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文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图书,由杨赛编著。全书凡十二章。前五章为中国音乐文学原理:情感论、语感论、乐感论、美感论;后七章为中国历代歌诗:先秦歌诗、汉魏晋南北朝歌诗、唐歌诗、五代南唐歌诗、北宋歌诗、南宋歌诗、金元明清歌诗。各章之前置导论,介绍歌诗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选经典诗谱、词谱、曲谱210首,对音谱做了校正,附有作者、解题、注释、音谱、曲情、词选若干项。并附有音频和视频。
序言
杨赛研究员、教授的《中国音乐文学》大著即将杀青,嘱我为序,我既兴奋又犯难,说兴奋,是因为杨君有此优秀之作,启益世人而高兴,说犯难是因为《中国音乐文学》一书,不仅议论古典诗词,与中国古典文学有不解之缘,同时着重讨论了中国古谱诗词表演艺术,更多涉及了音乐学科领域,而我非音乐人,缺乏有关学识,杨著是文学与音乐之间交流互动的跨学科新著,俗话说,若无金刚钻,岂敢揽瓷器活?我在中国古谱诗词方面虽非一无所知,但是所知有限,说好听的,最多也只是个爱好者,对其艺术奥秘,心中痒痒,企其一二,很想深入宝山探个究竟。最好能知其然,进一步知其所以然,说出个道理来。但这只是个美好愿望,数十年来,因乏师导引,虽是兴趣昂然,却有知之极少而不甚了了。为此状态,岂敢作序?但回头一想,杨君与我,平生风义兼师友,他提出了要求,必有自己的考虑,岂可轻易回绝?唐韩愈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青出于蓝而胜如蓝,这是自然规律。杨君目前学术状态极佳,著述甚夥。他在《中国音乐文学》中阐述了中国古谱诗词表演艺术的音乐美学特征,从具体的艺术技术技艺进一步探索音律、音乐中的文学意境和情感表达,最后又上升到音乐哲学的高度来加以概括与总结,从而给人以有益的启迪。不仅是音乐人、文学人,应该说是广大读者都会因此感谢作者的开拓与努力的。作者以中国古谱诗词表演艺术为突破口,揭开其艺术魅力的神秘面纱,邀我作序,正是给予了补我所短而重新学习的好机会,关键还在于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焕发青春,努力赶上时代步伐。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于是就有了借作序重新学习的勇气与动力。与现代学术精英双向交流,相互学习,实在机会难得,何乐而不为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年轻的大学、研究生求学十年时期,文革将要发生而尚未发生,当时我曾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为之投入了不少时间与精力。同窗好友在吟哦作诗,我却在钻研乐曲古谱及器乐,诸如箫、笛、三弦与二胡演奏,都花费了一些精力,一旦沉溺其中,就有跳不出来的感觉。我曾是复旦大学民族乐团的成员,多次登上了相辉堂(当时称登辉堂)舞台。近代刘天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干将刘半农的胞弟,北京大学民族音乐学科的开创者,是我国二胡艺术现代转型的奠基人。我团乐队演奏其民族器乐曲《光明行》。乐曲在传统民乐的基础上,大胆汲取了西方交响艺术。融会中西,强烈的现代进行曲节奏,突破了做传统的限制,结构上D调与G调四度音程交叉移位,转换主题旋律,反复推进。我借助于文学专业修养的艺术想象,眼前似有千军万马,涌向广场,奔赴战场,争取胜利,迎接光明,特别是乐曲最后集体以强烈的抖弓颤音把乐曲推向了高潮,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乐曲既感动自己,更是引起观众的共鸣。于是借助文学想象,我把抽象的音乐化为具体文章,介绍推荐《光明行》的艺术贡献。文章发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复旦大学校刊上,虽不免年轻稚气之弊,却真实地倾泻了新中国大学生的一腔热情。实际上,这也是在无意无意识中开启了音乐与文学双向交流互动的一幕。
还有一例,我校民乐团小乐队曾在某个中秋之夜,相携登上了学生宿舍四号楼(时称留学生楼)顶平台,斯时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令人心旷神怡。于是选择演奏了古曲《春江花月夜》,一时箫、笛、琵琶与胡琴天籁齐鸣,(按:当时自我感觉为如此,并非演奏水平),默契相合,个个忘我,令人沉醉。从起始的浔阳钟鼓、月出东山,发展到水云深处、四澜拍案,最后尾声是一句幽邃深远的独奏—箫声送晚,十段相续,其声呜呜然,不绝如缕,余音绕梁。此场此景,时间早已跨过了一个长长的甲子,年迈的我,仍是时加咀嚼回味,其艺术感染力确实非凡。为什么能有如此的审美享受呢?原因不仅在音乐的曲调旋律的优美,同时也在于美好的文学联想。因为音乐与文学都是艺术,有其共通互感的艺术想象。