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

解决北方补充水源的工程

“南水北调”(拼音:nán shuǐ běi diào)即“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受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

历史沿革
项目建议前期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登临郑州市邙山,俯视脚下滔滔黄河,以诗人的浪漫说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视察长江,他站在“长江”号军舰的甲板上问陪同他的水利专家林一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
他用手中的铅笔在地图上久久地指着丹江口。就在这次视察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
1958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会议,周恩来总理根据毛主席南水北调的构想和专家们的规划,在会议上正式提议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得到会议的支持和批准。毛泽东在会上兴奋地说:“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联系起来了。”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颁布,第一次正式提出南水北调。
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项目研究论
1979年12月,水利部正式成立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统筹领导协调全国的南水北调工作。
1987年7月,国家计委正式下达通知,决定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项目。
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南水北调”列入“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南水北调”列入中国跨世纪的骨干工程之一。
1995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全面论证。
2000年6月5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有序展开,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
项目审批期
2002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总体规划》。
工程建设期
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江苏段三潼宝工程和山东段济平干渠工程成为南水北调东线首批开工工程。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标志性工程,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08年9月28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成通水。
11月25日,湖北省在武汉召开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动员会议,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2009年2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七省市全部开工。
2010年3月31日,丹江口大坝54个坝段全部加高到顶,标志着中线源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共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2019年11月28日,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油坊节制闸及箱涵工程已完成,渠道衬砌完成工程总量的94.7%,计划年内完成水下主体工程,2021年3月底前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试运行验收期
2013年
5月31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试通水圆满成功。
8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过全线通水验收,工程具备通水条件。
8月28日,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正式通过蓄水前最终验收,标志着库区蓄水前的各项移民相关任务全面完成。
8月29日,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通过蓄水验收,正式具备蓄水条件。
11月15日,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
12月25日,中线干线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为全线通水奠定了基础。
2014年
6月5日,中线黄河以北总干渠开始充水试验。
7月3日,中线黄河以南总干渠开始充水试验。
9月15日,中线穿黄工程隧洞充水试验成功。
9月29日,中线工程一期通过全线通水验收,具备通水条件。
12月12日,中线工程一期正式通水运行。
12月27日,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江水正式进入北京市民家中,北京市南水北调调水运行管理中心开启24小时不间断值守。
2016年,北京市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实现止跌回升,至2019年储量增加13.9亿立方米。
2019年9月5日,北京累计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达到50亿立方米,该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
2020年6月,密云水库水源将逐步切换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将以每秒50立方米的流量为北京供水,每日能提供约400万立方米的水量。
2020年6月1日,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正式完成“体检”,全面恢复通水,首都供水保障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截至2020年6月3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安全输水2000天,累计向北输水300亿立方米,已使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其中,北京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提升至1.2,河北省浅层地下水水位由治理前的每年上升0.48米增加到0.74米。
2020年10月23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暂定注册资本1500亿元的这家新央企为国有独资。南水北调工程投资已超过三峡工程,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2022年以前由水利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此后转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
2021年11月,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和中线水源供水调度运行管理专项工程通过水利部完工验收。
2022年1月,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54个设计单元工程全部通过完工验收。
2022年2月,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拟开工项目——引江补汉工程,计划年内开工建设,加快做好开工准备。
2022年2月15日,河北省河湖长制办公室印发《在南水北调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方案》,要求在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供水工程相关河渠、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明渠段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河长组织体系,明确河长职责任务,完善协调协作机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管理保护机制,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充分发挥河长制制度优势,及时协调解决南水北调工程管理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2022年3月2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调度运行管理系统工程通过设计单元工程完工验收。
