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Chinese Calendar),是中国现行的传统历法,属于阴阳合历,也就是阴历和阳历的合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融合阴历与阳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因使用“夏正”,古时称为夏历。
基本含义
历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界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结晶,它形成了一套推算年、月、日时间系统的基本法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科学水准的标志之一。如果以月亮运行为根据,以朔望月为单位,这叫“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是以月亮的圆缺来分月的,每月一日是新月,十五日是圆月,一次圆缺约二十九天半,十二个朔望月累计相加,就是一个阴历年,共有三百五十四天。如果以太阳运行为根据,以太阳年为单位,这叫“太阳历”,简称“阳历”。现代通行的公历就是阳历。在阳历中,平年三百六十五天,闰年三百六十六天。一个阳历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一日+不一定是新月,十五日也不一定是圆月,这是阴历和阳历之间的最大区别。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的俗称,也称“阴历”。因其始于夏朝,故又称“夏历”。中国传统的农历,既非阴历,也非阳历,而是阴阳合历,即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变化,以太阳年为一年(阳历),以朔望月为一月(阴历),而阴历和阳历一年之间相差的日数,以若干年添加一个闰月的方式来弥补。农历是在长期发展的农业社会中形成的,处处扣紧农业生产,特别是“二十四节气”对农事活动有明显的指导意义,一直在农村广泛使用。
发展历程
从上古的干支纪元到
清朝末期启用
西历(格里历),历史多次修订历法,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
干支历(
摄提)、
夏历、商历(
殷历)、
周历、西汉
太初历、
三统历和隋朝的
皇极历、唐朝
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
诞生背景
最原始的历法是所谓“自然历法”,其特点是“但候草木以记时岁”,时间全凭人们的直观感觉来掌握,没有严格的推算方法。“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看太阳而分昼夜。月的划分主要靠物候,如虫鸣鸟语、花开花落、禽兽出没、草木枯荣等。年界一般以谷物收成的时节为准,春花秋实为一周期,故《说文》有“年,熟谷也”之说。古人以十月为岁首,大概与此有关,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节在九十月间也是这个缘故。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人们由以观测物候确定农时的阶段,向观测天象以定农时的观象授时阶段过渡,当进入观象授时阶段,人们就开始有目的地观察星象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尚书·尧典》描述:远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长蛇座α)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太阳最高和初昏时大火(天蝎座α)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夏,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宝瓶座β)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以太阳最低和初昏时昴(mǎo)星(金牛座η)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冬。
物候授时与观象授时都属于被动授时,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因为五行随时间变化,古人把握五行的动态规律要靠观察天上的星象来定时,故《史记·历书》说:“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后来,在颛顼帝时期,华夏产生了最早的具有科学性的历法——颛顼历。帝尧时代对天文的观测,规模比颛顼时更大。他派出四位大臣主持天文历法,这四位大臣分别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属于羲、和两个家族。四人分居于东、南、西、北四地,这样使天文观测点增多了,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他们的任务是通过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时间及对应的星象,进一步完善颛顼大帝的历法。
农历形成
等到月球绕地球的周期稳定以后,夏朝的中央政府根据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了一个新的历法,用来指导人类进行耕种(农业工作),为了和以前的历法区分开来,将其命名为太阴历。夏历是一种以月亮绕地球的旋转周期为依据进行计算的历法,每隔两三年设置一个闰月,从夏朝末年正式开始使用。闰月的设置已经从太阴历开始向阴阳合历转化。可以说是阴阳合历的雏形。
殷商历法是中国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历法,从甲骨卜辞上可以看出,它以六十干支来记日。也就是用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甲子、乙丑等名称,用来记录日子;又根据月亮的圆缺周期记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有闰月便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有“南日至”即冬至的认识。殷历已具备了阴阳合历的特点,这一特点作为一种传统,在后世历法的制定中沿用了数千年之久。
西周,人们对月亮圆缺规律又有了进一步认识,在这一时期,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了很多月相的记载,如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等。《小雅·十月之交》里有诗句“十月之交,朔月辛卯”,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朔”的记录。朔就是农历的初一、这一天月亮正好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以暗面朝向地球,故而人们看不到月亮。
进一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天文历法飞跃发展时期,在天象观测方面和制定历法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水利事业的兴起,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在天文历法上,创立了二十八宿的体系,发明了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测定了一年四季的节气。这一时期,推定一个回归年为365.25日,一个朔望月为29.53085日,这样置闰正好十九年七闰。因为回归年的尾数为四分之一日,所以称为四分历。四分历是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历法,是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之一。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法的确立时期,各国使用的历法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史称“古六历”。“古六历”都是四分历,只是规定的岁首即每年开始的月历有所不同。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季节的变化,古人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起初大约只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到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形成完备了二十四节气。
