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古县城,南朝梁武帝萧衍大同六年地名。
历史背景
龙溪古县城,始建於南朝梁武帝萧衍大同六年(540年),一说天监中(510年)隶属南安郡(泉州),治所设於龙溪县桂林村(今漳州市南郊古县、下半林和上半林村)。
唐.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九日割龙溪县南境置漳州,州治设云霄漳江边西林村,开元四年(716年),改移漳浦李澳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割龙溪县改属漳州。乾元二年(759年) 缘李澳川有瘴(一种传染病),遂权移州於龙溪县治桂林村(古县鹳林)。
建中三年(782年)柳少安出任漳州刺史,兴元元年(784年)九龙江大水,溃堤,江水改道,致使龙溪城通往九龙江的河道堵塞,大船不能进入龙溪城,无奈,漳州刺史柳少安再请迁治永宁乡唐化里,但德宗皇帝认为,漳州治所一迁再迁,未免劳民伤财,结果未得批准。兴元二年(785年)柳少安调任吏部司勋郎中,临别之时,柳少安叮嘱新任漳州刺史陈谟(陈元光之曾孙)要再向德宗皇帝上疏奏请迁治永宁乡唐化里,后来经过福建观察使卢惎录奏和柳少安多次向德宗皇帝建言和游说,终于在贞元元年(785年) 十一月十六日,敕从之(唐.德宗皇帝李适批准),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遂迁入永宁乡唐化里(现在的漳州城),龙溪古县城桂林村(古县鹳林)做为漳州主城27年后,遂成为漳州附城,经济繁荣至清朝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十月初三龙溪古县城因郑成功(古县大战)兵败退守海澄,龙溪古县城被清兵焚毁,龙溪古城共经历了1113年的辉煌!。
龙溪古县桂林村,后因村中有“鹳林寺”演变为鹳林村
龙溪古县石牌村,传说以前有一块大石牌后来才叫石牌村
(也许这大石牌就是记载龙溪古城的历史沧桑)
2015年春节期间,多名历史学者对漳州南郊颜厝镇古县大庙、下半林鹳林寺、上半林庵、以及上半林传说中的龙溪古城门、龙溪古城排水系统进行实地查看,认为颜厝镇上半林庵的建筑结构更接近“龙溪古县衙”,怀疑“龙溪古县衙”和“漳州古府衙”分别是现在的古县大庵和上半林庵!龙溪古城门传说有一定的说服力,现存的排水系统的确是人工开凿的,具体什么年代开凿的有待进一步考证。
参考史书
国志: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地理志》
清.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
记载:“乾元二年,缘李澳川有瘴,遂权移州於龙溪县置。”
方志:
宋.朱熹《漳州守臣题名记》
宋.吴与《漳州图经序》
明.嘉靖《龙溪县志》
却记载:“兴元二年,刺史柳少安请徙治龙溪,福建观察使卢惎录奏,贞元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敕从之。
注:唐.李吉甫(758~814) 唐.宪宗皇帝宰相,地理学家。
清.顾祖禹(1624—1680) 明末清初著名军事、历史地理学家。
宋.欧阳修、宋祁、朱熹、吴与和清.穆彰阿是文学家。
因为这次迁治只是从九龙江南岸迁往九龙江北岸距离只有4公里‘,国志都没有再做记载,所以是乾元二年漳州迁治到龙溪县治所桂林村,贞元二年,漳州治所再次迁入龙溪县永宁乡唐化里。
这就是史书记载不同的缘故!
历史佐证
1. 乾隆年郑玉振在古县大庵的的碑记也以传说的语句和《漳州府志》记载说古县是古龙溪城不敢确认,从南朝大同六年(540年)建县到唐贞元二年(786年)移州,经过246年的时间龙溪城范围应该不只是古县那么小的地方!
