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是195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毛泽东。该书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展现,亦是对20世纪的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出版概况
这部选集,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几年前各地方曾经出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都是没有经过著者审查的。体例颇为杂乱,文字亦有错讹,有些重要的著作又没有收进去。现在的这部选集,是按照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并且按照著作年月次序而编辑的。这部选集尽可能地搜集了一些为各地方过去印行的集子还没有包括在内的重要著作。选集中的各篇著作,都经著者校阅过,其中有些地方著者曾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正,也有个别的文章曾作了一些内容上的补充和修改。
下面有几点属于出版事务的声明:
第一,现在出版的这个选集,还是不很完备的。由于
国民党反动派对于革命文献的毁灭,由于在长期战争中革命文献的散失,我们现在还不能够找到毛泽东的全部著作,特别是毛泽东所写的许多书信和电报(这些在毛泽东著作中占很大的部分)。
第二,有些曾经流行的著作,例如《
农村调查》,遵照著者的意见,没有编入;又如《
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也遵照著者的意见,只编进了其中的第一章(即《关于过去工作的基本总结》)。
第三,选集中作了一些注释。其中一部分是属于题解的,附在各篇第一页的下面;其他部分,有属于政治性质的,有属于技术性质的,都附在文章的末尾。
第四,本选集有两种装订的本子。一种是各时期的著作合订的一卷本,另一种是四卷本。四卷本的第一卷包括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第二卷和第三卷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四卷包括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
图书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毛泽东选集》第一版
为了系统地对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共中央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并专门成立了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1951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发行,这一卷包括毛泽东在第一次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写的17篇著作。1952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出版发行,这一卷包括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前期,即1937年7月至1941年5月间写的40篇著作。1953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发行,这一卷包括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后期,即1941年3月至1945年8月所作的31篇著作。1960年9月下旬《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发行,这一卷包括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写的70篇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的出版发行,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思想指导作用。1964年发行了四卷合一的一卷本《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
《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在五十年代初和六十年代初先后出版,至80年代后,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对《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进行修正,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七十周年(1991年)之际出版第二版。
《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是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的。第二版仍保持原有的篇目,只增加《
反对本本主义》一篇。这篇著作,曾一度散失,六十年代初才重新得到,后经毛泽东审定,在一九六四年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中第一次公开发表。
这次修订,对有些文章误署的写作时间或发表时间,对正文中的某些史实以及少量错字、漏字等,作了校正。对某些用字,包括少数生僻难认的地名用字,根据文字规范化的要求,做了更改。对有些题解,作了少量史实和提法方面的修正;同时,写了新的几篇题解。对正文所做的校正,分别列表附在各卷书末。
《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的修订工作,主要是校订注释,改正注释中某些错讹的史实和不准确的提法,增补了一些新的注释,删去少量的注释。注释校订工作是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从一九六二年起着手进行的,后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而中断。这次校订,在六十年代工作的基础上,吸收了近二三十年来史料收集和学术研究的成果,对注释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增补。
选集意义
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它们既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也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
《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发行,在青年、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中形成了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毛泽东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变化和共和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出版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普遍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适应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上的需要,适应知识分子改造思想提高觉悟的需要,中共中央陆续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至第四卷。
早在
延安整风运动时期,中共中央就编辑了《六大以前》和《六大以来》两部党的文献集。这两部文献集,收录了1922年至1941年党的文献755篇,其中,收录了毛泽东的一些著作和为中央起草的文献。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确立了
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此后,各解放区先后编印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对宣传毛泽东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版本都没有经过毛泽东本人审查,篇目有所遗漏,体例不相统一,文字也有错讹。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开始编辑由毛泽东审阅过的《毛泽东选集》,并计划于1949年上半年出版,供全党统一学习之用。当时,苏联准备将1948年5月由
东北书店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译成俄文,在苏联发行。1949年6月1日,中共中央致电斯大林,告诉他经毛泽东校订的《毛泽东选集》将于当年6月底正式出版,希望苏联不要翻译出版东北书店版的《毛泽东选集》。但是,由于
解放战争事务繁忙,毛泽东没有时间审定已经发稿的《毛泽东选集》
清样,故而未能按时出版。
