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治水

神话传说

二郎神被奉为水神,镇水之神,司职司水,主治水,二郎治水是二郎神神话最核心的部分,文献中的二郎神不管形象有多少变化,其核心事迹大都为治水,无论是二郎擒龙还是二郎斩蛟的故事,归结到最后,其目的与结果都是平水患。“清源”从字意来看是清理源头的意思,“清源妙道真君”也是对二郎神治水镇水功绩的赞美称谓。

历史背景
二郎神是历史上有名的水神,二郎神治水的核心事迹也充分保证了其作为水利神的能力。以二郎神治水为核心,辐射于斩蛟,屠龙等诸传说,至唐宋以后,二郎治水的神话故事广泛传播,现存传世文献从宋代《宋大诏令集》到清代《嘉庆四川通志》、直至民国《灌县志》等,几乎都不吝笔墨对二郎神治水事迹广为记载。
相关记载
●《宋大诏令集》
昭惠显灵王英明夙降,变化无方。治水救民,本上穹之所命;纪功载德,有往牒之具存。(注:昭惠显灵王是二郎的封号)
● 宋杨无咎《二郎神(清源生辰)》
炎光欲谢,更几日、薰风吹雨。共说是天公,亦嘉神贶,特作澄清海宇。灌口擒龙,离堆平水,休问功超前古。
● 宋·李廌《德隅斋画品》
灵惠应感公像:秦蜀守李冰之子,开二江,制水怪,蜀人德之,祠于灌口,世所谓灌口二郎者也。风貌甚都,威严燄然。然挟弹遨游于二江之边,成庙食之气。
● (明)《常熟县志 》
清源妙道真君庙:在镇海门内,神姓赵名昱,初隐青城山隋时为嘉州太守州有缓急昱入水轮运陛末华官去不知所终会嘉州水帐蜀人见雾中乘白马越流而过乃星也因立庙灌江呼灌口二郎神,唐太宗不豫祷于神疾瘳诏封神勇大将军明皇幸蜀旧脾有重加封赤城王朱真为本时张忠定公咏平蜀以神望言于朝改封清源妙道真君,开禧中和州寇警,守臣梦白袍神谓曰:吾,隋人赵昱也。默为子助,子当益奋。屡战见神光烛寨前,跃白马空中,如梦状,因获破石矻达。寇大创引去,和州始安。守臣以状闻,封为王。今本邑以神平水患,凡遇水旱,请祷则应。神司水。
● 清道光《赵城县志》
听水石在县东南五十里范霍峪,俗传二郎神治水至此。
● 清同治《高平县志》
二郎庙在南关,故志称神曰赵昱,隋时入水斩蛟为治水神以镇邑西水患云曰。
●《四川通志[嘉庆]》
.群峰北向,翠霭深浓。上有云顶寺,祀川主李冰次子,俗传二郎治水曾歌乐山上,故名。
● 清乾隆《灌县志》
奉太守李冰便其子二郎作五石犀以压水怪,穿石犀溪于命曰犀牛里。
在赵城县广胜寺北范霍峪山顶。上有一大石,上有马蹄迹,及人面半边之迹。俗传以为二郎神听水,面贴于石,遂有此迹及马蹄云。
●《大元一统志》
相传以为秦时蜀守李冰之次子,葛洪称其次子佐父治水,后仙去会要所谓冰次子郎君,俗谓之二郎者也。
文学作品
杨潮观《灌口二郎初显圣》简名《二郎神》,总目作“李郎法服猪婆龙”。叙蜀郡太守李冰开离堆,龙婆、龙子寻衅厮杀,冰不敌,其子二郎纵鹰犬助战,并擒龙婆龙子。锁龙婆于离堆下,约勒江波,命小蛟攻开东岸,分水内江,灌注农田。按二郎神治水功迹,蜀人尊为川主。
《灌口神队》,武打戏剧,出现于后蜀时期。二郎治水功于蜀,蜀人修祠立庙,常年祭祀,并将其治水尤其是二郎治水的形象搬上舞台。《灌口神队》就是以二郎为主角、以舞队为水的斗伏龙之戏。张唐英《蜀梼杌》记载:“(广政十五年)六月,朔,宴。教坊俳优作灌口神队,二龙战斗之象。”“须臾,天地昏暗,大雨雹。明日,灌口奏岷山大涨,锁塞龙处铁柱频撼。其夕,大水漂城,坏延秋门深丈余,溺数千家。权司天监及太庙令宰相范仁恕祷请寺观,又遣使往灌州,下诏罪己。”此剧在成都民间广泛演出,所以民间对于灌口神的形象也极为熟悉,“乾德二年(964)八月,衍北巡,旌旗戈甲,百里不绝。衍戎装,披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神”。
相关花钱
生肖花钱是宋金时期道教题材花钱的大系,品类繁杂,此类花钱在二郎题材花钱中版式最多。图1中挂牌表现的是二郎降蛟治水的内容:牌上中主尊二郎戴三山帽端坐交椅,身旁四随从,其中一随从戴三山帽持剑,三披发随从中一人持伞盖,一人持三尖刀;脚下一犬,身后一狗仅露头及前爪;穿下四披发随从在水中降服蛟龙。
