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透关,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江阳西路。原为古关隘,始建于蜀汉,为土筑城墙;明崇祯十一年重建,清同治二年再建。
史料考究
名称由来
“龙透关”所以称之为“龙透关”,说法主要有两种:
其一,以喻名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北临
沱江,南抵长江,犹如巨龙穿透两江,故名。”
其二,依山名关。按《新建神臂关(即龙透关)碑记》论及龙透关的地理位置时所称之“佥曰:‘龙透山为忠山咽喉’”可知,龙透关建关之处原有山名,为龙透山(即今泸州
江阳区大山坪),龙透关依山而建,依山而名。
“龙透关”又名“神臂关”,此名始于明崇祯重建之时,关于“神臂关”得名说法亦有两种:
其一,以喻名关。“北濒沱江,南临
长江,如一神臂雄锁两江,故又名神臂关。”
其二,《中华民国泸县志》所记之“明季增修,碑碣尚存,而其文不载。今以补修往访,则碑字残阙,惟额云:《新建神臂关碑记》及‘崇祯十年十月’、‘佥曰:龙透山为忠山咽喉’,‘名之神臂关’三语可读,其即林志所称者欤?考神臂山,在今弥陀场对岸,旧老泸城。宋淳祜初,
制置使余玠、知泸州曹致大,迁州治于此,有神臂门、东门、西门(见《石抹按只传》、《张万家奴传》),兹乃名之神臂关,岂误耶?抑即以老泸城之神臂门名关,如泸之以泸川县移治而得名耶?”
“龙透关”与“神臂关”以喻名关的说法,似有重叠之嫌,“北临”与“北濒”,“南抵”与“南临”,一字之改,无甚差别。“犹如巨龙穿透两江”与“如一神臂雄锁两江”,本体相同,喻体有别。可能是将解释“龙透关”之说法套用于“神臂关”,也可能是将解释“神臂关”之说法套用于“龙透关”。
地理位置
“龙透关”,在“城西七华里”,“飞跃村的四川省人民警察学校”内,即今泸州市市区江阳西路南
四川警察学院内。自蜀汉始建以来,“龙透关”之于泸州州治之方位有所变化,大致为蜀汉至明清,方志及官方史书、地理书籍皆称“龙透关”在泸州州治之南七里。清光绪以后,则改称“龙透关”在泸州州治之西七里:
一,位于泸州城西。
《中华民国泸县志》:“龙透关,距城西七里。”
《光绪泸州直隶州志》:“龙透关,在州西七里。”
二,位于泸州城南。
《明史》:“南有龙透关。”
《嘉靖四川总志》:“龙透关,州治南七里。”
《嘉庆四川通志》:“龙透关,在州南七里。”
《大明一统名胜志》:“龙建关,距州南七里。”
《乾隆直隶泸州志》:“龙透关,在州南七里。”
《嘉庆直隶泸州志》:“龙透关,在州南七里。”
《嘉庆重修一统志》:“龙透关,在州南七里。”
《嘉庆重修一统志》:“龙透关,《州志》:‘在州南五里。’”
依现代卫星图,“龙透关”实在泸州市区西南。以上所称“在州南”、“距州南”七里、“在州西”、“距城西”七里,或指应为一处,皆在州治西南七里,但因观察者所处之角度不同,因而产生了在南和在西的差异。
兴建时间
“龙透关”,“始建于蜀汉”,依历史文献记载,似是准确。
《嘉庆四川通志》:“龙透关,《明统志》:‘相传武侯所立。’”
《嘉庆重修一统志》:“龙透关,《明统志》:‘世传诸葛武侯所立。’”
《增订广舆记》:“龙透关,世传诸葛亮立。”
《乾隆直隶泸州志》:“龙透关,《
广舆记》云:‘世传
诸葛武侯立。’”
《嘉庆直隶泸州志》:“龙透关,《广舆记》云:‘世传诸葛武侯立。’”
《光绪泸州直隶州志》:“龙透关,《广舆地记》云:‘世传诸葛武侯立。’”
《中华民国泸县志》:“龙透关,《广舆记》云:‘世传诸葛武侯立。’”
其三,《嘉靖四川总志》之记载。
《嘉靖四川总志》:“龙透关,世传武侯所立。”
其四,《大明一统名胜志》之记载。
其五,《泸县志》之记载。
《泸县志》:“蜀汉诸葛亮依山势为城,……,名曰龙透关。”
按以上文献记载可知,龙透关始建于蜀汉,且始建者为诸葛亮,但因为不可切考,或说“世传”,或说“相传”。基于龙透关始建时间已有定论,此处不再说明,但关于龙透关的始建者是否是诸葛亮,此处予以说明。若说龙透关为诸葛亮所建,除非诸葛亮是以蜀汉丞相之名命令江阳太守建关,则诸葛亮必亲临江阳,才可修建龙透关。而诸葛亮与江阳出现在同一处的记载不外二条(《
出师表》:“五月
渡泸”之泸水在今
金沙江与
雅砻江交汇处,与江阳无关)。
第一条,出自《
永乐大典》:“先主入
益州,遣
诸葛亮、张飞等引兵溯流定江阳,即今州域也。”
第二条,出自《
元和郡县图志》:“初,曹公入汉中,诸葛亮出屯江阳。”
第三条,出自《大明一统名胜志》:“魏武屯汉中,诸葛亮出屯江阳。”
第一条之记载,时间为建安十七年(二一二年),刘备入蜀之时。
单看此条记载,以为诸葛亮攻占江阳且逗留,而按《三国志》数条记载:
“明年(建安十七年),
诸葛亮、张飞、
