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祠

安丘市的景点

公冶祠,因昔日公冶长曾在这里请书讲学,故称书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建立了公冶祠。

简介
公冶祠地处幽静的山林之中,四时胜景,各具风情,有誉:“桃李园里樱上耕,书院灯台贯长虹,金叶玉果银杏树,雪夜松涛读书声”。游客登临,陶醉在赏心悦目环境中,置身于虚无缥缈的九重天外,顿起超然物外之感,方体会出“青云作院拟蓬莱的”诗意.
公冶长书院设有酒店,沿公路东行10公里到达庵上镇,这里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配套.
公冶长书院交通方便,有公路与安(丘)莒(县)路相连,可乘客运汽车直达,一年四季均可游览,尤以春、夏、秋三季为最美。农历四月初八为公冶长书
院山会,安丘、诸诚、莒县、临朐、沂水等县市的人们相聚在这里,人山人海。
当地除冬季外,春夏秋三季各种水果挂满技头,可采摘时令新鲜水果品尝。
溯源
如上所述,史籍对公冶长的记载甚少。至于他何时曾在书院读书治学,已难考稽。但历代相传如此,必有所据。推本溯源,应与此处距公冶长故里较近有关。晋代张华曰:“公冶长墓在城阳姑幕城东南五里所,墓极高。”姑幕故城在今安丘市石埠子村,其东南不远,即诸城市马庄乡公冶长村北,迄今犹有公冶长墓,为诸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清乾隆《诸城县志》记载,墓侧曾有公冶长祠,规模颇大。公冶长村至今仍有公冶氏后裔居住,诸城市博物馆藏有公冶氏族谱,就是从该村征集到的。古人死后一般归葬故土,此处即为公冶长故里当无疑问,而安丘书院山距此仅十几公里。当年公冶长面对礼崩乐坏的动乱局面,很有可能就近隐居山林,专心治学而不仕禄。其后裔也可能有继承祖业者,使公冶长书院延续很长一个时期。至于书院的建筑规模,实物不存,史籍未载,凭今日之猜度,大概不过茅舍几间而已。
传说
孔老夫子的七十二贤中,有个识鸟语的,这个人是个打柴郎,复姓公冶,名叫长。公冶长家里只有母子二人,十分贫寒。他从小就很聪明,经常跟母亲到山上打柴。有一天母亲生病,不能上山打,可是家中又无米下锅,小小年纪的公冶长心里很难过,他就背着母亲,拿着砍刀绳子偷偷地上山去了。
公冶长自己来到山上,感到很孤单,心里有些害怕,不由得就哭起来。哭声越来越大,惊动了山上的小鸟,都嗡嗡从远处飞来,落到公冶长的身边。公冶长看着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这么多花花绿绿的鸟,感到很奇怪,这时有一只羽毛乌黑的鸟在说:“你哭啥?你哭啥?”小公冶长更纳闷了,心想:鸟怎么还会说话呢?因此就说:“你是什么鸟,怎么也会说人话?”“我叫八哥,生来就会说话。”公冶长心想:鸟能学人说话,那么说,人也能学鸟说话了。这时八哥又问:“你叫什么名字,为啥在这里哭啼?”小公冶长就把自己的名字和母亲生病以及到山上打柴害怕的事告诉了八哥。八哥和其它的鸟听了后,都觉得小公冶长怪可怜的,然后齐声说:“我们大家同你做伴帮助你拣柴。”小公冶长听了很高兴,他也不害怕了,就和鸟一起拾起柴来。
他一边拾柴,一边看着这群鸟叨着一根根柴棒朝他身边堆,不一会,就堆成一座小山。公冶长用绳子捆好柴禾要回家,这时八哥不知从那里叨来一串花生,给小公冶长,叫他带回家给母亲治病。小公冶长很感激,背着柴,提着花生,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群鸟,回到家时,天快黑了,母亲问他去哪,到这么晚才回来。他就把上山的事讲给母亲听,善良的母亲将她紧紧地抱在怀里,不由一阵心痛,接着就大串大串的泪珠落在小公冶长身上。
从此以后,小公冶长每天都到山上打柴,经常和这群鸟玩,还常常学着鸟的叫声,这样时间长了,小公冶长不知不觉竟学会了鸟语,懂得了鸟音。
几年后,小公冶长已长大成人,他仍然每天上山打柴,同这些鸟一块戏耍。一天,突然听到喜鹊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你吃肉来我吃肠。”公冶长听后跑到了南山,果然看到有只死獐。他把死獐拖回家里剥了,然后把獐肉煮熟吃了,可是他忘记了喜鹊的话,把獐肠子埋了。喜鹊很生气,认为公冶长不够朋友,就想报复他。时隔不久,这天公冶长正在山上打柴,突然喜鹊又说:“公冶长、公冶长,北山有只死绵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听后,又往北山跑去。
在很远的地方,他发现一堆人围着看什么,他以为又是一只死绵羊,恐怕被别人拖去,就喊:“你们别动,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当他走近一看,躺在那里的不是死绵羊,原来是一个死人(当时他还提把刀)。围观的人们把他捆了起来,送到县衙。到了县衙大堂,县官问他为什么要打死人。公冶长申辩说:“这个人不是我打死的,我也不知道谁打死的。”于是他将事情的经过向县官讲一遍,县官听了,暗说:“人怎么能会鸟语?”他怕公冶长撒谎,就叫差役背着公冶长,逮一个小燕子装在一个笼子里,提到大堂上,这时老燕子飞来,在外面乱叫。县官就问公冶长:“外边燕子说什么?”公冶长就说:“禀告大人,外边的燕子在说:我一没有得罪你,二没碍着你 ,为什么把我的孩子关在笼子里?”这时县官才真正相信公冶长懂得鸟语,确定他没有杀人,就把公冶长放了。