在1949年底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苏期间,斯大林向毛泽东建议,为了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经验,应该把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写的著作和文件编辑出版。毛泽东表示自己正有此意,并提出希望斯大林派一位理论水平高的帮助完成这项工作。斯大林立即答应派苏联著名的哲学家、理论家尤金来华,帮助整理编辑毛泽东著作。
1950年春毛泽东访苏归国后,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由
刘少奇任主任,主要成员有
陈伯达、
田家英、
胡乔木,以及斯大林派来的顾问尤金、苏联驻华使馆翻译
费德林等。随后,委员会立即开展《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出版工作,拟将毛泽东在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主要著作,编为四卷,经毛泽东本人审定后,陆续出版。最先定稿的是毛泽东的著名哲学著作《
矛盾论》和《
实践论》。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为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更名为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讲授哲学课的提纲《唯物辩证论》的其中两部分。在准备和酝酿写作《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期间,毛泽东阅读了苏联哲学家爱森堡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和米丁等著的《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还阅读了在当时的延安能够找到的其他一些中外哲学著作,并对所阅读的哲学著作写下了大量的批注。
《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共3章16节。第一章是“唯心论与唯物论”,第二章是“辩证法唯物论”,第三章是“唯物辩证法”。第三章原计划写3节,分述辩证法的3个根本法则:即矛盾统一法则、质量互变法则、否定之否定法则。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只写了第一节,后面两节没有写。
新中国成立后,在编辑《毛泽东选集》时,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编辑委员会将讲授提纲的第二章第十一节“实践论”单独成篇,篇名仍为“实践论”,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将第三章第一节“矛盾统一法则”单独成篇,以《矛盾论》为篇名,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52年7月第二次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矛盾论》改回第一卷,排在《实践论》之后。《实践论》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动,只在一些数字、举例、解说上,做些文字上的修改。《矛盾论》则对讲授提纲有较大的改动,其中“论形式逻辑”这一部分,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被删去了。
《实践论》和《矛盾论》编成后,经过尤金的理论把关和指导,苏联驻华使馆翻译费德林将其译成俄文后寄送斯大林。斯大林读后予以极高评价,并亲自批示在苏共中央理论刊物《布尔什维克》杂志上发表。此后,《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基本上都是边整理边翻译,整理好的篇目由费德林译成俄文,尤金不仅指导中文的整理编辑,还审阅译成俄文的篇目,在理论上把关。译成俄文后,寄送苏联,由苏联有选择地在苏共中央有关刊物上发表。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事务繁忙,毛泽东一直没有完整地进行审定工作,只在选稿和确定篇目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抗美援朝三次战役结束后,朝鲜战局基本稳定下来,毛泽东这才腾出时间,带着几位秘书,到石家庄郊外一栋临时装上暖气的房子里,静下心来,审定已经排印好的100多万字的《毛泽东选集》清样稿。毛泽东的修改大多是文字性的,但对个别文章也作了内容上的补充和修改,并为某些文章写了题解和注释。经过毛泽东本人的反复斟酌,慎重选择,细心修改,认真校阅,入选的文章,在内容上和文字上都更加周密完善了。
从1951年7月开始,经毛泽东审定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若干篇文章,提前在《
人民日报》陆续刊载,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1951年10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由
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1952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出版。1953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
《毛泽东选集》前三卷出版后,毛泽东非常重视第四卷的编辑工作。在几个同志编好后,毛泽东对所有入选文章都要通读定稿。由于国事繁忙,第四卷延迟到1960年出版。
毛选一至四卷出齐后,根据毛泽东提出要修改注释的意见,从1962年8月起,开始对注释进行全面校订。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选集》又经过了多次修订。
《毛泽东选集》的出版,是当时中国
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和喜事。第一卷出版时,各行各业纷纷团体定购,作为单位学习和奖励馈赠之用。党内外干部群众也怀着喜悦和崇敬的心情,纷纷排队购买,作为家庭珍藏和个人学习之用。与此同时,广大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很快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纷纷举办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撰写学习体会,畅谈学习心得。
轶事
1951年11月1日,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闭幕,大会在
中南海怀仁堂宴请全体代表,毛泽东与大家共进晚餐。在会议闭幕前夕,27岁的
“毛泽东号”机车第三任司机长、全国劳动模范、列席代表
郭树德,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接见时,毛泽东和郭树德亲切握手,并说“你回去向工人同志们问好”。
晚宴之前,郭树德找不到自己的座位,于是被全国总工会的领导引到了一号桌。郭树德坐下后,蓦然看到桌子上摆着“毛泽东”的席卡。他不敢相信眼前的现实,但席卡的位置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他与毛泽东同桌,就坐在毛泽东对面。顿时,激动的泪水充溢在郭树德的眼眶中。
不久,在全体代表热烈的掌声中,毛泽东走进宴会厅。在随即的宴会中,坐在毛泽东对面的郭树德几乎没有动过筷子,他的眼神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毛泽东。
郭树德口袋里装着一册新发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他想请毛泽东签个名,可不知如何开口,只是怔怔地激动地看着毛主席。坐在对面的毛泽东可能是认出了曾经接见过的郭树德,他放下筷子,主动朝这位火车司机的方向走来。郭树德赶紧站起身来,拿出崭新的《毛泽东选集》,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递给毛泽东,说:“主席,我想请您签个字。”毛泽东微笑着从秘书手中拿过钢笔,欣然在扉页签上了“毛泽东”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郭树德手捧这本有着毛泽东签名的书,激动万分。
这是唯一一本有毛泽东亲笔签名的《毛泽东选集》,也是郭树德所在的“毛泽东号”机车组的传家宝。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这本《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被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为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文物永久收藏。
这一件领袖签名的轶事,反映了人民领袖平易近人的亲民风范,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毛泽东选集》的重视和珍爱。
出版背景
为了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适应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需要,编辑出版一部《毛泽东选集》十分必要。毛泽东是文章大家,留下的著述非常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一些解放区就出版了几种毛泽东著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