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史学社,是2007年在兰州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批准下成立的学生社团。在历届社团负责人和全体社员的共同的努力之下,践行着“文以载道,史以鉴今”的宗旨,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的社训,以“传承传统文化,关注民生公益”为社团发展口号。把漂亮的“石莲花”视为社花,象征着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文史人精神”。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获得了校内外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内设机构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下设社团理事会,由三个职能部门(秘书处、宣传部、外联部)和七个特色活动部门(《兰大心灯》编辑部、太极堂、文史大讲坛、书法苑、古道场、读经会、青年志愿者服务站亦称公益部)构成。
历任社长
2007——2008年,兰州大学文史学社创始人:陈 杰,兰州大学教育学院2006级教育学专业。
2007——2008年,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二任社长:陈士银,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历史基地班。
2008——2009年,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三任社 长:陈贺连,兰州大学教育学院2007级教育学专业。
副 社 长:王 浩(资环院)、刘梦玥、李威风(教育院);
策划部负责人:侯传琦、杜双庆(教育院);
秘书部负责人:孙阳(教育院);
公关部负责人:王浩(资环院)、高建海(资环院);
宣传部负责人:朱星(艺术院)
2009——2010年,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四任 社长:杜双庆,兰州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教育技术学专业。
副社长:李威风(教育院)、王刚(物理院);
秘书处负责人:张镞(教育院)、熊智军(哲社院)、刘彦(化工院);
宣传部负责人:张华、缪超、李诗颖(皆教育院);
外联部负责人:高建海(资环院)、刘娜(医学院);
新闻部负责人:吴君(教育院)、陈骁(文学院);
公益部负责人:杜双庆(教育院)、熊智军(哲社院);
研究部负责人:王志敏、张腾、牛晓岑(文学院);
古道场负责人:张腾(文学院)、牛晓岑(文学院);
太极堂负责人:王刚(物理院);
书法苑负责人:张华(教育院);
读经会负责人:王志敏、熊智军(哲社院);
《兰大心灯》负责人:陈贺连(教育院)、马骁、李淋浠。
2010——2011年,
第五任社长熊智军,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9级哲学专业。
副社长:张仲卿(教育院)、陈骁(文学院);
秘书处负责人:吕晶莹、赵登超(哲社院);
宣传部负责人:李诗颖(教育院)、严家芬(历史院)、赵岩(文学院);
外联部负责人:徐晓玲(历史院)、胡洲名(教育院);
《兰大心灯》负责人:李静(教育院)、李淋浠(哲社院)、陈骁(文学院);
太极堂负责人:朱龙良(法学院);
书法苑负责人:张华(教育院);
古道场负责人:陈骁(文学院);
公益部负责人:孙静(教育院);
读经会负责人:熊智军(哲社院);
大讲坛负责人:朱倩(哲社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六任社 长:刘 壮,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副社长:许登洋 、马亚旭
秘书处负责人:刘小青、赵晨丹、 叶 珂
宣传部负责人:马春红
外联部负责人:尹玉财、 陈董墨
《 兰大心灯》编辑部:主 编:妥筱楠
副主编:梁 爽、陈 雪
太极堂负责人(教练):陈求隆
书法苑负责人:马芳容
古道场负责人:张 莎
公益部负责人:吕泽恩、韩丽媛
读经会负责人:毛伟林
大讲坛负责人:康怡宁
2012年----2013年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七任社长:黄鹏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1级哲学专业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七任副社长:陈小娟(教育院)、杜慧敏(信息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七任秘书处负责人:赵北星(哲社院)、莫晓怡(生科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七任宣传部负责人:杜慧敏(信息院)、王爽莉(新闻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七任外联部负责人:陈小娟(教育院)、王晓芹(教育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七任《兰大心灯》负责人:饶涛(管理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七任太极堂负责人:黄少川(物理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七任书法苑负责人:滕厚强(物理院)张丹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七任古道场负责人:巨琛琛(教育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七任公益部负责人:黄鹏(哲社院)汪露露(教育院)索梦弦(教育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七任读经会负责人:辛涛(法学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七任大讲坛负责人:王鸿宇(文学院)。
