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楚

唐朝中叶宰相,散文家,诗人

令狐楚(766年-837年12月13日),字悫士,自号白云孺子。京兆府咸阳县(今陕西咸阳)人,郡望敦煌(今属甘肃)。唐朝中期官员、散文家、诗人。

人物生平
文学起家
令狐楚生于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是京兆府咸阳县(今陕西咸阳市)人,郡望敦煌(今属甘肃),与初唐时期位列“十八学士”之一的国子祭酒令狐德棻同族。令狐楚兄弟三人,他居于长,行四。
令狐楚出身儒素之家,五岁就能写文章,为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尹枢进士。时任桂管观察使王拱喜爱令狐楚的才华,想要以礼辟召他为府僚,但又担心令狐楚不愿意,于是先向朝廷奏陈此事,然后再派人聘请他。令狐楚因为父亲在太原为官,自己不愿离开父母身边,但又感念王拱的厚爱,于是在登第后径直前往桂林,向王拱致谢。随后以奉养父母为由辞去辟命,回到太原。时人都称道他的这种义举。
这一时期,李说严绶郑儋相继任河东节度使。他们都尊重令狐楚的才华和品行,召引他在幕府任从事。后从掌书记直升到判官,加殿中侍御史
身陷党争
后因父亲去世,令狐楚离职服丧,以孝闻名。守丧期满后,被征召入朝,拜官右拾遗,改授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母亲逝世后,令狐楚再次去职服丧。期满后,被征拜为刑部员外郎。到唐宪宗在位初年,令狐楚已转为职方员外郎知制诰
令狐楚与皇甫镈萧俛同年。元和九年(814年),皇甫镈被授为判度支,得到宪宗宠幸。经他举荐,令狐楚与萧俛都得以进入翰林院,充任翰林学士。令狐楚后被调为职方郎中中书舍人,长期供职禁中。
唐宪宗对淮西用兵时,倚信宰相裴度。裴度也亲往前线督战,但宰相李逢吉与裴度不和,和令狐楚交好。令狐楚奉诏草拟裴度担任淮西招抚使的制文时,趁机挑拨裴度与前线都统韩弘的关系,以破坏淮西用兵。裴度请求更改文中的一些语句,宪宗也看出了这份诏书的用意,遂免去李逢吉的相位,并解除令狐楚的内职,只让他任中书舍人。
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令狐楚被外放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十月,皇甫镈升任宰相,升授令狐楚为河阳(治怀州,今河南沁阳)节度使。
令狐楚擅长治理地方,前任河阳节度使乌重胤改任横海节度使时,挑选河阳军三千人充任牙卒,前往横海赴任。河阳士兵不愿意离开家乡,中途叛逃,又不敢回到本州,集聚在州境一带。令狐楚听说后,快马疾驰至怀州,单骑前去劝晓抵达此处的逃军,使其解甲归顺,成为自己的前导。军士们也不敢骚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四月,裴度遭到皇甫镈与在地方的令狐楚、李逢吉等人的构陷排挤(《资治通鉴考异》认为其在地方故不可能参与此事),被外调为河东节度使。七月,皇甫镈推荐令狐楚入朝,自朝议郎被授为朝议大夫,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与皇甫镈共同任相,深受其照顾。
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暴崩,令狐楚担任景陵(宪宗陵墓)山陵使。新即位的唐穆宗痛恨皇甫镈,罢免了他的相位,一度想要将其处死。经时为宰相的萧俛解救,才免于一死。朝臣不满于令狐楚通过皇甫镈入相,且排挤裴度一事,碍于萧俛在相位,才未敢多言。六月,修筑山陵事毕,有人告发令狐楚的亲吏贪赃枉法。令狐楚受到牵连,被外贬为宣歙观察使。但在进一步的调查中,穆宗得知令狐楚的亲吏韦正牧、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于翠等私自克扣大笔工钱,还从中拿出十五万贯敬献朝廷,号称是节余的钱,搞得怨声载道。穆宗一怒之下,再贬令狐楚为衡州(今湖南衡阳)刺史。
当时翰林学士元稹一向痛恶令狐楚与皇甫镈勾结的情况,于是在草拟贬谪令狐楚为衡州刺史的制令时,指摘他“秘密毁败讨逆之谋,暗中阿附奸邪之党。通过攀附获取地位,多方谋求进身,尽辱三公之位,实是诸塞贤路(密隳讨伐之谋,潜附奸邪之党。因缘得地,进取多门,遂忝台阶,实妨贤路)。”令狐楚因此非常痛恨元稹。