2. 石牌村传说以前有一块大石牌(碑)所以后来才叫石牌村,也许这块大石牌就是记载龙溪古城的历史沧桑!也有可能是传说王公祖庙在石牌村,废于火灾后遗留下来的碑记。
3. 古县(郑姓土楼)规模最大当年可容纳400人以上,古县郑姓宗系现在含下半林、园中洪坑侨、新春和新社农场人口有8000多,上溪(林姓土楼)当年可容纳100多人。现在近2000人口,园中(蔡姓土楼)当时可容纳100人现在1000多人口,下半林(江姓土楼)规模第二大,当时可容纳200人以上,风化程度远高于其他土楼,说明年代要更为久远为什么下半林现在江姓只有100多人口?下半林江姓保留有明朝万历皇帝“翰林庶吉士”(写圣旨和诏书的官员)“赐伐阅布政司仪,授翰林院庶吉士,万历癸丑代祭南江 ” 江灏的匾额, 江灏后人称“一日天子”,但江灏后裔却都居住在港尾“古城村”应该不会那么巧合!
4. 荔枝园里“破寨”地名传说民国还保留有寨门和寨墙,估计也是土楼,从破寨一直到园中村凹型地貌和丁字形排水沟怎么解释?上溪通往园中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水沟,有几百米长最深处有六米深怎么解释?
我的观点:凹型地貌、丁字形排水沟和园中那条人工开凿的水沟,都是共同起到保护“天然龙溪古城墙”(陡峭的崖壁)的功能。
5. 九十年代初,古县、石牌、下半林、上半林大规模兴建鱼塘时为什么下半林东面和石牌村稻田地下两米多深到处是树根?而西面九龙溪两岸则是淤泥和细沙?
6. 史书记载漳州唐朝以前是个人烟稀少荒芜的地区,并且年年水灾,那么1470多年前的南朝建立龙溪县时人口更为稀少,当时的人们应该无法有效控制九龙江水灾,下半林、上半林、古县这里正好不受水灾威胁,土地平整前有溪,后有大山是最理想居住的地方。
7. 下半林到上半林的荔枝园里地名十分奇怪:韩厝、温厝、陈厝、候口、候内、欧坑、蒲顶、蔡厝庙、御史潭等等并且荔枝园里遍地是瓦砾、青花瓷片,荔枝园里的姓氏地名怎么解释?下半林就有这么多姓氏地名加上其他村更多!
8. 发源于九龙岭山脉流经上半林、下半林、古县的这条水系叫“九龙溪”也叫“古县溪”,符合古籍记载龙溪因溪而得名。
9. 龙溪县志记载南宋设立十二、十三都,有古县社地名记载,但没有鹳林或下半林和上半林地名记载,也不符合情理。鹳林应该当时是古县的一部分,按常规漳州府治乾元二年(759年)从漳浦李澳川迁出时,不会迁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应该优先考虑繁华的城镇,当时的龙溪县城就是最好的选择。
10. 康熙年彭孙贻《靖海志》卷二十九记载:“九月,成功督师入漳浦境。漳镇王邦俊来援,复大破之,追至龙井,降其部下数百人而还。
李长病笃,以黄昌为戎旗(镇)亲随营。
大清固山金励统浙直满汉兵万余人入闽来援。至泉州,驻扎养马。二十六日,成功解围,退扎古县,据险以待。固山由长泰入漳。
十月初三日,固山率满骑冲营。是早西北风尽发,火箭、火炮被风打回,对面咫尺不见,满兵乘烟冲突,海师溃散。成功退扎海澄。后提督黄山、礼武镇陈俸、右先锋镇廖敬、亲丁镇郭廷、护卫右镇洪承宠皆战殁。
二十六日,成功解围,退扎古县,据险以待”这句话如果是说是现在的古县就不合理,有险的陡壁都在下半林和园中,这场战争郑成功损失五员大将,说明战争非常惨烈!