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
江州、江阳。”
“先主入
益州,还攻
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
严颜,生获颜。”
“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
诸葛亮是与张飞、赵云一同溯江入蜀的,诸葛亮先进占白帝,后与张飞、赵云同入江州,最后直趋成都;张飞进占江州;赵云则由江州而出,进占江阳。以此可知,《
永乐大典》所谓的“遣诸葛亮、张飞等引兵溯流定江阳”,实际应该是“等”中的赵云“溯流定江阳”,而
诸葛亮未曾在江阳逗留,那更谈不上修建龙透关了。
第二、三条之记载,时间皆为建安二十年(二一五年),曹操进占汉中之时。
按《三国志》之记载:“二十年,
孙权以先主已得
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
桂阳东属,
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
江州。”
由以上可知,建安二十年(二一五年),曹操进占汉中之时,刘备尚在荆州与孙权交战。在得到曹操已进占汉中的消息后,为防曹操趁势南下攻占
益州,慌忙与
孙权讲和,领兵退回江州,并为赶回成都作准备。此时,
诸葛亮领兵出成都而至江阳,可能是为了尽快与刘备相见,商讨如何应对曹操,并与刘备一起溯沱江而返成都。如是此情况,诸葛亮出屯江阳,情势紧迫,逗留时间不可能太久,动作不可能太大,完全不可能修筑龙透关。
历史沿革
“龙透关”,自始建至今,依始建、重建与再建三个重要事件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自蜀汉始建至明代重建,称“龙透关”。
因蜀汉至元代及明前期,方志、史书、地理书籍等皆无关于龙透关的明确记载,能够确定此时期历史的只有始建时间条目之记载,即“龙透关,世传为
诸葛亮所立”以下数条记载,参见始建时间条目(然而,以上记载皆为后人所记,可信度有待商榷)。
二,自明代重建(崇祯11年,1638年)至清代再建(同治2年,1863年),称“神臂关”或“龙透关”。
《明史》:“龙透关,崇祯间修筑(应作补筑)。”
《嘉庆四川通志》:“龙透关,《州志》:‘明崇祯间又加修筑。’”
《乾隆直隶泸州志》:“龙透关,明崇祯末补筑,碑碣尚存。”
《嘉庆直隶泸州志》:“龙透关,明崇祯末补筑,碑碣尚存。”
《光绪泸州直隶州志》:“龙透关,明末(崇祯)补筑,旧址倾圮。”
《中华民国泸县志》:“龙透关,明崇祯末补筑,有崇祯十一年新建神臂关碑(见附),记略可辨识。”
三,清代再建(同治2年,1863年)至今,称“龙透关”。
《中华民国泸县志》:“龙透关,今之重关,同治二年署牧周锡龄因旧址倾圮所建也。”
《光绪泸州直隶州志》:“龙透关,明末补筑,旧址倾圮。同治二年,署牧周锡龄乐捐公欸上重建,关南至大江,北至小江,修墙堞十余里。政暇辄步行督工,众工感而力倍,甫数月即告成,(今存《古龙透关碑》,见附)。”
附一:《古龙透关碑》:“古龙透关,吴县黄兴书,同治二年癸亥既吉立”。
附二:《新建神臂关碑记》:“崇祯十年丁丑十一月十七日,余甫到江阳。而是时,州中(阙四字)急(阙一字),谋所以守(阙三字)。佥曰:龙透山为忠山咽喉,守之(阙六字)形势(阙二字)我(阙一字)且无可着足,仅一线可通来往(阙三字)。立召匠鸠工伐木(阙三字),当道处设为隘,结石为垒,高可丈余,广则倍之,中留一门,立之以口,备出入也。上设一楼,(阙一字)棂布列,便眺望也。(阙十三字)门,利防守。名之曰:神臂关。既成,(阙六字)睹斯罔也。测高(阙二字)视远(阙一字)深山曲径而不得其利矣,而又(阙六字)兵将之(阙四字)矢石从容(阙一字)而一有警自足制贼死命,不待对垒而胜算在我矣。是役也,起于丁丑,成于十二月。念(阙一字)日,凡木石工师之费皆(阙二字),不动公币。始终其事者,则卫经历、江辂为之。其时,州守(阙一字)明新至(阙一字)观厥成(阙二字)有广(阙四字)关皆次第成之,是为记。崇祯十一年岁次戊寅孟春吉立。赐进士奉政大夫、四川
按察司分巡下南道
佥事参政。”
建筑性质
“龙透关”自始建至今,其建筑性质凡有两次变化。“原为古关隘”,后为城防关口,今为建筑古迹。
历史沿革
一,关隘时期。
自蜀汉至元,“龙透关”皆以关名。明代,《
增订广舆记》将之归入“关隘”;《
大明一统志》、《嘉靖四川总志》将之归入“关梁”。清代,《明史》复以关名;《乾隆直隶泸州志》、《嘉庆直隶泸州志》、《光绪泸州直隶州志》、《嘉庆四川通志》、《嘉庆重修一统志》将之归入“关隘”。
《
