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章元年(六六八)九月,唐乘高丽内乱,出兵讨伐,费时二年多,终将其平定。乾封元年(六六六),高丽泉盖苏文死,长子男生代为莫离支,男生与弟男建、男产争权、男生兵败,派人向唐政府请求援兵。高宗乘高丽内乱之机,六月,任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率兵前往救援,同时又命将军庞同善、薛仁贵等共同征讨高丽。九月,庞同善大破男建的高丽军,解男生之围。高宗诏授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乾封二年正月,李绩领军攻克高丽新城,乘胜领兵追击,一连攻克高丽16座城池。总章元年(六六八),李绩领兵攻克高丽扶余城。扶余川等四十余城陆续投降。军队乘胜攻克大行城,唐军其余部队与李绩会合,发兵至鸭绿栅,高丽军迎战,唐军又大败高丽军,攻克辱夷城,进而围攻平壤城,对峙一个多月,九月唐军攻克平壤城,男建与高丽王藏同时被俘,。这次出兵二年多,唐军共收高丽民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池,六十九万户,凯旋班师回朝。十二月,高宗下诏,降高丽王藏为司平太常伯,员外同正;男产授司宰少卿;男建被流放黔州;男生授右卫大将军,唐军各级将领均有赏升,并设安东都护府统辖高丽之地。
年表
总章元年(六六八)九月,
唐乘高丽内乱,出兵讨伐,费时二年多,终将其平定。
乾封元年(六六六),高丽
泉盖苏文死,长子男生代为
莫离支,男生与弟男建、男产争权、男生兵败,派人向唐政府请求援兵。高宗乘高丽内乱之机,六月,任
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骁卫大将军
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率兵前往救援,同时又命将军
庞同善、
薛仁贵等共同征讨高丽。九月,庞同善大破男建的高丽军,解男生之围。高宗诏授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
平壤道安抚大使,封
玄菟郡公。乾封二年正月,李绩领军攻克高丽新城,乘胜领兵追击,一连攻克高丽16座城池。总章元年(六六八),李绩领兵攻克高丽
扶余城。扶余川等四十余城陆续投降。军队乘胜攻克大行城,
唐军其余部队与
李绩会合,发兵至鸭绿栅,高丽军迎战,唐军又大败高丽军,攻克辱夷城,进而围攻平壤城,对峙一个多月,九月唐军攻克平壤城,男建与高丽王藏同时被俘,。这次出兵二年多,唐军共收高丽民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池,六十九万户,凯旋班师回朝。十二月,高宗下诏,降高丽王藏为
司平太常伯,员外同正;男产授司宰少卿;男建被流放黔州;男生授右卫大将军,唐军各级将领均有赏升,并设
安东都护府统辖高丽之地。
侍御史贾言忠
奉使往
辽东送军粮,
乾封三年(六六八)二月还。高宗问高丽战事,言忠画高丽山川地形,预言高丽必平,言
隋炀帝东征不克,系因国内人心离怨;太宗东征不克,系因高丽内乱未兴。今
高丽内讧,人心涣散,唐国富民强,有
泉男生为向导,知己知彼,攻之必克。又评征辽诸将:
薛仁贵勇冠三军,
庞同善持军严整,高侃忠果有谋,
契苾何力统御有方,而
李勣夙夜小心,
忘身忧国,众将莫及。时以评论中肯。言忠河南洛阳人。先为万年县
