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始载于《战国策》《史记》等典籍,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名邑,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即墨大夫刚直不阿、田单破燕、田横五百士、郭琇三疏等典故让即墨昭彰史册。即墨县治自公元596年迁至现址,已有 1400 多年历史,棚户区改造中诞生的即墨古城项目作为一种城市“再造”,成为即墨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见证。
历史状况
战国时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
齐国的东方,与西面的
临淄遥相对峙,并夸富饶。即墨大夫的辉煌业绩,
齐威王的惊人“一鸣”,使即墨之名昭彰天下;稍后,田单借此一座孤城,巧用
火牛阵大破燕军,又进一步提高了即墨的知名度。秦一统天下,实行“
郡县制”,即墨始定为县;然而这个
新生事物在随之而来的一场改朝换代的纷乱中似乎有些动摇。汉初,高祖
刘邦的孙子刘熊渠被封到这里称“
胶东王”。继之,景帝
刘启的儿子
刘彻、
刘寄也被封遣于此。此后,
刘姓的子孙先后有六七位王子在胶东王的封地里坐享荣华富贵,他们的权力笼罩着大半个
山东半岛。兼做着“国都”的即墨县城,也成为
胶东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王莽“新”了一阵,即墨被改名“即善”,但这个新名称很快随着
新莽政权的垮台而被取缔;当然,“即墨”的老名称也随着刘姓皇位的复辟而得以恢复。
即墨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厚的积淀,有太重的背负。即便是“即墨”这个名字,也引人遐思。即墨本地人都将“即墨”称为“即密”或者“即魅”(音),即便是外来朋友也常常故意学念“即密”或者“即魅”二字,以显示自己对即墨的熟悉和亲切。
那么 ,即墨是因何而得名的呢?据史料记载:“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之设,其来久远,分析合散,代有不一;亘山联海,不改其常。”
原来,“即墨”的名称,最早出现在《
战国策》、《
国语》、《
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故城(位于今
平度市
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
田单破燕处)地临墨水(源出平度市古墨山,今之猪洞河)而得名。因山、河而取名,在中国
地名学中十分常见,即墨也不例外。“即”,是指临近、靠近;“墨”,便是指墨水河。
不同朝代,编制和辖区几经变革
商、周时期,即墨属于
莱夷的管辖范围。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后实行
封邦建国,市域西部为夷国封地;公元前722年“纪人伐夷”(
纪国在今
寿光市东南,夷国古城址在今
蓝村镇古城村)。
公元前567年,齐国灭了
莱国后,齐大夫朱毛始建
即墨城,城址位于今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而后的战国时期,
即墨故城非常繁荣,可以与齐国首都临淄相提并论。秦一统天下后,实行郡县制,把即墨定为县。当时
胶东半岛是
胶东郡,该郡的中心便是即墨。
西汉时期,把胶东郡分为胶东国和
东莱郡,即墨归胶东国管理。胶东国下设即墨、昌武、下密、壮武、郁秩、挺、观阳、邹卢8个县,而即墨城
被作为“国都”,自然成为胶东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秦汉到南北朝的700多年间,虽然朝代变换不断、战乱不断,但
即墨县的编制一直没有改变。南北朝的宋代时,
壮武县被废除,并入即墨县。
南北朝末期,即墨发生了一次重大历史变故。公元556年,即墨县、
不其县县制被废除,一同并入长广县(今平度市)。
短短25年之后,隋朝建立。公元596年,县制恢复重建,即墨县县境版图包括原壮武、皋虞、
不其三县故地,包括
即墨市、
崂山区、
城阳区和
青岛市内四区的广袤地域。古人在县治的选择上很有讲究,煞费苦心,也富有远见,即墨县新城址坐落在
盟旺山下,城南的淮涉河呈元宝状环绕古城,墨水河是旧城南面的一条小河,发源于
马兰岭 ,在
石棚水库之北,南北向注入淮涉河,后人习惯将淮涉河称墨水河(1986年
正式命名)。这一县境行政区域和县治的确立,在隋末至清末的千余年延续未变。
百年即墨沧桑巨变
