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公元178年—184年)是中国东汉皇帝汉灵帝刘宏的第三个年号,时间跨度为7年。 184年,即光和七年十二月改元为中平元年。
纪年对照
君主简介
汉灵帝
刘宏(公元157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
河间国(今
河北省深州市)。汉章帝
刘炟的玄孙。世袭解渎亭侯,父
刘苌早逝,母董氏。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
刘志逝世后,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刘宏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施行
党锢及
宦官政治,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
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在位晚期爆发了
黄巾起义,而
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十一日(5月13日),刘宏去世,谥号孝灵皇帝,葬于
文陵。
历史大事
元年
始置鸿都门学生
光和元年(178),诏命在洛阳皇宫鸿都门内设立学校,以诸臣通文艺者
待诏其间,学内置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画像。由地方州郡长官和朝中
三公推荐善作尺牍辞赋及工书
鸟篆的士子入学,时称
鸿都门学,极盛时学生多达三千人。由于灵帝爱好辞赋,鸿都门学生颇受宠用,或出为
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甚至封侯拜爵,其中颇有依托趋炎附势,互相吸引,形成一股势力。因此被清议目“鸿都群小”、“士君皆耻与为列”。
光和元年(178),因得罪宦官
曹节、
程璜等,被诬下狱,
减死与家属髡钳流朔方(今内蒙古
乌拉特前旗东南),后徙
五原安阳县(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
上书自陈,奏其所撰《
汉纪》十意。十意犹《
汉书》
十志,其名目有《
律历意》《礼意》《
乐意》《郊祀意》《
天文意》《
车服意》等。并叙说全书的计划,要求重返东观,以完成《
汉纪》的撰作。次年赦还本郡,虑为仇家所害,避居于吴,积十二年,又成《灵帝纪》及列传四十二篇。经李傕之乱,散亡不传。
西邸卖官
光和元年(178),灵帝于西园开置邸舍卖官,价钱依官职大小而定,二千石官钱二千万,四百石官钱四百万又命左右卖
公卿官,公千万,卿五百万。并在西园另设钱库,将所得之钱贮于西园库中,以为已有。
二年
光和二年(179)十月,
巴郡(今四川重庆北)板楯蛮起兵反汉,攻略
三蜀(
蜀郡、
广汉郡、
犍为郡合称)和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东)等地,灵帝派
御史中丞萧瑗督
益州等地兵进讨,攻战连年,始终未能将板楯蛮平定。光和五年,灵帝听从益州计吏程包的建议,选用廉明太守招抚。不久,楯蛮诣巴郡太守曹廉投降。
光和二年(179)三月,司空袁逢免官。袁逢,字周阳,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其家族为东汉有名的“
汝南袁氏”。以累世三公子弟入仕,历任
太仆、
司空、
执金吾等官,为人宽厚诚信,著称于世。
光和二年(179)四月,
尚书令阳球迁
司隶校尉。“党锢之祸”以来,宦官
曹节、
王甫专权,
太尉段颍与其同流合污,宦官势力大盛,曹节、王甫父兄子弟纷纷出任卿、校、牧、守、令、长等官,
贪残害民。王甫养子王吉暴虐尤甚,在官五年杀万余人。阳球以此极为愤恨,出任司隶校尉后,立即惩治宦官。不久,
京兆尹杨彪奏发王甫门生贪赃财物七千余万,时王甫正好出宫休假,阿附宦官的段颍也因日食自劾不在朝中。阳球乘机
劾奏王甫、段颍及
中常侍淳于登、袁赦等人罪恶,于是王甫、段颍、
王吉等人皆被收入狱,阳球亲自拷问。王甫、王吉父子遂被拷打而死,段颍畏罪自杀。阳球将王甫家产没收充公,