这一时期,由于各国都用本国国君在位年数纪年,不利于相互交往,于是便创立了岁星纪年法。因为岁星(即木星)的恒星周期约为十二年,人们便沿着赤道把周天划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星次,分别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沉、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以每年岁星在某一“次”的天文现象来纪年,比如说“岁在鹑火”,这样就可以得到统一的纪年。以后,又创造出了摄提格等十二个太岁年名,并用十二辰名来代替十二太岁年,其次序为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秦始皇自命“方今水德之始”,依据水德更改正朔及各项制度,为秦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寻求理论根据。依据阴阳五行之说,水属阴,方位为北方,时节为冬季。于是秦始皇下令:改年始,定颛顼历,统一各地混乱的历法为颛顼历,以处于冬季的十月为一年之始,以建亥之月为正月,“朝贺皆自十月朔”。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鲁人公孙臣上书说,汉代秦,应该改变正朔、服色制度,丞相张苍坚持汉朝也是“水德”,不宜改变秦朝制度,所以没有采用公孙臣的建议。汉初以后,人们对于天象观测和天文知识,确实有些进步,这为修改历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武帝元封七年十一月初一恰好是甲子日,又恰交冬至节气,是一个难逢的机会。这年五月,汉武帝命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人“议造汉历”,并征募民间天文学家20余人参加。他们或作仪器进行实测,或进行推考计算,对所提出的18种改历方案,进行了一番辩论、比较和实测检验,最后选定了邓平、落下闳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以后每年都从孟春正月开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终。这种历法叫作太初历,它是中国最早根据一定规制而颁行的历法。
西汉末年刘歆据《太初历》改编而成《三统历》。三统历的历日制度基本法数全依太初历,增加了日躔、五星、交会、土王、中星等内容。将古历扩展充实成包含历日、日月五星运动交会时刻等完整的天体历。
太初历行用百多年后,出现了“朔先于历,朔或在晦,月或朔见”,日食多发生在晦日或晦前1日的情况。章帝于元和二年二月甲寅下诏改行编诉、李梵校订增修的四分术。是为东汉四分历。一直行用到东汉亡,三国蜀汉仍用之,迄后主炎兴元年蜀汉亡,共行用了179年。它较三统历又有发展。是中国详细记载、完整留存的第二部历法。
三国时魏国的杨伟在乾象历基础上编成了景初历,于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正式启用,共使用28年。西晋改名为泰始历,刘宋改名为永初历,北魏也用它,共使用了255年。它的主要优点在日月食的预推方面,在推算食分多少、日食亏时方位角等计算方面是特创。
二次大改革
南朝刘宋政府采用的历本是何承天在公元443年编订的《元嘉历》。《元嘉历》比以前的历法有不少改进,可以说是南北朝时期第一部好历法。但是经过祖冲之长期实测和深入研究,发现《元嘉历》也存在许多缺点。于是他就以这个较好的历本作为基础,并参考了历代的历本,编成了一部《大明历》。这是他长期从事天文观测研究的成果。
《大明历》把旧历中采用19年7闰改为391年144闰的新闰周的历法,使之更符合天象的实际,在中国首次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为“交点月”的日数为27.21223日与近代测得交点月的日数为27.21222日极为近似。祖冲之根据东晋虞喜发现的“岁差原理”,测定冬至日在斗十五度,计算得出岁差约45年11月差一度,(大明历)规定一回归年长度发365.24281481日,与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50秒,朔测的日数为29.0530591,均非常精确。它的“岁差“原理,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二次大改革。
隋朝享国虽仅38年,但隋朝对天文历法研究非常重视,且有所进展。隋朝建立之初,沿用的是上古北周末年所制的《丙寅元历》,于是命道士张宾与官员一起议造新历。公元584年(隋开皇四年),新历《开皇历》制成后,文帝下诏颁行。公元597年(隋开皇十七年),渤海人张胄玄又参定新历,虽然遭到刘宜等的驳难,但在文帝的支持下施行,仍命名《开皇历》。公元608年(隋大业四年),太史奏说用开皇历推算日食无效,又对历法进行了修改,改名为《大业历》,沿用至隋朝亡,再未修定。除几次修定历法外,隋朝籍隶名儒刘焯在历法方面也有卓越的建树。刘焯博学通儒,对张宾《开皇历》的疏误、张胄玄修定的新历都不满意,便拟《七曜新术》,但因为有司的偏袒遭到了排斥。公元600年(隋开皇二十年),杨广做了太子,刘焯增修的历法《皇极历》颇受赏识,虽未获施行,但颇有成就。后来,他又辨析历家同异,撰成《稽极》《历书》二书。
三次大改革
戊寅元历是历史上第一次颁行全国的采用定朔的历法,由傅仁均、崔善制订,武德二年(619年)至麟德二年(665年)施行。它的主要特点是废除以前历法中所采用的平朔而采取定朔,是中国历法史上第三次重大改革。后来。唐天文学家李淳风以皇极历为基础,采用定朔,开始采用进朔的方法避开晦日早晨出现月亮的现象,编制了麟德历。
开元十五年(727年),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在大规模天文观测基础上编制完成《大衍历》底稿。《大衍历》共有历术七篇、略例三篇、历议九篇,历术包括平朔、平望、平气、七十二侯、太阳和月亮的每,月位置和运动、每天见到的星象和昼夜时刻、日食和月食及五大行星的位置。这种编排方式成了后代历法家的典范。《大衍历》用定气来计算太阳的视运动,推算交食,僧一行还在《大衍历》中提出了“食差”的概念,并对不同地方、不同季节分别创立了被称为“九服食差”的计算公式,这实际上是对周日视差影响交差的一种修正,使对日月食的预报更加准确。另外,《大衍历》还提出了计算九服食差和九服晷漏等方法,从而把传统的只适用于某一特定地点的历法推广到全国性范围。
北宋1064年,周琮编制了《明天历》。周琮及其助手利用他们新设计的莲花漏和浑仪对周天星官进行重新测量,大大提高了天体位置的观测精度,并编制成周琮星表,把一批很好的数据应用到明天历中,如冬至时刻、回归年长度及木、火、水三星的会合周期等值都成为历代最佳值之一。他还将传统历法中的一系列天文表格算法公式化,是中国古代公式化程度最高的历法。
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杨忠辅编制了《统天历》。其所确定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和现行公历的平均历年一样,但现行公历比统天历晚颁行近四百年。还对传统的上元积年法进行初步改革,试图以实测历元法代替,为此他在杭州进行了多年的实测工作。《统天历》提出回归年长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古大今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