清朝末年,即墨经历了又一次重大历史变故。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
曹州教案为借口,占领了即墨县南部海域和部分陆地,1898年,强迫
清政府签订《
胶澳租界条约》,将
胶州湾海面 、潮平周边 100华里、陆海总面积 1128.25
平方公里(其中陆地551.7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胶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县的白沙河以南的地区(仁化乡的大部分、里仁乡和福海乡的一部分)。
从此,即墨失去了她的“南乡”,也失去了一块最具发展前景的地方,这块地方就是后来的青岛市市区。1935年,
国民政府又将当时隶属于即墨县海润乡的崂山东部地区划入青岛市。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1949年5月26日,即墨全境获得解放。即墨县于1957年10月划归
青岛市。1961年,即墨县的
城阳、
棘洪滩、马哥庄、
河套、阴岛(今
红岛)5个公社划归
崂山县,形成了城市境域。1989年,即墨
撤县建市,即墨市成为青岛的近郊市。2017年10月30日,即墨市被撤销,设置
即墨区。
公元596年,
隋朝在政权得以稳固之后,开始步入建设时期,于是一度被前朝废除的即墨县得以恢复和重建。县城从原址向东南方向大踏步地迈进了40多公里。这个新城址的确定,必是一位见识卓越者的抉择,即使以眼光来看,也不失为一个非常优佳的方位:傍山可以放牧,近海利于渔盐,西面千顷良田,左右河流萦绕,水质优良而且水源丰足。从此,这里便出现了一座新的即墨城,并开始了新的历史载荷,漫漫的岁月增长记录着它的经历,到2096年时,将是它饱经沧桑1500岁的纪念之年。
1897年11月,即墨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历史变故,德国的侵略者猝然用兵侵入
胶州湾,占领了今即墨区南部海域和部分陆地;翌年3月进而强迫清政府签定了《胶澳租界条约》,划地为“乐园”,在其中享有种种特权;这个“乐园”当时被称为“胶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区之白沙河以南的地区。无疑,这在即墨区的版图上被割去了一块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地方,这块地方即是后来的青岛市。即墨区则成为青岛市的北面
卫星城之一。于是,即墨县的版图得这样描绘:它位于山东半岛的南部,地处东经120°07′—121°00′,北纬36°18′—36°37′;东濒黄海,南倚青岛、崂山,北与
莱西市毗连,西与
胶州市、平度市为邻,东北衔接
莱阳市,面积1780平方公里,纵距36公里,横长76公里;内辖10个镇,20个乡,1033个行政村。
地理位置
即墨古城位于青岛市即墨区东关街。
即墨区东临翠山碧海,西拥千顷良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交通发达。近代的即墨割出一个青岛,划出一座崂山,这简直可以说是捧出一颗明珠和一块美玉。但即墨并不因此而贫穷匮乏,它依然美丽富饶,拥有山、海、田、岛、滩种种地利。
即墨东濒烟波浩渺的黄海,属沿海
暖温带季风气候。美好的气候给自然界带来盎然的生机,于人类也赐予太多的恩惠,夏天没有酷暑,冬天没有严寒,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2℃,
降水量750.4毫米,
相对湿度69%,
日照时数2726.4小时。
苍穹之下是蓝色的大海、绿色的山陵和土地,还有蜿蜒的河流。183公里长的海岸线宛如一条旖旎飘浮的绸带把陆地与海洋微妙地分开而又接合;循着这条优美的曲线,可以饱览即墨沿海地理风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
丁字湾、
横门湾、
鳌山湾、
小岛湾等这些蓝色的
海湾碧波荡漾,明媚可爱。
女岛港、太平港、栲栳头港、
七沟港在兴奋的
鱼汛时节里则洋溢着人间生活的热闹和欢乐。至于田横岛、
大管岛、
白马岛、
马龙岛等20多个岛屿,卧于万顷碧波之中,如牛如马,或赭或黛,各具形色,更有一种“难与君说”的妙处。不过,最富有实际利益的是那些平阔坦荡的浅海和滩涂,它们向当代的即墨慷慨地摊开了不尽的
鱼盐之利。1984年,17500亩养虾田一次收获了536吨活蹦乱跳的大对虾,使即墨一举成为全国五个“养虾重点县”之一;1987年,虾田开拓到43000亩,收获
鲜虾2405吨。从金色的海滩走上来,是940多平方公里的
低山丘陵,低昂俯偃100多个山头,连绵起伏,迤逦多姿,奔涌南赴崂峰。全县20余万亩林地绿色大部分渲染在这起伏的山壑之中,全县年产1600多吨的各种水果多来自这飘香溢彩的