截至2022年5月13日,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累计调水量达到531亿立方米。
2022年8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通过水利部主持的设计单元完工验收。
截至2022年10月30日8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河南省供水31.21亿立方米,根据2022年供水情况预计,截至10月31日8时将达到31.28亿立方米。
2022年11月13日消息,经水利部批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启动第十个跨年度全线调水,此次调水规模为工程通水9年来最多的一次。2022年11月,从北京市水务局了解到,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二期输水隧洞主体结构全部完工,具备通水条件。这标志着北京市南水北调地下供水环路贯通,“一条环路”闭环输水在即。
202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迎来水源进京8周年。8年间,84.08亿立方米“南水”自丹江口水库一路奔涌,跋涉1276公里惠泽京城。
2023年2月5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突破600亿立方米(含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
截至2023年3月30日17时,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全面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受水区调水达550亿立方米,实施生态补水约9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8500万,成为沿线20余座大中城市名副其实的供水“生命线”。4月29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自2013年11月正式通水以来,累计向山东省调水量突破6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12个市、61个县(市、区),受益人口超6700万,为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安全保障。2023年5月14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620亿立方米,其中实施生态补水近100亿立方米。
2023年6月20日,南水北调中线宝坻引江供水工程试通水。工程将长江水从天津市宝坻区尔王庄水库,输送到宝坻区泉州水厂,输水线路全长约35公里,总投资约6.8亿元。6月29日,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博兴城南闸、胶东调水工程上节制闸关闭,标志着山东省骨干调水工程干线顺利完成2022—2023年度调水任务。截至8月29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8年多来,累计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份调水超584亿立方米。11月,山东南水北调工程已实现全过程精准调度。
2024年2月底,南水北调工程2023-2024年度冰期输水圆满结束,实现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双重目标。中线工程本年度冰期累计供水16.9亿立方米,东线工程本年度冰期累计向山东省供水3.18亿立方米,冰期输水能力和效益显著提升;3月1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启动2023—2024年度向河北、天津调水。本年度是北延工程建成以来第三个调水年度。截止3月18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70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76亿人。
2024年3月2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近十年,南水北调入京水量超96亿立方米,北京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00万,地下水位止降回升、平原区累计回升超10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显著增加了水资源战略储备
2024年5月消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720亿立方米,沿线7省市超1.76亿人从中受益。6月,南水北调东线调蓄工程官路水库围坝填筑累计完成957万立方米,形成2.5米至5米高的围坝雏形,基本实现围坝全线合龙。
截至2024年9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752亿立方米,沿线7省市40多座大中城市、1.85亿人从中受益。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752亿立方米,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跃升为多个重要城市的重要水源。“南水”已占北京城区供水的70%以上,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河南省10余个省辖市用上“南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用上“南水”。2021年10月1日,连续存蓄“南水”后,北京密云水库蓄水量突破历史最高纪录35.79亿立方米。
2024年10月消息,在位于湖北保康县的引江补汉工程输水隧洞8号平洞施工现场,引江补汉工程首台“江汉先锋号”TBM(硬岩掘进机)开始组装。组装完成后将承担引江补汉工程土建4标项目13.61公里长的引水隧洞掘进任务。
2024年11月2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启动2024—2025年度全线调水,这也是南水北调东线的第12个跨年度调水。
2024年11月25日消息,北京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大兴支线机场连接线顺利完成充水工作,大兴支线实现全线充水,标志着大兴支线已基本具备输水条件,北京接收“南水”即将有双通道保障。
2024年12月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启动2024—2025年度冰期输水工作。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到2024年12月,中线一期工程共经历了10个冰期,经受住了多次极端寒潮天气的考验。12月,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工程2024年机组大修工作圆满完成并通过试运行验收。本年度将供水7.88亿方。
截至202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向河北省供水十年来,累计引江调水221亿立方米,向受水区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149亿立方米,生态补水71.8亿立方米,极大改善了全省水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1月16日,2025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召开。大河网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今年河南省将着力打造幸福河湖,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争取受益人口达到3700万;深入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母亲河名录。
规划方案
工程构想
自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建成后将解决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
总体规划
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目前西线工程仍在规划论证中。
东线规划
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中线规划
水源70%从汉江流域汇聚至丹江口水库,由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从河南南阳的淅川陶岔渠首闸出水,河南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
西线规划
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目前西线工程仍在规划论证中。
