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是指具有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博士生教育,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
基本定义
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只有培养出
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
世界一流大学。
本科教育是培养
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是一流大学的底色,体现了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博士生教育是
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体现出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
分类分层
“
双一流”建设目标是分层的,有世界一流、国家一流和区域一流。就
地方院校的整体情况而言,一般应该定位在争创“区域一流”的层次上,此后,根据办学水平的逐步提升,将定位调整为“国家一流”,再进而上升为“世界一流”。 “双一流”包括“一流大学”和“
一流学科”。地方院校要想
一步跨到“一流大学”,不管是“
世界一流大学”或“
国家一流大学”,还是“
区域一流大学”,都是不太现实的。从地方院校的实力看,只能从争创“一流学科”做起,将其定位在
学科点的突破上。通过学科点的突破建
一流学科,从一流学科到一流
学科群,并进而带动整个学校最终走向一流。
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建设不再区分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都叫双一流大学,鼓励各高校将重心放在自己的
优势学科上,集中精力建立一批
世界一流学科。
四个一流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做好“四个一流”的统筹:
一流大学是目标。一流大学是中国
硬实力、
软实力、
巧实力的象征,国家发展需要一流大学的支撑和引领。
一流学科是条件。但是,一流学科不等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总和也不等于一流大学。
一流本科是根本。没有一流本科,建设一流大学是自娱自乐。
一流专业是基础。一流专业是
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的把课程、教师、教学、学生及教学方法技术都在专业这个平台上整合好,把专业建扎实,把一流本科办好,培养
一流人才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World-class Universities),指主要学科有一批大师级人才,能够批量培养出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人才的顶尖创新型大学。创新型大学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在第一位、用创新力主导学习力的大学。创新型大学把学力摆在学历前面,人员匹配、课程设置、人才评价、资源配置、机制设计,都围绕着培养能出原创成果的人才这一中心目标展开。创新型大学的创新能力、出原创成果的能力高于现有的
研究型大学。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Excellence Initiative,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最早提出于2004年,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国科学基金会联合发起。德国联邦和州政府于2005年通过了“卓越计划”,该计划为德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打破高等教育均质化的高等教育政策,旨在提高德国大学科技研究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年轻科研后备力量等。“卓越计划”包括资助特定的杰出大学;资助在特定大学的杰出年轻科研人员的研究;加强大学间、项目间的合作;加强德国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大学的合作研究。
法国卓越大学计划
2010年法国政府出台了
卓越大学计划(Initiatives d’Excellence,IDEX)旨在创建法国本土世界顶尖大学,打造5-10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提升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部门的国际竞争力与知名度。“卓越大学计划”由国家研究署提供常设基金对其进行资金支持,项目征集由法国国家研究署负责,两轮项目征集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进行。
加拿大卓越中心网络计划
加拿大联邦政府于1989年1月开始启动
卓越中心网络计划(The Networks of Centres of Excellence Program,以下简称“NCE计划”)。该计划由加拿大联邦政府拨款,通过国家的三大科学基金组织——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医学研究理事会(MRC)、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理事会(SSHRC)共同实施。其总目标是动员和组织学术界、企业及公共部门的优秀人才,为加拿大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具体可以表述为以下四个方面: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的前沿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推动和加速优秀研究,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和保持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加强全国性的多学科和多部门研究合作关系,综合各方面研究与发展的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日本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
日本
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是日本为鼓励大学进一步加速国际化进程,日本文部科学省2014年将原来实行的“留学生30万人计划”项目升级为“超级国际化大学”项目。该计划共指定37所大学为实施对象。其中有13所属于A级指定大学,即从事世界最高水平的教育和研究。
日本COE计划
日本
COE计划(Center Of Excellence Project)最早提出于1992年7月,是日本在“科学技术立国说”的政策背景下,由日本政府提出并由政府主导实施的旨在通过科研设施建设、完善科研体制、推动大学改革、培养尖端科研人才进而提升本国尖端科研水平卓越发展的计划。
韩国WCU计划
韩国
WCU计划,即世界级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World Class University,以下简称“WCU计划”),是韩国政府于2008年6月开始推行的一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政策。
韩国21世纪智慧韩国工程
Brain Korea21,简称BK21,译为21世纪智慧韩国工程,它是由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部发起的一项把高等教育作为改革对象的重大改革项目,在韩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该工程旨在对高等教育体制实施改革并对其进行完善,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积极投入,全面有效地发挥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有重点的选择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研究生学院和优秀的地方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级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该工程的第一阶段从1999年至2005年;第二阶段从2006年至2012年;第三阶段从2013至2019年。
印度卓越潜力资助计划
印度在其“十一五”高等教育规划(2007-2012年)中明确提出,要建设14所世界一流大学,后改名为创新型大学,致力于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标准,这标志着印度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被正式提上日程。
印度根据国家评价委员会资格认定标准,从不同层次选取了符合标准的大学、学院和学科进行重点资金支持建设,以求不断提升整体科研实力,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建设高校
2015年11月5日,
国务院对外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到2020年,部分大学进入
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到2030年若干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50年,中国整体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方案还要求加强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组织管理,有序推进实施。有关部门要抓紧完善配套政策,高校要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对建设方案要开展咨询论证,动态监测建设过程,及时跟踪指导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亦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教研函〔2017〕2号《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确定42所大学的建设目标为世界一流大学(A类36所,B类6所)。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和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公布的名单共有建设高校147所。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自行公布。
国家“
双一流”(第一轮)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名单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提出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和
一流学科,二者统称为双一流。所以42所世界一流大学仅指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中的一流大学。
A类36所
B类6所
国家“
双一流”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地区分布名单
资料来源: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资料来源: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