2013年----2014年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八任社长:付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2012级教育技术学专业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八任副社长:孟晓雯(文学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八任秘书处负责人:李亚婷(文学院)、关玉佩(草科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八任宣传部负责人:胡梦华(教育院)、肖海宾(教育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八任外联部负责人:李茹(教育院)、赵永芳(新闻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八任太极堂负责人:侯兴华(历史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八任书法苑负责人:林丽(文学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八任古道场负责人:庞坤宇(文学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八任公益部负责人:白红菊(历史院)、王韵頔(资环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八任读经会负责人:朱林光(物理院)
兰州大学文史学社第八任大讲坛负责人:史宇霞(管理院)
特色活动
一、《兰大心灯》编辑部:《心灯》是由山东大学明心学社主办,多所高校联合举办的公益性报纸。《兰大心灯》每学期出两期,一年出一份特刊,共五期。主要版块: 芹圃遗梦(红学专栏),坐而论道,寻根之旅,新闻资讯,中西之渐,儒学时评,副刊。
二、太极堂:畅享太极神韵,传承华夏经典。我社长期组织学生学习太极拳活动,以期强身健体、传承经典。活动教练由彭战果博士担任。
三、文史大讲坛:邀大师,群贤毕至;设杏坛,百家争鸣。 讲坛旨在引导该校大学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关注文史经典,关怀社会民生,“文以载道,史以为鉴”,责任藏胸怀 ,风云争霸,以赛会友。
四、书法苑:本社长期组织书法培训班,学习全过程免费,每周开课一次。任课老师由张华等三人担任,培训科目为软笔和硬笔。内容为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采用“先楷书,后行书;较少理论,大量实践”的教学方法。
五、古道场:热心呈万民声,平心论天下事。古道场为大家提供一个信息共享、思想交流的平台。版块包括:今日新闻、人物历史、大学123、诗词曲乐、聚焦热点等。内容包罗万象,观点新颖前卫,导向积极向上,受到广大学子的一致好评。
六、读经会:“以经典为友,与圣贤为伍”以国立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教授的读经教育理念为指导,诵读中外经典。
七、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公益部):关注民生公益,践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通过参加校内外公益宣传、公益项目的比赛、文化支教等方式开展活动。
年度活动
2010年3月4日,文史学社2010年社团大会。
2010年3月6日(以后每周六),太极拳培训学习。
2010年3月7日(以后每周天),书法苑练习硬笔书法。
2010年3月10日,“古道场”正式刊印。
2010年3月23日,陈正义教授做客文史大讲坛。
2010年3月24日,文史学社“三人行”大学生讲坛比赛颁奖会。
2010年3月31日,学社公益部“青国青城2010环境心观察”全国大学生环保创意行动大赛项目组成立。
2010年4月5日,文史学社社内联谊会。
2010年4月7日,《兰大心灯》编辑部成立。
2010年4月13日,文史学社进行“西南强旱,人间有暖”系列宣传活动。
2010年4月14日,文史学社进行“玉树不倒,青海长青”宣传活动。
2010年4月20日,学社公益部赴榆中县、兰州市东方红广场进行“心系玉树”募集捐款倡议活动。
2010年4月20日,文史学社荣获“全国高校十佳社团”荣誉称号暨社团庆祝大会。
2010年4月30日,学社公益部杜双庆应邀赴西安参加“青国青城2010环境心观察”项目深度培训活动。
2010年5月20日,我社举办兰州大学社团文化节之兰州大学首届太极拳文化节。
2010年6月——9月,我社作为全国十家学生社团之一,承办由《中国青年报》、国投瑞银基金会和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国投瑞银-大学生“调研三农 创富家乡”公益基金扶持计划活动。
2010年7月18日——8月18日,我社资助熊智军、张华两名同学赴北京参加“启发原创心灵 相约《论语》一百”大型公益夏令营活动。
2010年9月18日,社团纳新,共招纳到来自兰州大学各个院系近两百名新社员。
2010年9月24日,社团迎新、换届大会,新一届社团理事会成员有:熊智军、张仲卿、陈骁。
2010年9月28日,前往兰州市国学馆(兰州文庙)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1周年及孔子像落成典礼活动。
