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机要

军事工作的重要内容

军事机要:军事活动中综合运用密码和密码技术,保护信息安全的各种业务活动的总称。军事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军队指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机要的基本任务是:保障作战指挥顺畅,保证密码和信息安全。军事机要在军队作战、训练、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军事技术、军事装备、军事法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军事机要以密码理论为基础,应用密码、机要装备与技术,通过机要保障、机要指挥、机要科研等实践活动,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军事机要的基本问题反映了军事机要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军事机要的主要内容,军事机要的分类,军事机要的组织实施,军事机要的基本特征和军事机要的地位与作用等。
军事机要的内容极为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作战样式的增多和军队指挥手段的更新,军事机要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军事机要的主要内容包括密码通信、密码管理、密码生产、密码保障、机要训练、机要科研等。
密码通信是由专设机构和人员,运用密码和密码技术,对军事秘密信息进行明密变换。目的是保障军队指挥的安全、快捷、畅通。在密码通信过程中,由发送方对军事秘密信息进行加密,形成密文,经各种通信信道传送到接收方,由接收方解密还原成明文,为军事指挥员实施谋划、决策、指挥提供依据。根据军队指挥关系,密码通信的方式通常有四种:①按级密码通信。按照隶属关系逐级实施指挥的密码通信。目的是保证上级对下级指挥的实时、不间断和下级向上级情况反馈的迅速、准确。是密码通信的主要方式。②越级密码通信。越过直属下级实施指挥的密码通信。目的是缩短指挥信息的中转时间,保证越级指挥的迅速达成。③协同密码通信。无隶属关系的2个或2个以上部队及其军警、军地之间的密码通信。目的是保证友邻部队之间军事行动的密切配合、协调一致。④应急密码通信。应对紧急、突发情况的密码通信。目的是保证紧急情况下部队指挥信息的安全畅通。
密码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密码管理是通过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和组织机构,对密码和密码装备的规划、研制、生产、配备、使用等全过程实施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活动。
密码生产是军事机要的基础环节,由指定的专门机构统一组织密钥和密码装备的生产。
密码保障是为作战指挥、情报侦察、军事通信、预警探测、航空航天、战场环境监测等信息系统和武器平台的信息提供的密码服务保障。内容包括:①参与信息系统规划,掌握应用需求,制定基于密码技术的信息安全保密方案。②配置安全保密设备,构建密码保密系统;培训使用人员,保障军事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③实施密码装备管理和监控,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机要训练是提高机要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基本途径。军事训练的组成部分。司令部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基本形式分为部队训练和院校训练,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等。基本要求是按纲施训、战训一致、安全保密。组织实施机要训练的一般程序是计划、准备、施训、检查指导、考核验收、总结表彰。
机要科研是以密码和密码装备为核心的科学研究及其管理活动。军事机要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内容包括军事机要发展战略、密码基础理论、密码应用技术、机要装备研制,以及军事机要标准规范等。机要科研管理是对军事机要科研的计划、项目、成果、经费、人员等实施的管理活动。主要特点有:①政策性。军事机要科研由军队密码管理机构统一管理。②专控性。军事机要科研和生产任务由军队密码管理机构指定的单位承担。③安全性。军事机要装备须经军队密码管理部门指定的机构进行安全性检测。④保密性。军事机要科研须在符合安全、保密要求的环境中进行,从事机要装备科研、生产、使用的单位和人员,对所接触和掌握的密码技术承担保密义务。
军事机要贯穿于战争活动和军队指挥的全过程,涉及内容广泛,活动方式多样。按军事机要活动的实施环境和时机,可分为平时机要工作、战时机要工作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机要工作;按军事机要活动的实施范围和规模,可分为战略行动机要保障、战役行动机要保障和战术行动机要保障;按军事机要活动的服务、管理和保障对象,可分为陆军机要保障、海军机要保障、空军机要保障、火箭军机要保障、战略支援部队机要保障、联合勤务机要保障等。
军事机要活动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机构设置等问题,由国家或军队统一制定、修改和颁布实施;机要科研和密码生产,由国家或军队指定的科研机构和生产单位专门承担;机要训练由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军队各级司令部组织实施;密码通信、密码管理、密码保障等具体业务活动,通常由军队各级司令部组织实施;上级对下级的军事机要业务活动实施监督、检查和指导。
军事机要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具有区别于其他军事领域的独有特性,包括政治性、保密性、技术性、自主性。
军事机要直接服务于国家、政党或政治集团,涉及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安全。通过破译密码,获取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等情报,是最便捷、最可靠的手段和途径。密码的使用无平时战时之分,密码破译与反破译的较量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某个国家或军队的密码被破译,若在战时很快就会以军事方面的失利或损失而得到验证;而在平时,这种影响将是长期隐性的,很难得到验证,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密码安全不仅取决于密码本身的抗破译强度,而且取决于严密管理和科学使用。密码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军队的安全,世界各国对密码的研制、生产、使用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政策。密码和机要人员应受到严密的保护。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密码理论快速发展,密码使用范围迅速扩大,但统一管理的政策没有变。密码的生产与使用始终置于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世界各国政府和军队系统的密码和密码机都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