山沟里。
区东多山,区西多田。区西半部的785平方公里的平畴是
胶莱平原的东边缘区,土壤肥沃。1987年,全县生产粮食47.56万吨,其中大多是产自这个“西北洼粮囤”。
即墨东南偎倚崂山,西北箕对胶潍河谷,所以它的地形大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的河流源近流短,匆匆入海;西部的河流多为蜿蜒转折,性情缓慢,所以历史上多生涝淤之灾。
大沽河、
五沽河、桃源河环绕县境之西疆北界以及南畔,洪江、流浩、淮涉诸河则交流内地。
历史沧桑,时代幡然,青岛、烟台南“门”北“窗”豁然开通,胶东腹地气象为之一新,即墨曩昔的陬隅闭塞之势也乍然转变,其南偎青岛,北达烟台,居南北交通之咽喉;烟青、青石公路必经县城,胶济、
蓝烟铁路相交境内,如此“地利”,可谓得天独厚。
古老的即墨,充满了新的希望。
人文介绍
即墨人勤苦耐劳,刚劲不挠;其中英杰代出,卓然为地方增光。即墨这片古老的土地至少说4000年前就有
人类活动。居民们在此生息、繁衍,在此播种、耕耘着文明和希望。即墨的山水风土悄然熏陶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形体、声音乃至性情;历史的运动则明显地为他们的
意识形态打上各个时代的烙印。于是,即墨人在自己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影子。或曰:“
语声上,形容大”——即墨,山东之地,自然具有“
山东大汉”的特点;或曰:“勤苦耐劳”——这种优秀的品质在即墨劳动群众身上是显而易见的;或曰:“人性刚绝”、“刚劲不挠”——这是即墨人最为典型的心态性格;或曰:“朴鲁少文”——这种由来日久的民风在近代文化的浪潮中似乎渐次消淡。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则赋予即墨人以新的性格因素,他们反抗压迫,抵御侵略,追求真理,前赴后继。尤其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人们的思想,陶冶一代
新风尚,人们热爱集体,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则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发展
商品经济的意识明显增强。
人民群众在创造生活、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孕育和培养了优秀的人物。旧志论即墨人物说:“人才之生,钟灵川岳”,“即墨三齐名区,其间人文蔚兴,名贤接武”。这种人杰地灵的传统观点未免失之偏颇。其实,对于人物、人才产生和成长更起作用的是
社会环境,即使那些所谓的历史“名贤”也无非如此而已。魏晋之前,即墨或为国,或为都,差不多自成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系,所以很有几位人物应运而生,如
即墨大夫、
田单、田横、
王吉、
童恢等。这其中的王吉算是地道的本地人物,他是
汉宣帝时的
谏大夫,以敢于忠言进谏,陈述不同意见而颇负盛名。有个典故云:“王公在位,贡公弹冠”,其中的“王公”即为王吉。他的儿子及孙子后来都名列公卿,但没有什么大的历史作为。假如他们一家后来不迁居到琅琊的话,那么其后裔、晋代的
大书法家王羲之就会诞生在即墨皋虞这个地方了。汉代以后,封建体制及其观念日益完善和强化起来,即墨远离国家的
政治中心,因而也日渐荒远冷落起来,即使较大的社会运动巨澜波及即墨这个山陬海隅时,也就有些“强弩之末”的势头了。所以,这之间竟有10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即墨几乎是默默无闻,有几个平庸的人物也寥若晨星。明清以后,封建
文化意识终于在即墨得以积淀。这一时期,即墨士绅崛起,人物涌现,颇有一番群星璀璨的景象。周、黄、蓝、杨、郭、江、范诸
显姓望族中人才辈出,或以名宦显赫,或以“勋绩”昭著,或以文学闻达,或以忠义流誉,先后有近百位传诸史志的人物。他们大多起家于科举,扬名于官场。
蓝章、
蓝田父子先后为朝廷御史,皆以刚正敢言著称,蓝田的才华甚至为
嘉靖皇帝嫉恨不已。
周如砥出任
万历时的
国子监祭酒,“以文章名天下”,一时间“天下士多出其门”。
黄嘉善在军界中飞黄腾达,宫至
兵部尚书,并获得“
少保”乃至“太保”的封建殊荣,死后,连皇帝也亲自为之辍朝致哀。
郭琇是清代
康熙年间最负声望的骨鲠大臣。他任御史,连上三疏,弹劾朝廷大臣名宦十多名,连
