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
发展
随着社会化
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
市场竞争资金短缺管理成本,已经成为各方
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
供应链融资金融产品应运而生。
从这几年国内
中小企业融资比例来看,中小
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大型企业贷款,2009年全年,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
信用社和
外资银行中小企业
人民币贷款(含
票据贴现)累计新增3.4万亿元;年末余额
同比增长30.1%。2010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大型企业人民币
贷款余额(含票据贴现)1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3%;中型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10.13万亿元,同比增长17.8%,比大型企业
贷款增速高4.5个
百分点;
小型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7.55万亿元,同比增长29.3%,较上年同期多增3000亿元,比大型企业贷款增速高16.0个百分点。2011年上半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1万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9.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659亿元,同比增长25.9%。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较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末分别高3.7个、2.5个和0.6个百分点;大型、中型、小型企业贷款新增额占全部企业贷款新增额的比例大体均衡。2011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8.57%。
2011年以来,各家
商业银行受到
信贷规模的限制,可以发放的贷款额度十分有限,但是通过承兑,票据、信用证等延期
支付工具,既能够增强企业之间的互相信任,也稳定了一批客户,银行界空前重视供应链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
战略转型过程中,已纷纷将供应链金融作为转型的着力点和
突破口之一。
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的生存支柱与利润源泉,几乎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
企业战略举足轻重的作用。
供应链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价值还在于:首先,供应链金融实现银企互利共赢,在供应链
金融模式下,银行跳出单个企业的局限,站在
产业供应链的全局和高度,向所有成员的企业进行融资安排,通过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资信捆绑来提供授信。其次,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
商业银行资本消耗。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有关规定,贸易融资项下
风险权重仅为一般
信贷业务的20%。供应链金融涵盖传统授信业务、
贸易融资、电子化
金融工具等,为银行拓展
中间业务增长提供较大空间。
简介
概念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银行层面),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
融资渠道(企业层面)。
指银行向客户(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
分销商提供
预付款代付及
存货融资服务。(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以上定义与传统的
保理业务及货押业务 (动产及
货权抵/质押授信)非常接近。但有明显区别,即
保理和货押只是简单的贸易融资产品,而供应链金融是核心企业与银行间达成的,一种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系统性融资安排。
内涵
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
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
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
供应商、制造商、
分销商、零售商、直到
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
账期等
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
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
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
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
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
竞争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这一“脐血”注入配套企业,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而且借助
银行信用的支持,还为中小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商机。
供应链概念
供应链,通过对
信息流、物流、
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
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
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
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
物流链、
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
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发展现状
2001年下半年,
深圳发展银行在广州和
佛山两家分行开始试点存货融资业务 (全称为 “动产及
货权质押授信业务”),年底
授信余额即达到20亿元
人民币。利用特定化质押下的分次赎货模式,并配合
银行承兑汇票的运用,结算和
保证金存款合计超过了20亿元。之后,从试点到
全系统推广,从
自偿性贸易融资、“1+N”
供应链融资,到系统提炼供应链
金融服务,该行于2006年在国内
银行业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迄今累计授信出账超过8000亿元。
供应链金融巨大的
市场潜力和良好的
风险控制效果,自然吸引了许多银行介入。深发展、
招商银行最早开始这方面的
信贷制度、
风险管理及
产品创新。随后,围绕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开始效仿发展“
供应链融资”、“
贸易融资”、“
物流融资”等名异实同的
类似服务。时至今日,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各自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2008年下半年开始,因为严峻的
经济形势带来
企业经营环境及业绩的不断恶化,无论是
西方国家还是我国,商业银行都在实行
信贷紧缩,但供应链融资在这一背景下却呈现出逆势而上的态势。根据2009年一
季报数据,六家
上市银行(工行、交行、招行、兴业、
浦发和民生)一季度新增贴现4558.25亿元,较2008年底增长66.4%,充分显示出中小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青睐及商业银行对供应链结算和融资问题的重视。
同时,随着
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开展,
渣打、
汇丰等传统贸易融资见长的商业银行,也纷纷加入国内供应链
金融市场的竞争行列。
未来展望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仍然处于初步
发展阶段,不过受益于
应收账款、
商业票据以及融资
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国内供应链金融集中在
计算机通信、
