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舞,又称“傩舞”、“大面舞”、“代面舞”,顾名思义,假面舞就是一种不露出真实面貌,需要带着特制面具跳的舞,其起源与古人的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舞蹈时所戴的面具一般用纸、木或皮等制成,为人物、动物及神怪形象。舞蹈动作一般比较夸张,节奏鲜明,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历史悠久,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
汉族假面舞
假面舞、
面具舞又称傩舞,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汉唐时宫廷
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
越南、
朝鲜半岛和日本。
北宋末期宫廷
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留存的汉族民间面具傩舞因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
跳花棚便是化州地区汉族民间面具傩舞的一种。
化州跳花棚表演形式
跳花棚有固定的“科本”(演唱
台本),共分为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道叔、秀才、后生唱歌、依前、陈九、锄田、钓鱼、判官、监棚、
送虫、量棚、八仙、拆棚、独脚和尚等十八科(场),基本形式是一边舞蹈,一边吟唱。
跳棚时,舞者分别戴上樟木雕的36个不同角色的假面,有身份姓名者为道士、陈九、判官、关公、三娘等等,除两副面具上有双角外,其余均与戏曲中的道士、生旦等人物脸谱相似。表演按18科顺序进行,其中以道叔科的歌舞最多,由两个道公演唱,内容多为农事耕耘、男女情趣、祈神保佑等。
重要舞段则是跳纸钱,由
傩面具角色纸钱一人主跳,有撇里撇外、跪斗、转身托腮、垃乱抛果、指月、磨谷、斩手、踢球、插花等9个动作。接着,俗叫“七鬼仔”的2个道公和耙头、沙刀等5个傩面角色,便走上跳棚台,在四个方位,把纸钱的9个动作蹲着重跳一遍,俗称“跳四门”,是最能体现跳花棚特色的舞蹈程式。最后由身着
道袍的“独角和尚”边独脚
单跳,边喃喃吟诵,在锣鼓、鞭炮齐鸣中结束跳棚。
跳花棚的伴奏以
打击乐为主,包括
堂鼓、中钹、
高边锣、高音叮等,也偶用
唢呐、二胡和
秦琴,另场外还有带歌词的《鬼仔调》伴唱。
2011年05月23日,
跳花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假面舞
假面舞是藏戏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藏戏是
藏族文化的“
活化石”。
藏戏面具从主要表现神的世界迈入了主要表现人的世界,直接、生动地传达出人类的善恶两面。
藏戏面具舞表演形式
其表演以假面者以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的程式呈现。其人物面具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形式。平面面具用各种布料、纸板、山羊皮等组合而成,多用来表现剧中有身份和性格的角色,如国王、大臣、喇嘛以及老妇、老翁、巫女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面具颜色象征具有
直观性、预知性和提示性的特性,以讲述和表演传统
社会生活中人的故事为主要题材。而动物面具有羊头、牛头、马头、虎头、
豹头、鸟头和大象头等,有些是
西藏原始本教所崇拜的神灵,但动物面具大多还是表现现实生活中猎人狩猎的对象。
黎族假面舞
黎族面具舞主要在“傩祭”时表演。用来驱除疫鬼,消灾除难。“傩”是我国古代
华夏民族的一种
驱鬼逐疯的宗教辟邪仪式,而在举行这种仪式时跳的舞蹈称为“傩舞”。黎族面具舞主要在“傩祭”时表演。跳这种舞蹈时都戴面具,一般为木制。
黎族面具舞表演形式
扮演主角:跳
黎族“傩”的扮演主角是“鬼公”,有少为几个多则二、三十个助手配合,表演时所有扮演者都得戴上面具,一般为木制,谓之“刻木为面”,是“鬼公”与恶鬼进行生死搏斗的
护身符。其面具的制作材料,最初是上山砍伐易于雕刻的木棉树、
棕榈树原木削制,后来改用
厚皮树皮、
槟榔包衣或厚纸皮制作代之,每次赶完鬼,就把它送到村路口焚烧或扔掉,以示送走了一切鬼邪。
两种类型:经“鬼公”引进加工后的黎族“傩”,有两种类型及艺术表演形式,即驱“傩”鬼和招“傩”魂。哈黎族人把最凶恶的鬼叫做“瘴疠鬼”、“五刀鬼”。是出于黎族人崇拜万物有灵观念,认为在冥冥之中有不少看不见的妖魔鬼怪,经常出来摄捉活人的“生魂”而致人生病,死亡,或把灾难带给一个村寨,使人畜患病。
表演时间:驱逐“傩”鬼大多在夜晚进行。
表演过程:由“鬼公”及2位助手身着黑灰色长袍,腰束黑色腰带,头缠黑头巾,“鬼公”额上摘了支
雉尾,腰带长尖刀袋,2个助手额上亦插1支雉尾,其中1人提弓搭箭,另1人手提利箭。扮演“瘴疠鬼”的5人,请一色的着黑色长袍,面戴
木刻面具,代表尖头大耳、青脸獠牙、阔口
大鼻等5种“瘴疠鬼”,个个面目狰狞,恐怖可怕。
跳舞时,在庭院里用