段颍妻、子徙居边地。随之,
阳球又准备惩治
曹节,曹节惧怕,不敢出宫休假,遂向灵帝进谗言,说阳球为官严酷,不宜任
司隶校尉一职,灵帝竟以阳球为
卫尉。阳球闻知,苦苦请求灵帝再让他任职一月,以便为国家除去奸恶,灵帝不许。于是宦官势力复盛,不久曹节又加领
尚书令,权势更大。
光和二年(179年)四月,太尉段颍自杀身死。段颍(?—179年),字纪明,武威
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以
举孝廉入仕,任宪陵园丞、
阳陵令,迁辽东
属国都尉,后拜
议郎,在官甚有政绩。永寿二年(156年),出任
中郎将,大破
东郭窦、公孙举起义,封为
列侯。
延熹二年(159年),迁
护羌校尉,大破
烧当诸羌。斩首二千级,俘获万余人,后又出塞二千余里,连破诸羌,延熹四年,遭
凉州刺史郭闳陷害,被收入狱。
复任议郎、并州刺史等职。延熹六年,
段颍再为护羌校尉,率兵进讨诸羌,辗转山谷,无日不战。至永康元年(167),终于将
西羌平定。共斩首二万三千级,俘获人口数万,得牛马羊等牲畜八百万头,以功封都
乡侯,
食邑五百户。随后,率兵万余进讨
东羌。建宁二年,又平定东羌,共经一百八十余战,斩首三万八千六百,获牛马牲畜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开销军费四十四亿,拜破羌将军,封新丰县,食邑万户。此后,段颍入朝,任侍中、
执金吾、
河南尹、
司隶校尉等官,建宁四年(171年),迁
太尉,始为
三公,光和二年(179年),复为太尉。段颍为将英勇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故能百战百胜,多有战功。但他为保全官位,阿附宦官甘为中常侍王甫党羽。光和二年,被司隶校尉
阳球劾,与
王甫一同下狱,畏罪自杀而死。
光和二年(179年)七月,
匈奴中郎将张修因与
南匈奴单于呼徵不能相容,遂杀呼徵,另立右贤王羌渠为
单于。后以擅杀之罪,下狱死。
刘郃谋诛宦官
光和二年(179年)十月,司徒
刘郃、
永乐少府陈球、
卫尉阳球、尚书刘纳等谋诛宦官
曹节等人。曹节闻讯,乃威吓、收卖陈球岳父
程璜,尽得刘郃等人之谋。于是向灵这诬告刘郃等人与诸王交通,图谋不轨,灵帝大怒,将刘郃等人下狱处死。
光和二年(179年)十月,阳球与司徒刘郃等人谋诛宦官事泄,下狱死。阳球(?—179年),字方正,渔阳泉州(今天津武清西南)人。以
举孝廉入仕,历任尚书侍郎、
高唐令、九江
太守、平原相、
议郎、
将作大匠、
司隶校尉、卫尉等官。光和二年(179年),任司隶校尉,
劾奏宦官
王甫、
太尉段颍等人罪恶,王甫、段颍因此入狱死。为官清正,但性格急躁,严苛过度,以此免官。其年冬,下狱死。
光和二年(179年)十月,陈球与司徒刘郃等人谋诛宦官事泄,下狱死。陈球(117年—179年),字伯真,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以
举孝廉入仕,历任
繁阳令、
侍御史、零陵
太守、
魏郡太守、
将作大匠、南阳太守、迁尉等官,熹平六年(177),迁司空,始登
三公之位。又任
光禄大夫、迁尉、
太常、太尉等官。为官清正,执法不避权贵。光和二年十月被杀,年六十二岁。
三年
下诏举士
光和三年(180年)六月,灵帝下诏,令
公卿举之中能《
古文尚书》《毛诗》《左传》《
谷梁传》诸经者各一人,受举者皆拜为
议郎。
何休官邵公,任城樊《今山东济宁东》人,博学多知,精研六经,对《春秋公羊传》用力尤勤不善言辞,生徒提问,每作笔答而口不能讲。灵帝即位之初,应
太傅陈蕃之辟为议郎。不久,陈蕃谋诛宦官
曹节等不成,事泄遇害,何休亦被废锢。从此闭门不出,历时十余年,著成《春秋公羊解诂》。论者谓所注妙得《公羊》本意,旨在矫枉拨乱。又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书,并为《
孝经》《
论语》作注。晚年曾官
谏议大夫,卒于光和五年(182年),年五十四。
安息国(今伊朗)
优婆塞(佛教称在家修行的男子)安玄通习佛经。灵帝初经商洛阳,以功得骑都尉官号。玄以宣传佛学为已任,居华年久,渐通汉语。光和四年(181年),与信士严佛调共译《
法镜经》《阿含口解经》。安玄口译梵文,佛调润饰笔录。后严佛调亦通梵文,至中平五年(188年),独立译《古维摩诘经》《十慧经》等六种佛经为汉文。