主簿,督营
蓬莱宫,人斥其苛刻。高宗当廷责问,言忠辩解详谛,擢为
侍御史。后转
吏部员外郎,与
吏部尚书李敬玄不和,贬
邵州司马。又失
武懿宗之意,下狱几死。后左除建州
司户参军而卒。
乾封三年(六六八)三月六日,以朝廷议明堂制度略定,赦天下,改元总章。明堂乃帝王宣教布政之地,入唐以来,屡有议论而无定制,至是略定。其时又分长安、万年县置乾封、明堂二县,以示必立明堂。明年三月,诏定明堂,然诏下之后,众议犹未决,又因饥馑,事遂不行。直至垂拱四年(六八八),明堂始建。
刘仁愿乾封元年(六六六)十二月任卑列道行军总管,率军从陆路赴
高丽参战,失期未达。召仁愿还,罪当诛,
总章元年(六六八)八月赦流姚州(今云南姚安以北)。
总章元年(六六八)十二月,唐分高丽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户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
平壤以统之。以
薛仁贵为检校安东
都护,总兵二万镇抚之。又擢高丽有功酋帅为都督、
刺史、县令,与华人共同治理。
都护府辖境西起
辽水,南尽高丽故土,东北据原依附高丽的
靺鞨诸部地。
免惩逃亡军士妻
唐征高丽,诸军兵士多逃亡,时敕限期内自首,逾期及自首后再逃者身斩,妻子籍没。太子上表,以为逃亡兵士,或因病落伍,或樵采时为高丽所掠,或因渡海
漂没,或战中受伤,军法严厉,同队恐牵连获罪,因此而逃。逃亡兵士之妻,一律没官,情实可哀,请免逃亡兵士妻子配没。
总章元年(六六八)十二月,从太子之请。
总章元年(六六八),杨弘武卒。弘武乃隋
尚书令杨素弟岳之子。
武德初(六一八)拜左
千牛备身,
永徽中任
吏部郎中,后任太子
中舍人。
乾封元年(六六六)高宗封禅,弘武自荆州司马擢拜
司戎少常伯,奉旨
补授吏部五品以上官。高宗责其授官多非其才,弘武曰:“臣妻刚悍,此皆妻子所嘱托,不敢违抗。”以此讥高宗听从武后之言。寻迁西台
侍郎,乾封二年(六六七)授同东西台三品。弘武为政以清简见称。有二子:
元亨、
元禧。元禧善医术,后为
武则天信任。
张易之谗言:“
杨素在隋有
逆节,子孙不可用。”诏贬二人官。及易之被诛,二子始复官。
总章元年(六六八)十月二十九日,释智俨卒。智俨乃
华严宗二祖。俗姓赵,天水(今甘肃天水)人。隋仁寿二年(六0二)生。十二岁从沙门法顺入
至相寺,受法顺高足达法教诲,又从梵僧学梵文。十四岁出家,从
法常、僧辩学《摄大乘论》。二十岁受
具足戒后,遍听《四分》、《迦延》、《
毗昙》、《成实》、《
十地》、《地持》、《涅盘》等
经论,又从名僧静琳广学徵心。俨以
佛教经典派别繁多,难以遍学,乃于
经藏前立誓,信手取之,得《华严经》第一卷,遂专攻华严,于智正法师处听讲。后探讨
慧光《华严经疏》。二十七岁著《华严经搜玄记》。所撰经论义疏共二十余部,有《华严孔目章》四卷,《华严五十问答》二卷,《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金刚般若经略疏》二卷,《楞伽经注》七卷等。解释华严本经要义,建立十玄缘起新说,
华严宗至此
教相、观行粗备。
智俨的华严思想体系受慧光
别教一乘说、
无尽缘起说及十地中
六相义影响最大,主要思想乃
十玄缘起。晚年弘宣教义,并亲为皇储讲经。及卒,年六十七。门下弟子有薄尘、
法藏、慧晓、怀齐、
义湘、道成等人。法藏为华严
三祖,华严宗实际创立人。义湘为新罗人,学成归国后大弘斯经,为
海东华严初祖。
《老子化胡经》乃西晋道士