位置
公冶长书院在安丘市西南城顶山,公冶长墓在诸城市马庄乡锡山东南麓的先进村北。《史记》载为齐人,《论语》云鲁人。自幼俭朴好学,攻读诗书锲而不舍,为人称道。公冶长书院相传为公冶长隐居读书、授徒之所。此院“环房皆山,裂石出泉,树稳风不鸣,泉安流不响”,确系幽静读书之所。据记载,公冶长书院在明清两代曾得到三度重建和维修,最后毁于1943年。今日堂宇为1989年重建。院中有银杏树两株,黛色参天。院中有明清碑碣4通:一通为明万历三十五年春立,一通为清康熙十五年秋立,一通为清道光九年六月立,一通为清道光二十九年七月立。每逢阴历四月初八,为书院庙会,附近乡民云集在此,交易物资,游览山色,凭吊古人,热闹非凡。
山东省安丘市西南山区中,怀隐着一处景致幽雅香火鼎盛的传统古文化旅游名胜--城顶山公冶长书院。城顶山海拔446米,山顶平坦而乱石合沓。丛山环抱,群树波涌,为省级森林公园,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因山顶上有齐长城而得名“城顶山”,又因山之阳有公冶长书院,又名书院山。
位于城顶山前坡的公冶长书院,相传为春秋时孔子弟子公冶长读书处,后人思念先贤,在此建公冶长祠,又在祠西建青云寺,时碑碣林立,后祠、寺俱废,碑碣仍立。为保护文物,1988年省拨款修复公冶长祠。
公冶长祠正殿三间,内有公冶长塑像,东西耳房各一间,陈列着书画。院内碑亭内有明清两代立的石碑,记载着修复公冶长祠的史实。
青云寺与书院之间,并立着两株银杏树,相传是孔子看望佳婿时携来的苗子,公冶长亲手植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可谓历尽兵燹、阅尽沧桑,两树比肩而立,形影不离,枝相交,根连理,如夫妻,故称同心树。树径茁壮,四人合抱尚不能围,为中华第一雌雄银杏树。经过多年植树造林,如今这里有万亩刺槐林,公冶长书院四周遍植苹果、梨、桃、杏、板栗、山楂等果树,环境非常优美。附近所产的“金楸”被确定为省优良树种之一,所产的樱桃色形味俱佳,为果中珍品。
近年以来,当地政府把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投资新修了两条盘山路,开发修建了登山石阶、牌坊、凉亭、乐园、跑马场等三十余处景点
同时又在遗址上重建了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青云寺,该寺由庙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组成,气势恢弘,再现当年巍峨之风。寺务由刚玄法师主持,定期举行法事,吸引了大量的信众。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青云寺庙会,是日附近乡民云集于此,观赏风光,思念先贤,近几年又增加了物资交流和文艺演出活动。
拾级而上,城顶山顶部有齐长城遗址,捻军驻扎遗址,据说,当初齐宣王在这里修建长城时,采用孙膑战法,将长城筑成“迷魂阵”,内藏玄机,敌人一旦闯入就会迷失方向,难逃灭顶之灾。至今城墙、饮马池、兵营、粮库等依稀可见,简直是一座古代军事博物馆。抗战时期,周复将军在此指挥了著名的“城顶山战役”,重创日军,并以身殉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示范地。
站在山顶凉亭俯瞰公冶长书院,青山环抱,掩映在绿荫之间,风景如画,四季各不相同。公冶长,复姓公冶,名长,字子长,孔子学生,鲁国人,一说齐国人(今诸城市人),孔子女婿。据说公冶长懂鸟语,有许多神话传说,当地有公冶长书院“鸟叫蛙不鸣”之说,书院西边清泉里的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影响了公冶长读书,公冶长说:“叫什么,真烦人!”从此,这里的青蛙就不鸣叫了。再有,据说公冶长懂鸟语,从鸟语“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一黄羊,你吃肉,我吃肠”中受益,后因失信于鸟,被鸟耍弄而入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书院设有酒店、休闲小屋,食宿方便,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套齐全。有公路与安(丘)莒(县)路相连,可乘客运汽车直达,一年四季均可游览,尤以春、夏、秋三季为最美,除冬季外,春夏秋三季各种水果挂满技头,可采摘时令新鲜水果品尝。
旅游
车出潍坊沿206国道南行,30公里后转安(安丘)孔(孔冶长书院)路约行25公里,然后折向西沿崎岖山路约10公里许,就到了极具文化背景和自然风景的公冶长读书院。
查杨伯峻先生所编《论语译注·公冶长篇第五》曰: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大意是说: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中,但不是他的罪过。”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能查到的比较接近当时的资料就是这么多。