古代汉语词典》:“关,名词,关卡,设于界上以稽查商旅,又关口、要塞;关隘,关口要地;关梁,关口和津梁。指水陆交通要道。”《现代汉语词典》:“关,名词,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关隘,书名语,名词,险要的关口。”据此可知,在古代,关隘大部分是独立于城市之外的(但也有关隘与城市相结合的情况,如
潼关),并非城市的必然组成部分(虽然关隘也是城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不是城市之构成)。
二,城防关口时期。
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泸州的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亦不断扩大,城市向外扩张,城防体系也随之扩大,原有城墙已不能满足其需求。“龙透关”所处位置由远离城市,变为接近城市,最后被城市所吸纳,成为外城之关口。
《光绪泸州直隶州志》:“同治二年,……重建,关南至大江,北至小江,修墙堞十余里。”
《中华民国泸县志》将“龙透关”归入“城郭”,并记载:“距城西七里,有郭(外城),南至大江,北至
沱江,为
城堞十余里,中有关曰:龙透关,今称险固。”
在
泸州起义中,作为泸州外城防御重地的“龙透关”已成为了敌我两军反复争夺的要地,从中也能看出,此时,“龙透关”已不单单是位于泸州外围、远离城市的一处关隘了,其已成为泸州城防之重要组成。至此,“龙透关”已完成了从关隘到城防关口的转换了。
“龙透关”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已分别成为“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今日之“龙透关”古建筑遗址,暨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
泸州起义纪念碑、龙透关城墙、关楼、千步梯、
碑林等景观组成。
重大事件
起义爆发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一日十六时许,原四川边防军赖心辉部驻泸部队进步军人四旅旅长
袁品文、十旅旅长
陈兰亭应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之部署,于四旅蓝田坝旅部扣押反动的二旅旅长李章甫,同时集合所部部队,宣布
泸州起义。起义部队随即连夜攻城,李部各团被击溃缴械,至次日,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泸州全城。同日,袁、陈通电全国,宣布就任国民革命军
川军第四路、第五路司令。
起义经过
一九二七年一月,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开会决定由
刘伯承指挥
泸州起义。刘伯承星夜抵达泸州,领导起义军对军政、民政、财政和文教进行整顿,并于二十四日发布《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部布告》。随后,刘伯承在泸州开办学校,培养社会活动人才。同时组织力量,广泛宣传国民革命,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二月,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暗地策动
四川军阀反共,并密令
刘湘消灭川中革命力量。四月五日,刘湘以
赖心辉为总指挥,组织“川黔联军”,率部围攻泸州。七日,起义军总指挥部发布戒严令,着手反围攻准备。
一九二七年四月九日,刘伯承将泸州外围部队全数撤入泸州,集中兵力守城。十三日,起义军指挥部召开大会,声讨蒋介石和刘湘的
反革命罪行,并动员军民作战前准备。四月,刘文辉调派三个旅驻况场至龙透关间,刘湘遂调整兵力,下令攻城。因赖心辉指挥联军由水路进攻多次受阻,遂组织敢死队由陆路进攻,
刘伯承亲临龙透关指挥,将联军击退。三十日,联军发起全线进攻,炮兵进行猛烈轰击,步兵由多处渡江攻城,起义军进行顽强抵抗。至次日晨,联军败退。五月十二日,刘湘通电“讨伐”起义军,但因前战败绩,加之联军各怀异心,进攻迟未进行。
起义结果
一九二七年五月十二日,鉴于起义形势恶化,为保存革命力量,刘伯承于当日拂晓携韩伯诚、周国淦秘密离开泸州,辗转前往武汉。十七日,
袁品文、
陈兰亭等宣布接受
刘湘改编。二十三日,复因疑惧刘湘,率部撤离
泸县入黔,后为
黔军所收编,
泸州起义至此失败。
公交线路
公交线路:94、167、214路 到龙透关站。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