后来,宋代科学家沈括制订《奉元历》和《十二气历》。《奉元历》是依靠卫朴编制的,行用了18年,尽管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但他提倡的根据实测修历的主张启迪了郭守敬。《十二气历》是沈括用节气定月而不管月亮阴缺的历法,以立春做为孟春的第一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直至清代还有人攻击它不合经义,但沈括坚信“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后来其阳历法的基本主张已被世界接受,英国的萧伯纳历和它有相同的原理,但却晚了800多年。“岁岁齐尽,永无闰月”,这样可做到每一年的日历安排大体相同,具有简单易记的特点。
四次大改革
元初,承用金之《大明历》。《大明历》自金世宗大定十一年(1171年)由赵知微重修之后再未修订,造成历法记载与实际天象不符的弊病,对社会生活及农业生产极为不利。元初多有改历之举,例如:中书令耶律楚材订《西征庚午元历》,但未被颁用;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西域札马鲁丁撰进《万年历》,世祖稍颁行之。但元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历法是《授时历》。
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郭守敬、许衡和王恂等人编成了《授时历》,该历法在当时的世界历法中是最精确的。次年,忽必烈颁发了诏令,让《授时历》通行全国。忽必烈诏令编修《授时历》,是他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郭守敬等人综合了自汉代以来的历法成果,并利用高表、简仪等仪器的测量结果来论证,甚至用日晷进行了27个地方的测算,确定了冬至日的准确时间。《授时历》是中国历法史第四次重大改革。
明代把《授时历》改为大统历,只是把北京所见日出改为南京所见的时刻,以洪武十七年(1384年)为历元,省去了回归年消长之法等,其他都无改变,因此可以说授时历前后实行364年,是中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清顺治二年(1645年),颁行《时宪历》:明末徐光启经四十多年的实测,引用西洋法数编成了《崇祯历书》,未及颁行明朝灭亡。清初,传教士汤若望把它加以删改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呈进清廷,清政府决定采用,并命名为《时宪历》。它正式采用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标准的定气。近代所采用的农历就是时宪历。太平天国时期,结合中西历法特点,制定并颁布新的历法《天历》。
近现代改革
1912年的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孙大总统为了表达他与封建“鞑虏王朝”以及帝制体系彻底决裂的决心,宣布新的“中华民国”废除旧历而采用阳历,并用民国纪年。中华民国虽然改用国际上流行的“太阳历”,称为“新历”,但在民间依然使用“夏历”来指导农事活动。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但是也并没有废除农历。现行历法于1970年以后改称“夏历”为“农历”。由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们制定。2017年5月,为了保证农历编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有效维护农历作为国家历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发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
计时系统
在农历中,一年之始叫“岁首”,岁首之月叫“正月”,古代的历法有多种,其差别主要就在岁首的月建不同。古人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来代表月份,每月以十二地支中的哪一个符号来代表,就叫“月建”。二十四节气是世界上独有的计时方法,也是设定农历年和农历月的基础。
农历年
1、基于干支系统的农历年表示
干支系统自古以来就被用作主要的计时方法。干支系统包括十个有序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有序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六十个干支组合表示了一个60个农历年的周期。例如,A.D.1902、A.D.1962、A.D.2022等被称为壬寅农历年,是壬寅农历年类的实例。从公元1903年到公元1961年是一个完整的周期,从公元1963到公元2022年也是一个完整的周期。由于六十个干支组合的循环性,每个组合实际上表示一类农历年。
2、基于生肖系统的农历年表示
十二生肖系统是十二生肖的有序集,用来表示十二个农历年的周期。例如,公元1998年、公元2010年和公元2022年均被称为虎年,是虎年类的实例,它们均对应第三个地支寅。
3、基于皇帝封号和年号的农历年表示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基本上均采用封号或年号来表示农历年。一个朝代中的每个皇帝均以其在位的第一年开始计算农历年,作为使用皇帝封号或年号的第一年。例如,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是康熙,其在位时间从公元1661年至公元1722年,所以公元1662年被称为清朝康熙元年。
在农历中,有闰月的年份才叫作闰年。通常一年是十二个月(354天或者355天),在闰年的时候则会有十三个月,但在农历里它不叫十三个月,叫闰月,闰月的排放规则是二月到十月。比如说四月过后的闰月,就称之为闰四月。农历的闰年有一个规律,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就是大概两年多就会出现一个闰月,而这个闰月具体放到哪个月,它实际上是按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的。比如说某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它就会把这个月往下去闰一个月。“十九年七闰法”:在19个农历年中,设12个平年、7个闰年,合得235个朔望月,共计6939.6910日,而19个回归年是6939.6018日,两者相差极少。因此,“十九年七闰法”,一直为中国制定农历的基本原则。农历一年长度长者达385天,短者只有353天,误差较大。农历的2017年闰六月,一个农历年有384天。
岁首是以哪一个月为一年之首。岁首之月称“正月”。如果把冬至所在的月称为“子月”,次为丑月,寅、卯、辰等。《春秋》所记鲁国历日,在文公、宣公以前,冬至大都在十二月,可知那时的历法,是以“丑月”为正月。宣公以后,冬至大都在正月,可知这时是以“子月”为正月。与此同时,晋国地区所用的历法则以“寅月”为正月,所以《左传》记晋国的史事日期,较《春秋》所载史事的日期大致要差两个月。可见春秋战国时的岁首是不统一的。
战国中期,秦国又出现了一种以十月(建亥之月)为岁首的颛顼历。可见岁首与建正在先秦时期并不完全一致。所以,汉武帝元封七年,改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实即行用夏历,岁首与建正又趋一致。此后大约两千年间,除王莽、三国魏明帝曹睿时曾一度用建丑之月为岁首,和唐武后、肃宗曾一度用建子之月为岁首之外,历代王朝用的都是夏历-建寅之月为岁首。
回归年古代也称岁实,是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分至点中任意一点的时间。恒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以恒星为参考背景的地球公转周期。天球赤道和天球黄道的长期运动,导致春分点(天球赤道和天球黄道的一个交点)进动,称为岁差。由于天球赤道的长期运动而引起的岁差称为赤道岁差(也称日月岁差);由于天球黄道的长期运动而产生的岁差称为黄道岁差(也称行星岁差)。”通俗来讲,岁差即恒星年与回归年之差。恒星年保持不变,而冬至点决定回归年的长度,因此冬至点的测定直接影响到岁差值的准确与否。
农历月