再有比较可信的史料就是碑文。书院现遗有三碑,一为明代所立,因多经损磨,碑文极难辨认,所辨一二故不可依;其余两碑为清道光年间所立,虽也磨蚀,但仔细斟酌,尚可能读,一曰《重修庙碑记》 :人无穷达,以智而显,境无狭广,以幽而奇。……去寺东百余步为公冶长祠……而僧人之藏其智于深山穷谷中,为不可没也。一曰《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 :……不惟无以志高山仰止之怀,且恐有负于诸前辈厉年修举之盛意也,此足以征风俗人心之古而不同萎靡苟且以举事者矣。
从这些有限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大体综合出这么几种意思:公冶长生前是一个很潦倒的人,但他寻找了一个闭塞但风景秀丽的地方潜心读书,为人很有才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曾多次修过祠堂和山寺。看来人们还是敬仰读书且有智慧的人。
进得山来,但见书院被整个大山怀抱,问当地农人曰为城顶山。书院位于城顶山腰,面南而立,但见周围树木葳蕤,绿涛阵阵,高大的楸树遮天蔽日,显示着古老的年轮。余为逶迤不绝的樱桃树,正是樱桃采摘时节,红红的樱珠点缀着碧绿的枝叶,很有生机。公冶长读书的房子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只有一寺,曰青云寺,是一座依山而建三进的寺院,一重高于一重,平白增加了很多庄严感;公冶祠则位于青云寺东侧,规模略小,里面供奉着公冶长塑像,十分恭敬。青云寺前有一平地,栽有两棵巨大的白果树,一雄一雌,冠盖如云,雄树粗5.2米,雌树粗6米,传为公冶长亲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当地人说,每年农历4月8日为此处庙会,届时四乡八邻皆来赶会,人群摩肩接踵,路上车辆难通,炉中香火炽旺,过后履舄遍地,机关干部和警察多人到此维持秩序。
景点
两树高30米,主干粗5米多,相传为公冶长手植,已历经2500余年,树叶繁茂,遮天蔽日,东雄西雌,以其特有的光合作用营造了一个净洁幽清的小环境,小气候,为书院撑起2500年蔼然的静谧。
银杏又名公孙树,白果树,被称为寿树之王,药材之冠。其有效成分黄酮有祛人血脉之疾,增人活力,健人心脑之效,人们常用银杏叶泡水茶饮,治疗高血压。两树高30米,主干粗5米多, 相传为公冶长手植,历经2500余年,依旧树叶繁茂,遮天蔽日。两树东雄西雌,枝干相交,宛如夫妻,又称同心树,据原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晔(研究银杏的专家)考证,这两棵树是“全省最老的夫妻树”。有“大树底下好乘凉、银杏树下结同心”之说,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情侣来这里合影、许愿。同心树以其特有的光合作用营造了一个净洁幽清的小环境,小气候,为书院撑起2500年蔼然的静谧
青云寺
青云寺由庙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组成,肃穆庄严、气势宏伟,再现当年佛门圣地的巍峨之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青云寺庙会,是日附近乡民云集于此,观赏风光,思念先贤,近几年又增加了物资交流和文艺演出活动。
青云寺在公冶祠西侧,其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依庙门两侧的“寿升石”之考证,隋唐前原为“寿升寺”,隋唐以后改为青云寺。当时寺院面积1600多平方米,瞻庙地350多亩,每月初一、十五,僧人做法事,击鼓撞钟,声满山谷,气氛庄严。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东汉,盛于隋唐,据此推断,青云寺的始建年代当晚于公冶祠,约为西汉中时(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居今已两千余年。
据现存碑文记载,青云寺在清代道光年间曾两度维修,规模颇大,后毁于民国。现在的青云寺是在原址上重建而成,由庙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组成,占地约四亩。各殿内塑有弥勒佛、四大天王、释迦牟尼、六大菩萨等诸多佛像,肃穆庄严、气势宏伟,再现当年佛门圣地的巍峨之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青云寺庙会,是日附近乡民云集于此,观赏风光,思念先贤,近几年又增加了物资交流和文艺演出活动。
齐长城