在演奏以前,我认真阅读和欣赏了唐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它一洗六朝宫体诗的俗脂腻粉,通过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来集中体现了良辰美景,构成了美妙和艺术境界,触景生情,生发深沉的人生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高瞻远瞩,哲思遥深,令人暇想而味之无穷。以此,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曲美,诗美,双美合壁,辉映千秋。这就是把生动的文学形象和深邃的意境,自然转换为同名的标题音乐的具体鲜活的声音形象。一弦一柱,声声琴箫,都在抒写美景而叹美人生。何年无皎洁月轮?何处春江无花?缺少的是能结合音乐与文学,来作双向交流的赏音闲人耳。这种审美感觉,真如苏东坡《书临皋亭》小品文中所说,当时“若有思而无所思”,只是一种朦胧的美的感悟,说不出所以然。在苦苦思索而尚不得其解时,拜读杨君《中国音乐文学》,似乎豁然开朗,顿然有悟。
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与音乐分分合合,关系复杂,变动不居。但总的看来,相互交流,互动促进是其主流。先秦《诗经》,依礼合乐来演唱,后来乐府声诗,唐诗宋词,歌伎侑觞,旗亭传唱,传遍了祖国的中原大地,江河南北,边疆戍堡亭障;至于元明清戏曲舞台的曲文歌唱,更是诗歌结合的综合艺术。二者关系,可打比方,文学是音乐的艺术之魂,音乐是文学的奔腾血脉,合之双美,离之两伤。杨君《中国音乐文学》通过对于中国古谱诗词表演艺术的研究和解剖来讨论这一主题并指明了发展方向。作者明确指出:“中国音乐文学与乐律学、乐器学、歌诗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读者只要阅读《礼记·乐记》自然明白作者所言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具体注目于古谱诗词,作者指出,“古谱诗词是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代表了中国文人音乐的最高成就”,“古谱诗词以情感为核心,以词义为依据,以人声为载体,集中表现一人一时一地一事,在虚拟的时空中表现行为、感知、情绪、生活和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其中,“感情是古谱诗词表演的首要因素,是联系古谱与诗词的桥梁,是歌者与乐者、作者、言者、听者合体的黏合剂。”如果歌者欠缺古典诗词修养,对情感和意境无所把握和体悟,则任你音色再好,唱艺高超,也因缺乏情感表达而显僵化,既不能感动自己,当然更是难以打动广大听众了。于此可见,杨君所论,不仅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思考,更有具体生动的艺术指导,包括具体演唱古谱诗词的气息吞吐的操控,都叩之细微,导夫先路。“歌者要将情感渗透到每一个意境中,提高想象力,实现情感与语感、乐感、美感的完美统一。”精彩纷呈,一语中的,给人以启益。这是一本很有现实针对性,同时又具思辨理性的音乐美学之作,相信读都开卷有益。谓予不信,读后让事实来说话。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2022年7月1日于上海半万斋
前言
中国音乐文学,又称歌诗之学、声歌之学,将音乐与文学高度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综合学问。这门学问起源很早,材料很多,体系完备,尽管历代辑佚不绝。时至今日,传承不畅,失佚尤多,则成为冷门绝学矣。中国音乐文学共十二章,力图将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音乐文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百年间形成的白话音乐文学相结合,传承和发展汉语言听觉审美,推动当代声乐创作和表演,传承民族经典,弘扬中华美育。
一、 前五章为中国音乐文学原理,包括声歌之道及歌诗情感论、歌诗语感论、歌诗乐感论、歌诗美感论,力求结合中国音乐文学的基本原理,体现了中国式审美情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 后七章为中国历代歌诗,包括先秦歌诗、汉魏晋南北朝歌诗、唐歌诗、南唐五代歌诗、北宋歌诗、南宋歌诗、金元明清歌诗。各章之前置导论,对该时代的歌诗情况作一个概述,帮助读者了解乐论发生的时代背景。
三、 歌诗。共选经典诗谱、词谱、曲谱210首,多为风华典丽、沉郁排宕、寄托深远、卓然名家之作,能较好体现作者的艺术风格与水准,能勾勒歌诗艺术发展的大致轨迹。过长的歌诗,作了节选,并于题下注明。歌词一般出自较好的古籍善本,并注明出处。附有作者、解题、注释、音谱、曲情、词选若干项。一般依歌诗在别集、总集中的次序排序。