长庆元年(821年)四月,因朝廷颁诏大赦,令狐楚被量移郢州(今湖北钟祥)刺史,后升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
长庆二年(822年)十一月,令狐楚获授陕州(今河南陕县)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陕虢观察使。诏令下达后十天,经谏官奏论,穆宗又追回任命诏书,改授他为太子宾客,仍返回东都居住。这时令狐楚已经抵达陕州,并处理政务一天了。当时李逢吉为相,极力援助令狐楚,由于户部侍郎李绅的阻止,李逢吉才未能独断专行。
在这个时期,令狐楚成为了李逢吉朋党的重要成员,始终与李逢吉共进退。
治政有方
长庆四年(824年),唐敬宗即位,李绅失势被贬。不久,令狐楚便被起用为河南尹兼御史大夫。
同年九月,令狐楚出任检校礼部尚书,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及汴、宋、亳诸州观察使。宣武镇兵素来骄横,屡屡驱逐主帅。前任节度使韩弘兄弟先后以严峻的刑法予以约束,未能使其改变心性。令狐楚抵任后,废除苛严的条令,以仁慈宽惠的方法治理,使军民全都心悦诚服,听从教化。按旧例,新授宣武节度使一到任,就从府库拿出钱二百万作为私产,令狐楚不取这笔钱,而是将其用于修建衙署及住所数百间。
大和二年(828年)九月,令狐楚入朝为户部尚书。次年(829年)三月,改任检校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东畿汝州都防御使。同年十一月,升任检校右仆射、郓州刺史、天平军节度使、郓曹濮诸州观察使。他奏请朝廷将原东平县改为天平县。当时,天平军辖区内连年大旱,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令狐楚采取调节富救贫的办法,使辖内少有流民,极大地稳定了社会秩序。
大和六年(832年)二月,令狐楚被改授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等使。他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尽管遭遇连年旱灾,却无人迁徙。令狐楚从一介书生至及后赴试成名,都在太原,太原如同他的故乡。等到他出守河东镇时,当地乡民父老对他非常欢迎。令狐楚安定、治理有方,军民尽皆欢悦。
身处乱局
大和七年(833年)六月,令狐楚入朝任吏部尚书,仍为检校右仆射。按旧例,加“检校”衔于高一级官位的官员,即班列高位。令狐楚因自己的正官为三品,不应从就二品班列,奏请从就三品本官班列,文宗下诏嘉奖。
大和九年(835年)六月,转任太常卿。十月,代理尚书左仆射,进封彭阳郡开国公。十一月,“甘露之变”爆发,京师大乱。当夜,文宗召右仆射郑覃与令狐楚进宫,商量拟制敕令。文宗打算将二人都任用为宰相。令狐楚觉得宰相王涯、贾餗遭冤而死,在列叙他们的罪状时浮泛含糊。权宦仇士良等非常不高兴,因此将改授李石为相,令狐楚则以本职兼任盐铁转运使。
此前,宠臣郑注曾上密奏设置榷茶使,由盐铁使兼领。令狐楚就任后,奏请取消设置榷茶使;他又建议各镇节度使参谒谢恩时,只穿公服,不许备置仪仗及兵器;令狐楚还奏请取消用于修缮曲江亭的一万三千七百匹绢,改用为修缮尚书省。文宗对他的上述建议都予以采纳。
开成元年(836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文宗在曲江亭宴请百官。令狐楚因为刚刚诛杀宰相等人,不应赏赐欢宴,于是独自称病不前往,受到议论者的称美。令狐楚厌恶宦官擅权,多次上疏请求解职。四月,令狐楚出任检校左仆射、兴元(今陕西汉中)尹,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病薨官舍
在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上,令狐楚年事已高。在临终前三天,他还高声吟诗,自作逍遥。病情加重后,几个儿子请来医生配药,可他一口也不喝,还说道: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阳寿到期了吃药有什么用?”他召见从事李商隐帮他书写遗疏,大意是劝唐文宗宽仁治国,减少诛戮贬罚,并告诉儿子令狐绪令狐綯说: “我一生没有为民造福,愧对祖宗,死后不要追加谥号。安葬时一切从简,不要请鼓吹,不要声张,只用一辆普通的布蓬马车拉去就行,墓碑上只写出祖先源流即可,不必夸耀。”据说当天夜里,一道陨星划破了夜空。令狐楚端坐着与家人诀别,说完便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二(一作七十)岁,时为开成二年十一月十二日(837年12月13日)。