规划调水规模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指导政策
2023年,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受水区全面节水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受水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受水区省(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坚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受水区节约用水统筹起来,坚持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全面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提升用水效率,全面健全节水制度,全面加强节水管理,推动受水区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
东线工程
综述
东线工程的起点在长江下游的扬州,终点在天津。
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具体为:苏中、苏北除里下河腹部及其以东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徽省蚌埠以下淮河两岸、淮北市以东的新汴河两岸及天长县部分地区;山东省的南四湖周边、一韩庄运河和梁济运河侧、胶东地区部分城市及鲁北非引黄灌区;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天津市及近郊区。东线工程利用的是元朝的运河。目的是缓解苏、皖、鲁、冀、津等五个省、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东线一期工程共68项设计单元工程,已完工29项,预计与通水直接相关的主体工程可在2014年3月份基本完工,届时东线一期工程基本具备过水能力。2014年6月底以前,将基本完成有关水质达标工作和通水验收工作。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3年第三季度正式通水,届时长江水将调至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山东、江苏、安徽等输水沿线地区将因此受益。
2022年,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组织完成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阶段性评估结果显示,自2013年国务院批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至2020年底,北京、天津、河北、江苏、山东、河南6省市共压减受水区城区地下水超采量超30亿立方米,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浅层地下水总体达到采补平衡,全面完成地下水压采阶段性任务。
至2024年5月,东线一期工程累计抽长江水量400多亿立方米,累计向山东调水70.61亿立方米,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向河北、天津累计供水7.86亿立方米。
2025年2月10日,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启动2024至2025年度调水,计划向黄河以北调水1.51亿立方米。此次计划中,将向河北、天津调水1.26亿立方米,受水区为河北省沧州市、衡水市和天津市静海区。
综合特色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简称东线工程,是指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水,途经江苏、山东、河北三省,向华北地区输送生产生活用水的国家级跨省界区域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于2001年修订完成,东线工程通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长江下游干流提水,沿京杭大运河逐级翻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和京津冀地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供水区内分布有淮河、海河、黄河流域的25座地市级及其以上城市,据1998年统计,区内人口1.18亿,耕地880万公顷。
东线工程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从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主干线长约1156千米;另一路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东线泵站群工程,工程实施分三期,第一期工程共计增建泵站21座,工期6年;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础上增建泵站13座,工期3年;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基础上增建泵站17座,工期5年。南水北调东线第一、二、三期主体工程共计投资420亿元。
主要建筑物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现有的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航道工程和治淮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治淮计划兴建一些有关工程规划布置的。东线主体工程由输水工程、蓄水工程、供电工程三部分组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从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主干线长约1156千米;另一路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东线泵站群工程,工程实施分三期,第一期工程共计增建泵站21座,工期6年;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础上增建泵站13座,工期3年;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基础上增建泵站17座,工期5年。南水北调东线第一、二、三期主体工程共计投资420亿元。
2015年初,东干渠将进行静水压通水试验。冲水试验完成后,还需要南干渠、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联合调度,届时方能全线通水。
中线工程
综述
1959年,《长江流域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中,提出南水北调总的布局是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调水。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1958年9月,水电部在批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方案时,明确了引汉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汉济黄济淮的任务。
1968年,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1973年,建成清泉沟引丹灌区渠首(输水能力100立方米/秒);1974年,建成引汉总干渠陶岔渠首(设计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后期可达1000立方米/秒),同时兴建了闸后8公里长总干渠;1978年10月,水电部以急件发文《关于加强南水北调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抓紧进行南水北调的规划修改补充工作上报。各有关单位进一步开展了南水北调规划工作。
1980年,水利部组织有关省市、部委、科研部门及大专院校的领导、专家、教授对中线工程水源区及渠首到北京的线路进行了全面查勘。查勘前后,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引汉工程规划要点报告》和补充报告。制订了中线工程规划科研计划,由水利部在1981年正式下达。之后,按照该计划长江委和地矿部分别开展了黄河南、北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科院地理所进行了江、淮、黄、海丰枯遭遇分析。
1983年,国家计委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列为国家“六五”前期工作重点项目。长江委与各省市协作,1987年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重点研究了丹江口水库初期规模引水方案。水利部组织审查,按计划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审查后,长江委按会议要求作补充研究,于1988年正式上报,并向部主管领导作了汇报,但第二阶段审查未进行。