11. 社坛地名、古石墩、古榕树和社坛庙(和尚)被诬陷偷鸡含冤跳古井自杀的传说!我推测应该是“城隍庙”。 坛:意思是祭天的地方。
12. 古县中学南面山上是“西林院”遗址,当年漳州建州时在漳浦(云霄)“西林”应该也不会那么巧合这里又一个“西林”?
13. 全国几乎所有的寺院都奉祀“西天三佛”,为什么下半林鹳林寺里奉祀“西天五佛”?供奉五佛的寺院叫“密宗寺院”也称“汉密”或“唐密”盛行于北魏(386年)到唐朝会昌五年(845年),会昌五年武宗皇帝下旨拆毁全国所有佛像,寺院改做驿馆和酒楼,遣散僧侣,史称“
会昌法难”或称“武宗毁佛”,这次劫难“密宗寺院”,几乎在中华大地消失,保存下来寥寥无几,已知全国石窟五佛寺院有二座: 辽宁朝阳五佛寺和,山西大同石窟寺。泥塑五佛寺院目前也仅六座:北京法源寺、福建泉州开元寺,,山西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圆通寺、慈云寺,那鹳林寺就是第七座,鹳林寺应该是当时龙溪城最大的寺院,龙溪建县时正好是佛教鼎盛时期,当时萧衍皇帝下旨规定每县都要建一座佛寺,俗称“官寺”。 官寺制度一直延续到唐朝所以“武宗毁佛”运动“密宗寺院” 属于官寺才受到灭顶之灾。
唐朝白居易(772-846年)和杜牧(803-852年)都是唐朝大诗人他们的两首名诗《闲吟》和《江南春》都写出了当时佛教的衰败!
闲吟
唐 白居易
留司老宾客,春尽兴如何?
官寺行香少,僧房寄宿多。
闲倾一盏酒,醉听两声歌。
忆得陶潜语,羲皇无以过。
江南春
唐 杜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995年漳州市方志办主任,史学界前辈王作人老先生来参观鹳林寺时写有一首关于鹳林寺的诗:《鹳林重光》
鹳林古寺旧经过,五十年来变幻多。
佛火重光知有素,吾生忽老叹无何。
益斋心学谁能继,蘅畹流风世不磨。
名迹尽多缘未了,倾心不觉发高歌。
益斋:下半林社人,王吉才字号,元朝儒学教授,康熙《龙溪县志》,乾隆《龙溪县志》记载:王吉才是元朝唯一入祀漳州文庙乡贤祠的名人。
蘅畹:上半林社人,明朝杭州知府,漳州古代名人杨联芳的字号。
14. 中国最古老原始信仰,神农大帝、太阳神、男像观音(泗洲佛祖)都天元帅这些神明的庙宇在漳州寥寥无几,怎么都出现在下半林鹳林寺?
15. 王公谢安和开漳圣王陈元光信仰,庵前、胡厝、石牌、下半林都有王公神像,祭祀日却不一样,下半林十一月二十五日,胡厝十一月二十六日、庵前和石牌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公谢安是陈元光的随军战神,闽南和台湾都是祭祀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半林鹳林寺不但有王公谢安神像同时又有陈元光神像其他村都没有,王公祭祀日又是最早,这也许与龙溪古城有神秘的联系!