四、 作者。作者均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简要介绍其生卒年、字号、爵里、仕履、交游和文学成就,以助读者知人论世。一般以时代为序。
五、 解题。介绍乐府古题、古题诗、词牌、曲牌的由来、原义、源流等。说明其文法、句法、韵法。
六、 注释。对文义艰深的字、词、句加以解释,力求准确简洁,以帮助读者理解词义。对生僻字加现代汉语拼音。
七、 音谱。主要为中国传统记谱法有宫商字谱、律吕字谱、减字谱、俗字谱、工尺谱,以工尺谱为主。注明宫调、音高、字数、结构、板眼,韵叶。对于原谱音高和错行之处进行了校正。对原谱内歌词作了标点,关补充了朝代与作者。注明乐谱出处。
八、 曲情。以浅近雅言说明歌诗的角色、时间、空间、情节、情境、情绪,明其赋、比、兴手法,究其理、事、情之深义,使读者、歌者对曲情所言何事,所指何人,了然于胸,纸上、面上、身上皆有词有曲,口唱心也唱,其转腔换字之间,别有一种声口,举目回头之际,另是一副神情。
九、 词选。选录同词牌经典诗词,以资按曲唱词,扩充曲目。
编著者
第一章、 声歌之道
第一节、 古音乐文学
第二节、 新音乐文学
第二章、 情感论
第一节、 乐本心术
第二节、 陶染情性
第三节、 悲天悯人
第四节、 意与境合
第五节、 神与物游
第六节、 人情物理
第三章、 语感论
第一节、 交待清楚
第二节、 虚词实唱
第三节、 词感词腔
第四节、 四声平仄
第五节、 句韵必清
第六节、 板眼节奏
第七节、 缓急顿挫
第八节、 本色当行
第四章、 乐感论
第一节、 人声为主
第二节、 声气有形
第三节、 角色音色
第四节、 和声美听
第五节、 操缦吹合
第五章、 美感论
第一节、 情节生动
第二节、 形象鲜明
第三节、 时空流转
第四节、 情景交融
第五节、 随物赋形
第六节、 韵味无穷
第六章、 先秦歌诗
第一节、 上古歌诗
第二节、 商歌诗
第七章、 汉魏晋南北朝歌诗
第一节、 汉乐府歌诗
歌诗22. [汉]古辞《上留田》
第二节、 魏歌诗
第三节、 晋歌诗
第四节、 南朝歌诗
歌诗36. [齐]徐孝嗣《白雪曲》
歌诗38. [梁]萧衍《采莲曲》
歌诗39. [梁]柳恽《江南曲》
第五节、 北朝歌诗
歌诗43. [后魏]温子升《敦煌乐》
歌诗44. [后魏]溫子升《白鼻駒》
歌诗45. [后魏]古辞《琅琊王》
歌诗46. [北齐]古辞《紫騮马》
歌诗47. [北周]庾信《昭夏乐》
第六节、 隋歌诗
歌诗49. [隋]牛弘《述帝德》
第八章、 唐歌诗
第一节、 唐歌诗艺术
歌诗50. [唐]孟浩然《听琴》
歌诗51. [唐]杜甫《玉台观》
歌诗52. [唐]张志和《渔歌子·本意》
歌诗53. [唐]元结《欸乃曲》
歌诗54. [唐]刘长卿《平蕃曲》
歌诗55. [唐]刘长卿《秋风清》
歌诗56. [唐]卢纶《宫中乐》
歌诗57. [唐]孟郊《游子吟》
歌诗58. [唐]刘禹锡《纥那曲》
歌诗59. [唐]刘禹锡《浪淘沙》
歌诗60. [唐]柳宗元《杨白花》
歌诗61. [唐]柳宗元《极乐吟》
歌诗62. [唐]王建《江南三台》
歌诗63. [唐]张祜《思归乐》
歌诗64. [唐]古辞《叹疆场》
第二节、 王维歌诗
歌诗65. [唐]王维《陇头吟》
歌诗66. [唐]王维《阳关曲》
歌诗67. [唐]王维《伊州歌》
歌诗68. [唐]王维《终南山》
歌诗69. [唐]王维《大同殿》
第三节、 李白歌诗
歌诗70. [唐]李白《清平调》
歌诗71. [唐]李白《清平乐》
歌诗72. [唐]李白《关山月》
歌诗73. [唐]李白《沐浴子》
歌诗74. [唐]李白《忆秦娥·秋思》
歌诗75. [唐]李白《桂殿秋》
歌诗76. [唐]李白《秋风清》
歌诗77. [唐]李白《子夜吴歌》
第四节、 白居易歌诗
歌诗78. [唐]白居易《长相思·钱塘闺怨》
歌诗79. [唐]白居易《花非花》
歌诗80. [唐]白居易《忆江南》
第五节、 温庭筠歌诗
歌诗81. [唐]温庭筠《菩萨蛮》
歌诗82. [唐]温庭筠《定西番》
歌诗83. [唐]温庭筠《南歌子》
歌诗84. [唐]温庭筠《河渎神》
歌诗85. [唐]温庭筠《荷叶杯》
第九章、 五代南唐歌诗
第一节、 韦庄歌诗
歌诗86. [前蜀]韦庄《河传》
歌诗87. [前蜀]韦庄《天仙子》
歌诗88. [前蜀]韦庄《小重山》
歌诗89. [前蜀]张泌《河渎神》
歌诗90. [前蜀]毛文锡《醉花间》
歌诗91. [前蜀]李珣《南乡子》
歌诗92. [后蜀]欧阳炯《更漏子》
歌诗93. [后蜀]欧阳炯《三字令》
歌诗94. [后蜀]欧阳炯《赤枣子》
歌诗95. [后唐]和凝《春光好》
歌诗96. [后蜀]顾夐《添声杨柳枝》
歌诗97. [后蜀]顾夐《甘州曲》
歌诗98. [后唐]孙光宪《风流子》
歌诗99. [后唐]孙光宪《竹枝》
歌诗100. [后唐]李存勗《阳台梦》
第三节、 冯延己歌诗
歌诗101. [南唐]冯延巳《捣练子》
歌诗102. [南唐]冯延巳《谒金门》
歌诗103. [南唐]冯延巳《长命女》
歌诗104. [南唐]冯延巳《蝶恋花》
第四节、 李璟歌诗
歌诗105. [南唐]李璟《望远行》
歌诗106. [南唐]李璟《山花子》
歌诗107. [南唐]李璟《采桑子》
第五节、 李煜歌诗
歌诗108. [南唐]李煜《虞美人·感旧》