安丘境内齐长城从太平山主境,沿与沂水分界线东行到青石胡同后完全进入城顶山境内,然后向东转南至浯河出境,与沂水复线第二段相接,全长46550米。位于城顶山的书院风景区内,现存有齐长城遗址约800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礼,至今墙基、垛口等还依稀可辩。近代抗战时,它还发挥过军事掩体的作用,51军曾在此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多有长城,除北方燕赵长城外,尚有齐长城、魏长城楚长城。齐长城横亘於山东中部,又名长城岭、大横岭,西起今黄河东岸的长清县西南孝里镇广里村北,向东进行丘陵区,又逐渐蜿蜒攀升至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区,尔后沿泰沂山脉分水岭,直达黄海西岸的今青岛市小珠山之东的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蜿蜒618.9公里,史称千里长城,现存遗址占总长度的64.3%。
千里齐长城,在连年的战争中屡兴屡废,世世代代地建,年年月月地修,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钜防之一,是目前国内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古建筑遗址。整座齐长城,巍巍峨峨,恢恢宏宏,恰似东方巨龙,盘旋飞舞于崇山叠嶂之中,将黄河、泰山东海连成一体,是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是齐鲁大地的脊梁。
齐长城的走向,虽在泰沂山脉的分水岭之上,但不走山脊线,而是筑在山的阳坡陡险处。它从今黄河东岸的长清县西南孝里镇广里村北,向东进入丘陵区,尔后沿泰沂山脉分水岭,直达黄海西岸的今青岛市小珠山之东的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蜿蜒600多公里,史称千里长城。
安丘境内齐长城从太平山主境,沿与沂水分界线东行到青石胡同后完全进入城顶山境内,然后向东转南至浯河出境,与沂水复线第二段相接,全长46550米。位于城顶山的书院风景区内,现存有齐长城遗址约800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礼,至今墙基、垛口等还依稀可辩。
考证
后人崇尚先贤,在书院山建立公冶长祠,其始建年代及规模亦难详考。据常理推断,始建年代的上限不过汉代。因为孔子在世时是不怎么得意的,他的弟子自然也不会受到推崇。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儒学更是致命的打击。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才开始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此后为弘扬儒学、纪念先贤而立祠,也就上合君心,下合民意了。
公冶长祠岁久渐圮,历代曾多次重建和维修,现见于记载的有三次。第一次在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县陈文伟重建。据明万历《安丘县志·艺文考》中陈文伟《公冶长书院记》载,这次重建是他的前任谢缜已备足物料,未及开工而调任外地,陈文伟于成化十一年接任安丘知县,“成化丁酉前二月壬申,因公务往沂水,道经其地,驻马止宿,往寻其迹,至则四壁俱废,一址独存,遂计匠作工役,不日告成,谢君之心为不负矣。”第二次在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县令胡端出资维修。当时所立《重修公冶子长祠堂记》石碑,迄今犹存。碑文称邑侯胡端于丙辰之春,到书院山祭祀揽胜,“怅庙貌之萧条,慨然叹曰:'兴废举坠,守土者之责也……'于是捐养廉之资以襄榱(cuì,椽子)甓(pì砖)之用,鸠工庀(pī,具备)材,不逾月而轮奂粲(càn,明亮)然”。第三次在清道光七年(1827年),辛天池、李政铎主持维修。此事见于道光九年(1829年)立的重修青云寺石碑。碑文《重修庙碑记》曰:“ 丁亥之春,辛君天池与李君政铎等游公冶长祠,慨其荒凉,毅然以修复为己任,乃纠邑之绅士敛财鸠工,不辞劳费。丹楹刻桷(jue,方形椽子),中外修整。”辛、李生平不详。
值得一提的是书院山现存碑碣除上述两通外,还有另外两通。其一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知县孙振基所立,碑文为“先贤公冶子长读书处”。当时可能也有维修活动,但未见记载,仅存此碑。其二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青云寺主持僧人真斋所立。据碑文《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称,“上岁有公冶继诜(shēn众多)者来自诸城,口称公冶夫子后裔……意欲图占此山以肥己”,安丘诸绅士讼之于官,结果官府“仍判归诸绅士管理,不许他人干预,自是而继诜觊觎之念遂息”。官府判语另刻一石嵌于壁间,今已不存。1989年,安丘县人民政府拨款5万余元,新建公冶长祠正厅5间,碑亭、碑楼各两座,以及过道、影壁、院墙等,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重修后的书院面貌焕然一新,使许多观光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