2010年10月2日,国庆翠英山交流会。
2010年10月6日,与兰州大学武术协会举行“文武联谊会”。
2010年10月10日(以后每周天),书法培训学习。
2010年10月10日,王财贵教授“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视频讲座。
2010年10月13日(以后每周一、三、五),《论语》晨读。
2010年10月13日(以后每周三)彭战果博士教授太极拳。
2010年10月16日,重阳节慰老活动。
2010年10月18日,社团内刊《兰大心灯》出炉。
2010年10月18日,青年志愿者服务站赴榆中县红柳沟小学义务支教。
2010年10月31日——11月28日,兰州大学文史学社“首届国学活动月”系列活动。
2010年10月31日,国学活动月开幕式暨马保平教授“伏羲画卦与自然法则”讲座。
2010年11月3日,经典文化《弟子规》支教活动。
2010年11月8日,文史学社读经会面向全校开展经典诵读
2010年11月13日,兰州大学研究生“牵手”本科生举行《论语》交流研讨会。
2010年11月18日,国学活动月主题电影《梅兰芳》放映。
2010年11月18日,“调研三农 创富家乡”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计划结果揭晓。
2010年11月20日,兰州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之杨林坤老师《明清皇帝的读书生活》讲座。
2010年11月27日,参加由甘肃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举办的国学义工培训学习及国学活动月系列活动之外出游学活动。
2010年11月28日,兰州大学文史学社“首届国学活动月”以社团内部联谊的形式圆满闭幕。
2010年12月4日、11日、18日、25日,文史学社社员代表连续参加兰州市国学义工培训系列活动。
2010年12月19日,兰州大学文史学社举行本年度总结大会。
媒体报道
所获荣誉
2008—2009年荣誉
■荣获兰州大学社团联合会社团五四评优“兰州大学优秀学生社团”荣誉。
■社团社长陈贺连被评为“兰州大学优秀社团负责人”。
■社团成员王浩、朱星、侯传琦三名同学被评为“兰州大学社团优秀成员”。
2009—2010年荣誉
■ 荣获兰州大学社团联合会社团五四评优“兰州大学优秀学生社团”荣誉。
■ 社团社长杜双庆被评为“兰州大学优秀社团负责人”。
■ 社团成员张镞、张华、吴君三名同学被评为“兰州大学社团优秀成员”。
■ 学社“联想达人”团队荣获“2009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计划大赛甘青宁赛区亚军”荣誉;主办单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联想集团等;省级荣誉;获奖代表:杜双庆、陈贺连、李特、张华、张镞、吴君等。
■ 荣获“全国高校十佳社团”荣誉称号;主办单位:中国高校社团网等;国家级荣誉。
■ 学社公益部项目《大学校园化学实验室污染——以兰州大学为例》荣获“青国青城2010环境心观察大学生环保行动大赛”调研奖;主办单位:阿拉善生态协会(SEE基金会)和腾讯公益网等;国家级荣誉;获奖代表:杜双庆、张镞等。
■ 学社与陇桥学院张立同学合作项目《甘肃十高校大学生低碳着装现状调研》荣获“青国青城2010环境心观察大学生环保行动大赛”调研奖;主办单位:阿拉善生态协会(SEE基金会)和腾讯公益网等;国家级荣誉;获奖代表:杜双庆、张立等。
■ 学社摄影作品《踏寻母亲河》荣获“青国青城2010环境心观察大学生环保行动大赛”图文观察奖;主办单位:阿拉善生态协会(SEE基金会)和腾讯公益网等;国家级荣誉;获奖代表:杜双庆、张镞等。
■ 学社与兰州交通大学王文霞合作的摄影作品《灰色天空:哭泣的兰州城》荣获“青国青城2010环境心观察大学生环保行动大赛”图文观察奖;主办单位:阿拉善生态协会(SEE基金会)和腾讯公益网等;国家级荣誉;获奖代表:杜双庆、王文霞等。
■ 学社团队“青年夕阳关怀中心”的项目“中国青年夕阳关怀计划”在“2010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计划”大赛中分获“甘青宁赛区冠军”和“全国十强(金奖)”等荣誉;主办单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联想集团等;省级荣誉和国家级荣誉;获奖代表:杜双庆、陈贺连、李特、熊智军等。
■ 文史学社新闻作品《文史学社大讲坛:大学精神境界与价值漫谈》荣获“甘肃省首届'好新闻奖”三等奖;主办单位:甘肃省记者协会、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省级荣誉;获奖代表:吴君(第四届文史学社新闻中心部长)。
2010—2011年荣誉
■ 学社公益部项目《大学校园化学实验室污染——以兰州大学为例》荣获“青国青城2010环境心观察大学生环保行动大赛”调研报告“最佳创新奖”;主办单位:阿拉善生态协会(SEE基金会)和腾讯公益网等;国家级荣誉;获奖代表:杜双庆、张镞等。
■ 学社与陇桥学院张立同学合作项目《甘肃十高校大学生低碳着装现状调研》荣获“青国青城2010环境心观察大学生环保行动大赛”调研报告“最佳创新奖”;主办单位:阿拉善生态协会(SEE基金会)和腾讯公益网等;国家级荣誉;获奖代表:杜双庆、张立等。
■ 学社承办“调研三农,创富家乡”全国大学生社会暑期实践项目征集兰州大学站选拔活动,组织的参赛团队获得国家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其中,学社“金凤凰调研队”荣获大赛三等奖;主办单位:《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国家级;获奖代表:熊智军、朱龙良等同学。