歌诗109.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怀旧》
歌诗110. [南唐]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歌诗111. [南唐]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
歌诗112. [南唐]李煜《临江仙》
第十章、 北宋歌诗
第一节、 北宋歌诗
歌诗113. [宋]寇準《秋风清》
歌诗114. [宋]林逋《长相思·惜别》
歌诗115. [宋]林逋《山园小梅》
歌诗116. [宋]范仲淹《苏幕遮》
歌诗117. [宋]张先《天仙子·送春》
歌诗118. [宋]晏殊《浣溪沙》
歌诗119. [宋]晏几道《梁州令》
歌诗120. [宋]宋祁《鹧鸪天》
歌诗121. [宋]宋祁《玉楼春·春景》
歌诗122. [宋]毛滂《惜分飞·赠别璚芳》
歌诗123. [宋]毛滂《八节长欢·送孙守公素》
歌诗124. [宋]程颢《偶成》
歌诗125. [宋]朱熹《忆秦娥·雪梅》
第二节、 欧阳修歌诗
歌诗126. [宋]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
歌诗127. [宋]欧阳修《渔家傲》
歌诗128. [宋]欧阳修《临江仙》
歌诗129. [宋]欧阳修《珠帘卷》
歌诗130. [宋]欧阳修《浪淘沙》
第三节、 柳永歌诗
歌诗131. [宋]柳永《雨霖铃·秋别》
歌诗132. [宋]柳永《玉蝴蝶》
歌诗133. [宋]柳永《八声甘州》
歌诗134. [宋]柳永《望海潮·中秋夜作》
第四节、 苏轼歌诗
歌诗136.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歌诗137. [宋]苏轼《永遇乐》
歌诗138. [宋]苏轼《八声甘州》
歌诗139. [宋]苏轼《卜算子》
歌诗140. [宋]苏轼《定风波·咏红梅》
歌诗141. [宋]苏轼《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歌诗142. [宋]苏轼《蝶恋花》
第五节、 秦观歌诗
歌诗143. [宋]秦观《忆王孙·春景》
歌诗144. [宋]秦观《满庭芳·晚景》
歌诗145. [宋]秦观《海棠春·春晓》
第六节、 苏门歌诗
歌诗146. [宋]黄庭坚《少年心》
歌诗147. [宋]晁补之《盐角儿·亳社观梅》
歌诗148. [宋]晁补之《金凤钩》
歌诗149. [宋]秦覯《蝶恋花》
第七节、 贺铸歌诗
歌诗150. [宋]贺铸《青玉案·题横塘路》
歌诗151. [宋]贺铸《感皇恩·记别》
歌诗152. [宋]贺铸《眼儿媚》
歌诗153. [宋]贺铸《梅花引》
第八节、 周邦彦歌诗
歌诗154. [宋]周邦彦《应天长》
歌诗155. [宋]周邦彦《少年游》
歌诗156. [宋]周邦彦《隔浦莲》
第十一章、 南宋歌诗
第一节、 南宋歌诗艺术
第二节、 李清照歌诗
歌诗167. [宋]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离别》
第三节、 辛弃疾歌诗
第四节、 姜夔歌诗
第十二章、 金元明歌诗
第一节、 金歌诗
歌诗180. [金]吴激《人月圆》
歌诗181. [金]完颜亮《昭君怨》
歌诗182. [金]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第二节、 元歌诗
歌诗183. [元]白朴《秋色横空》
歌诗184. [元]赵孟頫《万年欢》
歌诗185. [元]马致远《天净沙》
歌诗186. [元]周德清《喜春来》
歌诗187. [元]张雨《茅山逢故人·送友》
歌诗188. [元]萨都剌《少年游》
第三节、 张可久歌诗
歌诗189. [元]张可久《庆宣和》
歌诗190. [元]张可久《人月圆》
歌诗191. [元]张可久《寿阳曲》
第四节、 倪赞歌诗
歌诗192. [元]倪瓒《人月圆》
歌诗193. [元]倪瓒《水仙子》
歌诗194. [元]倪瓒《折桂令》
歌诗195. [元]倪瓒《平湖乐》
第五节、 明歌诗
歌诗196. [明]刘基《南柯子》
歌诗197. [明]杨慎《荷叶杯》
歌诗198. [明]杨慎《人月圆》
歌诗199. [明]高濂《杏花天》
歌诗200. [明]徐渭《菩萨蛮》
歌诗201. [明]大成殿雅乐奏曲
第六节、 清歌诗
歌诗202. [清]朱彝尊《减字木兰花》
歌诗203. [清]王士禛《渔家傲》
歌诗204. [清]顾贞观《卜算子》
歌诗205. [清]孔尚任《杏花天》
歌诗206. [清]顾彩《御街行》
歌诗207. [清]徐士俊《柳梢青》
歌诗208. [清]宋荦《越溪春·賦得流水桃花色》
歌诗209. [清]郑燮《道情》(节选)
歌诗210. [清]陈启泰《落花怨》
附录 古今中西乐谱参照表
附录1. 律吕字谱、工尺谱、俗字谱、五线谱、简谱谱字参照表
附录2. 《魏氏乐谱》调名参照表
附录3. 句段节奏参照表
附录4. 板眼节奏参照表
附录5. 声律节奏参照表
后记:中国歌诗走进世界