保密性是军事机要的第一属性,是军事机要区别于其他军事活动的根本标志。密码由军事信息的安全保密需求而诞生,伴随着军事信息安全保密需求而发展。为军事信息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是军事机要的根本任务。密码的保密作用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①密码保密强度。密码的抗破译强度是密码保密的基础。各国都在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密码理论与密码技术,寻求不可破译的密码。②密码应用的科学机制。任何密码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牢不可破的,必须借助于相应的保密机制。密码理论和密码技术一直被各国视为核心机密,知密范围控制极严。各国对密码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纪律约束都非常严格,并为此制定了特殊的管理制度。密码的正确使用是密码保密的重要措施,许多国家制定了严密的政策法规,规范密码的使用管理,力求科学严谨,减少疏漏,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法律规章,提高密码生产、使用、管理的科学性。
专业技术性强是军事机要的突出特征之一。密码的发展和进步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密码学已被认为是现代信息科学的尖端领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的出现,为军事机要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密码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模拟仿真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军事机要的技术性特征更加突出。
密码保护国家和军队的根本利益,是国家主权在信息领域的根本保证。这一性质决定了密码技术的自主性,即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密码技术,独立自主地构建自己的密码体系,独立自主地研制自己的密码装备。在此基础上吸收或借鉴国际先进理论成果和技术,但绝不能直接使用引进的密码装备。确保军用密码系统、军事信息安全保密系统及其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是军事机要长期的重要任务。
军事机要贯穿于军事活动的全过程,在军事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战争胜负和军事行动的顺利实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军事机要对于保护军事秘密信息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保守军事秘密,隐蔽军事企图和军队行动,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基本前提。使用密码对军事信息进行加密传递,使其对己透明、对敌保密,是保护军事信息安全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对确保军令政令畅通和安全保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信息安全保密,是军队进行信息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首要前提。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战争,均依托于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各类军事信息系统。确保军事信息的安全保密,是军事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军事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②密码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基于密码技术的信息安全保密系统是确保军事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军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战争,始终离不开军事机要的密码保障。密码发展战略和密码管理政策的制定,信息安全保密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密码、密码设备的研制生产、技术保障和管理,密码的供应和更换等密码保障活动,贯穿于军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战争的始终。③军事信息系统、武器平台效能和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信息安全保密系统的科学和管理。军事信息系统所依赖的计算机网络,不可避免地带有设计上的某些缺陷,开放互联又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信息安全问题解决不好,涉密信息就无法上网、无法共享,系统的综合效益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建设科学、完善的信息安全保密系统,既是军事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可靠保障,也是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军事机要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专门业务活动,是国家和政治集团实现其政治意图的重要工具。军事机要既是军事指挥的重要环节,又是国家和政治集团根本利益的保护者。军事领域密码斗争的失利,直接损失的不仅是军事利益,还将影响国家和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军事机要的任何失误都将对国家和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造成威胁。
