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论颂》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一卷。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内容简介
全一卷。
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又作
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
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
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以三十
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
十四行颂明
唯识之相,后一行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行颂明唯识之行位)。乃瑜伽
十支论之一。
世亲临终之际,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法相之妙趣。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三十颂作注,并加序分、流通二颂。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合糅诸论师之作,而译成‘
成唯识论’十卷。每一偈均先立万法乃唯识所变现,分能变之识为
异熟(第八识)、思量(第七识)、了
别境(前
六识)等三种,次辨唯识之理,最后揭示唯识
三性及修行阶位。注疏有成唯识论十卷、略释一卷(
窥基)、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
明昱)、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智旭)、唯识三十颂锦花一卷(真敬)、唯识三十颂略释四卷(圆明)等。又南朝真谛所译之转识论为本书之异译
论述内容
【唯识三十颂(Vijñāpti-mātratā-
siddhi-trimśaka-kārikā-śāstra)】
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
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亦称《
唯识三十论颂》、《高建法幢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一卷。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此论分三十颂论述三界唯识的理论。前二十四颂阐明唯识之相,第二十五颂阐明唯识之性,最后五颂阐明唯识之行位。此论以识转变理论为中心,论述以
阿赖耶识为
根本识的八识如何转变为人们的经验世界,由此组织成一套完整的
阿赖耶识缘起说,并进而论述
三性、
三无性等
唯识论的中心概念及有关唯识修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从正面阐发了“
唯识无境”说。该论在印度影响很大,先后有德慧、安慧、
难陀、护法、亲胜、
火辨、净月、胜友、胜子、
智月等人为之作注,时称“
十大论师”。玄奘曾以护法的注释为主,糅译其他论师的注解,编译成《
成唯识论》10卷。(
方广锠)
论颂义贯
信息
类别: 注解佛经
页数: 265页
发行者: 大毗卢寺(台湾).遍照寺(美国)
出版者: 毗卢出版社
承印者: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版次: 2007年8月初版,恭印一千册
国际书码:
ISBN 978-957-9373-25-8,平装
流通方式:非卖品,赠阅
赠阅处: (台湾)大毗卢寺.(美国)遍照寺
梗概
唯识三十颂是整个
唯识学经论中,最“
短小精干”、简捷扼要之作。其篇幅虽然精简,但却是取一百卷
瑜伽师地论的菁华而成的,故唯识三十颂可说是瑜伽师地论要点的结晶。因此若能通达三十颂,则不但瑜伽师地论的要旨也掌握到了,甚至整个唯识学的大体亦能通达。这是本论在唯识学中的重要性及可贵处。
此颂文是
世亲菩萨,于倾其一生之力,造出百部论典,以弘宣大乘玄旨之后,在其
灭度之前,以悲愍心,将篇幅浩瀚的一百卷瑜伽
大论,取其菁华,浓缩成此三十颂,以方便后世众生受持读诵。世亲之本意为仍欲续写
长行以释颂文,成就三十论;然而不久世亲菩萨即世寿尽,未及着论,诚千古之一大憾事也。
世亲殁后,在印度陆续有亲胜、火辩、护法、安慧等
十大论师为本颂作长行之释文,也就是等于为此三十颂造论。此十大论师之论文各有其长。其后玄奘大师从印度学成归国,曾先将本颂译成汉文,然后依其弟子窥基法师之议,将十大论师的论文,以护法论师的论文为主,其他各家则各取其长,而“杂揉”成一篇新的论文,再将这篇论文与世亲的原颂文合在一起,便成为一部崭新而完整的
唯识论典(具备了颂文与长行之论文),玄奘大师把它取名为《
成唯识论》。这部
成唯识论,在中土唯识学界鼎鼎(顶顶)重要:一来由于它的颂文之内容是
瑜伽师地论的菁华,故成为通达唯识学的敲门砖;二来由于其长行系涵盖十大论师的精心论述之旨;三来由于此论有一大部分也是玄奘大师的心血创作,故可说一半是中土的“国产”,国人深觉与有荣焉,因此自古以来这部成唯识论更受崇重,凡讲唯识者,常以此为主要教本。
由于以上的历史背景,因此时至今日,于阐释唯识三十颂的典籍中,仍以这部成唯识论为权威。因此敝人于注解颂文之时,便广引成唯识论的论文部分,作为解释的主要依据,并且将所引用之文,略加消文解释。这样一来,其好处是:读者诸君若详阅本书,便不但可较深入地理解唯识三十颂,同时连
成唯识论本文也奉读了一大部分,可说是一举两得。当然,若有志精研唯识之士,还是须将成唯识论原作研习一番,方无遗珠之虞。
成唯识论
凡十卷。护法等造,唐代玄奘译。又称
唯识论、净唯识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唯识三十论颂之注释书,乃唯识宗所依据之重要论书之一。西元四五0年顷,世亲作唯识三十论颂。至五五七年顷,以护法(梵Dharmapa^la )为主之唯识
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论颂各作注释十卷,共计百卷。及至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翻译该论时,采弟子窥基之主张,以护法之观点为主,糅译诸师学说,集成此书。 内容论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