(注:漳浦陈氏谱牒古籍记载:王公谢安是陈元光随军“战神”,王氏谱牒记载:王公谢安是闽国王审知的随军“战神”)
16. 史书记载漳州府迁治龙溪时间为什么有两个不同时间,相差27年,《
元和郡县图志》写于唐朝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是中国唐代的地理总志,作者是当时的宰相地理学家李吉甫,以及《新唐书》记载:“乾元二年(759年),缘李澳川有瘴,遂权移州於龙溪县置,即今州理是也”。宋朝吴舆《漳州图经序》记载“兴元二年,剌史柳少安请徙治龙溪,福建观察使卢惎录奏。贞元元年(785年),十一月十六日,敕从之。遂以龙溪城为州定,管龙溪、漳浦、龙岩三县。
17.《漳州府志》、《龙溪县志》因历史原因明朝嘉靖年以前的历史资料真实度十分有限,《龙溪县志》最早版本是宋代淳佑年间编写的,到了明朝嘉靖年仅存几页残片,现存的.《漳州府志》、《龙溪县志》是由淳佑年间仅存几页残片修撰出来的,内容掺入很多当年能找到的碑文石刻和民间族谱资料。(这就是学术界一直在争论:陈元光祖籍地和开漳传说与开闽三王入闽故事几乎重叠的原因)。
18.从漳浦的渐山李氏族谱已经能明确认定就九龙岭就是九龙山。
19.九龙山上林前岩山顶古长城,传说是陈元光父子修建的就有了历史佐证。
按学术界论断是要先承认国史,因为国史比地方史更权威,又最早写于唐朝元和年间记载时间接近又同一朝代可信度很高,记载:“乾元二年,缘李澳川有瘴,遂权移州於龙溪县置。”可惜没有记载迁龙溪什么地方!
然后再承认漳州地方史,而漳州地方史记载:“兴元二年,刺史柳少安请徙治龙溪,福建观察使卢惎录奏,贞元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敕从之,是今州里是也!”有明确记载准确时间,但没有说刺史柳少安从什么地方迁治到龙溪,这就有可能是龙溪桂林再迁龙溪登高山。
这样漳浦(云霄)西林---李澳川---龙溪古县----龙溪漳州城,就说得通,就是第三次迁治由九龙江南岸迁往九龙江北岸,直线距离只有5公里,国志没有再做记载的原因。
附
漳州迁治考
《元和郡县志》卷二九漳州云:“本泉州地,垂拱二年(686年),析龙溪南界置,因漳水为名。初置于今漳浦县西八十里,开元四年(716年),改移就李澳川,即今漳浦县东二百步旧城是。……乾元二年(759年),缘李澳川有瘴,遂权移州于龙溪县置,即今州理是也。”《新唐书·地理志》漳州:“初治漳浦,开元四年,徙治李澳川;乾元二年,徙治龙溪”。查之《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九,漳州府沿革、《嘉庆重修一统志》漳州府古迹漳州城,皆从其说,谓乾元二年移今治。
然查吴宜燮《龙溪县志》卷二十三引宋吴舆《图经序》却曰:“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平潮州寇,奏置州、县。敕:割福州西南地,置漳州。初在漳浦水北,因水为名。寻以地多瘴疠,吏民苦之,耆老余恭讷等乞迁他所。开元四年,敕:移就李澳川置郡,故废绥城县地也。……兴元二年(785年),刺史柳少安请徙治龙溪,福建观察使卢惎录奏,贞元元年(785年)十一月十六日敕:从之。遂以龙溪城为州治,定管龙溪、漳浦、龙岩三县”。而该志卷二十四引朱熹《漳州守臣题名记》也称:“漳州,下州,领军事,唐垂拱二年,用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奏置,领漳浦、怀恩二县,而治漳浦。开元四年,徙治李澳川,在旧治北八十里。二十九年,废怀恩入漳浦,而割泉州龙溪县来属。天宝元年(742年),改漳浦郡。乾元二年,复为州。大历十二年(777年),又割汀州龙岩县来属。贞元元年,乃更徙治龙溪”。
按史书既载兴元二年,始由刺史柳少安请徙州治于龙溪,贞元元年获准。兴元与贞元乃在乾元之后,可见漳州移治龙溪,应在贞元元年。
另据志书所云“初置于今漳浦县西八十里”,“因漳水为名”,据1981年《
云霄县地名录》,其治即在今云霄县北西林村。志书所谓“开元四年,徙治李澳川”,州址则为今之漳浦县治。
龙溪县(510-785年)治所
1梁天监中(510年)置。
2治所即今福建漳州市南古县。
3梁属梁安郡;陈天嘉五年(564年),属南安郡。
4隋开皇九年(589年),属泉州,大业二年(606年)属闽州,三年(607年)属建安郡。
5唐武德四年(621年),萧铣改建安郡为泉州(治闽县),县属之。