1990年10月,水利部发文要求“抓紧完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完建工程及调水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任务书工作”。
1991年11月,长江委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1990年9月修订)》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中线工程以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不再要求通航,供水范围应包括天津市,并推荐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调水方案。水利部对上述两个报告组织了审查,原则同意,也指出下阶段工作中需要补充研究的问题。
1992年底,长江委提出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水利部和国际咨询公司分别组织对重大问题如可调水量、调蓄措施、总干渠、穿黄工程、投资估算等专题是大方方法评审后,水利部于1994年初审查通过了可研报告,同意加高丹江口水利枢纽,年均调水147亿立方米的调水方案。此方案也得到国家计委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及湖北五省市赞同。
1994年,水利部审查通过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方》,在《审查意见》中指出:“下阶段应抓紧进行必要的补充工作,编制总干渠总体设计和丹江口水库续建等单项工程初步设计分别报审”。根据这一要求,长江委和总干渠沿线有关省市开展了初步设计工作。
1995年,国家环保局也正式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同年,国务院决定对东、中、西三条线由水利部组织论证、国家计委组织审查,到1998年3月结论为: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都是必要的,中线工程以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总干渠设计引水的萨芬流量63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800立方米/秒、调水145亿立方米为最佳比选方案。
2010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最大人工运河——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13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将实现“长江水”补给京津地区。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
2014年12月12日下午,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长江水正式进京。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
2016年,北京市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实现止跌回升,至2019年储量增加13.9亿立方米。
2019年9月5日,北京累计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达到50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以上,该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
2021年11月1日零时,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20—2021年度调水任务结束,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调水超90亿立方米,为水利部下达年度调水计划74.23亿立方米的121%,创历史新高。
2022年2月,北京市河长制办公室正式印发《关于在南水北调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方案》,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北京段工程全面纳入河湖长制工作体系。
2022年3月25日14时,位于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的六五河节制闸缓缓开启,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正式启动向河北、天津年度调水工作。
2022年8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和焦作1段工程通过由水利部组织的验收,至此,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155个设计单元全部通过验收,工程全线转入正式运行阶段。
2022年12月31日,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防洪影响处理工程(新乡市)第一批项目在辉县市开工。
2024年2月5日,南水北调中线干线西黑山电站项目开工动员会在保定徐水工地召开。
2024年3月18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量突破700亿立方米(含生态补水超108亿立方米),其中中线调水625.93亿立方米,东线调水67.77亿立方米,东线北延工程调水6.3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7省市40多座大中城市,受益人口超1.76亿。至2024年5月,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641.57亿立方米,2021至2023年连续3年超额完成水利部下达的年度调水计划。截至6月12日15时20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全面通水以来,累计向北京市调水量达1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
2024年10月31日24时,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北京段工程2023-2024调水年度正式结束,北京市南水北调干线管理处超额2亿立方米完成年度调水任务,调水量达到13.45亿立方米,创“南水”进京以来年度调水量历史新高。
综合特色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东岸岸边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南阳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荥阳市王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的输水工程。
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米条件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保证率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立方米。
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平方千米,工程重点解决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个省市,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并兼顾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中线输水干渠总长达1267公里,向天津输水干渠长154公里。
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选择14时32分开,寓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长度1432公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造价:截至2009年6月底,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589.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14.3亿元;截至2014年7月底,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2525亿元,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491亿元。
截至2020年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城区地下水压采量超过30亿立方米,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浅层地下水总体达到采补平衡。
截至2024年10月,丹江口水库已累计向北京等受水城市供水超660亿立方米。
主要建筑物
