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港,杭州湾水系、长江支流黄浦江的支流,位于上海市金山区东部。旧名盐铁塘,又称龙船港。南起金山区山阳镇金山嘴杭州湾,往北纳运石河、红旗港、下横泾、中运河、浦南运河、东海港,至盛梓庙迄于运港,接松江境叶榭塘,北通黄浦江。长19.5公里,连同叶榭塘,河道全长27.16公里。
形成变迁
龙泉港原从金山卫东门往北直抵松江城,长34.8公里。1956年和1977年曾将金山卫城河至盛梓庙一段长约23公里河道拓宽浚深,还从河缺口改道往南,直通运石河。河道全长27.16公里。原山阳乡河缺口往西南到金山卫东门一段龙泉港改称老龙泉港。
干流概况
龙泉港,位于金山区东部,祝家港东。据《上海地名志》,南起
运石河,往北纳红旗港、
中运河、
浦南运河,至盛梓庙迄于运港,接
叶榭塘(港)。长19.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8~1.8米,宽5~8米。据《金山县志》,北起黄浦江,经松江境段为叶榭塘,至盛梓庙入金山境,过运港东口,穿下横泾、中运河,会东海港西口,穿红旗港直达运石河。《上海市志·水利·水务分志(1978~2010)》,将两河段统称“叶榭塘——龙泉港”,北起黄浦江边松江区叶榭镇,松江境内称叶榭塘,至盛梓庙入金山区称龙泉港,南至金山区山阳镇金山嘴,入杭州湾,河道全长27.16公里,河道底宽30米,河底标高-1.0米,河面宽43~133米,边坡1∶2.5。
水文特征
浦南东片南临杭州湾,北靠黄浦江,是一个两边受潮汐影响的区域,杭州湾是强潮河口,黄浦江属中等强度的感潮河流,属长江口非正规半日浅海潮型,每日两涨两落,杭州湾与黄浦江存在明显的涨落潮时间差和潮位差,为本地排水和水资源调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每年7~9月台汛期间,受台风、暴雨和潮汛影响,境内河道增水,加上上游洪水下泄,下游高潮顶托,客水在境内停留,常导致内河水位普遍抬高。朱泾水文测站1954年8月2日出现新中国建立以来历史最高水位3.81米,1993年8月20日出现第二次高水位3.79米。
主要支流
叶榭塘,龙泉港北段,位于松江区东南部、金山区东部。以叶榭镇名命名。古名南盐铁塘,相传吴越王用于运盐铁,故名。北自黄浦江松浦大桥东侧起,向南流经叶榭、金山区亭新镇盛梓庙,南迄运港,与龙泉港相接。长7.3公里,底高-1~-3米,河面宽44~55米。属6级航道,通行100吨级船只,受益农田约2000公顷。2001年,叶榭塘一龙泉港航道全线整治,调整为五级航道,通航300吨级船舶。2003年,北口建叶榭塘水利枢纽,龙泉港南口建出海闸,为上海市西南地区唯一出海口。
运港,位于金山区东北部,南泖泾与龙泉港之间。起自亭林市河,至盛梓庙迄于龙泉港、叶榭港交汇处。长5.9公里。枯水期水深1.3米,河宽6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200公顷。为古代干河之一。
中运河,1978年冬开挖,西起干巷乡新张泾以西300米,东至漕泾、朱行两乡交界处的龙泉港,沟通新张泾、张泾河、紫石泾、新泾塘、龙泉港5大干河。流经子巷、松隐、亭新、朱行、漕泾长12.66公里,底宽12米,底高-0.5米,坡比1:1:2。
红旗港,西起金山区钱圩乡境浙江界河,东至山阳镇龙泉港,1979年开凿张泾河以东段。流经金卫、山阳,长6.20公里,底宽8米,底高-0.5米,坡比1:1:2。
老龙泉港,西起金山卫东门城河,东抵山阳乡河缺口达龙泉港。原名“东门塘”,系龙泉港的一段,1977年冬龙泉港改道,此段遂改今名。流经山阳,长4.82公里,底宽6米,底高0.3米,坡比1:1:2。
东海港,位于漕泾乡中部,西起龙泉港,东抵见龙桥运石河。流经乡镇漕泾,长5.22公里,底宽4米,底高0.5米,坡比1:1:2。
运石河,清代因筑海塘运石而开凿,故名。西起金山卫东南城角,折南自戚家墩沿海塘斜向东北,过龙泉港南口,至漴缺与奉贤区运石河接。
浦南运河,位于奉贤区境内。西起龙泉港,往东流经庄行、南桥、青村、奉城等地,与南沙港、南竹港、金汇塘、航塘港等相交,东止于大泐港。长39公里,底宽15~30米,底高-0.5米。1958年开挖,1975~1977年间完成。原名浦东运河,1994年市地名办公室在河流名称标准化处理中,将浦东运河东西向河段,改名为浦南运河。通航60~1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5400公顷,且有调蓄奉贤全区河网水之功能。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龙泉港河道曲折,极易淤塞,明代开浚3次,清代疏浚7次。民国35年(1946年)3月,由松江区亭林区浚3145米。民国37年3月,松江区征用壮丁服役,续浚至海滨15公里。