宋香花供养背二郎镇水大型花钱
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滚灯(奉贤滚灯)
滚灯是一种流传广泛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流传于上海市奉贤区西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奉贤地处杭州湾入海口,历史上水患频繁,于是在民间产生了戴二郎神面具舞滚灯以求降伏水魔的祭祀仪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奉贤滚灯从祭神走向娱神,进而发展为娱人。每逢奉贤各镇灯会、节庆或者庆丰收、贺高升之日,庆贺活动都以舞滚灯为荣。滚灯体积大,在人群拥挤的地方,只要灯舞动,围观人群马上闪到两边,为后面的出灯队开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因此,滚灯被民间称为“百灯之首”、“灯中之王”。
后世纪念
水神崇拜是一种很古老的自然崇拜形式,古人基于“水是万物之源”、“水是农业命脉”的朴素认识,赋予水种种神秘的力量,幻想创造出许多水神形象,并对其进行顶礼膜拜,由此构筑起了庞杂的水神世界。因此,自古以来,关于水神崇拜的信仰就非常发达。
二郎神是水神,管理水域,治理水患是他最重要的职责。司水神台就是二郎神的工作台,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那就是道教的八卦太极图了。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象,对应着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事物与自然现象,所以司水神台上除了有一个巨大的八卦图外,八个方位还立有八根杆子,代表着八卦的由来。二郎神不仅能治水,还能用水驱病,在这个工作台上,启动他的工作程序就可以完成一切工作内容。
相关地方
● 都江堰二王庙
二郎神像官方简介:
千古奇功都江堰,由秦时李冰率众修建,二郎神助其共同完成千秋伟业。据《搜神记》、《列仙传》中所载:“二郎神杨戬系上界天神具三眼,身佩三尖两刃刀,哮天神犬追随其身。神通广大,变化莫测。巡视下界,驱邪扶正,掌管天曹巡察之职。”《灌江定考》、《川主圣诞科仪》、《川主妙经》所载:“秦蜀合并,蜀西岷江连年江水为患,江妖为暴,沫水引流,沃野岁灾,民受其害。始皇庚寅秋,涉正举荐巴东李冰,得其隐士遗术,智慧无穷,擅长水利之术。遂召为郡守至蜀,治理岷江水患。李冰治水之精神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派遣杨戬下界化身为“二郎”,斩妖治水,擒孽龙,助李冰凿离堆,修堰筑堤,分内外江,通九河,护国救民,平沫串,除害利民,立五犀三石人永镇恶水,造七桥应七星。蜀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修真容而奉祀,镇守灌江口,称灌口二郎神。 宋朱熹亦言:“神翼之事,民间传说颇多。”川西平原沃野千里,利济后世,功垂不朽。唐宋以来皆有封赐,清雍正赐封李冰“敷泽与济通佑王。”宋元赐封二郎神为“清源妙道真君”,清雍正又被赐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府县立庙以祀之,“二王庙”由此而得名。而灌口二王庙为其“二郎神”之正祠。历史以来,大殿供奉二郎神像,二殿供奉李冰夫妇神像。道教为多神教,凡有功于人民之伟人,皆奉敬为神,立庙以祀之,以便人民瞻仰和怀念。
● 大明湖畔二郎庙