簸箕摆供9个小碗,前面3个盛酒,中间3个放煮切好的牺牲(牛或猪)的心、肝、肠等内脏,其上还泼洒一点动物鲜血,后面3个盛饭。这些祭过鬼的
供品,任何人都总吃,怕致人生病。摆好祭品,任何人都作法事,口念咒语:大意是说现在有妖精鬼把
瘟疫灾难带给本村(或某一黎家),请“天皇大帝”速派神兵神将前来助我驱鬼逐妖消灾除难保平安。“鬼公”在证实神兵神将均到齐后,就拔出
尖刀,他的助手1人
张弓搭箭,另1人高举利剑,“鬼公”立即大声喝令诸“瘴疠鬼”现形。斯时,扮演“瘴疠鬼”的5人戴上面具登坛,每个“瘴疠鬼”双手张开高举,随着咚咚呛、咚咚呛的鼓钹声,左右摇摆跳跃,口中发出“吱吱”!“咕咕”的怪叫声,轮番的前进后退,做“抢吃”状。
“鬼公”却在众鬼面前挥舞尖刀,用力抬脚跺地,举刀左刺右戳,拍地指天,口中不停地吆喝,厉声诵念咒语。其大意思是:你们这些“瘴疠鬼”肆虐作恶,天地不容,现已给你们酒食,你们必须立即离开本村或某黎家,不许再来作恶为害于人。可这些“瘴疠鬼”是不会轻易退走的,只有与“鬼公”经过几个回合搏斗以后,“鬼公”方下令神兵神将出击,围观的人也大声呐喊助威,场面斗争激烈,气氛推向高潮。斯时,“瘴疠鬼”才被逼跳跃后退,“鬼公”及助手和观众步步进逼,把“瘴疠鬼”逐出村路口外面,并把摆供的祭品也向“瘴疠鬼”泼去,以示迭走一切邪气。随后由“鬼公”拿路蔸勒叶打
活套结高挂于村路口,拒外村人进村,逾5天后再由“鬼公”来解忌。
毛南族假面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
环江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针舞;二是表现渔猎生产、农耕生产和人们在
生产劳动男女相爱的欢乐情绪,如瑶王系列舞和三娘与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种摹拟性很强的形象舞和
情绪舞。傩面具全套共36个,按诸神性格雕刻出来,或金刚怒目,或温文尔,或慈眉善目,极其传神。显出傩面雕刻技艺。
毛南族木面舞表演形式
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
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
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针舞;二是表现渔猎生产、农耕生产和人们在生产劳动男女相爱的欢乐情绪,如瑶王系列舞和三娘与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种摹拟性很强的形象舞和情绪舞。
木面舞最显示的艺术特点是配合
唱师和
打击乐表演,以诗、乐、舞三者融合的形式出现。尽管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却以颂扬真、善、美的观念为主题。从整体上看,木面舞是以“情”为母体,借助神秘色彩浓厚的
宗教礼仪的外壳来表现
毛南族人民的内心情感。
木面舞排除那些虚无缈茫的东西,舞蹈者虽说戴着代表各种神的木面具,但舞蹈的内容都以现实生活为主。故木面舞中表现性爱的动作风趣而不放荡,做到“乐而不淫”;而反映消灾除难的舞时又能“哀而不伤”,体现一种艺术上的蓄美。
大石山区民族的生活特点;喜、怒、哀、乐的表达;狩猎、战斗、耕作动作的摹仿拟;手脚,肩,胯的有力摆动;长期劳动和生活形成的动律和姿态,均构成了这种体态审美情绪,都充分地体现在木面舞的
舞蹈语言之中。那种表现男性丰满的肌肉、强健的体魄的
舞蹈动作就成为男性美的标志:而表现胸脯、臀部的丰腴、滚圆而有张力就成为女性美特征。
木面舞舞蹈语言简洁、节奏明快,虽说面部被遮住,但通过手、脚、腰等的舞蹈动作,充分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
人物性格的各种情感。由此而构成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犷而典雅、简朴而华美的艺术风格。
如穿针舞中各种行当图案的目的除了敬神祭祀中必须朝拜四面八方外,舞步的行动路线是为了改变程式舞中僵直呆板、单调的一种艺术手段。因为简单的重复和呆板的直线使人产生枯燥感,走“8”字形路线形成的身段曲、斜是一种
曲线美,它体现了男性的勤劳勇敢、女性的美丽温柔,具有很高的
审美价值。
木面舞的表演者身着
龙袍蟒服,头上插着羽毛等等,自然也是剧情的需要,但更重的是给了人们一种美的感觉。服饰和道具是
民族文化的象征,通过舞蹈增加了
动态美,充实扩大了舞蹈的
表现力,更显示出毛南族悠久民族文化的辉煌色彩。
苗族假面舞
“芒哥”是
苗族民间传说中的一种娱乐神,在“芒哥节”戴着特制面具、披着
芒草扮演“芒哥”是苗族人民独具特色的传统活动之一。
朝鲜族假面舞
朝鲜族假面舞,流行于
延边等地区,已被列入
吉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朝鲜族假面舞多在正月十五或端午节举行。舞者头戴各种假面具,身着盛装,扮演神话及传说中的仙人、英雄、鬼怪等,在鼓乐声中载歌载舞。后发展为假面舞剧。两者互为补充,剧中有舞,舞中有剧。农村一般在大场院举办,村民可在四周围观。它将乐、舞、唱融为一体,形式多样活泼,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