农历月的组合表示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农历年组合表示中的其中一种方法所表示的农历年。第二部分则是由两种农历月表示中的一种方法所表示的农历月。例如,清宣宗三年四月,对应的公历月是1823年5月,包含皇帝的帝号,即宣宗;农历年的序数,即第三年;农历月的序数,即第四个农历月。
一月:正月、端月、嘉月、陬月、孟陬、献岁、华岁、芳岁、发岁、早春、孟春、孟阳;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令月、花月、酣春、仲阳、竹秋;
三月:桃月、蚕月、桐月、暮春、晚春、季春、莺时、桃浪、樱笋时;
四月:麦月、余月、梅月、仲月、槐月、槐夏、初夏、孟夏、朱明、纯阳、正阳、清和月;
五月:蒲月、恶月、皋月、榴月、小邢、天中、仲夏、郁蒸、鸣蜩;
六月:伏月、荷月、季月、署月、季夏、精阳、徂署、且月;
七月:霜月、相月、巧月、孟秋、凉月、瓜月、兰秋、首秋、瓜时;
八月:中秋、壮月、桂月、仲秋、桂秋、仲商、竹小春;
九月:玄月、菊月、季秋、三秋、凉秋、穷秋、朽月、暮商;
十月:阳月、良月、初冬、开冬、小阳春、小春月、正阴月;
十一月:葭月、辜月、仲冬、一之日;
十二月:腊月、涂月、除月、冰月、季冬、暮冬、残冬、嘉平月、星回节、二之日。
这些别称,有的以植物为象征,有时按季节列次序,有的取美好的传说,有的因行政而命名,还有的则取日月交替或阴阳变更。
1、植物取名
二月杏花开,三月桃花红,四月槐花挂满枝,五月榴花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放,八月桂花遍地香,九月菊花傲秋霜。所以,二月题杏,三月称桃,四月名槐;五月冠榴,六月以荷为象征,八月定桂作标志,九月选菊当代表。此外,五月里蒲草萋萋,遂称蒲月,十一月葭草开始萌生,别名葭月。以上这些就是以植物而取名。
2、季节排列
一年有四季,每季分三月,各按次排列。古时以孟、仲、季来作兄弟姐妹的排行,孟为大,仲为季,季为三。转而作每季月份的次序,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三个月皆有孟、仲、季的别称。
3、按传说取名
七月,别称“巧月”,这里包含着一个传说。就是牛郎织女每年七夕在鹊桥上相会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心目中,织女之智巧的象征。所以,每当七七之夜,人间的妇女们就抱着善良、忠诚的意愿,焚香除天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这就是俗称的“乞巧”。于是七月也就由此称为“巧月”。
4、行政命名
一月别名“端月”和十二月别名“嘉平”,则是由秦始皇的行政命令而更改的。一月,原别称正月,意即一年之始,新春为正。但由于秦始皇名赢政,正、政同音,犯了他的忌讳,便改为“端月”,取一年端始之意。十二月,原则称腊月。腊即腊祭,古人每逢一年终了,要猎禽兽来祭祀祖先,故称腊月。后又为秦始皇所改。《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月日嘉平。
5、日月交替或阴阳变更
月份的别称还有以日月交替、阴阳变更来命取的,这在《雅尔·释天》中有记载,清代经学家郝懿行专门为此作了解述。一月,别称陬月,陬,就是陬訾,是天上的两个星星,在东边方向;正月里日月相会于陬皆,因此而名陬。二月,别称如月,如,即随从之义,二月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所以称“如”。三月,别称期月,光明、显著之意,三月阳气盛,万物炳然。四月,别称余月,余,即舒展之意;四月,万物舒展,皆生枝叶。五月,别称皋月,皋,即高低之高,向上之意,五月阴气生,自下而上,使作物结实,垂于苗顶,故别称皋月。六月,阴气渐盛,遂导引而上。八月,别称壮月,壮者,大也,八月阴气大盛,由是名之。
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农历每月的长度以朔望月为准,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小月相互弥补,使每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为了使每个月中任何一日都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今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农历为了要固定“朔”的日子作为每月的第一天——初一日,这样,就有可能出现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至于那一个月应当大月,那一个月应当小月,都须经过严密的计算朔的时刻后才能决定。所谓“朔”,根据天文学上的计算,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个时刻。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本身并不发光,它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月球与太阳、地球相对位置不同(正对、侧对、背对等),所以月亮受光的情况也不断变化,从地球上看,月亮便会呈现出各种不同形状。在农历的每月初一,月相显示为“新月”或“朔”,在地球上是不可见的。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时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蛾眉,此时月相叫“蛾眉月”。初八左右,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度角,这时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此时的月相叫“上弦月”。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可以看到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此时的月相叫“上凸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叫“望月”或“满月”。望月之后,月亮继续东移,明亮部分一天比一天少,又形成“下凸月”。之后月亮又成了半圆,叫作“下弦月”。当月亮再回到蛾眉月的位置,下半月的蛾眉月被称为“残月”。
置闰在历法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历法依据太阳、月亮和地球的运行形成了年、月、日三个主要要素,然而这三个要素之间却不是一个简单的整数关系,都会多出一个余数来,置闰就是为解决这个余数问题的。闰的字面意思就是余,《汉书音义》:“以岁之余为闰,故曰闰余。”《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安排好一年中多出来的余数,以符合天体运行的规律,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就是置闰。
十九年七闰这个置闰周期古人称为闰周。其中,十九年称为章岁,置闰的七年称为章闰,加上七个闰月的总共二百三十五个月称为章月。《周髀算经》卷下:“十九岁为一章。”古人经过观察发现,在十九次冬至,也就是太阳周天十九次,月球周天二百三十五次后,日月又在原地相会了,因而称十九年为一个章岁。章的意思是一个段落。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中国农历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排列如下: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跟在几个月后面就叫闰几月。例如199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是中气谷雨,再隔一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小满,当中这个月中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在三月之后,所以叫闺三月。
在1645年以前,农历使用平气注历,各月之后出现闰月的概率相等。之后使用定气注历,各月出现闰月的概率变为不相等。以下是1645年至2644年一千年间各