军事机要随着国家和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科学技术、战争形态和军队指挥手段的演变而发展。密码主要用于军事和政府部门的秘密通信和信息安全保密,密码工作一直被视为极其隐蔽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社会逐步迈向信息化,密码开始走向社会和民间,但军事机要的组织模式及其基本内涵仍属于严格保密的范畴。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及其相互交往,就产生了最原始、最简易的密码,表现为不被第三人所理解的暗号、手势、隐语等,以保护个人的隐私。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猎场、渔场、牧场和猎物,常常发生大规模的械斗乃至战争。在这种械斗和战争中,为了军事指挥的需要,发明了起火、烽烟、暗号等,用以号令己方并对敌方保密甚至迷惑敌方,这是军事机要的萌芽时期。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产生了国家和军队,军事机要开始服务于国家和军队秘密信息的传递。奴隶制国家产生后,奴隶主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扩大自己的领地,频繁发动战争。为便于军事指挥,保护军队秘密不为敌方所知,开始重视隐蔽指挥和秘密通信,密码手段和密码技术随之发展起来。
中国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称作“阴符”的密码通信形式。《六韬》记载:“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六韬·龙韬·阴符第二十四》)“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相知情也。此谓阴书。敌虽圣智,莫之能识”(《六韬·龙韬·阴书第二十五》)。三发而一知,就是把一封信拆成三部分,分三人送达,任何一部分都读不出完整的情报内容,只有对方收齐三部分,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读出全部内容。宋代枢密院直接“掌军国机务……出纳密令”。元承宋制,“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元史》)。曾公亮、丁度所编的《武经总要》介绍了一种称为“字验”的密码通信形式,把军情分为请粮料、请添兵、请移营等40种,按照序列用一首五言律诗的40个字来对应。对方收到诗后,查对密码本就能知道情报的内容。这种“字验”,即使送信人投降叛变,敌人也无法破译。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斯巴达出现原始的密码器,用一条带子缠绕在一根木棍上,沿木棍纵轴方向写好明文,解下来的带子上就只有杂乱无章的密文字母。解密者只需找到相同直径的木棍,再把带子缠上去,沿木棍纵轴方向即可读出有意义的明文。这是最早的换位密码术。公元前1世纪,著名的凯撒密码被用于高卢战争中。把信息中的每一个字母用字母表中该字母后的第3个字母代替,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单字母替代密码。密码事关战争胜负,日益得到国家统治者和军事指挥员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密码编码技术、密码破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公元9世纪,阿拉伯密码学家A.K.金迪在《关于破译加密信息的手稿》中提出解密的频度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计算密文字符出现的频率破译密码:“如果我们知道一条加密信息所使用的语言,那么破译这条加密信息的方法就是找出用同样语言书写的一篇其他文章,大约1页纸长,然后计算其中每个字母的出现频率。我们将频率最高的字母标为1号,频率排第2的标为2号,第3标为3号,依次类推,直到数完样品文章中所有字母。然后我们观察需要破译的密文,同样分类出所有的字母,找出频率最高的字母,并全部用样本文章中最高频率的字母替换。第2高频的字母用样本中2号代替,第3则用3号替换,直到密文中所有字母均已被样本中的字母替换。”1412年,波斯人G.S.卡勒卡尚迪所编书中载有破译简单代替密码的方法。16世纪中期,意大利数学家G.卡尔达诺发明了卡尔达诺漏格板,覆盖在密文上,可从漏格中读出明文,这是较早的一种分置式密码。法国外交官B.de维热纳尔提出著名的维热纳尔方阵密表和维热纳尔密码,这是一种多表加密的替代密码。英国人P.菲利普斯利用频度分析法,成功破解苏格兰女王玛丽策划暗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密码信,这次解密将玛丽送上了断头台。到16世纪末,欧洲一些国家设有专职的破译人员,以破译截获的密信,密码破译技术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随着密码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密码技术越来越复杂,早期由国家统治者和军事指挥员亲自制作和使用密码已越来越不可能,专门从事密码工作的参谋人员开始出现在军队指挥编制序列中。各国从封建社会中后期开始,先后有了专门从事军事密码工作的人员,军事机要成为军队指挥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专业部门,直接对国家和军队高层领导者负责。这一时期密码学的代替和移位方法应用更加广泛,数学方法被引入密码分析和研究中,为后来密码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776年,美国人A.L.阿瑟发明了代码本。之后,美国军队采用了专用的代码本。1844年,S.F.B.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是一种把字母转换成长、短音的方法。与莫尔斯电码一起发明的电报使人们进行迅速的长途通信成为可能。1863年,普鲁士人F.W.卡西斯基所著的《密码和破译技术》一书,首次从关键词的长度着手破解密码。英国人C.B.巴贝奇通过仔细分析编码字母的结构,也破解了维热纳尔密码
1871年,上海大北水线电报公司选用6899个汉字,代以四码数字,成为中国最初的商用明码本,同时也设计了由明码本改编为密本及进行加乱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各种比较复杂的密码。这个时期,密码技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人们先后创造了代替密码(包括单表代替、多表代替、密本等)、易位密码等多种密码技术。1883年,法国籍荷兰人A.克尔克霍夫斯所著《军事密码学》等著作,对密码学的理论和方法做过一些论述和探讨。
