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僚文化,是岭南地区壮族等壮侗语族少数民族先民的文化。俚人就是壮族先民,因为壮族先民他们都喜欢唱山歌,歌中有“嘹嘹”之声,所以也被称为“僚人”,以后则是多俚僚连用。公元7世纪初,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畲族人民,当时被泛称为“蛮僚”、“峒僚”。
简介俚僚
俚僚先民是先秦时的西瓯、骆越人及汉代的乌浒、南越人。《通考舆地考》说:“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
秦汉时期,“百越”归属中央王朝管治。秦汉年间,中原扩张到岭南地区,引发持续三个多世纪的中原军民移民潮。与此同时,珠江流域的部落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百越”发展成为俚、僚、蛮等族系,汉后始称俚僚。
见于史籍记载,《后汉书·南蛮传》就有 “建武十二年(公元36),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的记载。当时“里”与蛮是并称的。
东汉以后,史籍中的“里”字多了人字旁,三国万震《南州异物志》载:“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这项记载表明“里”字已转化为“俚”字,并对其分布作了明确叙述。南朝时期,“俚”字作为族称,出现更加频繁,而且一直沿用到唐末宋初,唐后期“俚”续渐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獠”。史籍常将俚僚并称,有学者据此认为俚僚本为一个族系。
魏晋时期,大部分壮侗语族先民被称为僚人。所谓“獠”是古代封建皇朝对在岭南地区夷人的蔑视贬称,僚常和俚并称“俚獠”、“夷獠”等。为此在这里我们把“獠”写作僚。
唐代,岭南地区冠以地名的僚人,有乌浒僚、邕州僚等,说明僚人遍布岭南广大地区。“洞僚”“山僚”,或指其发展水平和居住地的地理特点。
永乐十四年(1416),“高要瑶目周四哥来朝,籍其户八十有七,则十四年之前为瑶僚可知矣。到了元代,古籍中只有僚、或蛮僚、或瑶僚的族名,而俚则消失。
史籍中对俚僚人的记载又是凤毛麟爪。
历史沿革
“阳春独石仔古人类文化遗址”考古发现,在
阳江市阳春独石仔,有14万年历史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也就是说,距今14万年以前,两阳人的祖先就已出现。在阳东雅韶的赤靓坡,海陵开发试验区闸坡的红坎头,阳西县鹅渚埠的沙岗等地还有距今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文化遗址。阳江与广东其它地区一样,土著居民称俚(越)人。
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原政治势力南下,行政建置设立,两阳初属南海郡。
后汉武新设了合浦郡
高凉县,包括
阳江市、
恩平市西部、
茂名、
高州、
电白、
化州、
吴川和
罗定的部分地方。虽然阳江这时属中央建置范围,但中原文化并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土著人冯冼家族是主要统治者。
隋唐时俚人发展为大规模部落联盟,俚僚文化仅属主流文化地位。
宋代以后,大批汉人相继到来,
俚人被汉化或他迁,但俚僚文化作为底层文化被积淀下来,成为
漠阳文化一个组成部分。
俚僚异同
俚人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列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这里所称的“蛮里”,以后改称为俚。三国时期也有许多岭南俚人的记载。僚人的称呼在岭南的出现是在隋唐时期,以后则是多俚僚连用。
居地生活
尽管都同出西瓯骆越一乌浒、南越人,从现代文物出土情况来说“俚”先民遗址皆是以鉴江流域的河谷冲积平原地区为主。“獠”则依山而居,《
隋书·地理志》说:“岭南俚人,尽力农事。”在电白、高州等地都出土有独木舟,所以可以猜测到俚人是一个逐水而居的民族,而且善于驾船。就连鉴江流域发源之端的信宜,据登高山及大坪出土的石网坠、石船形砸等,说明“俚”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而陆次云《峒溪纤志》说:“獠人处于岭表海外,射生为活,吞噬昆虫”。则其人不但要刀耕火种,还要上山打猎,且要生吃蜈蚣一类的虫子,相当有野性。而罗定背夫山出土的三叶矛、三棱镞证明:“獠”更善于武器的使用,这与獠人居住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的居地生活环境而语,獠人更偏催于耕猎文化的生活。
族群文化