从梅溪亭南行再西转,临水处即二郎庙。三开间,硬山起脊,南边出厦,北为游廊,隔水与秋柳园街相对。二郎神在道教中属北方水神,能降妖伏魔,其庙宇道场一般建在水边。旧时济南雨季多水患,遂在大明湖北岸建北极阁,南岸建二郎庙(始建于明代),共同保佑大明湖平安。
● 云项寺
古渝州著名佛教丛林古寺,建于明朝宪宗成化年间( 1465-1487),清代乾隆《‘巴县志》中称,寺原名二郎庙,相传二郎神佐父导水驻跸山上,为纪念二郎治水的功绩而建庙供奉二郎神。该寺坐落在歌乐山主峰之巅,海拔683爿,被称为。古渝州渝西群山的制,高点,因其常年为烟云缭绕,得名云顶寺。陪都时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常到此处念经朝佛,蒋介石、孔祥熙等常来探望,云顶寺一时名人荟萃。
马蹄井
云项寺前有马蹄井,相传二郎治水遇一龙搏斗中孽龙甩尾击中二郎的坐骑,马失前蹄,踏下这口深井。
● 二郎台
临嘉陵江一高岩上有二郎台,为二郎治水、观察汛情的地方。
● 黑石山
旧名宝峰山,在白沙镇东南面,距白沙约4公里,系江津县著名风景胜地。据民间传说二郎神治水至此,驱石填江,为石神所阻,留下一群黑石于此,故称黑石山。黑石奇异,群集500余,或坦卧,或兀立于山顶。大者高十米,可列百人座。
● 晋源区南城角村昭惠真君庙
百姓俗称“二郎庙”庙里两副清代乾隆年间的楹联,其一:“斩蛟除却一方害;治水保卫万民安。”其二:“斩蛟有恩,恩同再造;治水思德,德在重生:
● 双城龙首山
唐朝敬德年间,李冰之子二郎神治水有功,百姓在二郎神歇过脚的龙首山修了二郎庙,龙首山香火从此旺盛。那二郎宫的匾额,还是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题的。
● 浚县有二郎神治水神话
二郎神庙是浮丘山最早的庙宇,当地流传着二郎治水的神话传说。
● 首山二郎庙的传说
首山顶建有一座“首山二郎庙”。传说人们修建这座庙是为了纪念二郎治水的。这马山就是二郎的神马,那狗山就是二郎的哮天犬,马鞍上的石球,就是二郎神的摩天球。站在首山二郎庙北眺,滔滔石河北岸群山屹立,几座正中的高山,山峰高低错落,活似一位威武英俊的巨大天神仰天而卧,那就是二郎神像。从头发、脑门、眼睛、嘴巴。到胸膛、肚子,无不活灵活现。
● 陕西榆林—神木二郎山
神木隶属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二郎山,地处于神木县城西边,当地称之为“西山”,与东山相对而立。根据其山势地形地貌蜿蜒盘旋、陡峭险峻,山上南北两主峰突起,中间凹陷下去,故其也有另外一个名称“驼峰山”。据传明正统年间,人们想借助镇水之神二郎神的威力来治理窟野河的水患,便在此山修建了二郎庙,作为山上的一座主庙,从此这座山就定名为二郎山了。二郎山是南北走向,山不甚大,但挺拔险峻,雄奇秀丽,东侧如刀劈石崖,纵有野鼠、山猴也难以攀援。据《神木县志》记载:二郎山创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嘉靖年间重修[诸神殿顶梁上有“大明亮靖二十四年(1545年)岁次乙卯五月十七日立”字样],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计有庙群建筑90余间。两峰断处架1天桥(俗称“断桥”),依山势起伏逶迤而造建,惟结构布局独具匠心,泥塑木雕、壁画石刻比比皆是,文人墨客,题咏精荟,山林别致,游人留连忘返。1959年神木县政府重新整修,“文革”期间惨遭破坏,1983年再次修整,虽不能复原旧貌,但仍为人们休闲游乐的好地方。神木二郎山旅游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传说:在神木当地,流传着很多关于二郎神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二郎神捉妖治水,保得一方平安的美丽神话。很久很久以前,长城边塞之外的北草地上有黄风怪和黑水妖常年争斗,也闹得窟野河大水频发。