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社团,这些成绩的取得,记录了文史人不断求索和拼搏的热情。但是成绩终究代表过去,文史人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争创辉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兰州大学文史学社将一如既往的在传承传统文化,践行公益的梦想征途上,不断开拓进取,创造学社更加灿烂的明天。
历史沿革
初创时期
兰州大学,发源于兰州城西的“萃英门”,崛起于
兰州古城东南,一个现在叫做“盘旋路”的地方。
兰州大学发源于1909年成立的
甘肃法政学堂,当时主要是为了培养法律人才,以适应清末逐渐开始的法制改革。1912年改为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以后,虽然历届校长都精心治校,有所成就,但由于条件艰苦,人才匮乏,发展大受限制。转折发生在1937年,抗战的炮火下,企业、高校、
学者纷纷西迁,作为当时甘肃省内唯一一所高校,许多著名学者纷纷前来讲学,一时人文荟萃。但此时的甘肃学院,还是一所文科院校。
发展时期
1946年,
国民政府决议,在原“甘肃学院”基础之上,成立“国立兰州大学”,委任辛树帜先生为校长。辛校长上任之前,先在
东部地区网罗图书、人才,当时带来了著名学者
顾颉刚,自此,兰州大学拥有了全套文理科系,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1949年,兰州解放,之后不久,为了支援西部,开发“两弹一星”,需要在西北建设一个强大的综合性大学,于是大量人才支援西北,一些院系陆续迁来,兰州大学于此时迅速发展,终于成为西北一座学术重镇,为国家的开发建设,立下汗马功劳。虽然在当时,兰州的基础建设依然落后,但是凭着
教授们的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仍然创造出了不少优秀的成果,为今日兰大踏实的学风,夯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变幻的风云,也没有阻挡住大家不懈的努力。这里,必须强调一位伟大杰出的
教育家,江隆基先生。江校长在位期间,正是兰大最困难的时期。饥饿,和运动,先后疾风暴雨般袭来。而这位伟大的校长,带领师生克服困难,保护了不少耿直的学者,保存了兰大的实力,这为兰大在改革开放后的“爆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这位让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们至今念念不忘的校长,却殒命于浩劫初来的千批万斗之中。
兰大纪年
清初,
甘肃省全境隶属于陕西省,后虽陕甘分省,然乡试合闱,设科场于西安,甘肃学子应试不便。清末,时任甘陕总督的
湘军名将
左宗棠有感于此,遂于兰州萃英门设立甘肃贡院举办乡试。其时建筑“
至公堂”,现仍存于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匾额本为左公手书,原件毁于“文革”。
兰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述到1889年之“学吏局”。然而1909年成立之“甘肃法政学堂”开始按照现代大学模式设置系科,故被认为兰州大学建校之始。
1909年,“甘肃法政学堂”成立。
1913年,革命之后,学校改名“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蔡大愚。
1931年2月,时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国各地除广东中山大学外,一律取消“中山”二字。兰州大学遂更名甘肃大学。
1931年5月,更名为“省立甘肃学院”。
1944年3月,改为国立。
1946年,在原基础上成立“国立兰州大学”,由教育部委任
辛树帜筹办,并为校长。上任之前,辛校长先赴全国四处网罗人才、图书、设备,奠定了今日兰州大学系科基础。其所募图书,数量超过当时甘肃图书馆,历史学家
顾颉刚赞誉:“卓然西北巨藏矣”。
1949年,兰州解放。辛树帜校长率兰州大学迎接解放,兰州大学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其后,奉
人民政府教育部令,全国各地学校一律丢掉居首的“国立”、“省立”等字样,国立兰州大学更为兰州大学,沿用至今。
1952年,
院系调整中,兰州大学俄文、英文、
少数民族语言系分出。
1953年,
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并入。被确立为
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1959年,原北大副校长、
党委书记江隆基奉调入主兰州大学,成为校长。江隆基校长对兰州大学的发展,起了深远的作用。江校长治校,关爱师生,保护同事,即使饿着肚子,也以学术研究、教学为重。兰大朴素向学之风,江校长十成八九。
1965年,
南开大学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
1996年首批通过“
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
2001年,进入“
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
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
2002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
2004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重新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8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指出“兰州大学有它独特的优势,要精心办好这所学校!”