《后汉书·南蛮传》说:南蛮人“言语侏离”。 所谓:“侏”,音xu(嘘)粤西桂东一带方言指什么地方之意。“离”为方言语气助词“咧”。“俚”与“獠”源出一族,语言互通也不会相差太远。同以铜鼓为尊的“俚獠”,唐朝后去除了战鼓的功能后,“俚鼓”被抬进大庙施行祈年禳灾等宗教祭祀活动外,就是“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初成,悬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门”“相贺无烦银钗叩”。“獠鼓”则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说:“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竟作,弥日不绝。”宋《寰宇记》说;“窦州”(广东信宜)、“昭州”(广西平乐)“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獠人”则更善于歌舞。同以铜鼓为尊的“俚”与“獠”。祭祀、镇邪也许相同,而文化娱乐则表现相左。
族群走向
《
旧唐书》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县.以 獠反寄泷州.贞观元年废,以所管县并属泷州.二年,獠平, 复置南扶州,自泷州还其故县.《资治通鉴》贞观五年(631年),冯盎身自入朝;未几,敕盎帅部落二万为诸军前锋讨平罗窦诸洞僚。贞观十四年三月,窦州道行军总管党仁弘击罗窦反獠,破之,俘七千馀口。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四《志》云:县南一里有罗窦洞,唐以此名州。......又显庆三年,播罗哀獠酋长多扶桑等率众内附,即此地也。盖生獠所居后,日就倾圮,无复故险。唐初的汉獠战争应说是俚獠民族分化的临界点。以高州冯氏为代表的俚僚与泷州陈氏为代表的俚僚在唐朝开始分化成黎僚和瑶僚。粤西部分俚僚跟随高州冯氏的民族迁移,分化成黎僚,移居海南及雷州半岛地区,成为黎人(黎族熟黎即是这部分组成) 信宜部分地区的僚人仍盘据在云开山脉与泷州僚呼应,这些僚人后来部分与湖南南迁僚人溶合,成了广东广西瑶山主人,史称为瑶僚丶瑶僮,是广东广西壮族瑶族的先民,广东连南瑶族也源于这时期僚人与湖南南迁瑶人的溶合。
羁糜制度
汉至隋,粤西的郡县制度还不很键全。《汉书·贾捐之传》说:“
骆越之人……与禽畜无异,本不足郡县置也。”《广州记》云:“诸县自名不骆将,铜印青绶,即令之长也。”事实上,粤西还多是俚僚部落首领的世袭领地,朝廷派来的官吏,因是“他乡羁旅”,所以“号令不行”,甚至有的官吏贪虐无道,使“诸俚僚多有亡叛”。为了息事绥边,使少数民族顺服,封建王朝选择了一条“树其酋长,使自镇扶”、以蛮夷治蛮夷“的羁糜政策。
羁糜是指人把缰绳套在牛马身上而并不捆死,以便驾驭,比拟统治者不用僵硬的办法,而是用比较柔和的办法来使少数民族就范。也就是羁糜地区的社会制度在这些地区强硬推行。直到唐代,封建王朝对俚人都是:“羁糜而已,未能制服其民”。蛮夷稍稍内附,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督刺史,皆得世袭。
公元六至七世纪,即陈、隋、唐三朝,在岭南桂东崛起冯、陈、宁三大家族。这三大家族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来自中原的汉族军民,后来成为这里的首领。因此,羁糜制度成就了地方势力割据。
俚酋占据广阔的土地,拥有众多的人马。俚人冼夫人娘家“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冼夫人孙“(冯)盎所居地方二千里,奴婢万余人”。
陈朝,世为南平渠帅的定州刺史宁逵改任安州(今广西钦州市)刺史,宁逵死后,其子宁猛力为宁越郡(后改名钦州)太守,对居住在这一带的僚人“修其教不易其俗”,将他们团结在一起,因而得到他们的拥戴,成为乌武酋帅。
据有关史料,新州(今广东新兴)、泷州(今广东罗定)一带曾有葛僚居住。南朝梁时,陈法念举家从颍川郡鄢陵(今河南鄢陵县)迁至泷州(今广东罗定),“以孝义训溪峒,所至镇俗戢奸,盗贼屏息”受到当地葛僚的拥戴,成为首领,并历任新州(今广东新兴)、石州(今广西梧州)剌史。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 :高州总管冯盎入朝。未几,罗窦诸洞獠反,敕盎帅部落二万,为诸军前锋。獠数万人,屯据险要,诸军不得进。盎持弩谓左右曰:“尽吾此矢,足知胜负矣。”连发七矢,中七人。獠皆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馀级。
《资治通鉴》提到的罗窦是指当时的窦州(今信宜市),《旧唐书地理志》窦州以罗窦洞为名。信宜市属广东省50个山区县(市)之一。境内七成多是山地,称为“八山—水一分田”之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山地地貌为主,境内崇山峻岭,河溪纵横,云开山脉北列沿粤桂边境作北东—南西走向,山势自然分隔高凉、泷州、与广西钦州的三地,(公元六至七世纪,即陈、隋、唐三朝)冯、陈、宁三大家族的地方豪族均以窦州为界分割势力范围。
俚僚铜鼓