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军事机要开始进入近代科学发展的阶段。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无线电发报机。无线电报在军事活动中的广泛使用,为密码通信和第三者的截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促成了密码保密与侦收破译的激烈较量,密码本身也由一种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军事机要发展成为军事活动最重要的指挥保障手段。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成功地破译了清政府的大量密码电报:甲午战争前54份,甲午战争中37份,马关议和期间22份。这些被破译的电报,使日本政府对清政府的内部情况,以及陆军、海军的动向了如指掌,对其实施战争决策、制定军事计划及马关议和期间对李鸿章放手施加压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出现了最初的可以实用的机械式和电动式密码机,首先装备在军队使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军队普遍设立了军事机要部门,海军主要舰艇也编配了机要人员,专门从事密码通信工作,保障军事指挥和军事行动的保密与安全。同时,以语言学家和人文学者为主,专门从事密码破译的机构也在各主要国家的军队中出现,密码斗争日趋尖锐。发生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密码战。大战初期,德军“马德堡”号巡洋舰在海上发生意外,在撤离军舰之前,密码工作人员将密码本抛入大海。英国情报局获知后,立即组织力量打捞并获成功。从此,德国海军的许多密码电报被英国破译,德国海军动向完全被英国所掌握。德国海军每次出航,都受到占优势的英国舰队袭击,特别是在以后的多加邦克、日德兰等海战中,德国损失惨重。1917年,大战进行到关键时刻,英国破译密码的专门机构——“40号房间”利用缴获的德国密码本,破译了德国外长Z.齐默尔曼要求墨西哥向美国宣战的电报,促使美国放弃中立立场、宣布直接参战,从而改变了战争进程。
1918年,德国人A.谢尔比乌斯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非手工编码的密码机——“恩尼格玛”(Enigma,意为“谜”)。在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密与破译的较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大大促进了密码技术与密码理论的发展,德国军方启用了“恩尼格玛”密码机,先后配备了10万多部此类密码机。德国海军使用的代码本用铅皮装订,目的是当舰艇被敌方击沉后,使密码本沉入海底,防止敌人打捞。盟军在破译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的过程中,负责密码破译的团队中增加了数学家和科学家。英国在距伦敦西北约70千米的“布雷契莱庄园”,建立了战时情报破译中心,破译的主要对象是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
1940年3月14日,根据图灵的理论研究成果制造出的“炸弹”密码破译机运抵这里,破译了大量“恩尼格玛”密码电报。同盟国几乎掌握了德国的绝大多数军事秘密,为夺取战争胜利立了大功。1943年3月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科洛萨斯”,并于1943年10月研制成功。1944年1月10日,“科洛萨斯”计算机开始运行,1944年2月正式启用。“布雷契莱庄园”依靠“科洛萨斯”计算机向英国和盟军指挥部发出了48 000份超级机密电报,平均每小时破译德国情报超过11份。由于“科洛萨斯”计算机及时提供准确的情报,德军潜艇战遭到惨败,600余艘舰艇被击沉。此外,“科洛萨斯”计算机也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42年,美国海军破译了日本海军的密码——“紫密”,掌握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发给各舰队指挥官的命令,获悉日本海军对中途岛地区的作战意图和兵力部署,在中途岛彻底击溃了日本海军,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决定性转折。同盟国在保卫英国本土的不列颠战役和其他许多著名的历史性战役中,密码破译的成功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密码技术迅速发展,密码理论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多表代替密码的应用达到了顶点,数学被运用到密码中来,加乱密码体制已经出现。密码在军队大量普及使用,机要机构更加健全。此时的密码主要是一种技术和技巧,其保密强度不仅取决于密码的水平和质量,对密码编制和使用人员的忠诚程度也依赖很大。因此,机要人员的挑选极其严格,管理和要求非常苛刻。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密码技术,千方百计地通过破译、渗透、偷窃、策反等各种手段窃取其他国家的密码机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军事机要进入现代发展阶段。1949年,美国数学家C.E.香农发表了《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论文,应用信息论的观点对保密通信作了全面的阐述,分析了密码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将密码学的研究纳入了科学的轨道。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密码学家W.迪菲和M.E.赫尔曼发表了《密码学的新方向》论文,将密码学和计算机紧密结合,提出了公开密钥密码的新概念,是密码学的一场革命,标志着现代密码学的诞生。1977年,由美国国家标准局颁布的“数据加密标准”(DES),是密码学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978年,美国的R.L.里维斯特、A.沙米尔和L.阿德勒曼等提出了第一个公钥密码体制——RSA体制,是一种建立在大整数因子分解基础上的算法。DES和RSA两个密码算法成为现代密码学的经典。俄军在陆军、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司令部均设有“机要保密处”,美军在1949年成立武装部队安全局,统一管理三军通信保密工作。