文宗闻讣讯后,追赠他为司空谥号“文”。后因令狐綯显贵,累赠为太尉
主要影响
政治
令狐楚长年担任地方节度使,《旧唐书》称他“长于抚理”,其在地方的政绩颇为显著:
甘露之变后,兼领盐铁转运使的令狐楚请求罢设榷茶使,并建议藩镇节度使觐见时,不许备置仪仗、兵器;将修缮曲江亭的一万多匹绢改供尚书省修缮使用。这三条建议都被唐文宗采纳。临终前仍上述抨击甘露之变后宦官肆虐的现象。
文学
令狐楚才思俊丽,能文工诗,史称“于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传讽”。他所撰写的《宪宗哀册文》,文辞情致典雅丰美,被文士所推重。
当时古文家后继乏人,令狐楚遂得以四六文(即骈文)为世所称,被“言文章者以冠”。其骈文“隶事生动,犹得子山(庾信)遗意”(高步瀛《唐宋文举要》),被誉为庾信之后的古文文宗。他的骈文与韩愈的古文、杜甫的诗歌,在当时被公认为三绝。晚年与刘禹锡、白居易唱和酬答的作品很多。
令狐楚于诗长于绝句,与王涯张仲素同任中书舍人时,号称“三舍人诗”。元人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中评价:“武元衡、令狐楚皆以将相之重,声盖一时,其诗宏毅阔远,与灞桥驴子上所得者异矣。”
历史评价
李纯:……根於粹厚,著以端明。表山立之庄容,洞泉渟之精识,文高雄富,学茂该通。自顷挥翰掖垣,持囊禁署,尝延造膝,屡竭沃心。发言有诚,临事无惑,蔼是公望,居然国桢。及剖符近郊,兼畅牧人之术;仗节分阃,尤深驭众之方。可谓器适中外,效宣文武。(《授令狐楚中书侍郎平章事制》)
元稹:①……端慎严恪,夙夜在公,按度悬衡,守而不失。(《令狐楚等加阶制》)②……早以文艺,得践班资。宪宗念才,擢居荣近。异端斯害,独见不明,密隳讨伐之谋,潜附奇邪之党。因缘得地,进取多门,遂参台阶,实妨贤路。(《贬令狐楚衡州刺史制》)
李商隐:圣有夫子,廉有伯夷。浮魂沈魄,公其与之。故山巍巍,玉谿在中。送公而归,一世蒿蓬。(《奠相国令狐公文》)
李昂:生为名臣,殁有理命,终始之分,可谓两全。(《赐令狐楚谥诏》)
刘禹锡:①起文章而陟大位,丹青景化,焜燿藩方,如非烟祥风,缘饰万物,而与令名相终始者,有唐文臣令狐公实当之。(《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序》)②始公参大卤记室,以文雄於边。议者谓一方不足以骋用,征拜於朝。累迁仪曹郎,乃登西掖,入内署,訏谟密勿,遂委魁柄,斯以文雄於国也。(《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序》)③惟彭阳公以词笔取科名,累参侍从。由博士主尚书笺奏,典内外书命,遂登枢衡,言文章者以为冠。拥节总戎,率身和众,留惠於盟津,变风於浚都,言方略者以为能……贵而率礼,老而能慕,怵惕乎霜露,斋庄乎庙祧,睦其仲季,施其乡党,言孝悌者归厚焉。(《东都留守令狐楚家庙碑》)
刘昫:①彭阳奇章(令狐楚、牛僧孺),起徒步而升台鼎。观其人文彪炳,润色邦典,射策命中,横绝一时,诚俊贤也。而峨冠曳组,论道于皋、夔之伍,孰曰不然?如能蹈道匪躬,中立无党,则其善尽矣。(《旧唐书》)②呜呼楚、孺,道丧曲全!(《旧唐书》)
宋祁:①楚外严重不可犯,而中宽厚,待士有礼。……为政善抚御,治有绩,人人得所宜。②耽(贾耽)、佑(杜佑)、楚(令狐楚)皆惇儒,大衣高冠,雍容庙堂,道古今,处成务,可也;以大节责之,盖〈石昬〉中而玉表欤!(《新唐书》)
王志坚:令狐楚……素与皇甫镈善,其得学士、进平章,皆镈荐之。又尝谋逐裴度,天下共疾之。及甘露之变,以王涯、贾餗冤,草诏指其罪不切,为仇士良等所怨,不得再相。将卒,令门人代为草言,以甘露事诛遣者众,请霁威普见昭雪。盖瑕瑜互见云。(《四六法海》)
孙梅:详观文公(令狐楚)所作,以意为骨,以气为用,以笔力驰骋出入,殆脱尽裁对隶事之迹,文之深于情者也。滔滔塞宴,一往清婉,而又非宋时一种空腐之谈、尽失骈俪真面者所可藉口。由其万卷填胸,超然不滞,此玉溪生毕生服膺,欲从末由者。吾于有唐作家集大成者,得三家焉:于燕公(张说)极其厚,于柳州(柳宗元)致其精,于文公仰其高。(《四六丛话》)
蔡东藩郑覃、令狐楚,不能为涯、餗辨冤,但知依阿取容,状亦可鄙。(《唐史演义》)
轶事典故
以文动人