俚僚的基本社会组织单位是“垌”。“垌”又作“峒”,原指两座山脉之间的平地,后用以专指聚居在这一带的按血缘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其首领称为“垌主”或“渠帅”。至南朝,出现由“垌”联合而成的较大的部落联盟,首领称为“酋帅”。
《魏书·獠传》有简略的记载:“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父死则子继。獠王各有鼓角一双,使其子弟自吹击之。”其中“鼓”即铜鼓,说明贵铜鼓。
刘恂《岭表录异》说:蛮夷之乐,有铜鼓焉,形如腰鼓,而一头有面。鼓面圆二尺许,面与身连,全用铜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厚,厚二分以外,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不下鸣鼍。贞元中,骠国进乐,有玉螺铜鼓(原注:玉螺,盖螺之白者,非琢石所为)即知南蛮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周去非《岭外代答》载:其制;正圆而平其面,曲其腰,状如烘篮,又类宣座。面有五蟾,分据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负也。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纹如织簟,或为人形,或如琰璧,或尖如浮屠,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其环成章。合其众绞,大类细画圆阵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铜鼓大者阔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州县用以为更点。晋裴渊在《广州记》中所说的:“俚僚铸铜为大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初成,悬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门”。
广东信宜(
窦州)地处古高凉州北地带,俚洞众多,远古就是俚瑶生活的地方,俚人崇拜雷神。青蛙是俚人的图腾。
俚人认为雷王是上天的主宰,而蛙神则是雷王的使者,能呼风唤雨,格杀妖物,保卫人间和平、安宁与五谷丰登。
信宜出土的铜鼓,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信宜铜鼓是我国西汉至明代时期,南部及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铸造和使用的特种器物。它既是战鼓,又可作乐器使用。当时对于铜鼓的占有量,不仅体现了财产的富有,而且也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信宜古代铜鼓的陆续出土,为研究粤西桂东地区相应时期俚人、僚人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
隋书·地理志》说:“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秦末汉初,粤酉地区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进一步积累,阶级对立现象也不断增大。铜鼓体型高大,壁薄均匀,花纹精细,铸造工艺复杂。铜鼓的铸造过程,需经做模、翻模、镶芯、浇注、拆范、整理等工序。按此推断,在能够生产铜鼓的年代里,其青铜器铸造业已达到一定水平,而且具备了铸造大型容器的经验和能力,这是铸造铜鼓本身的技术条件。此外,还有原料来源问题,有采矿、冶炼等物质生产问题。这些都是铜鼓生产中必备的物质条件。
到了隋唐,岭南地区由于山高路远,中央王朝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的统治。因此中央王朝对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推行“以故俗治”的政策,让各部落的君长、都老等大首领,分别治理各自的部落。由于各部落的君长、都老等首领享有对其部落控制的权力职能,因此各部落仍然保存着“好相攻击”的陋习,他们互相用战争来掠夺其他部落的财富和人口。《隋书·地理志》上说“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
实际上铜鼓其作用远不只用于战争。主要的还有用以报警、祭祀、驱逐猛兽、镇压“邪魔”以至于娱乐等等。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说:“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竟作,弥日不绝。”