四年
鲜卑首领更立
光和四年(181年),
鲜卑首领
檀石槐死,年四十五。其子和连代立,和连才力不及其父,性又贪财,处理事务不公,各部渐渐叛离。又常率兵
抄掠汉地边境,后在攻略
北地郡(今宁夏吴忠西南)时,被
汉军用箭射死,其侄魁头立为首领。檀石槐死后,鲜卑诸大人遂世相传袭。
置禄骥厩丞,领受郡国调(征发)马。豪右垄断,马一匹价至二百万。
光和四年(181年)九月,太尉刘宽以灾异免官。刘宽(119年—185年),字文饶,
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
桓帝(147年—167年在位)时,辟大将军府。历任司徒长史、东海相、
尚书令、南阳
太守、
太中大夫、侍中、
屯骑校尉、
宗正等官。
熹平五年(176年)迁太尉,始任
三公。后又任
卫尉、
光禄勋、太尉等官,封逮
乡侯,
食邑六百户。在职以宽厚著称,注重教化。中平二年(185年)病死,年六十六岁。
五年
光和五年(182年)正月,灵帝下诏,令
公卿举奏
刺史、郡守贪残害民者。
太尉许馘、司空
张济谀附
宦官,收受贿赂。凡宦官子弟、宾客为官
贪残者,皆置之不问,却举奏边远小郡为官清正,颇政绩者二十六人。百姓诣阙诉冤,司空
陈耽、
议郎曹操上疏,劾奏许
馘等人所举皆出于党私,是“放
鸱枭而囚鸾凤”,灵帝闻奏,责备许馘等人,并将所蒙冤被举者皆拜为议郎。
平息板盾“蛮”
板盾“蛮”连年反抗不息。
益州计吏程包言其受长吏压迫之苦。乃选用曹谦为
巴郡太守。谦宣诏抚慰,事即平息。
六年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熟读儒家经典成为一种进身之阶,而经书转相传抄,文字或有脱论,师承不同,亦多歧异。诸博士为争高下,更互相攻讦,甚至有人向宫中主管藏书的官员行贿,涂改兰台漆书经字,以符合自己的传本。为了使经书文字有一个官方认可的定本,以免“谷儒穿凿,疑误后学”。
议郎蔡邕会同
五官中郎将堂溪典、
光禄大夫杨赐、
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
张训、
韩说、
太史令单飏等于灵帝熹平四年(175年)上疏奏请正定五经文字,并刊石立于洛阳南郊
太学门外。获准后蔡邕等即对今文所传《诗》《书》《易》《春秋》《
公羊传》《
仪礼》《论语》七部经书进行书校订,每经并附校记,由蔡邕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召工匠依样刊于碑上。光和六年(183年)
刊刻完毕,共四十六碑,由东向西,折而南,又折而向东,成匚字形立于太学讲堂门外东侧,上有屋顶覆盖,两侧围有护栏,史称
熹平石经。石经既立,每天有许多人来参观摹写,“车乘日千馀辆,填塞阡陌”。
灵帝熹平元年(172年),
天竺(今印度)沙门竺佛携梵文佛经至洛阳,与人合作,译《
道行经》为汉文,至中平六年(183年),又译成《般若三眛经》。
光和六年(183年),巨鹿郡(今河北
宁晋西南)人。张角以“
太平道”传教已十余年,拥有徒众数十万,遂将徒众分为三十六方,“方”各为一部,大方统众万余人,小方统众六、七千,方各有首领。命人传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准备起义。时大方首领
马元义等先收合荆(今湖南常德东北)、杨(今安徽和县)二州徒众数万人,约期在
邺城(今河南东北)起事。马元义又来往于京师洛阳(今河北临漳西南),联合宦官
封谞、徐奉等为内应,约定次年三月五日内外俱起。
七年
大赦党人
中平元年(184年)三月,灵帝召群臣会议,商量镇压黄巾起义之事。北地太守
皇甫嵩奏请解除党人之禁,出皇宫钱财作为讨伐黄巾军费。灵帝问计于
中常侍吕强,吕强说,党人禁锢多年,
积怨甚深,若不赦免,一旦党人与黄巾联合,必将危及朝廷。
灵帝惧而从之,下诏大赦党人,“党锢之祸”遂告结束。
进剿黄巾军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黄巾起义爆发,旬月之间,全国响应。时
黄巾军主力活动于
冀州(今河南
临漳西南)、南阳(今
河南南阳)、
颍川(今河南禹县)等三个主要地区。三月,汉廷发天下精兵,命北
中郎将卢植率军攻打冀州地区
张角所部黄巾军,左中郎将