电力设备、汽车、化工、煤炭、钢铁、医药、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及
家具制造业等行业。供应链金融行业竞争包含了商业银行、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等各个参与方。我国供应链金融
市场规模据称已经超过10万亿元。
随着
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15年预计达到11.97万亿美元,而到2020年,有望达到14.98万亿美元。
供应链金融缘起于传统银行,然而在
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金融的门槛也随之放低,
互联网金融为
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在供应链
金融模式下,对于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依然能为其分担
资金风险;对于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而言,则可以在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下,以较低的成本顺利地获取贷款额度;而对于
P2P等资金供应方,通过与核心大企业的合作,可以掌握供应链条上的完整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等
核心数据,从而把单个企业不可控的风险转化为供应链整体可控的风险,从而更有效地控制风险。
供应链金融迎来政策契机
2016年2月,
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印发《
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
在《若干意见》中,提到了两点与供应链金融有关的内容。
第一,大力发展
应收账款融资。推动更多供应链加入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平台,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规模。
第二,探索推进产融对接融合。探索开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为产业链上下游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
未来,在国家支持政策的放开和“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包括商业银行、核心企业、物流企业、供应链协作企业、电商平台和P2P平台等在内的各方参与主体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展开充分的合作和竞争。未来,中国的供应链金融领域必将产生多样化的
发展模式和创新
服务类型,从而成为中国
产业结构调整和
国民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未来中国的供应链金融有望迎来发展黄金时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好处
“供应链金融”发展迅猛,原因在于其“既能有效解决
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又能延伸银行的纵深服务”的双赢效果。
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理念和技术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中小企业
信贷市场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供应链金融开始进入很多大型
企业财务执行官的视线。对他们而言,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的新渠道,不仅有助于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
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而且通过上下游企业引入融资便利,自己的
流动资金需求水平持续下降。
由于产业链竞争加剧及核心企业的强势,赊销在供应链结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企业通过赊账销售已经成为最广泛的支付
付款条件,赊销导致的大量
应收账款的存在,一方面让中小企业不得不直面流动性不足的风险,企业资金链明显紧张;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潜在资金流的应收账款,其
信息管理、
风险管理和利用问题,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新形势下,盘活企业应收账款成为解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路径。一些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
招商银行最新上线的应收
应付款管理系统、网上
国内保理系统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创新。据招商银行总行现金管理部产品负责人介绍,该系统能够为供应链交易中的供应商和买家提供全面、透明、快捷的电子化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及
国内保理业务解决方案,大大简化传统保理业务操作时所面临的复杂操作流程,尤其有助于优化买卖双方分处两地时的
债权转让确认问题,帮助企业快速获得急需资金。
第二,银行开源新通路
供应链金融提供了一个切入和稳定
高端客户的新渠道,通过面向
供应链系统成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核心企业被“绑定”在提供服务的银行。
供应链金融如此吸引国际性银行的主要原因在于:供应链金融比传统业务的利润更丰厚,而且提供了更多强化
客户关系的宝贵机会。在
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上述理由显得更加充分。供应链金融的
潜在市场巨大,根据
UPS的估计,全球市场中应收账款的存量约为13000亿美元,
应付账款贴现和资产支持性贷款(包括存货融资)的
市场潜力则分别达到1000亿美元和3400亿美元。截止到2008年,全球最大的50家银行中,有46家向企业提供
供应链融资服务,剩下的4家也在积极筹划开办该项业务。
“通过供应链金融,银行不仅跟单一的企业打交道,还跟整个供应链打交道,掌握的信息比较完整、及时,
银行信贷风险也少得多。”
招商银行人士表示,在供应链金融这种服务及风险考量模式下,由于银行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贸易风险,对整体贸易往来的评估会将更多中小企业纳入到银行的服务范围。即便单个企业达不到银行的某些风险
控制标准,但只要这个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稳定,银行就可以不只针对该企业的
财务状况进行独立
风险评估,而是对这笔业务进行授信,并促成整个交易的实现。
同样重要的是,供应链金融的
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非常突出,借助“团购”式的开发模式和
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的收益-成本比得以改善,并表现出明显的
规模经济。
据统计,通过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配合下
收款方式的改进、库存盘活和
延期支付,美国最大的1000家企业在2005年减少了720亿美元的
流动资金需求。与此类似,2007年欧洲最大的1000家上市公司从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等三个账户中盘活了460亿欧元的资金。
第四,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流合一
供应链金融很好的实现了“物流”、“
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流合一。
物流
物流:
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
物理运动,包括商品的运输、仓储、
搬运装卸、
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
物流信息等环节。
资金流:是指采购方支付货款中涉及到的财务事项。
信息流:在整条供应链中,和物流、资金流相关联的各类讯息,也是物流和
信息流的一部分,包括
订购单、存货记录、
确认函、发票等。
在供应链中,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是共同存在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将更好的支持和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货物、服务往来(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