1954年,阮巷至西护塘一段淤浅严重,已不能通航,山阳镇附近段旱期可涉水过河。1956年冬,松江区水利委员会全线浚至金山卫东门,完成土方56.42万立方米,用工93.74万工日,投资23.28万元。1977年冬,金山区作为老河改造的重点工程全线拓宽浚深,截弯取直,并自河缺口改道,向南直达运石河。原山阳乡河缺口往西南到金山卫东门一段龙泉港改称老龙泉港。时金山县工程指挥部组织山阳、钱圩、漕泾、金卫、廊下、朱行、亭新7个公社2.7万余民工,于1977年12月10日开工,次年1月10日竣工,完成土方259.95万立方米。市拨经费144.28万元,县筹经费25.32万元。改造后的河道,底宽12米,底高为吴淞零下0.5米,边坡1:2,能通航60吨级船舶,受益面积11万亩。
200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整治叶榭塘—龙泉港列为年度重点工程,工程于2001年4月启动,2003年完工。工程标准:河底宽30米,河底标高-1.0米,河面宽43米~133米,边坡1∶2.5,通航等级5级(300吨级船舶)。河口新建龙泉港出海节制闸,使金山境内自南宋乾道年间封闭杭州湾出海口800多年后首次开通。龙泉港成为浦南东片通往杭州湾的唯一泄洪出海通道,也是漕泾上海化学工业区生产生活水源和运输通道。
河道建筑
叶榭塘水利枢纽,位于黄浦江南岸叶榭镇境内,松浦大桥南引桥东侧400米的叶榭塘河道上。叶榭塘水利枢纽工程由三部分组成:3孔节制闸1座,每孔孔径8米,底板标高为-1.5米,由闸室内外河消力池、内外河海漫段、内外河防冲槽、跨闸公路引桥及联结段组成(联结段含内外河护岸、内外河口土方疏浚及外河堤防工程)。套闸1座,孔径12米,闸室长200米,底板标高内闸首-1.0米,外闸首-1.1米,由内外河闸首、闸室、跨闸公路桥和内外河引水航道组成,最大通航能力100吨。管理区由管理房、控制室、配电间、车房和库房、闸区地坪、道路和给排水管道及景观工程组成。2001年1月工程动工,2003年10月23日竣工。工程总投资7127万元。
龙泉港出海闸,位于金山区金山西塘(即沪杭公路)金山嘴东侧是1公里龙泉港杭州湾出口处。工程主要项目为新建总净宽30米的3孔出海闸1座,每孔10米;还包括排水沟、束水导堤、打通海塘、疏浚新东海港至沪杭公路龙泉港南段河道5300米,新建沪杭公路桥1座等工程配套项目。工程于2001年4月开工,2003年11月竣工。龙泉港出海闸为一等水利工程。出海闸主体结构与海塘大堤均为Ⅰ级水工建筑物。出海闸闸门为9.9米×6.6米直升式钢闸门,重26.5吨,启闭力352.7kN。工程采用可编各控制器PLC控制闸门启闭,内外河各设超声波水位计,在各闸门处设闸门开度计,将信号送至水闸中控室。出海闸设计挡潮标准为二百年一遇高潮位加12级风力,24小时排水泄洪量大于1991.6立方米。龙泉港河道防洪除涝标准为二十年一遇24小时雨量196.6毫米不出险。水闸内外河底宽45米,底高-2.0米。另外水闸东侧新建一座运石河涵闸,作用是挡潮、排涝、控制水位。龙泉港出海闸主要功能是挡潮、排涝、水资源调度。建成后成为浦南东片唯一的泄洪排海通道,也是金山境内自南宋乾道年间封闭杭州湾出海口800多年后首次开通。工程建成后,缓解了浦南东片北部低洼地洪涝威胁,有效提高浦南东片防洪除涝能力和河道航运能力,有利于水资源调度和改善水质。同时出海闸和河道疏拓工程也是上海化学工业区生产、生活用水配套工程。
航道航运
据《上海地名志》,枯水期航道水深0.8~1.8米,宽5~8米,可通行20~60吨级船舶。据《上海市志·城乡建设分志·城乡规划卷(1978~2010)》,龙泉港(黄浦江—运港—运石河),航道全长32.72公里,规划航道等级Ⅳ级。全线由叶榭塘、龙泉港和新开东海港组成,其中叶榭塘段在浦江口建一座水利枢纽,包括300吨级船闸和节制闸各一座,龙泉港段出海口控制出海闸一座。航道水系蓝线控制宽度65~70米,龙泉港段出海口控制出海闸控制宽度为92.8米。
沿河集镇