闰月的统计。
由上可见,
夏半年闰月多,
冬半年闰月少,原因就是地球远日点出现在7月初(
夏至到
小暑之间),近日点出现在1月初(
冬至到
小寒之间),所以夏季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出现无中气月的概率就要大一些。但由于近日点和远日点是不停移动的,因此在假定未来置闰规则不变的前提下,远期的农历各闰月出现频率会不同。
另有计算表明,2262年将会再次出现
闰正月,3358年将会再次出现闰腊月(闰腊月初一日对应公元3359年1月21日,这个历月只有“立春”节气)。以下是2000~7999年共六千年间各闰月数量的统计。
农历日
对于农历日,常用的四种表示方法包括序数法、干支系统、月相法和中国传统节日。基于干支系统的农历日表示方法采用六十种干支组合来表示农历日。这种计日方法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的计日方法。在每个农历月,月亮有若干特殊的阶段,用来表示农历日。这些阶段包括朔(即新月)、望(即满月)和晦(农历月的最后一天)。数序纪日法按照在其所属农历月中的顺序表示,用汉字纪为初一、初二至初十,第11日到第20日依次纪为十一、十二到二十,第21日到第29日依次纪为二十一,二十二到二十九,或者简纪为廿一、廿二到廿九,第30日纪为三十。至于“大年三十”只是民间的一种俗称,而不是正式的称呼。因为农历大月是三十天,则除夕正是十二月三十日,所以用那个俗称可以毫无歧义的表明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但是当农历某年十二月正好是小月时,则十二月廿九日就是除夕日,大年三十就会“缺席”。俗称中依旧可作“大年三十”这都是没有什么大碍的。但是呼吁使用除夕、除日、岁除这类称呼,因为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误区。
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每段约两小时,称为“时辰”或“时分”,从夜半开始,依次为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食、日入、黄昏、人定。划分时段的依据,最初主要是凭感观,白昼看天色,夜晚则观星斗、看月亮、听鸡鸣,后来发明了“漏刻”,测算时刻始有定准。“夜半”是日之始,此时“月牙正偏西”,正是当地子午线与地球自转轴平行的时刻,与“日中”恰好在一个子午面上,按更点则是“夜半三更”,也就是现代所说的“零点”。
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辰;以夜半(三更)二十三点至次日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鸡鸣、四更)为丑时,三至五点(平旦、五更)为寅时,五至七点(日出)为卯时,七至九点(食时)为辰时,九至十一点(隅中)为巳时,十一至十三点(日中)为午时,十三至十五点(日昳)为未时,十五至十七点(晡食)为申时,十七至十九点(日入)为酉时,十九至二十一点(黄昏)为戌时,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人定)为亥时。后来又将每个时辰分为“时初”和“时正”两段,这便与现代的24小时完全吻合了。
十二时辰制是依据太阳的方位或出没状况来判断的,在阴天或者雨天就让人难以判断时间。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漏刻,用来记载时间。漏刻的使用方法大致是:将一昼夜分为100刻,夏至白天60刻,夜晚40刻;冬至白天40刻,夜晚60刻;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当白天开始时,将漏壶装满了水,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根带有刻度的箭。随着壶水的下漏,浮箭便逐渐下沉,从壶口读出各个时刻箭上的刻数以报时。到了清代初期,清政府正式规定一日为96刻钟,一个时辰分为八刻,一刻为15分钟。至此,沿用千余年的百刻制“寿终正寝”,“一刻”钟终于由14分24秒成了现代的15分钟。
生肖的使用则开始于汉朝初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人们用12种动物来代表12个地支。如鼠代表“子”,牛代表“丑”,虎代表“寅”,依次是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生肖与时辰对照表如下:
节候
1、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能准确反映自然节律变化,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落下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两个。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
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现行确立二十四节气依据“
太阳周年视运动”,也就是太阳黄经度数。两种确立方法虽然不同,但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一致。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令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这个月的上半月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3、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4、节气表(按公元年月日计算)
七十二候是一个历法术语,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对中国的农事活动有一定的作用。在传统历法中,5天算作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3候。为了与二十四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在这72候中,每一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候应”。这些“候应”大致可分为两大类:非生物类和生物类,非生物类“候应”如“水始涸”、“地始冻”、“虹始见”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獭祭鱼”、“桃始华”、“萍始生”、“鹰化为鸠”等。
早在战国时期,最初形成的八个节气在《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就有记载了,当中就有“蛰虫始振”、“始雨水”、“小暑至”、“东风解并举”、“鱼上冰”、“桃始华”、“凉风至”、“寒蝉鸣”、“候雁归”等物候现象。之后,汉代《逸周书·时训解》一书中对七十二候有了更为详尽的注解。这些物候现象到北魏为历书记载。元代《王祯农书》把它们与二十四节气合为时令,依据气象影响的物候规律,作出了全年农业操作规划。但七十二候候应中也包括一些古代因观察错误,因而并不科学的候应,如腐草化为荧、雉入大水为蜃等。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寒暑差异较大,同一候应出现的时节可相差很远。随着易代更都,七十二候的候应曾几经修改。
基本特征
优点
缺点
相关文化
农历节日
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中国历史大辞典》将十二生肖定义为十二种用作纪年标志的动物,与纪年的十二地支相配属,多用以记录人的生年。十二生肖从纪年方法逐步融入相生相克的民俗观念,表现在婚姻缔结、太岁信仰以及年运、生育等方面。十二生肖包含社会等级秩序和事物间联系的辩证关系,是民间文化观念的形象化表现方式。如农谚“羊马年好种田,就怕鸡狗那两年”;择偶以男女双方属相的相生相克关系判断是否般配,形成虎蛇不配、鸡狗不配等忌讳。汉族还信仰太岁,在庙会上向属于自己生肖的值年太岁祈祷好运。还把自己生肖的每次重复看作本命年,以为本命年有灾,需要系红腰带、拴红线绳等祛灾。十二生肖与地支对应如下:
历画