有一年水势极大,神木西城水深三尺,洪水大有压过城头之势。百姓纷纷跪在地上,祈求河神施恩退水,并许愿为河神补修庙宇。说也真怪,不一会儿洪水便顺着西山山崖流走,神木城终于得以保全。事后,在河神庙过夜的叫花子逢人便讲,当天半夜他听见庙里有动静响起。放眼一瞧,从外面进来了三个人,泥塑的河神和虾、龟二将也站起来迎接。河神问刚进来的三人道:“二郎真君何时能到?”三人回答:“二郎真君、关老爷和黑虎灵官前去捉拿黄风怪和黑水妖,真君派我李、孟、赵三将先来退水。”坐定之后,三将便问河神:“这次大水,你看该如何退去?”河神忙说:“百姓多为善,赃官、无赖阴府早有案录;况且这次发水是妖怪作祟,与百姓无干,因此还请三位相助,保得城内民众平安。”这才有了前文讲到的洪水顺山流的场景。百姓为感谢河神和三员天将的功绩,将河神庙重修,并在西山建起“三圣殿”供奉李、孟、赵三将。后来人们认为三人系二郎神所遣,便又翻建庙宇供奉二郎神、关帝和黑虎灵官。这样,三圣殿便被叫成了二郎庙,山也更名为二郎山。
● 晋源昭惠真君庙
晋源区南城角村有个昭惠真君庙,百姓俗称“二郎庙”。其主神为二郎神,庙里两副清代乾隆年间的楹联,其一:“斩蛟除却一方害;治水保佑万民安。”其二:“斩蛟有恩,恩同再造;治水思德,德在重生。”二郎为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之子李二郎。李冰建筑都江堰时,其子二郎是他的得力助手,李二郎手持宝剑跳入洪水,与兴风作浪的蛟龙激战三天三夜,最终斩杀蛟龙根除水患的神话传说。后来二郎治水有功,早被当地人奉若神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敕封他为“昭惠显灵真君”,经皇帝这么一封,一个地方的治水英雄,也就成了全国性的“神”,而民间则把二郎尊为镇水之神。晋源区南城角村长期面临着风峪山洪的威胁,因此,该村建昭惠真君庙,供奉二郎。
● 绥德二郎山
二郎神赵昱是传说的明朝绥德总兵赵大人,他曾经率领全城军民击退过蒙古骑兵的入侵;在大水期间勇斗蛟龙,拯救过百姓,绥州百姓对其感恩戴德,遂在文屏山巅修建了二郎庙,崇祀为绥德州的二郎真君。
● 山东文登市母猪河
母猪河是文登市第一大河,主流长58公里,流域面积1278平方公里,是威海市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源起昆嵛山余脉,纵穿文登市九个乡镇,终至宋村镇姚山头入海,沿河岸突起管山、米山、撇穗山三座孤山。母猪河自古以来就是昆嵛大地的母亲河。有关她的传说历千年而不衰。相传,玉皇大帝一时兴起,令二郎神子夜下凡,置山设水造福人间。酒意正浓的二郎神肩挑两座山,手提一座山,腾云驾雾急赴人间,恍惚之间,破晓鸡鸣,惊得他手一紧,系山的绳索砰然而断,所提之山顿时坠落云头。二郎神急忙降云落担,将三山等距离分置,北山面南背北,隐隐有君临之势得名管山,南山有二郎神随手撇下的系山绳索而得名撇穗山,中间一山因跌损严重石碎如米得名米山。三山定位,二郎神顺手抄起扁担在三山脚下开掘泉眼,并顺势划开河道直通南海。望着滔滔泉水汇流成河,忽觉河道狭窄,有意重整,奈何鸡鸣三遍,已到归天时限。急切之间,见一母猪夜游至此,遂封为守河仙猪,命其拱疏河道以免泛滥成灾,祸及当地百姓,母猪河因此而得名。
●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四棵树乡二郎船村
一条起源于二郎船西山的河流,曲折蜿蜒自西向东注入村东头烟波浩渺的二郎湖。河流中段有一巨石,酷似舟船,据说二郎神曾乘此石船漂洋过海斩杀水妖、用石扁担担山镇恶日,(种种遗迹依然存在)石船对面有一俊秀挺拔的小山,上面保留有二郎神古庙。二郎船村名也由此而来。
●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石首山南口镇二郎庙村二郎庙