盛梓庙,在亭林镇东北友谊村内,距亭林镇2.5公里。东倚龙泉港,北邻松江区叶榭乡,是松江、金山、奉贤三县交界地。有城镇居民20人,农民115人。以盛梓庙得名。20世纪20年代,集市较繁荣,呈“十”字街,有布店、南杂店、肉店、油车、酒店、茶馆等,亭林警察局在镇上设有派出所。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3次焚镇,匪盗7次抢劫,商市由此衰落。今有商店2家,服务业2家,还有村办五金、服装厂。
烟墩头,在亭林镇东3公里,东临龙泉港,同奉贤区庄行乡相望。沪杭铁路金山卫支线通过镇西,南亭公路横穿北境。相传清咸丰年间,清军在此残杀太平军,并纵火焚烧,故名烟墩头。解放前夕,集市较繁荣,有店铺12家。1985年有供销社代购代销店、茶馆和龙泉小学。
欢庵,位于朱行镇东北3公里的欢庵村,西傍龙泉港,东隔栅塘港,与奉贤区交界。因旧有欢娱庵,故名。明代形成集镇。清末民初,商市渐盛,有砖街一条,长百米许,店铺30余家,居民百余人。解放前夕,土匪李锦明在此开设茶馆,抽头聚赌,欺行霸市,商市萧条。1958年,供销社在此设门市部。1985年,有百货、茶馆等商店4家,并设有书场和棉花收购站。民国2年(1913年),创办麻泾小学,1982年他迁。
阮巷,又名阮溪,地处漕泾镇西北5公里,相传三国魏人阮籍晚年择居于此,故名。明洪武年间成镇。清代市容颇为兴旺。乾隆《奉贤区志》载:阮巷“与华邑接壤,街道盘旋,市井栉比,居民200家,椎者耕,黠者贾,各行各业,熙熙攘攘,颇称巨镇”。民国34年(1945年),松江游击县长钟灵部下火烧阮巷,中段闹市成一片废墟。原属奉贤区西乡,1950年5月划入松江区,1966年10月后属金山区,居民312人,农民350人。今镇南端设有粮店、加工厂,镇东建有水厂,镇中有信用分社、布店、茶馆店等,集市贸易较盛,印染厂、链轮厂为该集镇主要工厂,镇上有中、小学各一所。1985年,拓宽了朱(行)漕(泾)公路,在阮巷过境,改变了陆上交通闭塞的状况。解放前夕,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松沪支队曾在此一带活动。镇东九龙庙逢农历九月初九有庙会,今废。
西护塘,古名磻溪。位于漕泾镇西2公里,南傍东海港,西靠龙泉港。南宋后期,其地建有咸塘(里护塘),故名。居民51人,农民268人。50年代后期,曾为漕泾区和乡人民政府驻地。镇上有南杂商店、饭店、茶馆、粮站和乡办砖瓦厂、棉纺厂、五金厂、轧石厂及湾泾第中学、护塘小学。镇东原有福田庵,建于唐代,今仅剩遗址。
山阳镇,古名山洋,是山阳镇治所在地,距朱泾镇25公里。居民1738人。镇西北旧有柘山(甸山),故名。沪杭铁路金山卫支线在镇西通过,龙泉港纵贯镇中,山阳支线连接沪杭公路,交通称便。清初成镇。抗日战争前,市面繁荣,商店林立,镇有东西南北5条街,有店铺70余家及油坊碾米厂3家,尤以同泰典当资本雄厚。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入侵,房屋被烧442间,商市由此衰落。解放初,湾泾区政府设此,镇西约200米处,是南阳港和青龙港汇合处,1960年在此挖掘出大量文物。镇有北街和新建街两条,南部为商业区,东部为工业区。贸易市场上水产货源充足。现有供销社、商业分公司所辖门市部35家,工厂19家。1985年,全镇工业产值1625万元,商品零售额242万元。镇上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各1所。镇东有卫生院,镇中有文化中心,群众文体生活丰富。是全县第一个文明集镇。
河缺口,位于龙泉港转弯处,距山阳镇1.5公里的汀南村。原名汀里,因“汀”字形似河字缺口,镇名由此而来。清末名医张小秋擅长针灸,设诊所于此,声誉满浦南。抗战以前,有各类商号10余家,房屋121间,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入侵时焚镇,烧存房屋11间,居民迁徙他乡。
金卫东门,位于山阳镇西南4.5公里,在金山卫城东门护城河外。原属松江区,曾建松卫乡于此。靠近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居民357人。历史上商市兴盛。明代遭倭患,市镇屡遭兵燹;明末清军攻城,房屋全毁。抗战以前,商业复趋繁荣,有店铺70余家,镇北同裕油坊存油达万担,远销江南数省。日军登陆,商店、民居被焚,商市一落干丈。解放初,曾为松卫乡政府驻地,工商业有所恢复,今有商店22家,小学、卫生所各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