大学士明珠在他的弹劾之下也立被罢斥。李毓昌这个本来不大的“人物”,但在震惊全国的一起特大案件中充当了光荣的主角,因而名载史册;他的冤情大白于天下,他的忠正精神受到朝廷大力表彰。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近百年来,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新
民主主义革命到
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洪流后浪推前浪,万千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开创新的历史纪元。在反对和推翻封建帝制的斗争中,
王仁山、吕子人、
李卓峰、
刘懋德这些国民党人的早期先驱应运而生。尤为可歌可泣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最新的一页历史,
李兆岐早在1926年就南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亲聆毛泽东的声音;192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即墨的第一个组织“中共即墨支部”秘密产生;
魏思文、
徐达三于1934年从祖国的北方带来了马列主义的革命火种;徐子兴在处决大叛徒王复元的特殊行动中,大显身手;刘胡兰式的女英雄聂仁花在阶级敌人的屠刀面前大义凛然。革命青年的卓越代表、即墨人民的优秀儿子周浩然执著追求真理,满怀爱国热情,胸怀革命大志,在黑暗的社会里,他以笔为枪,无畏地投击反动势力,抗日烽火燃起,他投笔从戎,英勇抗击侵略者,不幸的是,仅仅才24岁,就被敌人杀害。建国后,刘启章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和传统,富贵不淫,艰苦朴素,甘为
人民公仆,为人民群众称颂不已;
杜世询立足实际,真诚正直,敢讲真话,忠心耿耿地向党中央反映真实情况,受到人民群众的敬重。正是这些有名和无名的英烈构成了一个群体,在即墨大地上写下了一篇篇壮烈的史诗,演奏了一首首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
交响曲。呜乎!天行健,革命不息,英杰辈出;先天下之忧者而为楷范,后天下之乐者可不继躅乎?
文物古迹
即墨之山足以寄情,其海足以吊古;更有柳腔流韵,
老酒飘香,花边织锦。即墨古为“形胜”名区,于今山海风韵犹存;兼有土产风物,颇飨人意。当今大诗人贺敬之游即而诗兴大作;大画家吴作人至此挥毫题字:“不醉勿归”。
即墨城东20公里处有山,秀色可餐,名曰
鹤山。其山东面碧海,风清气爽,南联崂山诸岫,迤逦多姿;山非高峻而玲珑秀奇,壑不广阔乃奥妙清幽,山中路径
回环曲折,引人入胜。元明时,此为北方道教胜地之一,著名羽士
张三丰、邱处机、李灵仙、
徐复阳等在此山留下了美好神奇的传说和依稀可寻的遗迹,历代名士纷至沓来,或叹曰“游崂不至此为憾也”,或誉云:“崂山最秀者首推鹤山”。
从鹤山下来东北行3000米至明代的军事海防重地鳌山卫旧址,今则为
鳌山卫镇。由此北行5公里至温泉,山海之间,一块奇地,6.5
平方公里,几百个大小
泉眼,滚烫的沸水汩汩涌出地面,热气蒸腾,半天雾迷。这当然是很早以前的一种自然奇观了。这里的温泉水温高达90多度。水中含有大量的各种
化学元素,
浴疗多种疾病,卓有良效。这里建有6处
疗养院,每年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疗养者。这里离海很近,疗养之余不仅可以漫步
海滨渔村,觅飨海鲜美味;如兴之所来欲探幽寻古也可如愿以偿,温泉之东即为古皋虞侯城的遗址,迤北则是汉代的“王公”墓群。
从鹤山或温泉到
田横岛相去不远。田横岛是一座历史名岛。2000多年前,500名热血壮士追随田横,为
韩信率领的汉军步步追逼至此,守在这座海中孤岛上,随即演出了一幕慷慨壮烈的历史悲剧,500柄刀剑寒光闪烁,500颗头颅热血进溅,惊涛裂岸,碧海悠悠。这一壮举惊天动地,使已经坐稳龙墩的
刘邦不寒而栗,司马迁作《
史记》写到此处也激动得不能自已。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为这座风景优美的海岛平添了瑰丽迷人的色彩,惹得后世许多骚人墨客跑来低徊咏叹不已。如今,这座海岛正在积极地开发和建设中,以更动人的风姿吸引着海内外游人。从田横岛破浪南行26公里达
长门岩,这个面积仅有0.25平方公里的小岛,就是
蒲松龄先生所谓的“古迹岛”,上“有五色
耐冬花,四时不凋”。特别当飞雪迎春之际,遍岛耐冬,花开如火,蔚为奇观。
一提起即墨
柳腔,肯定会有许多人情不自禁地引吭哼唱起来。它那特有的“
拉魂腔”,曾经倾倒过几代的即墨父老乡亲,甚至风靡过大半个
胶东半岛,因而被誉为“胶东一枝花”。柳腔戏土生土长,