中线工程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总干渠长1432公里,设计引水流量800立方米/秒、调水145亿立方米。
输水工程以明渠为主,局部渠段采用泵站加压管道输水的组合。明渠渠首位于丹江口水库已建成的陶岔引水闸,北京段位于总干渠末端,流量最小,全段采用管道输水,终点为北京市团城湖;天津干渠线路推荐“新开淀北线”方案,起点为西黑山,终点延伸至外环河,采用明渠与管道结合的输水方式,输水总干渠包括天津干渠线路总长1420千米,各类建筑物共1750座。
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对丹江口水库的主坝——丹江口大坝进行加高,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移民34.5万人。
中线工程建筑物多,工程量巨大,但线路长,建筑物相对分散,施工场地宽广,有条件分项、分段同时施工。开工至建成通水的总工期受穿黄工程影响,约需56个月。丹江口水库大坝工程施工总工期为60个月。
西线工程
综述
通天河(长江上游)、雅砻江(长江支流)、大渡河用隧道方式调入黄河(西北地区),即从长江上游将水调入黄河。
综合特色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简称西线调水工程(项目处于前期论证阶段,为未建项目),是指从四川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等长江水系调水,至黄河上游青、甘、宁、蒙、陕、晋等地的长距离调水工程,是补充黄河上游水资源不足,解决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青、甘、宁、蒙、陕、晋等中国西部与北部地区,坝址处海拔高程2900-4000米。引水干线是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长距离隧洞输水采用自流方案。
西线工程总体布局为:四川大渡河、雅砻江支流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调水40亿立方米;四川雅砻江阿达—贾曲自流线路,在雅砻江干流建阿达引水枢纽,调水50亿立方米;通天河侧仿—雅砻江—贾曲自流线路,在通天河干流建侧仿引水枢纽,调水80亿立方米。三条河调水170亿立方米,基本上能够缓解黄河上中游地区2050年左右的缺水。
西线调水工程主要作用是解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6省的缺水问题,必要时也可向黄河下游补水。项目规划分三期实施,西线工程规划于2001年通过审查。
西线工程前期研究工作,仍未进入基建审批阶段的程序。
主要建筑物
该线工程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地质的构造复杂,地震烈度大,且要修建200米左右的高坝和长达100公里以上的隧洞,工程技术复杂,耗资巨大,现仍处于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
建设成果
截至2021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约494亿立方米。其中,东线向山东调水52.88亿立方米,中线向豫冀津京调水超过441亿立方米。通水7年来,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近50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1.4亿人,4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因调水得到优化。
截至2022年1月7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达500亿立方米,其中东线调水52.88亿立方米,中线调水447.12亿立方米,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支撑。
2021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经受了寒潮和极端强降雨冲击,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风险考验,工程运行安全平稳,圆满完成年度调水任务,其中中线工程年度总调水量达90.54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连续两个调水年度供水量超过规划多年平均供水量。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惠及沿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山东7省市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1.4亿人,工程已成为沿线城市供水生命线。东线干线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中线干线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沿线群众饮用水质量显著改善。工程累计向北方50多条河流生态补水超76亿立方米,沿线河湖生态环境有效复苏,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永定河实现1996年来865公里河道首次全线通水。
2022年5月,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截至5月13日,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累计调水量达到531亿立方米。其中,为沿线50多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85亿立方米,为受水区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0多亿立方米。
2022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8周年。截至目前,工程累计调水586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
2023年2月5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8年来,累计调水突破600亿立方米,南水已成为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的主力水源,超1.5亿人受益。
2023年5月14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620亿立方米。其中,实施生态补水近100亿立方米,已惠及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
2023年5月29日,南水北调东线2022年至2023年度苏鲁省界调水结束,共向山东省调水8.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31日20时完成2022年至2023年度调水任务,共向黄河以北调水2.77亿立方米。
2023年8月29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河南省供水突破200亿立方米。
截至2023年11月13日下午6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方累计调水突破600亿立方米,京津冀豫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08亿。与此同时,全线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沿线50多条河流湖泊生态补水超过94亿立方米。
2023年11月13日,第十一个调水年度省界调水正式启动,水利部批复本年度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量计划省界调水量10.01亿立方米,截至11月21日上午8时,已调水入山东0.37亿立方米。
2023年12月11日,水利部发布,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605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08亿人。
2023年度,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调水85.37亿立方米,超额完成年度调水任务。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74.1亿立方米,完成年度计划112%;东线一期工程向山东调水和东线北延工程向黄河以北调水分别为8.5亿和2.77亿立方米,各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和102%。截至2023年底,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调水超过68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4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76亿人。