皇甫嵩。
右中郎将朱俊。骑都尉
曹操率兵攻打颍川黄巾军。
皇甫嵩等击破黄巾军
中平元年(184年)四月,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骑都尉曹操率兵四万剿
颍川郡(今河南禹县)黄巾军。
波才所率黄巾军,大败朱俊军,又将皇甫嵩军围于
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因缺乏战斗经验,结果被皇甫嵩施计突围。五月,皇甫嵩、朱俊、曹操合兵大破
颍川黄巾,斩首数万级,平定颍川,皇甫嵩以功封都
乡侯,曹操迁济南相。随即进兵
汝南郡(今河
南平舆北)、陈国(今河南淮阳),大破两地黄巾军。于是,颍川、
汝南、陈国三地
黄巾军皆告失败。朱俊以功迁镇贼
中郎将。灵帝命皇甫嵩等人继续进剿东郡(今河南濮阳)、南阳(今河南南阳)黄巾军。八月,
皇甫嵩在苍亭(今山东阳谷北)大破东郡黄巾,俘虏黄巾帅
卜巳,斩首七千余级。
朱俊平定南阳黄巾军
中平元年(184年)六月,右
中郎交
朱俊击破颍川黄巾军后又立即转攻
南阳郡(今
河南南阳)黄巾军。南阳太守褚贡,后新任太守
秦颉击杀
张曼成,义军复以
赵弘为帅,众至十余万,屯据
宛城。朱俊与荆州刺史
徐璆及秦颉合兵一万八千人围攻宛城,自六月至八月实施猛攻竟不能下。不久,朱俊击杀赵弘,义军又以
韩忠为帅,继续坚守宛城,随后,朱俊用计破城,义军退守小城(内城)。韩忠率军突围不成,被秦颉杀死。义军又以
孙夏为帅,仍屯于宛城。十一月,朱俊攻破宛城,杀
黄巾军万余人,由是南阳黄巾军被朱俊平定。
中平元年(184年)八月,汉廷以冀州黄巾军久久不能平定,命皇甫嵩带兵进剿。时
张角病死,冀州黄巾军在其弟张梁领导屯于广宗(今河北威县东)。
张梁率军英勇善战,皇甫军不能胜。次日,皇甫嵩按军不出。等到第三日,义军防守稍懈之时,乃于凌晨率军向义军发动攻。义军措手不及,大败,张梁战死,战士被杀三万人,跳河而死者五万余人。十一月,皇甫嵩乘胜进击,与巨鹿太守郭典大破张角弟张宝军于下曲阳(今河北曲阳西),斩首十余万级,张宝战死。至此,皇甫嵩平定冀州黄巾军,以功拜左
车骑将军,领
冀州牧、封槐里侯。至此,黄巾主力全部被汉迁军队消灭,
黄巾起义在坚持了九个月的斗争后,终于失败。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黄巾起义爆发。四月,郎中
张钧上书,认为
张角能聚众数十万人起义,根源皆在于宦官。宦官父兄子弟、姻亲宾客任州郡地方官者,侵害百姓,胡作非为,百姓之冤无处可诉,才铤而走险。应该斩十常侍之首,悬于京师南门之处,起义军会自行散去。灵帝将张钧表章交给宦官,宦官看后皆免冠叩头,诈称自愿入狱以使天下平定,并出家财作为军费。灵帝大怒,命宦官照常视事,而将张钧下狱,以私通张角的罪名处死。
中平元年(184年)四月,北
中郎将卢植率
北军五校将士及州郡兵进剿
张角亲自率领的
冀州(今河北临漳西南)
黄巾军。卢植率军连破张角,斩首万余级。张角退保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卢植命军士挖筑堑壕,修造
云梯,围攻广宗。时灵帝派宦官
左丰一冀州视察,卢植不肯贿赂左丰。左丰回京师诬告卢植作战不力,灵帝大怒,将卢植征还京师治罪,改命中郎将
董卓进攻广宗。
中平克年(184年)六月,交趾(今广东、广西大部及越南北部、中部地区)百姓因
刺史贪残民,起兵反汉,扣押交趾刺史太浦
太守来达,自称“柱天将军”。汉廷改以贾琮为交趾刺史。贾琮到职,讯问民情,皆言赋税过重,百姓无法承受;又京师遥远,告诉无门,故相聚起事。于是,贾琮告示百姓,令其各安本业,免除
徭役,又挑选廉洁官吏出任各
县令长。一年之间,交趾平定。
出生名人
逝世名人
光和五年(182年)——经学家
何休(129年—182年)逝世。休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济宁东)人。著有《春秋
公羊解诂》,为
董仲舒以后最重要的公羊学家。
光和七年(184年)——
张角,
黄巾之乱领导人;张宝,
黄巾军将领;
张梁,黄巾军将领;
张曼成,黄巾军将领;
波才,黄巾军将领;彭托,黄巾军将领;
马元义,黄巾军洛阳的总指挥。
相关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