王浮所作,内容推尊道教,诬谤佛法,然所言过于荒诞,不堪佛徒驳难,
李唐朝廷虽祖述老子,尊崇道教,亦不得不数次诏令销毁焚弃。
总章元年(六六八),高宗诏百僚僧道于百福殿议论该经,道士辞穷,高宗遂令搜集天下《化胡经》焚弃,不许列入
道藏。既而
洛京恒道观桓彦道等
奏留,有诏仍令
削除。此乃唐代第一次禁毁该经。第二次见于神龙元年(七0五)。此经今敦煌残卷存第一、第十卷及其它卷残部。
大事
(1)春,正月,壬子,以
右相刘仁轨为辽东道副大总管。
(1)春季,正月,壬子(二十七日),唐朝任命右相刘仁轨为辽东道副大总管。
(2)二月,壬午,李等拔
高丽扶馀城。
薛仁贵既破高丽于金山,乘胜将三千人将攻扶馀城,诸将以其兵少,止之。仁贵曰:“兵不在多,顾用之何如耳。”遂为前锋以进,与高丽战,大破之,杀获万余人,遂拔扶馀城。扶馀川中四十余城皆望风请服。
(2)二月,壬午(二十八日),李世等攻下高丽扶馀城。薛仁贵在金山打败高丽兵后,率领三千人准备乘胜进攻扶馀城,诸将认为他兵少,阻止他。薛仁贵说:“兵不在多,看你如何使用罢了。”于是作为前锋部队前进,与高丽兵交战,获得大胜利,杀死和俘虏万余人,于是攻下
扶馀城。扶馀川中的四十余城都望风请求投降。
侍御史洛阳
贾言忠奉使自
辽东还,上问以军事,言忠对曰:“高丽必平。”上曰:“卿何以知之?”对曰:“
隋炀帝东征而不克者,人心离怨故也;先帝东征而不克者,高丽未有衅也。今
高藏微弱,权臣擅命,
盖苏文死,男建兄弟
内相攻夺,男生倾心内附,为我乡导,彼之情伪,靡不知之。以陛下明圣,国家富强,将士尽力,以乘高丽之乱,其势必克,不俟再举矣。且高丽连年饥馑,妖异屡降,人心
危骇,其亡可翘足待也。”上又问:“辽东诸将孰贤?”对曰:“
薛仁贵勇冠三军;
庞同善虽不善斗,而持军严整;
高侃勤俭自处,忠果有谋;契何力沉毅能断,虽颇忌前,则有统御之才;然夙夜小心,
忘身忧国,皆莫及李也。”上深然其言。
侍御史洛阳人
贾言忠奉命出使从
辽东返回,唐高宗向他询问军事情况,他回答说:“高丽必定能平定。”唐高宗问:“你怎么知道?”他说:“
隋炀帝东征而不成功,是因为人心离散怨恨的缘故;先帝东征而不成功,是因为高丽本身未出现破绽。现在
高藏微弱,掌握朝政的大臣专权;
泉盖苏文死后,
泉男建兄弟自相攻击争夺,
泉男生倾心归附唐朝,充当我军向导,他们的虚实,我们都知道。依靠陛下的明圣,国家的富强,壮士的尽力,来乘高丽的内乱,必然一举取得胜利,无须等待第二次了。而且高丽连年饥荒,不祥的灾异一再出现,人心危惧,它的灭亡,顷刻间即可到来。”唐高宗又问他:“在
辽东的诸位将领谁最称得上德才兼备?”回答说:“
薛仁贵勇冠三军;
庞同善虽不擅长战斗,但治军严整;
高侃以勤俭要求自己,忠诚果断而有谋略;契何力沉着坚毅而能决断,虽很妒忌比自己强的人,但有统率指挥才能;然而日夜小心,忘记个人而忧虑国家,他们谁也比不上李世。”唐高宗很同意他的意见。
泉男建复遣兵五万人救
扶馀城,与李等遇于薛贺水,合战,大破之,斩获三万余人,进攻大行城,拔之。
泉男建又派遣五万士兵救援扶馀城,与李世等遭遇于薛贺水。双方交战,唐兵大胜,杀死和俘虏三万余人,又进攻大行城,攻下了它。
(3)朝廷议明堂制度略定,三月,庚寅,赦天下,改元。
(3)朝廷讨论有关明堂的各种制度大体已定。三月,
庚寅(初六),大赦天下罪人,更改年号。
(4)戊寅(疑误),唐高宗来到九成宫。
(5)夏,四月,丙辰,彗星见于五车。上
避正殿,减常膳,撤乐。
许敬宗等奏请复常,曰:“彗见东北,