令狐楚文思俊丽,在河东节镇任幕僚时受到器重。唐德宗爱好文学,每次察看从太原府来的奏章,必然能认出令狐楚的手笔,多次赞美不已。后来,河东节度使郑儋因暴病猝逝,没来得及处理身后事。军中一片混乱眼看就要发生兵变。果然一天子夜,一些将士带兵刃挟持令狐楚到军门,诸将环立四周,要他马上起草遗表。于是在白刃环立之中,令狐楚立即起草遗表。再读给众人听后,众人竟感动的痛哭流涕起来,军心大定,灾祸由此平息。从此,令狐楚名声大震。
独奉梓宫
唐宪宗死后,令狐楚担任其山陵使,与百官奉宪宗灵柩往景陵下葬。途中遭遇狂风暴雨,六宫妃嫔与百官都急着躲避,唯有令狐楚守在宪宗灵柩旁,丝毫不为风雨所动。此事被当时在队伍中的宪宗第十三子李怡(即后来的唐宣宗李忱)记在心中。宣宗即位后,仍能记忆起这件事,向宰相白敏中询问这位“颀而(指身材高大而多髯)者”的身份。
智平米价
令狐楚守兖州时,正值州中大旱,一时米价飞涨。令狐楚召来衙吏问道:“现在米价多少?”“兖州有多少仓?”“每仓可存放多少米粮?”然后数着手指自言自语说:“现在米价甚高,如果把州中所有仓库中的米按旧价卖出,就可以对付这次大旱的缺粮了。”一旁的随员听到这番话,不久就传遍州内,百姓都知道官府将出售仓米,富商于是争相把所有屯积的米低价卖出,米价迅速跌回合理的价位。
秉性刚直
令狐楚神情伟岸,宽厚待人,从来不与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有一次,他正同秘书官谈得起兴,有一位他不愿接触的人无故赶来,他立即阴沉着脸下令撤去酒席,弄得那个人非常难堪。
人际关系
宗亲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令狐楚出身敦煌望族令狐氏。令狐氏为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犨之后,魏犨之子魏颗因功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成为令狐氏的始祖。令狐氏世居太原,至西汉末年,令狐称亡命敦煌郡效谷县(治今甘肃安西)。令狐称的后代令狐整,内徙宜州华原县(今陕西耀州区),在北周官至大将军,封彭阳郡公,谥号“襄”,被赐姓宇文氏。令狐整生隋吏部尚书、武康公令狐熙。令狐熙之孙令狐元超,仕唐官至抚宁县令。令狐元超生上邽县令令狐濬。令狐濬生昌明县令令狐崇亮,令狐崇亮即为令狐楚的祖父。
表格参考资料:
妻子:李氏,忻州刺史李渐之女。
除有三子外,令狐楚还有一女,名不详,嫁裴殆。
师友
令狐楚与唐中期的文坛名家多有交往,如同刘禹锡李商隐白居易等。除上述三人外,他还与张籍姚合元稹杨巨源贾岛张祜等交游甚密。在交游者中,与刘禹锡、李逢吉、僧人广宣等曾有唱和集传世。
令狐楚在天平节度使任上发现了怀州人李商隐,并传授其骈文技巧,对他极为优待。曾为李商隐结好知贡举的高锴,促成李商隐的登第。事后又举荐李商隐任集贤校理。从太和三年(829年)令狐楚聘用李商隐作幕僚,到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去世,二人一直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令狐楚在病危之际,还召李商隐来到身边,要求他代为撰写遗表。李商隐的近体诗、骈文均受到令狐楚的影响。
主要作品
令狐楚著作甚丰,今据诸书统计如下:
全唐文》收其文5卷(卷539~卷543)。《全唐诗》收其诗50多首(卷19~卷28及卷334、卷879)。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人物争议
关于令狐楚的籍贯,主要有敦煌、华原、咸阳、太原四说,而学者尹楚兵在《令狐楚年谱 令狐绹年谱》中通过对令狐楚至交刘禹锡诗文及相关材料的考证,指出:
据上述考证可知,令狐楚郡望敦煌,南北朝时曾迁居华原,后其先祖徙居京兆府咸阳县,因以著藉。至于太原,则系其人令狐楚之父在此仕宦时居家之处,并非里籍
史料索引
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序》(收录于《全唐文》卷605)
刘禹锡《东都留守令狐楚家庙碑》(收录于《全唐文》卷608)
刘昫赵莹等《旧唐书》卷172《令狐楚传》
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66《令狐楚传》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