6圣历二年(699年),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治南安,县属之;三年(670年),武荣州废,县还属泉州(闽县);久视元年(670年),复属武荣州;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更名泉州,县仍属之;开元二十九年,割龙溪县属漳州;天宝元年(742年),属漳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漳州。
7乾元二年(759年)为漳州治,贞元二年(786年),州县同时迁治於今漳州市,仍为漳州治所。
——————————————
1,《隋书》卷31·地理下·建安郡:“龙溪,梁置,开皇十二年并兰水、绥安二县入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79页)。
2《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五·漳州府:“龙溪县,附郭。本晋安县地,梁天监中,析置龙溪县,属南安郡,隋属建安郡,唐属泉州,开元二十九年,改属漳州。”(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5册,4117页)。按:梁天监中置梁安郡,今据《纪要》作县与郡同时设置於天监中的九年(510年)。
3《
元和郡县图志》卷29·江南道五·漳州:“龙溪县,郭下。陈分晋安县置,属南安郡,後属闽州。开元二十九年割属漳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721页)。
4《嘉庆一统志》卷429·漳州府·龙溪县:“梁大同四年,分置龙溪县,属南安郡。隋属建安郡。唐初属泉州,开元二十九年,割属漳州。”(《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57册)。
设置年代不同,存疑。
5《嘉庆一统志》卷429·漳州府·古迹:“龙溪故城,在今县南…府志:有古县,在今县南十裏十二三都。”(《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57册)。
6
福建省民政厅《
福建省地图集》龙海县幅,漳州市南有地名古县,方位裏数相当,当是。(福州,1962年,77-78页)。
7《隋书》卷31·地理下·建安郡:“南安,旧曰晋安,置南安郡。平陈,郡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79页)。
8《元和郡县图志》卷29·江南道五·泉州:南安县“晋为晋安县地。陈立为南安县。”(北京,中华书局,下册,1983年,720页)。
9《太平寰宇记》同。按:《隋书》“置南安郡”,何时不明。《元和志》、《寰宇记》“陈立为南安县”,文当有误。《元和志》卷29·校勘记108条,谓南安“‘县’宜作‘郡’”,即当为“陈立为南安郡”,并据《舆地广记》作陈文帝置。(北京,中华书局,下册,1983年,733页)。
但《读史方舆纪要》和《嘉庆一统志》均谓南安郡置於梁代。
《嘉庆一统志》卷428·泉州府·建置沿革:“三国吴分置东安县。晋改曰晋安,属晋安郡。宋、齐因之。梁天监中分置南安郡。陈因之。”“南安县,晋太康初改曰晋安,属晋安郡。宋、齐因之。梁为南安郡治。”(《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56册)。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同。据此,南安郡又当置於梁代。
郑宝恒在《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梁安郡’条下谓:“南朝梁天监中分晋安郡置。治晋安县(晋福建南安市东丰州)。…。陈天嘉五年(564)改为南安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846页)。按:此说不脖《隋书》,也合《舆地广记》,又揉合了《方舆纪要》和《一统志》的记载,当有所据。今据此作梁天监中置粱安郡,陈天嘉五年改为南安郡。资料待查。据《隋书》卷31·地理下·建安郡:“龙溪,梁置,开皇十二年并兰水、绥安二县入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79页)。龙溪县自梁天监中开始,当属梁安郡;陈天嘉五年後当属南安郡。
4,《隋书》卷31·地理下·建安郡:“平陈,改曰泉州。大业初改曰闽州。统县四:”有龙溪县。(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79页)。
《元和郡县图志》卷29·江南道五·福州:“隋大业二年,改(泉州)为闽州,三年改为建安郡。”(北京,中华书局,下册,1983年,715页)。