历画是中国民间年画中的一种主要体裁,是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的一个年画品种。它的印数最多,流行面较广。历画以农历的岁时月令,二十四节气为基核,辅以图画(芒神、灶君等传统形象)、诗文,构成一幅幅图画式的“历书”,提供了农事生产播种、耕耘和收获所需的气候变化资料,也是世俗生活各项活动的时间依据。由于农历二十四节气每年均有变动,而非固定的日期,所以“历画”必须一年一换,需求量大,是年画作坊的重要产品。每户农家均备其一,以记风雪阴嘴、应时节物、农事安排。现存最早的“历画”是明弘治元三年(1488)刻制的“九九消寒图”。“历画”尺寸如“三裁”,或更小一些,但各地作坊不一。此外还有《消寒图》、《春年图》、《三年早知道》等。
农谚俗语
农事谚语是口头文学中形体最短小的一种韵文作品,它具有较强的哲理性与科学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各种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在语言艺术中的高度概括。农事谚语和其它谚语一样具有语言精炼、形象生动、音韵和谐、通俗易懂、耐人寻味等特点;它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入耳,便于记忆与流传,它准确地道出了农业劳作中十分复杂的生产规律。关于农历的农事谚语如下:
立春暖,是丰年。雨水节,接果树。
惊蛰如果不耱地,好似蒸馍跑了气。
清明前后种棉花,秋后能收一百八。
谷子种在谷雨头,走走站站不发愁。
立夏要是种胡麻,要防四月黑霜杀。
小满要是种胡麻,一定七股八柯杈。
芒种要是忘插秧,八月十五喝汤汤。
夏至锄地有三好,杀虫死草土变好。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四伏种荞麦。
糜子立秋不出头,不如割了去喂牛。
处暑离社三十三,荞麦压坏铁扁担。
七月白露八月种,八月白露不敢等。
秋分不把地来耱,不如在家闲着坐。
寒露要是不挖葱,必定落个心里空。
霜降节气见了霜,谷子糜子烂满仓。
小雪大雪雪满天,来年必定是丰年。
冬至节气雪茫茫,来年粮食堆满仓。
一九把地整一遍,每亩能打两三担。
三九不冷夏不收,中伏不热秋不收。
农谚歌
应用
农历作为特殊的阴阳历,既能反映季节、农时和物候特征,又能体现月相变化和潮汐大小等自然现象,这使得它在日常生活、农业生产、渔业生产、防汛抗洪、航海实践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农业领域
农历文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话语系统,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表,而是包含着天文、地理、宗教、习俗、生产、生活等许多方面。在古代,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具有强制性指导意义,而每一次生产行为都包含祭祀、禁忌、庆祝、劝勉以及实际生产行为等许多程序和仪式,每一道程序又都包含着它的起源,沿革、传统等文化增殖。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笔丰厚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对应农事活动如下:
生活领域
“黄道吉日”一直在被使用,这是因农历而产生的一个词汇。
古人以“干生支日”为“宝日”一上吉,如“庚子日”(金生水);“支生干日”为“义日”一一次吉,如“辛丑日”(土生金);“干克支日”为“制日”一一小凶,如“乙丑日”(木克土);“支克千日”为“伐日”一大凶,如“甲申日”(金克木);“干支同类”为“和日”一次吉,如“戊辰日”(土与土)。
关于日子的吉与凶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诸如山崩、海啸、地震、飓风、冰雹以及频发交通事故等日子均可称为“大凶”;而天气晴朗、风调雨顺之日可称为“大吉”。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在有敌对行动时,如一方为“吉”,则另一方定为“凶”。农事、家事择吉如下:
“十二建星”又称为“建除十二值”,其在古代星象学中叫“十二值”,别称叫“建除十二客”。“十二建星”是以十二个字命名的,依次序排列是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这十二建星是与破军星的位置相联系的。破军星,又叫瑶光星,是肉眼也能看见的北斗七星斗柄柄头的星。十二建星其实是星象变化的一种方位标识。这种标识和占星术融合起来,它的意义就不仅是一种方位标识了,而是隐含着深奥的事理含义。古历书记载的“建除十二星”吉凶宜忌含意大致如下:
二十八宿也是古人推论日时吉凶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二十八宿不仅是观察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例如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虚星主秋分,昴星主冬至等等。二十八宿吉凶如下:
天文研究
月球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故其始终为对着太阳的半个月球亮,背着太阳的半个月球暗。因月、地、日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在地球上看月球被日光照射的部分便不断地增加或减少,造成周期性的圆缺盈亏变化。其周期为朔望月,半个月由缺变圆,半个月由圆变缺,等于29.53日。自相与月球、太阳之间的黄经差(即日月对于地球的角距离)有对应关系,当黄经差为0°、90°、180°、270°时,目厢依次称为新月(朔)、上弦、满月(望)和下弦。中国农历日期基本符合目相变化,每月初一必定是朔,十五或十六日为望。每月历初八、九,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垂直而日月的黄经差为90°,称为上弦月。在地球上看月球,其光亮部分和阴暗部分大略相等。明亮部分朝向西方,一般于中午东升,日落时,大致出现于天空的正南方,夜半西没。每月历的二十二三日,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垂直而日月的黄经差为270°,称为下弦月。在地球上看月球,其光亮部分和阴暗部分大略相等。明亮部分朝向东方。下弦月半夜时从东方升起,清晨大致升到天空的正南方,中午西没。
潮汐的发生与太阳和月球直接相关,同时,和中国传统的农历对应,是有规律的自然现象。按照农历计时起,农历每月的朔(初一)和望(十五或十六),月球、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大致处于一条直线上,月球的引潮力和太阳的引潮力具有大致相同的方向,它们所引起的潮汐相互增强,此时的潮差最大。这种极大值每半个朔望月出现一次,此时的潮汐被称为大潮。大潮过后,潮差逐渐减小,在农历每月的上弦和下弦时,日月的引潮力方向接近垂直,相互削弱的效果最大,故潮差达到极小值,相应的潮汐被称为小潮,小潮也是半个月出现一次。这种大小潮更替的现象被称为半月不等。中国的农谚中“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即是这个意思。
千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总结出许多算潮(推算潮汐时刻)的方法,八分算潮法就是其中较实用和简单的一种。只要知道某地的平均高潮间隙,即可通过八分算潮法算出该地每天的高潮时或低潮时。八分算潮法的简明公式如下:
对于正规半日潮海区,将其数值加(或减)12时24分,即可得出另一个高潮时。若将其数值加(或减)6时12分即可得低潮出现的时刻,即低潮时。
影响
农历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其具有深厚的华夏文化渊源,不仅是中国正式行使的历法之一,也为海外华人普遍使用,因此农历在传承华夏文化、维系华人世界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中国