我跟随郭建勋老师、曹旭老师研习过6年的中国古代文学,拟作过一些诗、词、文、赋,给普通高校学生讲过好几轮中国文学史课程。从2007年开始,我给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开设中国音乐文学课程。2012年起,又拓展到本科生。学生来自声歌系、音乐戏剧系、作曲系、音乐工程系、音乐学系、民乐系、艺术管理系、管弦系等不同专业,分布在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外国留学生等不同层次和层面。
上海音乐学院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学传统。1927年,蔡元培先生与萧友梅博士在上海音乐学院创建之初,就提出了整理国乐的办学宗旨,十分重视诗艺与乐艺的结合,先后聘请了易韦斋和龙榆生开设中国词学课程。易韦斋在国立音专教授国文、诗歌、词曲等,后来又增加了国音、文学史、文化史等。萧友梅与易韦斋合作创作了近100首歌曲。从1928年开始,龙榆生兼任国立音乐院文学教员,前后共7年,与萧友梅共同发起成立了以研究和制作歌词为宗旨的“歌社”。1929年,韦瀚章到上海音专任教,与黄自合作创作了许多歌曲,编写了多本歌曲教材。后来,刘明澜开设了中国诗词音乐的课程,以古琴歌曲为线索,介绍中国诗词音乐。
学术界和艺术界一直在努力建构音乐文学学科体系。朱谦之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中提出“中国文学的特征,就是所谓‘音乐文学’”。该书搜集了唐开元乡饮酒礼用的《风雅十二诗谱》和清汪双池《乐经或问》所载《关雎》《九歌》曲谱、明毛奇龄《皇言定声录》所载《唐笛乐字谱》、王骥德《曲律》和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载曲谱,数目很少,尚不能成为曲目体系。庄捃华在中国音乐学院开设了音乐文学课程,她说:“音乐文学乃指这样一种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通过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它又有与音乐结合为声乐作品的可能,最终以歌唱的方式诉诸人们的听觉。”我们认为,要建设听觉形态的音乐文学,突破哑巴音乐史与哑巴文学史的局限,就必须建立中国音乐文学体系,包括中国音乐文学作品选、中国音乐文学史、中国音乐文学原理、中国音乐文学创作与表演四个部分。
我们将散见于各种文献的歌诗,整理出来,校订词和谱,进行考辨与分类,将词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历代词论综合起来,作出系统的、合理的阐释,以资学术研究和创作、表演借鉴。我们从《白石道人歌曲》《乐律全书》《魏氏乐谱》《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碎金词谱》《碎金续谱》《东皋琴谱》《梅庵琴谱》等宋、明、清及近代刊行的古谱以及古琴谱中,整理出近千首中国古代诗词歌曲,对《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乐府、唐宋诗词、元曲、明清诗词中的名家名篇,依据时代先后,考证其古题、曲牌、作者、著年、本事,遵循古注进行阐释,结合音律与格律进行译谱,根据听觉审美进行编配和表演,运用新媒体进行传播,让原本淹没在古籍中的珍贵音乐文化遗产恢复听觉形态,并广泛运用到教育与交流领域。
我们努力建设音乐文学人才培养体系,将音乐文学的整理与阐释、译介与编配、创作与表演、教育与交流打通,将教学、科研、创作、表演与社会服务打通。我们在大学、图书馆、讲坛等场所举办了近100场讲演会;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我们于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安徽、云南、贵州、四川、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举办数十场风雅中华诗词歌曲音乐会;策划举办东方美谷诗歌节;在美国、加拿大、法国、突尼斯、泰国、德国、比利时等7个国家巡演。
2016年3月20日到22日,风雅中华诗词歌曲音乐会在国家图书馆、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巡演与巡讲。
2016年5月8日,风雅中华诗词歌曲音乐会在第33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推出,30多名专业演员和4支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合唱团百余名演员共同演出,现场800多名观众积极参与互动。
2016年6月20日到22日,风雅中华诗词歌曲音乐会在河北科技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做了5场巡演与巡讲,我本人被《天津日报》称为“为古代流行歌开巡演的人”。