阿赖耶识,其中所藏之种子,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同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宇宙之一切,期以观万法唯心所现,体证诸法之真理。今略述之:(一)卷一至卷二前段,论释‘由假说我法’等颂,破斥执着于实我、实法之外道及小乘。(二)卷二中至卷四中,论释‘初阿赖耶识’等颂,阐明阿赖耶识之相。(三)卷四中至卷五中,论释‘次
第二能变’等颂,阐明
末那识之相。(四)卷五中至卷七中,论释‘次第三能变、此心所
遍行、依止
根本识’等颂,次第阐明
六识能变之相、六识相应之心所、诸识现起之分位等。(五)卷七中至卷八中,论释‘是诸识转变、由
一切种识、由诸业习气’等颂,次第阐明一切唯识之义、诸识辗转之因果、生死相续之理等。(六)卷八中至卷末,论释‘由彼彼遍计’等颂,阐明
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
三性之义。(七)卷九,论释‘即依此三性’等颂,阐明
三无性之义。(八)卷十,论释‘乃至未起识’等颂,阐明五位之相;五位,乃悟入唯识相性之次第。文中并多处引用其他
瑜伽行派论师如
难陀、
陈那等之学说。 近代学者将
十大论师中安慧所撰唯识三十论颂之注释书与
成唯识论相较,发现除少部分歧异外,大部分之旨趣极为一致;且论中常言及之四分说,在护法之其他著作中却未见提及,故谓本论似非以护法之学说为基准。又由论文中,处处可见玄奘游学印度之心得反映。故本论非仅为
译书,亦可视为玄奘之述作。 本论不仅为法相宗所依之论典,亦为一般佛教研究者所必研习之书。注释书甚多,如窥基所撰之
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成唯识论别抄十卷,
慧沼所撰之成唯识论了义灯十三卷,
智周所撰之
成唯识论演秘十四卷等不下三十种
论颂原文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 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
唯识相;次一行颂明
唯识性;後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举颂詶答,颂曰:
1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2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
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
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已说初能变,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8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10初
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
定慧 所缘事不同
11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
不放逸 行舍及
不害12烦恼谓贪瞋 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
13诳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惛沈 不信并懈怠
14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15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16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17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曰:
18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
19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馀异熟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
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20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21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於彼 常远离前性
22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23即依此三性 立彼
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24初即
相无性 次无
自然性 後由远离前 所执我
法性25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後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
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
二性方能悟入。
何谓五位?
一、
资粮位:谓修大乘顺
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颂曰:
26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於二取
随眠 犹未能伏灭
二、
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
27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三、
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其相云何?
28若时於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四、
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修习位中如实见理,数数修习。其相云何?
29无得不思议 是
出世间智 舍二麤重故 便证得转依
五、
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30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