2024年3月20日,据“中国水利”消息,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岳城水库、潘庄引黄、引滦工程、官厅水库、再生水及雨洪水六个水源的水全部进入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有水有流,京杭大运河连续三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
2024年3月22日,北京市发改委消息,通水近十年,南水北调入京水量超96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北京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00万,地下水位止降回升、平原区累计回升超10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状况,显著增加了水资源战略储备,发挥出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至2024年5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720多亿立方米,沿线7省份超1.76亿人受益。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2024年6月5日发布数据,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南水北调受水区近八成县域完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南水北调受水县(区)共132个,累计102个县(区)完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达标率77%。其中,北京市受水县(区)11个,11个县(区)完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达标率100%;天津市受水县(区)15个,15个县(区)完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达标率100%;河北省受水县(区)106个,76个县(区)完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达标率72%,其中尚未达标的县(区)中,10个已通过2023年省级审核,20个计划2024年完成达标建设工作。2023年京津冀受水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分别为7.57、18.8、48.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4.92、8.6、10.58立方米;非常规水源利用量为31亿立方米。
2024年9月18日,记者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市水务局获悉:截至9月1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市调水超100亿立方米。天津市16个行政区中,15个用上了南水北调水,1300多万人受益。
截至2024年10月3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顺利完成2023—2024年度调水工作,累计向京津冀豫四省市供水83亿立方米,超额完成年度水量调度计划。
2024年12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截至2024年12月12日,工程已累计调水超767亿立方米,工程供水区域不断延伸,惠及45座大中城市1.85亿人。受水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提升,用水效率总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管理机构
成立时间
2003年12月28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挂牌,开始履行其政府职能。
组成人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2年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国办发[2012]11号),调整后的组成人员如下:
国办发〔2013〕65号:
根据国务院机构设置及人员变动情况和工作需要,国务院对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作了调整。现将调整后的名单通知如下:
造价与进度
2023年
2023年12月,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670亿立方米(含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为1.76亿人提供了水安全保障,支撑了受水区40多座大中城市超13万亿GDP增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崛起、乡村振兴、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2010年
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项目40项,单年开工项目数创工程建设以来最高记录;同年累计完成136个单元工程,占155个设计单元工程总数的88%;完成投资379亿元,相当于开工前8年完成投资总和,创工程开工以来的新高。批复投资规模1100亿元,超过开工以来前8年批复投资总额,累计批复2137亿元,占可研总投资2289亿(不含东线治污地方批复项目)的93%,单年批复投资规模创开工以来新高。
至2010年底,南水北调全部155项设计单元工程中,基本建成33项占21%;在建79项占51%;主体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69亿元,占可研批复总投资的30%。
2012年
至2012年1月底,南水北调办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1636.6亿元,工程建设项目(含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391.1亿元,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2188.7亿元的64%,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累计完成投资220亿元和1157.5亿元,分别占东、中线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的74%和61%。
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土石方110269万立方米,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设计总土石方量的83%;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2279万立方米,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混凝土总量的59%。
2014年
2014年12月底,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2557.8亿元,工程建设项目(含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543.4亿元,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2567.5亿元的99%,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累计完成投资321.6亿元和2126.5亿元,分别占东、中线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的97%和99%。
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土石方159649万立方米,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设计总土石方量的99%;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4276万立方米,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设计混凝土总量的99%。
南水北调工程1-12月份完成投资109.19亿元(其中东线一期工程完成7.56亿元,中线一期主体工程63.69亿元,库区移民安置工程4.16亿元,过渡性资金融资利息33.78亿元),完成土石方1280万立方米,完成混凝土浇筑154万立方米。
2019年
2019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后续工程和水利建设等工作。
重要意义
综述
2012年9月16日至17日,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工程建设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
东线工程可为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净增供水量143.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工业及航运用水66.56亿立方米。农业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