2017年3月18日,风雅中华诗词歌会在上海浦东图书馆隆重举行,600多席的报告厅坐得满满当当,甚至连台阶上都坐满了观众。歌会分为礼乐歌诗、乐府歌诗、唐宋歌诗和现代歌诗四个乐章,展演了12首曲目,分别由上海音乐学院杨赛副研究员、复旦大学蒋凡教授、上海大学姚蓉教授、复旦大学黄仁生教授导聆。
2017年4月4日晚,“清明春事好”孔学堂诗歌音乐会在贵阳孔学堂举办。中华诗教学会的专家与500多名观众一起观看了音乐会。澳门大学施议对教授说:“把诗词依古谱唱出来,把格律和声律用当代艺术的形式展演出来,是对中华诗歌教育的重大贡献。”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说:“梁彬和张琪演唱的姜夔的《暗香》,恍如天外之音。”中山大学中文系张海鸥教授说:“歌声美,灯光美,视频美,背后其实是中国诗词的美,中国文化的美。”
2017年6月21日,“一带一路”诗乐雅集在上海良友生活记忆馆举行。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在读留学生王甜甜(加拿大)、金善珠(韩国)、方琬雯(马来西亚)、伊丽莎白(哥斯达黎加)、李承颖(新加坡)、谢异之(韩国)和孟母堂诗乐班的小朋友共同演绎了中英文版古谱诗词。本次活动受到上海欧美同学会民间外交重点资助。哥斯达黎加驻沪总领事洛艺斯,上海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闽、顾问向隆万、副秘书长马鸣等百余位中外嘉宾参加了本次民间外交活动。向隆万盛赞:“中国留学生们西学报国的精神也被外国留学生传承了。”
2017年10月10日,上海国际诗歌节中外诗人雅集歌诗展演在奉贤区政府会议中心举行。来自英国、法国、叙利亚、爱尔兰、斯洛文尼亚、日本和中国的14位诗人和上海艺术家雅集到同一个舞台,共同表演了数十个诗歌节目。复旦大学蒋凡教授说:“唐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很多唐诗蕴含着全人类的审美价值,是中国审美的高峰。我们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场合展演这些唐诗,就是要让中国传统文化更直观地走出去。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断裂,正在走向复兴。”
2017年12月1日,“能不忆江南”———梁彬古谱诗词歌曲音乐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举行。上海歌舞团梁彬、王译琳、苏美玲、孟雪等担任主唱。
2018年6月22日,由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主办的第12届陆家嘴金融城文化节重点项目———“古韵新唱·经典古谱诗词音乐会”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上演。
2018年10月1日,古谱诗词在美国亚特兰大市第九届中国电影国际论坛唱响。来自上海歌舞团、上海民族乐团、安徽省歌舞团、甘肃省歌剧院的梁彬、王译琳、杨霖希、周杨、孟雪、苏美玲、毛俊、卞珊珊、孙立忠、张建华、董莹莹、沙漠等歌唱家表演了诗词歌曲,杨赛博士和南卡罗来纳大学孔子学院美方院长叶坦教授担任中英文双语导聆。
2018年10月17日,正值重阳佳节,“醉花阴·重阳”王乙婷古谱诗词独唱音乐会在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
2018年11月2日,宜宾学院的师生们与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云南文山学院、昆明理工大学、自贡市蜀光中学、宜宾市翠屏区人民路小学的近300名演员一起,共同演绎了《诗经》、《楚辞》、《论语》、汉乐府、唐诗和宋词中的精彩篇章,通过音乐、舞蹈、服饰等表演形式,完美展现了古典诗词的意境。
2018年11月15日晚,魅力中国之夜音乐会在法国博若莱首府索恩河畔自由城古朴的市政厅礼堂成功举行。音乐会以《忆江南》开场,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为博若莱新酒音乐节带来了浓郁的中国风。音乐穿行在礼堂,观众向演员竖起大拇指,掌声此起彼伏。
2018年12月28日,第三届“中华诗词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会上举办了风雅中华古谱诗词展演。
2018年12月29日,古谱诗词琴歌导赏音乐会在黄岩博物馆举办,杨赛导聆、杜思睿、杨霖希、梁彬、王译琳、周杨、曹艺潇参加演出。
2018年12月21日,曲阜师范大学中华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基地揭牌,杨赛作了《孔子与中华礼乐文明》的报告,采薇组合展演了古谱诗词。