《广东通志》卷九十三记载,窦州(信宜县唐代为窦州)地方,每年秋天,各村垌头人共同议定,稻谷收成后的第一个“戌”日为歌舞庆祝之期。届时,男男女女,盛装椎髻,光着脚板,聚于打谷场上,且歌且舞,夜以继日,尽欢而散。俚人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经过化装的,椎髻上插羽翎,手执斧头和葫芦笙,双臂舒张,昂首阔步,有比较规范而又夸张的
舞蹈动作。
信宜是我国的铜鼓之乡,是广东省出土铜鼓最多的县(市)。该市出土铜鼓始于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此后陆续有铜鼓出土,至今已先后出土铜鼓55面(解放后出土31面),其中有多面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馆均收藏有信宜出土的铜鼓。
俚僚经济
农业
《隋书·地理志》说:“岭南俚人,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变。“在粤西、桂南、海南及越南北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有大批的石铲、石锄、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锛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谷物加工具,说明俚人的先民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耕生活。在桂东、桂南的秦汉墓中,出土有稻谷、粟粒、芋头、麻、橄榄和荔枝等农产品,还有羊马猪鸡狗及仓库等模型,说明当时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已达到相当的规模。
不过,由于
自然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直到隋代岭南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都是远不及中原的。“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人尤夭折”。特别是俚人所居的闭塞山区,生产力更加落后,正如唐代张九龄在《曲江集》中所说的,“岭诸州居人,与夷僚同俗,伙耕水褥,昼乏暮饥。”
俚僚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冶铜技术。两广春秋墓中出土有不少具有明显地方色彩的青铜器以及铸造用的石范。广西北流还发现古代冶铜遗址,年代约从西汉开始延至隋唐。
冶铸
俚僚冶铜术中组有意义的是铸造铜鼓,史学上有“铜鼓文化”之誉,东晋《广州记》说:“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北流出土的一面春秋晚期铜鼓,直径165CM,通高67.5CM,重近达300公斤,被称为“铜鼓之王”,铜鼓制作工艺精良,鼓面和鼓身饰有太阳纹、云雷纹、菱形纹、水波纹等集合图案,还有骑兽纹、鸟型纹、虫型纹等。铜鼓是权力的象征,于庆祝、娱乐、作战等场合使用。
制陶
俚僚制陶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周时岭南已出现种类繁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几何印纹陶。茂名地区也出土有釜、壶、罐、盅、环等类汉代陶器。高州和广西象州等地还发现汉代陶窑遗址。
纺织业
《汉书·地理志》说南粤“地处近海,多果、布之凑......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聚吞织绩。”广西贵港罗泊湾一号墓出土有丝绸、麻布、织锦、漆俪、纱帽等残片。俚人纺织品中最出名的是葛布,《广东新语》说:“雷人善织葛。其葛产高凉,塷州,而织于雷。”张心泰《粤游小记》云:“粤中多产葛,惟郁林州着知名最久,齐武帝佐客乐曲,被管弦,乘龙舟游江中,令榜人皆着郁麻布——即今之郁林葛也。”
俚僚习俗
山歌
壮族是古百越民族的后裔,以好歌、能歌著称,山歌是其中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据《壮族嘹歌研究》记载,从僚人的名称出现及发展脉络来看,当大批的壮族先民从广西北上至四川等地,散布在山川谷地,开垦定居、商品交易、歌圩聚集时,壮族先民最显现、最活跃的外在文化符号是唱歌,所有的族群成员都喜欢唱歌,歌中有“嘹嘹”之声,于是便将他们称为“僚”人。
拔牙
俗尚赤足,《桂海虞衡志》说,(南蛮)人椎髻跣足,或者木屐,衣清花斑衣。赤足(冬天穿木屐)之谷在粤西一直延续到本世纪60年代。
拔牙之俗又称“凿齿”、“缺齿”。《太平寰宇记》载:“(贵州)有俚人,皆为乌髻......女既嫁,便缺去前齿”,(宜州)悉是雕题凿齿,画面人身,“(钦州)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岁一移,椎髻凿齿。”
原始婚嫁风俗