高丽将灭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谪见于天,岂可归咎小夷!且高丽百姓,亦朕之百姓也。”不许。
戊辰,彗星灭。
(5)夏季,四月,丙辰(初二),彗星出现于五车星座。唐高宗回避正殿,减少日常膳食,撤除音乐歌舞。许敬宗等人上奏请求恢复平常的状况,说:“彗星出现大东北,是高丽将灭亡的预兆。”唐高宗说:“这是上天谴责朕不施恩德,怎么可以把过失推给小国!而且高丽的百姓,也是朕的百姓。”他不同意许敬宗等的奏请。戊辰(十四日),彗星消失。
(6)辛巳(二十七日),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杨弘武去世。
(7)八月,
辛酉,卑列道行军总管、右威卫将军
刘仁愿坐征高丽逗留,流
姚州。
(7)八月,辛酉(初九),卑列道行军总管、右威卫将军刘仁愿因征高丽逗留不进而获罪,流放姚州。
(8)癸酉,车驾还京师。
(8)癸酉(二十一日),唐高宗回京师长安。
(9)九月,癸巳,
李拔平壤。既克大行城,诸军出他道者皆与会,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拒战,等奋击,大破之,追奔二百余里,拔辱
夷城,
诸城遁逃及降者相继。契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军继之,围平壤月余,高丽王藏遣
泉男产帅首领九十八人,持白幡诣降,以礼接之。泉男建犹闭门拒守,频遣兵出战,皆败。男建以军事委僧信诚,信诚密遣人诣,请为内应。后五日,信诚开门,纵兵登城鼓噪,焚城四月,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
高丽悉平。
(9)九月,癸巳(十二日),李世攻下平壤。李世攻克大行城后,从不同路线前进的各军都同他会合,推进到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李世等奋力进击,把他们打得大败,追击二百余里,攻下辱
夷城,其他各城敌人弃城逃跑和投降的接连不断。契何力先领兵来到平壤城下,李世军接着到达,包围平壤一个多月后,高丽王高藏派遣泉男产率首领九十八人,打着白旗到李世军前投降。李世以礼接待他们。泉男建仍然闭门抵抗,不断派兵出战,但都失败了。泉男建把军事委托给僧人信诚,信诚秘密派人找李世,请求作内应。过了五天,信诚打开城门,李世发兵登城呐喊,焚烧城四角,
泉男建自杀没有死,被俘虏。
高丽全部平定。
(10)冬,十月,
戊午,以
乌荼国婆罗门卢迦逸多为
怀化大将军。逸多自言能合
不死药,上将饵之。东台
侍郎郝处俊谏曰:“修短有命,非药可延。贞观之末,先帝服那罗迩娑婆寐药,竟无效;大渐之际,名医不知所为,议者归罪娑婆寐,将加显戮,恐取笑
戎狄而止。前鉴不远,愿陛下深察。”上乃止。
(10)冬季,十月,戊午(初七),唐朝任命乌荼国婆罗门卢迦逸多为怀化大将军。卢迦逸多声称能配制长生不老药,唐高宗准备服用。东台侍郎郝处俊进谏说:“人的寿命长短,命中注定,不是药能延长的。贞观末年,先帝服那罗迩娑婆寐配的药,终于没有效果;病危的时候,名医也束手无策,朝中议事的人,把罪责归于那罗迩娑婆寐,准备公开将他处死,因恐怕戎狄取笑而没有这样做。前头的鉴戒不远,希望陛下深入省察。”唐高宗便决定不服这种药。
(11)李将至,上命先以
高藏等献于昭陵,具军容,奏凯歌,入京师,献于太庙。十二月,丁巳,上
受俘于
含元殿。以高藏政非己出,赦以为
司平太常伯、员外同正。以