5,《元和郡县图志》卷29·江南道五·福州:“隋大业二年改为闽州,三年改为建安郡。武德六年,改为泉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715-716页)。
《旧唐书》卷40·地理三·福州中都督府:“隋建安郡之闽县。贞观初,置泉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715-716页)。
案:泉州复置时间,《元和志》、《旧唐书》两书记载有异。《舆地纪胜》卷128·福建路·福州·州沿革:“隋末陷於萧铣(唐平萧铣,得泉、建二州),移置建州於建安县(《新唐志》在武德四年,而《通鉴》载唐以武德五年,方有泉、建二州。不应武德四年预立州名也。当考)。唐平萧铣,有泉、建二州,而泉、建始并置矣(《通鉴》唐武德五年,唐使者王义重下泉、睦、建三州,而泉、建二州已并置矣。《图经》谓武德末有泉州、《新唐书》为武德六年,别置建州,是皆未考《通鉴》武德五年之所纪载也)。又以南安县置丰州(《新唐志》在武德五年),改为泉州(《旧唐志》在贞观元年),又移泉州之名於晋江县置。而此复为闽州(《唐会要》在景云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4册,3639-3640页)。
据此,泉州在唐武德五年即已存在,非置於武德六年,更与贞观元年改丰州为泉州无关。泉州复置时间,当在唐武德五年或之前。《舆地纪胜》卷129·福建路·建宁府·府沿革:“隋平陈废为建安县,属泉州。炀帝立建安郡。隋末群盗割据,改建安郡为泉州(《通鉴》在武德五年。新旧《唐志》及《通典》并云武德四年置建州。不同。象之谨按:赵郡王孝恭李靖,以四年十月平萧铣,十一月李靖度岭下九十六州,而唐使者王义重亦以五年正月下泉、睦、建三州。是泉、睦、建三州,武德四年尚未属唐。则四年之改郡为州,乃群盗割据之日,非出於唐室之命令也。《唐志》及《通典》所书非是,今不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4册,3689页)。
据此,建安郡改为泉州、建安县置建州,当在武德四年,虽非唐室所改,但《唐书》、《通典》均已载入,不可不取。今据以武德四年为断。此时,龙溪县当属泉州。
6,《旧唐书》卷40·地理三·泉州:“圣历二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三年,州废,三县还泉州。久视元年,又以三县置武荣州。景云二年改为泉州。开元二十九年,割龙溪属漳州。”漳州:“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置。天宝元年,改为漳浦郡。旧属岭南道,天宝割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复为漳州。天宝领县二:”龙溪“旧属泉州。圣历二年,属武荣州。景云二年,还泉州。开元二十九年,属漳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册,1599-1601页)。
《新唐书》卷41·地理五·泉州:“本武荣州,圣历二年析泉州安、莆田、龙溪置,治南安,後治晋江。三年,州废,县还隶泉州。久视元年复置。景云二年更名。”漳州:“垂拱二年析福州西南境置,以南有漳水为名…县三:龙溪,本隶泉州,後隶武荣州,开元二十九年来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65-1066页)。
7,《元和郡县图志》卷29·江南道五·漳州:“乾元二年,缘李澳川有瘴,遂权移州於龙溪县置,即今州理是也。”(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721页)。
《新唐书》卷41·地理五·漳州:“开元四年徙治李澳川,乾元二年徙治龙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66页)。据此,作乾元二年漳州迁治今漳州市南十裏的龙溪古县。
龙溪故县何时迁今漳州市,各书均不载。《舆地纪胜》卷131·福建路·漳州·州沿革:“初置於漳浦县南八十裏,後迁治李澳川,旧属岭南道,後改隶江南东道,改漳浦郡(天宝元年),复为漳州(乾元元年),迁治龙溪,今州理是也(《唐志》在乾元二年。《图经》云,兴元二年,刺史柳少安请迁治龙溪,贞元二年,敕从之。年月小有不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4册,3762页)。今据此作县治与州治同时在贞元二年从龙溪古县迁於今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