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中国的绿色崛起。
时代背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历史特点,是在世情国情社情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作出的科学解答。
时代呼唤: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需求从未如此迫切。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使全球生态失调、环境污染、资源紧张、气候变异,制造了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灾难。为解决这一难题,国际社会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艰巨努力,可谓步履维艰。令人扼腕的是,国际舞台上出现的“生态治理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使本来就十分艰难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雪上加霜”。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深刻阐明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而不懈努力,展现了发展中大国的使命担当和胸襟格局。
历史选择: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历史地看,“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态环境要有保证”。中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正需新的理念指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民心所向: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战略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权重不断提高。过去人们“盼温饱”“求生存”,现在则是“盼环保”“求生态”,希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以构建人与自然、社会整体和谐为价值取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突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现代化困境,成为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战略突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环境与民生关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进程中进一步丰富发展。
思想内涵
基本方面
从习近平
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
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目标,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方面。
核心理念
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论述中,可以提炼出四大核心理念: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
生态自然观。历史上有许多
文明古国,都是因为遭受
生态破坏而导致文明衰落。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生态与文明的
内在关系,更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则滋养人类、哺育人类、启迪人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经济发展观。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
社会效益,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只有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才能保持两者的
协调发展关系,保持经济的
持续发展。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能在问题发生之后再以更大的代价去弥补,而是要让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良好环境成为人民
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
系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草。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人类在这样的
自然环境下,怎么能正常生存下去呢。所以人和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如果我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那么人类的实践活动终将影响人类的命运。这也告诉我们,用途管制和
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可顾此失彼。由一个部门行使所有
国土空间用途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环境就是民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新民生
政绩观。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
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
民生福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经济在发展,环境在污染,我国已经在发展与污染中徘徊了很多年。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固然有群众
环保意识淡薄、绿色生活习惯尚未形成等原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开发资源轻科学统筹规划。面对日益严重的
环境问题,我们应把它上升到民生的高度去认识、去重视、去治理。所以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这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
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既坚持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这两个方面都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生态文明作为标准之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
核心价值在于创建一种以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真正满足属于人的功能和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存在方式,中国人民在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过程中, 也就必然会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
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把“科学发展”作为基本发展战略的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是一种西方传统式的发展,而是一种“绿色”发展。并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基本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义,这就意味着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它的主要目标之一,走和谐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走生态文明的道路。生态文明社会就是最理想的和谐社会。
国内外压力与挑战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强大生命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尚未全面树立。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受工作惯性影响,忽视了环境保护或者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社会建设现象严重;公众在全社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还没有形成,我国现有
生态文明制度仍不健全。与此同时,我国资源趋紧、环境破坏严峻、
生态系统退化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还未根本性改变。预计2030 年我国
碳排放才能达到峰值,因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依然严峻。在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
环境危机中承担越来越多的环境
国际责任和义务,这既是彰显大国形象的机遇,也是挑战。我国仍是
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需要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开展国内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担负国际责任,这对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在内外都面临着严峻挑战的情况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成效显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重拳整治大气污染,重点地区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加强散煤治理,推进重点行业
节能减排,71%的煤电机组实现
超低排放。优化
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8.1个
百分点,清洁
能源消费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提高燃油品质,淘汰
黄标车和老旧车2000多万辆。加强重点流域海域
水污染防治,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
修复工程,扩大
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加强荒漠化、石漠化、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中央环保督察,严肃查处违法案件。积极推动《
巴黎协定》签署生效,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绿色情怀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注入了思想和实践的活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既是时代要求的产物,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情怀使然。在
黄土高坡七年的青葱岁月,深切感受到了荒山秃岭是贫穷的根源,在正定主政一方时,即为百姓脱贫致富的激情感动,也为无视环境的发展忧虑;在
宁德积极探索生态保护的路径;在浙江为全方位打造绿色浙江开辟航线;在担任总书记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开始成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活力。
研究中心
经党中央批准,在生态环境部成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2021年7月7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京召开。
会议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造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指引和强大思想武器,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研究阐释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成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必将引领激励各地区各部门把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推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切实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牢固树立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社会意义
建设
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贯彻
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
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全民共识。加快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
美丽中国,成为未来绿色发展的思想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开放的、发展着的新思想,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路明灯,我们需要全面把握、深刻领会,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相关文献
2024年11月26日,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共同撰写的智库报告《
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