中国古代历法是一套复杂的知识和技术体系,也是政治文化的代表性要素之一。历法的实用功能,是对行政和社会运行所依赖的年、月等基础时间结构做出安排,并在观测和文献记述的双重基础上,对交食和五星运动等天象的发生规律做出数理描述。在实现上述功用的同时,历法也用于对政治和礼仪的时间秩序进行建设和更新,由此促进和调整意识形态认同,甚至还可以通过对大尺度时间周期的诠释,制造王朝兴盛和圣人出世等政治图景。历法知识的丰富内涵与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互为因果。历法的制定、阐述和施行,总是伴随着知识、观念与政治权威之间的紧密联动。有关历法的种种争论和较量,也往往反映出对于政治秩序的不同理解与想象。
在政治文化的视野中考察历法的变迁,有助于思考中国古代知识与权力的一般关系。知识与政治权力之间的交涉是十分复杂的。认为知识天然具有自主的发展路径,或是认为政治权力可以随意地操纵知识,都失于简单、片面。历法的演变既受到强势的“外在”政治干预,同时发展出了专深的“内在”知识体系,很能体现出两者之间的互动。尽管国家在理念上希望利用历法建立统一的时间秩序,但在现实中却很难如愿;尽管皇权试图分散和抑制历家的权威,却并不能贯彻对于历法知识的规训;尽管改历(历法的正式变更)时常服务于符命和“圣德”的建构,但历家在其中却并非全然处于被动,而是可以积极地影响礼乐制作,塑造政治图景。历法知识与政治权力既可以合谋与相互利用,也始终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张力,不能简化为单向的支配和顺服关系。
在漫长的易学发展史中,将易学的象数义理与天文历法学进行结合,或以易学象数解说天文历法,或引用天文历法的内容进入易学解说体系,也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易学与天文学的交融汇通,形成了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的体系中,运用易学象数模式或义理思想作为经典依傍和支持内容的例子同样非常丰富。天文历法对易学经典依傍的具体内容,比较显著的,可大致区分为三个类别,一是以易解历,二是援易说历,三是据易制历,此三者又常常是综合应用与显现的,例如,《汉书·律历志》所记刘歆对《三统历》的易学解说,这种融通易学与天文历法的形式,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其文化蕴涵丰富,影响深远。再如,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依据《周易》“大衍之数”立法制历,名之为《大衍历》。《大衍历》除了从《易》数中推出基本数据(如通法、策实、揲法)外,还使用卦气说(卦爻象数)来直接解释或说明天象及物候(即所谓“发敛术”)。又如,历代史书《历志》《天文志》中对《周易》经传的推尊与援引,或依据《周易》经传,从根本原理上阐明天地自然之道,阴阳二气之流转,作为历法制定之原则;或以《周易》经传辞句,说明历法的延承、更革、修正等意义所在;又有以《周易》的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模式,来与历法的建构模式进行类比,并借用《周易·系辞上传》“大衍之数五十”章所提及的“天地之数”,以及揲蓍成卦的程式、数目,及其自然哲学的象征寓意,来说明历法中相关数目的设定、安排及其象征意义。
术数指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推测人事之吉凶的数学。属易学支派。《四库全书总目·术数类》“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传以论述”。术教起源甚早,如《连山》《归藏》即托始于伏羲、神农,又相传伏羲画八卦、神农重卦。术数是研究“天道”的学问,包括天文、历法、五行、占卜等。中国术数学的支柱是天干、地支纪时法,面干支纪法又源于古代的天文历谱之学。干支纪法是中国先民的一个创造,它暗合了宇宙的某种根本节律,使以天干、地支建立起来的象数模型有一定的预测功能。
上古时代,以律与历附会,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把十二律和十二个月配合,按《礼记·月令》,即“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律中”就是“律应”,即音律的对应。其征验的方法则是凭“吹灰”。据说古人将十二根律管里塞入葭莩的灰,只要到了某个月份,相对应的那一只律管中的灰就会自动地飞扬出来,这便是“吹灰”。十二律中最基本的是黄钟,而中国历法最基本的则是含有冬至的月份。《月令》中所列出的,正是以黄钟对应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子月(十一月)。五行、音律理论与十二月令对照如下:
其他国家
农历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正在走向世界。截止2025年1月,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几千来,中国的文化习俗远播东南亚,成为传统。中国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东南亚十国都不同程度地欢度农历初一这个节日。多数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春运期间,韩国往往一票难求,道路瘫痪更是时常发生。与韩国人一样,朝鲜居民也祭祀祖先,拜年相互祝福。韩国的春节代表食物是年糕汤。越南农历新年早在中华三皇五帝时期前已有,越南人每年常过农历新年期间自农历前一年最终7至8天至农历新年首7天。泰国农历十一月的满月,通常是在十月。在泰国,春节是华人的传统庆典,也是两国人民共同的文化瑰宝。在马来西亚,华人约占总人口的20%,春节是华人社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新加坡,华人的春节是最隆重、最具影响力的节日,人们在农历新年后,会进行两周类似游园的活动,以迎接春天的到来。居住在巴拿马的华人已经超过20万,两国文化互相交融。2022年起,巴拿马将春节定为全国性节日。
2025年春节前夕,距离洛杉矶市中心不远的蒙特利公园市举办了盛大的春节庙会,200多个摊位琳琅满目,摆满各式各样的中国年货。对于南半球的海外华人来讲,他们是在夏天过春节。自20世纪60年代毛里求斯独立以来,中国春节就被列为公共节假日。南北半球节气对照如下:
相关概念
黄道十二次
岁星也就是木星,中国古代早就知道,岁星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在星空中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是11.86年,将近12年的时间。为了观测岁星的轨道,以便计算时历,古人就把黄道带划分成12等份。每一等份都取了一个名称,称黄道十二次。次,当“顺序”讲。
黄道十二次名称的顺序,从西向东排列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共计十二等份。值得注意的是,这十二次并不是指具体的十二个星群,只是十二等份的名称。这样岁星每一年恰好经过一等份,绕行完一周,也正好走完一个黄道十二次。
建正
以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次岁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建正”是干支历的概念,斗柄指寅为“春正”(正月),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等。
夏正殷正周正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属阳历月,不同于阴历月(
朔望,分为初一十五等),配十二地支,如
建子、
建丑、
建寅等等。阴历(夏历)所对应干支历的十二支配月建,是指:一月对应寅、二月对应卯、三月对应辰、四月对应巳、五月对应午、六月对应未、七月对应申、八月对应酉、九月对应戌、十月对应亥、十一月对应子、十二月对应丑,它们分属不同的历法,是对应关系,并不是阴历也建寅卯辰…子丑之类。这便是所谓“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说法的由来。
干支