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军事信息安全问题日渐凸显,密码技术成为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军事机要的职能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上的军事机要,主要是利用密码技术保护信息的通信安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成为军事指挥和军事活动的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最初的信息保密,发展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进而发展成为攻击、防范、检测、控制、管理、评估等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
现代密码学已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边缘学科,它与语言学、数学、电子学、声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等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密码的作用,由单一的信息加密,扩展到信息加密、身份鉴别、完整性验证、数字签名等。密码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系统的一切领域。信息战已经成为重要的作战样式,密码是保障信息安全并使之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手段。军事机要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随着密码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密码保护的需求日益旺盛,密码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密码科研也从专门机构走向社会和民间。在军事领域,军队指挥信息系统需要以密码技术为核心构筑安全防护体系,航空、航天、卫星、舰艇、飞机、坦克、装甲车、数据链及各种武器平台、通信系统,都离不开密码的支撑。密码的科学配置与管理,已经成为事关国家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密码工作,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发展密码技术,强化和规范密码管理,提高密码通信保障能力和密码保密水平,以维护本国的根本利益。尽管各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不同,密码管理体制也不尽相同,但都强调对密码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并由密码管理机构组织实施。各国政府和军队使用的密码,与商用和民用密码采取严格的分割措施,以保护核心密码的安全。不少国家的政府将密码设备和密码产品列为军火,受到武器出口管制条例的限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历来重视军事机要工作。建党初期,为了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保障党的安全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在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设立了秘书处,专门负责文书、机要和档案的管理,应用密写技术、密传技术和密藏技术保守秘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设立了机要科,边区苏维埃政府设立了机要文书股。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设立了机要工作的专门机构,并明确规定:机要文件由承办机要人员办理,其原稿及来文由承办机要人员保存或归档,涉密电报必须使用密码加密保护。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战争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了大批机要干部,在所有新组建的部队中设置了机要机构,编配了机要干部,沟通了密码通信联络,军事机要进一步成熟起来。密码理论发展迅速,法规制度逐步完善,机要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保障手段越来越多,成为各级军事指挥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机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军事机要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各国将更加重视军事机要。
随着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竞相开展新型密码技术的研究,争夺密码发展的制高点。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争夺和保持密码领域的技术优势,使之在残酷激烈的密码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夺取信息化战争的胜利,是各国军事机要十分紧迫且生死攸关的重大课题。各敌对国家之间、各利益集团之间在密码领域的斗争和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新军事革命对军事机要提出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发展需求,军事机要的内涵不断扩展,地位和作用更显突出。军事机要在继续提供秘密通信保障、信息加密、身份鉴别、数字签名、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安全保密综合服务的基础上,对军事信息安全将提供更多更新的安全保密服务。
世界许多国家和军队都设立了密码研究机构,利用高速电子计算机和其他先进设备进行密码研究,加速了密码理论和密码技术的发展。生物密码、混沌密码、量子密码、可信计算等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并逐步进入实用化。密码及其产品的模块化、芯片化、标准化、系列化趋势明显,军事机要的技术领域不断拓宽、技术含量不断增大。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