这里地处洞庭湖北,历史上经常发南水,每年到桃花开尽时,800里洞庭湖水便成了一片汪洋,农田受涝,房屋被毁,闹得人们很不安宁。有一年发大水,洞庭湖从南边浮来一大堆浪渣,浪渣被风浪打到岸上,突然跑来一只雪白的狗子,在浪渣中用爪子不停地刨,好像在寻找什么似的。人们看见了就跑来看个究竟。人们把浪渣扒开,发现一尊二郎神杨戬的神像。二郎神杨戬长着三只眼,手使三尖两刃枪十分威严,在场的人们肃然起敬。当人们转身看时,那只白狗不见了,这白狗就是二郎神杨戬的细犬。人们双膝跪拜,请神入俗,但又不知把石神庙建在何处。这时只见一群道人担着一尊大钟朝这边走来,刚走到神相前面时,只听咔嚓一声,担大钟的绳子断了,钟稳稳当当地落下来,再怎么搬也搬不动了。于是人们自发地,有钱出钱,有力的出力,面向洞庭湖,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二郎神庙。从此,洞庭湖再也不发南水了,人们认为这是二郎神在显灵,遂到这里来跪拜的人香火鼎盛,后来,人们把这个地方也就叫二郎庙了。(文字来源:石首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纂的《石首山水寺庙文化》)
●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王楼镇关二郎庙
二郎庙,既是一座庙,也是一个村,二郎庙村,位于王楼镇东北约5公里处,始建于清朝末年,重建于1935年。名字的由来传说:很久以前,黄河时常泛滥,人们为此整天提心吊胆。有一年夏天,河水猛涨,淹没了王楼附近一带许多村落,人们纷纷爬上大树以避水患。一天,人们看见从上游冲来一根五六把粗的大木头,到了此处,打旋不走,还发出怪声,并且持续了三天三夜。方圆十几里无家可归的人们听说后很是稀奇,争先恐后地以门扇当小船划着前来观看,突然,人群中有一人狂笑不止,自称是“二郎神”,扬言要在此地安家,并要人们以此木做骨胎,修庙三间,如能做到,他定保大水降落。众人齐声应允,连夜削木塑胎,大水果然降落。庙宇落成后,善男信女们纷沓而来,每日香烟缭绕,热闹非凡。由于庙前有一条通往牛屯的大道,来往赶集的人常在此处停歇,久而久之,原来的村名就逐渐被二郎庙取而代之了。二郎庙共有三道街,分别以姓氏命名为徐、姜、冯三个二郎庙。最初的二郎庙是出名的盐碱地,有名的咸水区,尤其是一到冬天,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农民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一年下来却收不了几颗,种啥啥都不长,老百姓苦无门路,就连村里的小伙子的婚事都成了问题。
● 万峰林将军峰
被誉为中国最美五大峰林之一的万峰林绝对是兴义人也是整个黔西南州人的骄傲。站在将军桥上远眺,便能看到纳灰河畔花海丛中一座海拔不高的岩溶孤峰,这就是鼎鼎有名的将军峰。相传将军峰是二郎神的化身。
传说在远古时期,这里一片汪洋,布依先民过着“早晨出海渔歌扬,黄昏归来鱼满仓”的捕鱼生活。后来,远海游过来一只被人们唤作“巨魟”的水怪蚕食汪洋之中的鱼虾,甚至潜伏于岸边残害渔民的牲口。当地渔民遭此厄运,人心惶惶、民不聊生。玉皇大帝获悉后速派太白金星查看实情,速调二郎神镇妖伏魔。二郎神手持赶山鞭,赶来无数座山峰填海镇妖,可是,那水怪早已修炼成精,任凭二郎神的无数座山峰镇压,它始终从大山脚下的缝隙中窜出来为祸人间,并与二郎神大战,无论二郎神率领多少天兵天将,布下多少天罗地网,使出多少杀招绝技,水怪毫不惧色,见招拆招,双方斗得十分激烈。二郎神为此也绞尽脑汁,一天,他怀揣照妖镜,唤上哮天犬,放出扑天鹰,拔出斩魔剑,对水怪施以最后的伏魔杀手锏。在纳灰河下游,水怪被哮天犬咬住脖子,被扑天鹰啄瞎眼睛,刹那间,二郎神高扬斩魔剑,那水怪尸首分离,从此不再兴风作浪。这是一片美丽的田园,二郎神不愿人们再经受任何灾难,执意站成纳灰河边老百姓的守护神!也就成为将军峰。为报答二郎神对纳灰人的恩德,后人在屠杀水怪的地方修了一座桥,取名为“将军桥”,又名“斩魟桥”!