2009年,兰大迎来百年校庆。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祝贺兰州大学建校100周年,并寄予厚望;国务委员
刘延东同志莅临百年校庆庆典,并发表重要讲话。
专业设置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现有30个学院,86个本科专业,建立了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139个,物
理学、化学、
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地理学、
历史学6个国家级培养基地,
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
草业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
核科学与技术5个部省级培养基地,
数学、经济学2个校级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
有机化学等14个国家级
特色专业;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3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6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达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44个,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
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
地质学、临床医学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
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
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
生态学、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物理、自然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民族学、
工程力学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
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磁学与磁性材料、干旱与草地生态和西部灾害与环境等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地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有
敦煌学研究所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中子应用技术等),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西部
资源环境、现代农业、核科学与核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1个(
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学科涵盖
理学、
工学、
农学、
文学、
历史学、
经济学、
哲学、
法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医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本科生19213人,
研究生11827人,留学生423人。
著名校友
姓名简介
秦大河 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徒步跨越南极第一人
刘人怀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原暨南大学校长
吴云东 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所长
姚檀栋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地理系毕业
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等职
郑晓静 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兰州大学副校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涂永强 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系毕业
周其林 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系毕业
舒红兵 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生物系毕业
陆浩 原甘肃省委书记,化学系毕业,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学忠 原四川省委书记,中文系毕业,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秦大河 中国气象局原局长
杨利民 原内蒙古党委副书记,中央纪委驻交通部纪检组组长,交通部党组成员
郜风涛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中文系毕业
李淑芬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经济系毕业
王陇德 卫生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兰州医学院(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
邵克文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历史系毕业
刘鸿庥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原贵州省副省长中文系毕业
苏志希 甘肃省人大原副主任物理系毕业
王锐 甘肃天水市长历史系毕业
余斌 原四川省眉山市委书记兰州大学、金属物理专业毕业
吴岩峻 中共三亚市委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李晓西 著名经济学家经济系毕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
祝晏君 历史系毕业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张知彬 生物系毕业,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
苏荣辉 化学系毕业,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
刘向兵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生物系
王志刚 中国著名策划人经济系毕业
许志永 著名知识分子,推动收容制度终结者之一,法律系毕业
侯云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系毕业
薛勇彪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生物系毕业
周定文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地理系毕业
郭振玺 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中心主任兼经济频道总监管理系毕业
王同业 央视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三个制片人之一管理系毕业
效存德 参加“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的兰大学子
孟自芳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所长
吕忠恕 植物学家
王景尊 水文地质学家
办学成果
20世纪80年代,在
全国重点大学参加的物理、
化学专业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州大学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九十年代以来,在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等比赛中,该校学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又获佳绩(特等奖、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基金的100名青年学者中,有6名是该校培养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人中,该校培养的有10人。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该校有2篇论文入选。2001年和2004年,该校分别有一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建昊杯
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和首届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近十几年来,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7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承担了大量国家高级别项目。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从1998年到200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特别是1992、1993年连续2年发表论文数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数名列第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2003年兰州大学国际论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2009年兰州大学跻身首批十所
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之一,这将进一步加强该校与中亚地区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