泉男产为司宰少卿,僧信诚为银青
光禄大夫,
泉男生为右卫
大将军。李以下,封赏有差。
泉男建流黔中,
扶余丰流岭南。分
高丽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置
安东都护府于
平壤以统之,擢其酋帅有功者为都督、
刺史、县令,与华人参理。以
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检校安东
都护,总兵二万人以镇抚之。
(11)李世将回到长安,唐高宗命令他先将
高藏等献到昭陵,然后整齐军队仪容,奏着凯歌,进入京师长安,到太庙献俘。十二月,丁巳(初七),唐高宗在含元殿接受献俘。因高藏并不掌握国家实权,唐高宗赦免了他的罪行,并任命他为
司平太常伯员外同正。任命
泉男产为司宰少卿,僧信诚为银青
光禄大夫,
泉男生为右卫
大将军。唐将自李世以下,都各有不同第次的封赏。
泉男建流放黔中,扶余丰流放岭南。将
高丽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分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在平壤设置
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全境,选拔有功的高丽族首领担任都督、
刺史、县令,与华人共同治理。任命右威卫大将军
薛仁贵为检校安东
都护,领兵二万人镇守安抚安东。
丁卯,上祀南郊,告平高丽,以
李为亚献。己巳,谒太庙。
丁卯(十七日),唐高宗在南郊祭天,报告已平定高丽,让李世当第二个进献祭品的人;己巳(十九日),拜谒太庙。
(12)渭南尉刘延,弱冠登进士第,政事为畿县最。李谓之曰:“足下春秋甫尔,遽擅大名,宜稍自贬抑,无为独出人右也。”
(12)渭南尉刘延,年少即成进士,政绩在京师长安近畿各县中最突出。李世对他说:“您才这么年轻,很快就有大名声,应该自己稍加抑制,用不着独出众人之上。”
(13)时有敕,征辽军士逃亡,限内不首及首而更逃者,身斩,妻子籍没。太子上表,以为:“如此之比,其数至多:或遇病不及队伍,怖惧而逃;或因樵采为贼所掠;或渡海漂没;或深入贼庭,为所伤杀。军法严重,同队恐并获罪,即举以为逃,军旅之中,不暇
勘当,直据队司通状关移所属,妻子没官,情实可哀。《书》曰:‘与其杀不辜,
宁失不经。’伏愿逃亡之家,免其配没。”从之。
(13)当时唐高宗有命令,征辽部队中逃亡的军士,在规定期限内不自首或自首后又逃亡的,本人要处死,妻子儿女要没收入官府为奴婢。太子上表,以为:“这样追查起来,人数太多:有人因生病赶不上队伍,畏惧而逃亡;有人因外出打柴草被敌人俘虏;有人在渡海时落水失踪;有人深入敌方阵地被杀或受伤。因军法严厉,同队的人怕一起获罪,即报告他们逃亡,战争中没有时间去核实,直接根据队长的通报,转告军士所属的地方官府,他们的妻子儿女即被没收入官府,情状实在值得哀怜。《书经》说:‘与其杀无罪的人,宁可对不守正法的人失于治罪。’恳切希望对逃亡之家,免除籍没发配的处罚。”唐高宗听从他的意见。
(14)甲戌,
司戎太常伯姜恪兼检校
左相,
司平太常伯
阎立本守
右相。
(14)甲戌(二十四日),唐朝任命司戎太常伯姜恪兼检校左相,司平太常伯阎立本守右相。
(15)是岁,京师及山东、江、淮旱,饥。
(15)本年,京师长安及
崤山以东、江、淮流域发生
旱灾,出现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