2019年1月24日,由上海音乐学院、宜宾学院、卡尔顿大学主办的“诗歌、音乐、江南文化结缘”主题研讨会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并举办了中国新年音乐会。来自中国和加拿大的10多位青年艺术家为500多名观众奉上了一场新年音乐表演。音乐会总策划李征老师说:“新年音乐会尽量彰显中国文化元素,体现中加青年艺术人文协同创新成果。”音乐会由杨赛博士与卡尔顿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詹姆斯·赖特教授共同担任导聆。
2019年3月29日,“风雅中国:中国古谱诗词音乐会”在田纳西州的墨菲斯堡市圣保罗主教大教堂举行。杨赛博士和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中国音乐文化中心主任韩梅博士,以中、英双语共同导聆。梁彬、王译琳、邓静为观众演唱了经典古谱诗词曲目。歌唱家对古诗词的深情演绎与钢琴完美的伴奏相结合,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的心灵。美国贝尔蒙特大学亚洲与中文研究中心李庆军副教授说:“讲座和音乐会都非常出色,我受益匪浅,感谢您在中国古谱诗词方面所作的研究和贡献。”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田雨婷老师说:“在美国教堂里听中国诗词,太好听了,诗词唱出来,还原古谱音调。”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刘金利老师说:“错过了厦门兄弟的吉他大赛,却在美国我们的孔院畅饮中国诗词歌赋。以杨赛博士率领的古谱诗词吟唱团,为我们奉献了 一场精美的经典古诗吟唱。整场音乐会以《忆江南》为首曲,一下子让我梦回杭州,而继以孤山林和靖的‘吴山青,越山青……’,那是给我精神力量的林逋的爱情绝唱!最爱超然洒脱的《渔歌子》,而当熟悉的《关山月》和《阳关三叠》响起时,我已经醉了。”3月29日下午,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对田纳西州内汉语教师及汉语志愿者教师进行年度培训,杨赛博士做了古谱诗词演唱工作坊,介绍了中国古诗词的内涵与审美,讲授了中国传统工尺谱。美国汉语教师们第一次接触工尺谱,古朴深沉的曲调以及杨博士风趣生动的讲解令教师们兴味盎然。
2019年4月3日,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上海奉贤区举办,展演了由王译琳、苏美玲、刘玲杉、杨霖希表演的古谱诗词作品。
2019年4月5日,临江仙中国古谱诗词音乐导赏会在中华艺术宫举办。杨赛、梁彬、杨霖希、王译琳、卞珊珊、王菁菁、仇红玲、张琪、刘玲杉、杜思睿表演了16首曲目。
2019年4月17日,“长安一片月”———古谱诗词音乐会在西北工业大学举办。杨赛、刘桂珍、梁彬、孙立忠、董莹莹、郭守君、杨霖命、张琪等参加演出。
2019年5月18日,风雅中国七彩云南诗词歌会在云南省大剧院举行。杨赛、梁彬、熊雷、孙立忠、唐明务、邓静、陈曼倚、郭守君、董莹莹、胡雨田、毛俊、张琪、刘琨等参加演出。
2019年9月20日,应美国纽约州立奥尔巴尼大学和州立宾汉顿大学两所孔子学院的邀请,上海音乐学院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项目组梁彬、杨霖希、熊雷、毛俊、李姣、张琪、刘琨、秦招远、陈梦涵等人,分别从中、美两地出发,汇合到纽约州,举行了三场古谱诗词教学与展演活动,与当地华人和美国朋友们一起,共度中国传统中秋佳节,共庆国庆七十周年。杨赛做了视频讲课。一位华人听众说:“没想到诗词音乐可以这么美,在美国听《忆江南》,感动得我泪流满面。”张泓老师说:“这台节目太成功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太开心了。和一批优秀的声乐老师们交谈,看他们的精彩的演出。他们的演出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享受和灵魂的洗涤。谢谢他们千里迢迢送宝上门,好辛苦啊。我们很感动。希望你们有机会再来。”
2019年9月27日,古谱诗词琴歌专场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举办,杜思睿、周杨、曹艺潇参加演出。
2019年11月2日,博雅歌诗音乐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莫扎特音乐厅举行,杨赛导聆,王乙婷、周杨、唐明务、彭甜、陈瑜、王琳等表演了17首曲目。
2019年12月19日,风雅中华、江南徽韵中国古典诗词音乐会在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小剧场举行。吴怀东、杨赛主持,梁彬、王译琳、卞珊珊、刘玲杉、张祖顺、孔子雯、晋磊、戈鑫等表演了12首曲目。
2020年10月23日,第四届东方美谷艺术节总结会上演“佳节又重阳”诗词音乐会,表演了18首曲目。并举办中华诗词走进世界主题展。
2020年12月1日,中华诗词走进世界主题展在苏州市吴中高新区科文中心开幕,苏州大学音乐学院举行了古谱诗词教学成果汇演,唐明务主唱。