《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建武初,骆越之民无嫁取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区,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可见当时还保留着原始群婚的习俗。
《桂海虞衡志》记:“南州法度疏略,婚姻多不正,村落强暴,窃人妻女以逃,转移他所,安居自若,谓之卷伴,言卷以为伴侣也。”这是原始抢婚俗的残存。
俚僚还盛行“不落夫家”婚俗。元《文献通考》记壮族婚俗:“婿来就亲,女家于五里外结草屋百余间与居,谓之入僚。半年而后归夫家。”不落夫家习俗至今在粤西仍有残存,其形式为婚后新娘除节日外绝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娘家,直到怀孕临产时才定居夫家。
产翁
《太平广记》云:“南方有僚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饭食皆如乳妇......又云,越俗,其妻或诞子,经三日,便澡身于溪河,返,具糜以饷婿。拥应抱雏,坐于寐榻,移为产翁。其颠倒有如此。”
住干栏
俚人先民开始时在树上搭巢而居。《博物志》说:“南越巢居,北溯穴居,避寒署也。”后来发展成为离地构筑的房子,即干栏。《北史·段传》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今桂南偏僻地区的壮族居民仍为人居其上而畜处其下的干栏建筑形式。
喜食槟榔与鼻饮
俚人喜食槟榔。唐《岭表录异》说“岭表之俗,多食槟榔,日至数十。”粤西汉人后来也承袭了此俗,道志《电白县志》载:“俗尚槟榔连壳咀嚼,以扶留青叶和石灰掇之。”
俚人喜鼻饮。范成大在《
桂海虞衡志》:“南边人习鼻饮,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以鼻就管吸酒浆。暑月以饮水,云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周去非《
岭外代答》:“邕州溪峒及钦州村落,俗多鼻饮。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中,瓢则有窍,施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脑,循脑而下入喉。富者以银为之,次以锡,次陶器,次瓢。饮时,必口噍鱼?一片,然后水安流入鼻,不与气相激。既饮必噫气,以为凉脑快膈,莫若此也。”
今越南康族尚存此俗。
死者竖棺葬
大岗帽
《岭外代答》西南蛮笠,以竹为身,而冒以鱼毡。其顶尖圆,高起一尺余,而四围颇下垂。视他蕃笠,其制似不佳,然最宜乘马。盖顶高则定而不倾,四垂则风不能飏,他蕃笠所不及也。交址有笠如兜鍪,而顶偏,似田螺之臀,谓之螺笠。以细竹缕炽成;虽曰工巧,特贱夫之所戴尔。信宜农村的大岗帽形制,与西南蛮笠依然一样。
蓝染
《岭外代答》僚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镕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猺人若也。
茂名县志五代,窦州瑶僚种蓝制靛染布,且有多余于集。
二次葬
俚僚人死后,第一次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制的棺材里,“躺”着埋在土里,堆成长形坟,叫“长墓”,也叫“新墓”,表示人还“睡”着,并没有“死”;也表示人的灵魂还没有到“阴府”,还是“新鬼”,没有投胎转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给他设灵位,祭祖时他是没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灵位设祭。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至八年之后,也就是腐尸“化净”之后,将“净骨”捡出,安放在陶罐(叫做“金罂”,也叫“金钟”)中,选取“坟山宝地”重葬,堆成圆形坟,叫“圆墓”,也叫“祖墓”。二次葬的墓地则很讲究“风水”,墓地的“风水”通常由“地理师”来寻找,或自己寻得后由“地理师”来确认。人们普遍认为,墓地的“风水”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好运,否则就要倒运。稍懂“地理”的人都知道,墓地应该靠山临水或枕山面水或背靠山峰、面临平原,就像活人所住的村庄一样。二次葬后,一至三年之间,还要“探金”一至两次。所谓“探金”,就是掘开坟土,打开石板,探看“金坛”里的遗骨好不好:干爽的、金黄色的为好,泡水的、灰黑色的就不好。好的,就放心“定葬”了;不好的,要取出“金坛”寄葬,再找“风水地”重行二次葬;不好不坏的(遗骨虽不泡水但很潮湿、颜色灰白),可暂时复土留坟,第二年再“探金”一次,看看转好或转坏以决定该墓地的取舍。“探金”也由“地理师”定时辰和主持,前后均要祭拜,但仪式都较简单。“定葬”后,此墓就是“祖墓”了,一般不再迁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