干支历又称星辰历、甲子历、节气历或中国阳历,是一部深奥的历法,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天干地支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古人认为世间万物衍变,皆可以通过其推算。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干支历,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用以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历将一年划分为
十二月建。干支历以立春至下一立春为一岁,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公历的月长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干支历的年月日均由天象决定,无需通过人为调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阴阳五行
阴阳和五行的思想,起源于上古,具体年代已不可考。“阴阳说”是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互为根源的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这和道家所秉承的构成世界的理念“道生阳,阳生阴,阴阳生八卦,太极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相同。“五行说”则是由阴阳转化而来,后人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不断循环变化”的理论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在齐物之道中,也表现为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研究阴阳五行学说,可以通过天体运行的计算来制定历法,掌握世间万物生长收藏之规律。到了战国时代,阴阳说和五行说渐渐合流,形成了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即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相关历法
日本历法
中国历法传入日本最早的记录是公元602年(推古天皇十年),这一年,百济的僧人观勒来到日本,带来历本及天文地理书,朝廷专门派书生向观勒学习历法。成书于11世纪初期的《政事要略》记载,推古天皇十二年(604年)“始用历日”,但具体实施情况不得而知。日本实施历法的确切记载是持统天皇四年(690年)《日本书纪》记载,是年11月,“奉敕始行元嘉历与仪凤历”,这两部历法是日本最早正式使用的中国历法。历史上日本曾长期使用中国的历法,1872年底明治政府断然实施改历一放弃传统的太阴历,使用太阳历。明治改历既有政治背景,也有文化内涵,更有现实的经济因素。改历是日本“脱亚入欧”的标志之一,它使日本迅速从农业社会走向近代工业文明,并带来“时间”的近代化。
朝鲜历法
在历法方面,高丽时期,朝鲜先使用唐《宣明历》,后使用元《授时历》。李朝建立后,奉明正朔,用明《大统历》。李世宗时,命郑麟趾、郑招监造观天仪器,广搜中国和朝鲜文献加以研究,历时七年,制成北极测定器及各种日晷、漏刻、浑仪、简仪。世宗又命郑麟趾等参酌元《授时历》及明《大统历》,撰《七政算内篇》。至此,朝鲜始立推策之法。李中宗时,命司成李纯到中国取得《革象新书》,按图制器,以为精巧。但由于历法长期不修,逐渐出现误差。李宣祖时,派郑斗源到中国访求武器及历法。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官员徐光启等人正在研究新的历法。郑斗源于1631年归国,带回《治历缘起》等书。1635年,徐光启等人编成《崇祯历书》。1643年,明朝改用《崇祯历书》。1644年,李仁祖遣观象监提调金堉赴北京,购得《崇祯历书》等,令观象监官金尚范加以研究,至1653年颁行。
越南历法
越南至陈朝宪宗以前,一直使用中国历法。陈宪宗时,采纳太史令邓辂的建议,改元朝颁给的《授时历》为《协纪历》。1401年,黎季犛建立大虞朝后,废《协纪历》,行《顺天历》,实仍用《授时历》。明朝在越南重置郡县时,又恢复中国制度,行《大统历》。后黎朝建立后,造《万全历》,实仍是《大统历》。
藏历
西藏在11世纪从印度引进了时轮历。200年以后,陆陆续续有许多介绍时轮历的书籍问世。与此同时,藏族还吸收了汉族以寅月为正月的纪月法、二十四节气及日月食推算法等。总的来说,藏历体系融合了印度历和汉历两种历法的特点。藏历以时轮历引进的那一年即公元1027年为历元,以五行取代天干、十二生肖取代地支,循环纪年,比如公元2022年相当于藏历996阳水虎年。藏历是一种阴阳历,平均年长接近回归年,平均月长接近朔望月。
回历
回历,就是阿拉伯地区使用的历法。现在中国凡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使用回历。伊斯兰历法包括太阳历和太阴历两种,在中国颁行的回历是太阴历。在元、明时期,回历是中国唯一的由朝廷颁布的少数民族历法,由于它与太阳运动周期无关,所以主要用于宗教活动和纪年。由于回族人民长期与汉族杂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农历和公历。
傣历
2000多年以前,傣族就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发生交往,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同时,傣族又受到印度传来的小乘佛教的影响,吸收了印度历法的某些内容,使傣族历法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傣历纪元定于公元638年3月22日。平年12个月,单月30日,双月29日,共354日。八月是双月,应为29日,但隔几年就会加一日,成为大月。傣历规定朔望月为29.530583日,八月变大月的做法实质上是以闰日来调整月长,使其接近朔望月。傣历不但有闰日,也有闰月。闰月固定为30日,故闰年有384天或385天。置闰周期采用19年七闰法,闰月规定设在九月后,叫“闰九月”。因此,傣历是一种阴阳历。
彝历
彝历平年有12个月,闰年有13个月,属于阴阳历,置闰法也与汉历没有区别,但它以十二生肖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古彝历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共360天。以十二生肖循环纪日,即每月有三个生肖周,每年有36个生肖周。余下的五天或六天单独作为过年日。古彝历一年有两个新年,大年称为星回节,大致在汉历的十二月份;小年叫火把节,大致在汉历的六月份,大年与小年固定相差185天,整整半年。无大小月之分,整齐划一,是古彝历的重要特征。
苗历
古苗历以冬至为岁首,平年含12个月,其中头两个月有专门的名称,分别叫作动月和偏月。第三个月开始,从一到十排序,比如第三个月叫一月,第四个月叫二月,第十二个月叫十月等。每个月有确定的日数:动月和偏月各28天,其余10个月均为30天。古苗历每三年设置一个闰月,用置闰的办法来调整与季节的关系。这样平年日数为356天,闰年日数384天,平均年长为365.3天,所以苗历基本上属于阴阳历。
其他
除了上述民族有自己成系统的历法外,其他少数民族,不是完全使用汉历,就是还处于物候历阶段。虽然有些文献记载了这些民族本身的天文历法知识,但也是不完整的,难以窥见其全貌。比如,拉祜族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没有闰月。与拉祜族相邻的佤族,一年也是12个月,一月也是30天,但有闰月,叫“怪月”,至于什么时间置闰由物候决定。
国家标准
为了保证农历编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有效维护农历作为国家历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7年5月12日发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其中规定的历法规则如下:
标准还规定了农历日期的表示方法,即:以“农历”、农历年名称、农历月名称、农历日名称组合表示。为了明确农历日期所在的农历年的干支周,可在农历日期前标注该农历年年首所在的公历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