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自古属潮阳管辖,地处潮阳县城北面25公里,位处竹山都榕江口之南,临牛田洋西岸,与汕头中心城区隔海对眺。凤山人民有着英勇作战,保护乡寨,抗击侵略的光辉历史。
历史沿革
凤山创于明洪武十八年( 1385年),东凤村、南凤村和
西凤村合称凤山(因村内有两座形状像凤的山而得名),现隶属于
西胪镇。早在元朝时期就有人家居住记载。凤山现主要姓氏为庄、李、郑;其它姓氏有陈、陆。1956年凤山拆乡,定名为为凤一、凤二、凤三;1959年改为凤东、凤南、凤西,1969改为东凤、西凤、南凤并沿用。虽然拆乡了,但周边邻里仍称凤山庄、凤山李、凤山郑。
特色文化
凤山上,有一处巨字“自古山寨”的摩崖石刻,原有幼字“元举逸叟授巡海佥宪吕养镌”早已湮没,后人再补刻吕养镌等字样。在石刻周围青石仍保留着当年山寨房屋楹洞。和吕养同时期的凤山人陆师功有《寨陵纤歌》:“古兮山寨,卜居兮广厦,开张召陆郭,临庄陈李郑。”看出凤山古寨由来已久,以及诸姓氏卜居凤山脉络。
抗战录
元初成宗年间下诏求贤,就有吕养举遗逸,官授巡海佥事,他在山寨顶留下的“自古山寨”还尚留。时到明代潮阳县志写到:竹山------间有勇壮,力却万夫----的记载;曾在凤山读书的林大春在《陈南野保障凤山序》中,第一句为:“凤山有古寨,其来已久”。潮阳元代期间著名隐士陈牧隐《题凤山古寨》中曾诗云:“保障当年建义旗,凤山磐石绕阳溪。英雄战垒今何在?万古鸦声对落晖。”(录在清代《古瀛诗苑;前集》)可见当年凤山寨在抗元时期壮烈场面。
明朝天顺六年(1462),揭阳厦岭一带(今汕头市区金砂一带)有魏崇辉聚众集结为寇,流窜在沿海一带抢夺,所到之处便溃不成乡,惟独凤山有西麓(今西凤)曲巷陈有然裔孙陈庸乐(字千山,讳中国,为凤山李氏之外祖)率众在寨顶筑寨倡导乡众力起抗敌,身先士卒,后李靖化(凤山李氏三世,讳得功,谥号宁化)也奋身当先带领族人踊跃杀贼数万人,凤山因此得以安宁。第二年,按察司佥事毛吉带兵攻打厦岭,潮阳县令陈瑄也带领民众配合,官兵夹攻贼巢,平乱时以凤山寨乡勇为基干。李靖化因此事有功拔补海门所吏目历升千户使,潮州卫镇抚使,摄指挥使,后练兵宁化。
嘉靖三十二年(1553)海寇许栋纠合倭寇,聚众数千人流抢于潮阳间,还有当时的海寇何阿八等活跃在滨海一带抢劫。1558年正月,倭寇吴老番从福建漳州(或泉州)到牛田洋两岸的蓬州,钱岗,凤山等地流抢,为保护乡寨,陈南野(字友仁,陈千山之元孙)与其弟山谷倡议修复山寨,在山上四围筑墙并带领族人守住寨顶。1559年十月至十一倭寇又从海门烧船登陆攻击潮阳城,被乡民官兵击退后转到县城以北竹山都诸寨,当时倭寇在凤山寨脚登陆,陈南野同乡勇用箭石击退倭寇多次进攻,李翠峰(名垂青,讳夏时,李氏六世)等也相继率子弟奋起相随,以石和火铳击退来犯倭寇,保住了乡寨。同年11月 倭寇千余人从达濠会同牛田(汕头蜈田)海贼许朝光一伙,自钱岗渡进袭凤山,又被守寨乡勇击溃,还乘胜追击,缴获一批贼物。迫使倭寇转掠和平,赤寮,棉湖(当时为潮阳黄坑都)等寨。1560年正月,倭寇又大举来犯凤山。寨众因前几次作战经历是屡战屡胜,一鼓作气,士气高昂,无不是能以一当百的,倭寇大败,乡勇是越战越勇,继续追杀,杀死倭寇无数,战役中凤山乡勇死者仅为数人。当时战斗在最激烈时陈南野家中刚好失火,他不顾家中大火,继续督战,战后家中一切尽毁于火中,大家深感叹息之时,陈南野却坦然说:“吾乡幸得保住,家室有何可惜”。寨中无不感然,一致要求刻石以纪其弃家守寨,三战三胜的功劳。当时已身为两浙文宗的林大春为其作序《陈南野保障凤山序》。(林大春为陈姓外甥,小时在凤山陈道岩读书,笔者认为可能和陈南野是表兄弟,当然陈是功不可没)
嘉靖四十二年(1563)三月,大批倭寇击举潮阳,围县城四十多天,又向北掠夺,所到之处几无生灵。因多次被凤山击溃而加强进攻,双方相持一个多月,因无接济救援而失陷,李,陈等西社多全家搬住在寨顶,而下山几各姓氏多被倭寇残杀,多举家奔走他处,全寨屋宇几为平地。时至第二年秋,福建,广东会合大举剿灭倭寇。才得以平息,逃离的他乡的民众也有逐渐回乡重建家园。
万历十年(1582)七月,海贼(具体来源失考)突袭凤山,来不及抗战,便退居寨顶,逃走不及的全被杀害。