治水法宝
尖 尖 锄
李冰,二郎神父子在治水之初,刚开凿玉垒山时,遇上了一个大麻烦。这就是岩石太坚硬,用锄头挖掘太慢太慢,更何况春耕在即,哪能抽许多的人来做工修堰。一天,李冰派二郎去铁匠铺拿订做的锄头。铁匠对二郎说,您先坐一会儿,喝口水,待我将铁锄捆好再交与您。于是二郎在铁匠家门口坐着喝水,这时,铁匠老婆抓了一把米从屋内走了出来,对着鸡笼里一群鸡喊道:“鸡儿,咕咕咕咕……”就把米撒了出去,然后打开鸡笼。鸡儿们争着抢着啄地下的米。有好几颗米被铁匠老婆撒到石头缝里,都被尖嘴的鸡儿们一一啄出。二郎心想,这尖嘴的鸡儿能啄食,我们开凿玉垒山不妨也用尖尖锄,说不定效果好着哩。于是,他把想法告诉铁匠。铁匠也说不准,只答应说试一试。不几天,尖尖锄打好了。二郎试用了几天,还比较顺手,开凿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就是受力不均,尖尖凿不了几天就磨平了。这天,二郎又去找铁匠。说明问题后,铁匠喊徒弟扯开风箱,自己动手把尖尖烧红,打了起来,二郎看着铁匠打尖尖锄,越看越兴奋。他想,铁是硬器,和岩石一样的坚硬,烧红了才容易打,岩石烧了再凿,一定好凿。这时,经铁匠改进的尖尖锄打好了,两头又厚又尖,受力均匀。二郎拿回去后,又搞了一个实验,即先烧岩石,再用尖尖锄开凿,效率大大提高,很快,就把玉垒山开凿出来了。直到现在修堰也离不开尖尖锄。
笼 篼
修河床,先堵水,可堵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李冰父子和众人先是照河水里扔石头,可石头一扔下去,就被河水冲走。这时,有人出主意说,用背篼装石头堵河水可能会把河水堵住。于是,二郎安排人员用背篼背上石头,走拢河边连背篼一块摔下河。可是,当时的标准背篼上面装不下几个石头,而背篼底部是尖的,一下摔到河里,结果连石头带笼篼全部冲走。二郎一看很着急,连忙叫人编大背篼。编好后装上石头摔到河里。这样,石头就在河里生根了。
这时,二郎又想起了铁匠家的鸡笼,于是又有了一个新的思考,立即又叫人编成比鸡笼大许多的竹笼。编成装进大小砾石,于是还真的堵住了河水。
杩 槎
每年涨水的时候,截水是一个问题。李冰父子为此动了不少脑筋,这年,又到了涨水的季节了。一天,李冰父子正在吃饭,就听属下说堰边有水情。于是李冰父子把碗筷往锅里一放,就走了。等他们回来时,二郎见自已的筷子上巴了些面条,有三支筷子沾来叉起,并立得稳稳的。二郎眼睛一亮,说:有门儿了!于是又跑到堰边,叫齐工匠用杉木,三根一攒,用篾条绑了,脚底下绑上横木,运到河里,连成一串,再用杉条在迎水之面铺上,又叫人拿些大慈竹来,剖开后做成结实的竹笆,铺在前面,并在迎水之面倒上黄泥,水越冲,黄泥压得越紧。这样就把河水截住了。后来,人们把这些用三槎杈成木架,并成一串的工具,叫做杩槎,并一直用到现在。
历史意义
二郎治水的神话,与鲧、禹、李冰治水的神话相契合,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洪水不息、治水不止”的奋斗精神,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古代治水后继有人、人才辈出的状况。 治水神话不仅表明了中华民族崇尚英雄的心理,还体现出中华民族饮水不忘掘井人的感恩思想和传统道德观念。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