2022年10月1日,我们到台州黄岩图书馆举办唐风宋韵古谱诗词音乐会、培训班和展览,杜思睿任艺术监制。
2022年11月19日、20日,我们在上海不止空间剧场举办了两场“木兰辞—古谱诗词音乐会”,杨赛导聆,梁彬、陈梦涵、李姣、孟雪等演唱。
2023年5月7日,我们在宜宾学院举办“风雅中华诗词歌曲音乐会”,邓静、梁彬、董莹莹、刘琨主唱。
2023年5月13日,我们和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采薇组合一起,在孔子博物馆举办“礼序乾坤、乐和天地音乐会”,张建华导聆。
2023年10月24日,我们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办“中华古谱诗词与《红楼梦》梁彬独唱音乐会”,杨赛导聆,梁彬主唱。
2023年11月3日,我们在安徽艺术学院举办“江淮潮起和清歌古谱诗词音乐会”,杨赛导聆,张祖顺、卞珊珊、王译琳、赵珂、白佳蕙等演唱。
2023年11月5日,我们在中国进口博览会举办“能不忆江南古谱诗词音乐会”,杨赛导聆,梁彬、周杨、王译琳、苏美玲等演唱。
2023年11月8日,我们在西北工业大学举办“风雅诗歌会”长安音乐会,杨赛导聆,梁彬、周杨、孙立忠、胡雨田、陈梦涵、郭守君等演唱;杨霖希钢琴伴琴。
2023年11月9日,我们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长安落叶满、江南烟水深”音乐会。
本书编著过程中,夏朱虹承担了古谱制作的工作。佟晶凝、杜思睿校订了部分古琴减字谱。周洋光、张梓萌、随昕参加了校订工作。
我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把古谱诗词带出去,把赞许和掌声带回来,出于我们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敬意。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新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教学、创作、表演、传播等方面不断努力,相继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上海音乐艺术发展中心和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的资助,既有底气,又接地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了时代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杨 赛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
2023年12月26日于上海水云居
作者简介
杨赛,文学博士,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安徽艺术学院教授、
四川音乐学院研究员。曾为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后、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比利时根特大学艺术哲学学院博士后、
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文学、中国音乐美学、中国音乐史学和艺术学理论。出版专著《中国音乐文学》《
先秦乐制史》《乐记集校集注》《
任昉与南朝士风》《
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中、英文版)》。主编《
中国历代乐论选》《中华古谱诗词丛编》《中华古谱诗词精粹》《
中华古谱诗词歌曲精选》《中华古谱诗词传承与整理(多媒体)》《演讲与口才教程》等20多册。主讲学习强国《学唱古谱诗词》慕课50多节。主编《辟雍文化丛书》《古诗古乐》丛书20多册。整理传承古谱诗词1000多首。主编歌曲集《唱响中国梦》《唱响新时代》《听见新江南》《听见新长江》《听见新运河》《听见新雄安》,主创歌曲60多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出版基金等国家级课题8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等省部级课题30多项。获得省部级创作奖、研究奖、教学奖30多项。培养卓越青年艺术人才300多名。擅长文人诗词、歌曲、书法、绘画、印章创作。应邀到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比利时、泰国、突尼斯等讲学、交流,在海内外举办演唱会、展览会、讲唱会、讲座1000余场,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纽约时报等海内外媒体报导10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