水后,百姓“降丘宅土”,得以安居,更进一步增强了天下之中的地位。禹都平阳即成阳,桀都斟鄩,即古甄邑,皆在陶境。商汤灭夏、立国都于亳(曹县),前后共159年,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亳。更因前九代商王都死葬于此,所以不管后来商都迁往何处,汤亳圣都地位一直未变。《皇览》曰:太甲陵在历山,伊尹冢在己氏。清代学者孙星衍考证,太甲陵在雷泽岸边的历山为真;汤相伊尹冢在曹县东南三十里古己氏邑今殷庙村龙山文化遗址之上。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证实,夏、商两代的疆域是相当广阔的。因政治中心在陶(菏泽),四周方国要去都城,在马匹、车辆未使用的年代,舟船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被征服的东方氏族、方国、部落长纷纷沿济水、汳水、濮水、淮水、泗水、菏水、黄沟水等河流,乘船至都城朝拜、贡赋。夏、商都城迁徙后,菏泽和济、菏二水仍是前去都城的必经贡道。
周武王灭商,分封姬姓诸侯国以藩王畿。陶地(菏泽)的四泽十水又成了沟通东方的重要交通线。为了控制天下交通枢纽,周武王把同母六弟叔振铎,封在陶丘的济水两岸,控制菏泽及济水、菏水一带,为曹国,都陶丘;封同母七弟姬武于鄄城、郓城、钜野的濮水两岸,控制雷泽曰郕国,都成阳;不几年,又封同母弟姬载于冉堌,为冉国;封庶母弟于郜,即今成武县一带为郜国,以控制黄沟水、孟渚湖水道。另外钜野东部又是周公旦鲁国之西境,控制了大野泽、济水中游和泗水、汶水入大野泽的水上交通线。而济水下游则为忠于周室的姜太公之齐国所控。这样,东方交通命脉全掌握在忠于周王室的诸侯之手,从而达到控制整个东方及江淮地区的目的。西周时期,特别是早、中期,这条交通线对联络东方起到了重大作用。周公东征,成王东征淮夷,穆公东征徐郾王,都是沿济水而东,再沿泗水而南。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朝周,也是乘舟从泗水入菏水,经菏泽,入济水,再入黄河而达洛阳。春秋,管仲率兵助周室驱戎也是这条交通线。
除此之外,东方各国向周王室纳贡亦必走水路,因此,陶地又为诸侯交通之贡道。
东周平王以后,“周室衰微,诸侯强显始,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菏泽大地正式成为天下诸侯商业贸易的经济中心。司马迁至陶地考察后写道,“此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吴后,毅然弃官赴定陶经商,三致千金而富,成为弃官下海经商第一人。菏泽成了天下交通最为发达的地方。战国鲁仲连说:“富比陶卫”;苏秦称陶为天下“午道”,即陶是天下交通要道。说明菏泽在春秋战国之时,确实已成为天下经济中心,是全国贸易之午道。成了午道,成了交通枢纽,成了天下最富庶之地,也就成了诸侯争夺的对象。春秋以来,曾有十二次诸侯会盟于菏泽,有数十次攻伐之战发生在菏泽。菏泽曾为宋、晋、齐、魏、赵、秦、楚各国攻伐之地。秦昭王为巩固新占之陶丘,就把自己的亲舅、相国、穰侯魏冉封于陶,最后死葬于陶。秦末大战的多次战役就发生在菏泽。刘邦、项羽曾屠成阳,战杠里,项梁战死而葬定陶,项羽杀宋义夺兵权在菏泽曹县之安阳(今安仁集),刘邦登基于定陶,诏告天下,得到了“天下之中”。这都说明菏泽经济、交通、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西汉初期,菏泽曾先后封梁国、济川国、济阴国、定陶国、昌邑国、成阳国、等若干个封国,再一次反映了菏泽的富庶。时境内增至26县,200万人,是全国人口最为集中之地,反映了当时菏泽经济水平堪为全国第一。东汉王景治河以后,菏泽之域虽失去交通优势,但农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不失为北方粮仓。为鼓励农业生产,汉安帝等帝王都曾到定陶亲自农耕,以示重视农业经济。
地图信息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