清朝顺治三年,潮阳地区山贼四起,到处烽烟,李芳活跃在贵山都一带作乱,土寇陈拔五则占据竹山都虎山石洞,(西胪波美虎山)大肆作孽,多次对凤山进行攻击,因凤山寨备战积极,乡勇作战勇猛,多次打退山贼。陈因屡犯不遂,在1646年10月转攻潮阳县城和凤山以南各乡。众多相邻到凤山避难。十月下旬,李启文(讳郁,字郁木,凤山李第八世,为老进士李应甲之父)经过多方商谈,并带领子弟率乡勇一百余人引广东巡抚佟养甲带兵攻击贼寇,最后用谈判形式使贼散归田,地方得以平息。因此李郁被朝廷封为通国楷模,并崇祀郡,县乡贤祠。
顺治五年,郑成功部到潮阳各地征粮,凤山寨不愿供粮纷纷避走寨顶,逃走不及被杀死数人。
1653年有当地土贼占据张塘径(今赤寮径)和虎山向各乡索取财物,凤山寨也送去财物得以平安 。
顺治十七年(1660)三月十一日,郑成功亲自带兵在牛田洋一带大肆掠夺,征军饷三个多月。是年12月,郑成功再次来犯,凤山李氏与庄氏(今东凤上山庄)守住北山(今在西凤和东凤交接的寨顶),庄氏(今东凤下山庄)和郑氏守住的南山被攻破,因郑氏与郑成功是同宗而没被杀戮,下山庄几乎全被杀灭,(至解放前今东凤下山12月还有在自家门口祭拜亡灵的风俗,称“贼杀忌”),郑成功因久攻不下北山,则环山包围,相持数日。当时有乡勇李鄂韡在寨顶上看到海贼首领坐在鸡翁石下。随即用火铳击之,刚好贼起立而击中其座椅,贼惧怕而退走,凤山之危遂解。(当时李应甲登进士到嘉应拜祖未归)。1662年因斥地,凤山散乡8年,1669年台湾收复才得宁息。1670复乡。 后因国运昌盛,贼寇零少而战事极有记载,乡邻族里虽有冲突但也太平。至民国二八年(1939)6月21日(农历端午节)日寇侵占汕头市。在凤山投弹5枚,其中西社(今西凤村和东凤上山)2枚,炸毁民房4间;东社(在今东凤村大桥头祠堂周围,当时为学校,有国民党国旗,以为是政府所在地)炸死8人,民房4间。
民国三十年(1941)。在凤山学校(大桥头祠堂)成立“青年抗日同志会”组织者有余信余,陈少岳等8人,会员50多人。并组成了“怒吼剧社”进行抗日救国宣传。1942年3月14日,日寇再次轰炸凤山南郑氏聚居地,投弹2枚,炸死7人,数间民房被炸。1943年8月日寇再一次进扰西胪,凤山等乡,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西胪、凤山、竹林,陂尾等乡相继成立’抗日自卫队”,每队大概有一百多人,平时耕种,战时加强防卫。凤山自卫队队长由李科羽担任,乡长庄汉梁为副队长。
1944年1月27日凤山,西胪,陂尾等乡联合18乡民众围攻驻扎在虎山的日寇,迫使日寇逃离,这就是著名的虎山战役。3月30日午夜凤山,西胪抗日自卫队配合驻军55团,从水陆夹攻占据桑田和下洋的日寇,伪军。日伪经前几次受袭,无心恋战,死伤甚多。5月15日因桑田,下洋受袭,日寇恼羞成怒,纠合潮阳伪军精锐300余人,于是日凌晨2时分路进袭西胪,一路有日寇中队长永芳敖幸亲自率领,负责直袭国民军186师557团3营9连。进乡后被发现退如塭田,西胪枪声响后,凤山自卫队和石井国民军6连,迅速支援,截住永芳中队,迫使敌人退入老五围。陷于淤泥中。至10时许战役结束。该战役共鄙日伪军100多人,其中日寇53名,获日寇全尸49具,生俘伪军少校及伪军5名。后附有名单。后因李科羽和庄汉梁意见不和,凤山抗日自卫队分为三支队,一队由凤山李乡长李科文接任(李科羽辞职),二队由庄汉梁任,三队由郑十一任。7月20日,凤山以二队为主(少数一,三队队员)的抗日自卫队配合557团趁台风摸黑袭击占驻在钱岗等处的日伪军获胜。
凤山寨历经了几个朝代的辉煌战斗史,在乡里广为流传,也为潮汕历史乃至全国的历史研究谱写出壮丽的一页。
附西胪老塭田歼灭日寇名单:中队长永芳敖幸,曹长田博,卫长高山进,传令上米山长吉,传令一平野原大郎,通译蔡雕钦。小队长少尉森松藤行,行大武洵,曹队大武间。军曹小牟福田松,下文迫友洋,兵长樫山岩男,伍长重松茂夫,厚秀国,森壹生,野田鹃美,池田政冶,川上泰章,野口明雄,列兵丽田安德,永野保助,植木荣,西平守敬,山下文芳,先田行勇,宫协秀任,西举进一,前田前胜,优渡川孝,大久,保留吉,冈丘喜松,中山九州男,小优优国夫,松永晋一郎,田附捻军,见岛勇,喜敖宪章,官园义夫,栗丸茂雄,挂重喜,山森东男,武张加良等。活俘的伪军少校为伍荣(第3中队队长,台山人,原为陈光辉营1连长,守和平桥时随陈叛变投日寇)。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