地方色彩强烈,艺术风格独特,甚至得到不少戏剧大家的青睐,黄镇、
朱穆之、陶纯、
王朝闻、贺敬之这些当今的闻人名流皆为之击节。
马少波对它似乎有更深的感受,因为他是胶东人,他曾动情地为之赋诗曰:宋元遗韵喜存真,学游方知沧海深。仿佛儿时瓜棚下,“拉魂”一曲醉童心。
如果说即墨的柳腔仅仅流韵胶东,那么
即墨老酒可以说飘香四海了。即墨老酒以独特的原料和工艺酿造而成,也以独特的酒香醇味醉飨世人。1963年被评为国家优质酒,1984年再度获得国家金杯奖;不仅畅销全国各地,且出口到
新加坡、日本、
蒙古、
苏联、
罗马尼亚等国家。有人说得好:人们说
啤酒是“液体面包”,那么即墨老酒就是“
液体蛋糕”了。另有
即墨镶边,其色足以惑目。即墨镶边是即墨地方的传统
手工艺品,素有“抽纱瑰珍”之称,以作工精细、图案优美、色调古雅、质地柔韧而驰名中外,畅销几十个
国家和地区;1983年荣获国家“
工艺美术百花奖”金质奖杯。
历史的发展不仅有时将先前已有的
珍珠拭去旧尘而使之重放异彩,而且同时又在创造和生产着从来没有的瑰宝。1986年在即墨“文物堆”里一下子发现的被视为“国宝”的宋代金银书写《妙法莲花经》,曾一时轰动国内外舆论界,引起文物界的激动。近年来,即墨人奋力开创出来的“地毯”、“啤酒”等许多新产品也饮誉海内外。
即墨一游,令人神怡。正如贺敬之所云:“此来一路睹锦绣,更望琼楼非梦乡。”
人文历史
封建
文化积累两千春秋,至明清时期稍成气候;社会主义
文化发展几十年,成绩斐然,前景灿烂。即墨的
人类文明至少可以溯及4000年以前,这有境内已经发见的17处
新石器时代的
文化遗址为证。从这些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石、骨、蚌、陶器等文物,充分显示了先民的智慧。共和国建立之后,收藏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类文物达几万件之多,这在“
齐鲁文物之邦”中也算得上一个“富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即墨刀币”既是当时经济发达的一个标志,也是文化繁荣的一个象征。
秦汉之后,即墨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开始失落。自魏晋至宋元的1000余年中,中国的封建文化得以长足发展而臻于鼎盛,然而即墨却逡巡在“俗尤朴鲁,人鲜文艺”的荒谷里。这一时期的文化星河洋洋灿灿,群星灿烂,但从中却难以觅到即墨文化星座的光亮。唐诗五万,竟没有即墨人的一首;宋词九千,而不见即墨人的一阕。
自明代中叶到清季的300余年中,封建文化始在即墨得以积累和升华,于是形成了一个空前的文学
小气候。士绅崛起,文人层出,著述之风蔚然,一时纷呈文采。同治《
即墨县志》收录这一时期即墨人的各种著述215种,至少有698卷。《即墨诗乘》辑录了251人的1198首诗作;《崂山诗乘》编集了123人的2684首诗作。
王邦直的《
律吕正声》、
周如砥的《
青藜馆集》、
蓝田的《
北泉集》、
郭琇的《
华野疏稿》被收入《
四库全书》之中。与此同时,其他一些文艺形式的创作和演出,如书法、绘画、民间戏曲、歌舞等也颇为活跃。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即墨封建文化的“黄金时代”。
然而,综上所述的“文化”不是一个完全的概念,至多只能说是“文化”内涵的某一方面而已。只有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即墨的“文化”才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和发展时期,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学艺术、建筑等全方位结构的社会主义
文化体系逐步形成。教育从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之后,得以迅速地发展。1949年,全县仅有2所中学,367所小学。1987年有中学114所,小学581所,其他各类学校9所,幼儿园598所。70年代以来,
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在95%以上,1987年达到99%;1982年,全县受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占人口的260‰。科技事业更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且以迅疾的速度发展。50年代全县的科技干部不到100人,1966年达到1515人,1987年增至一万多人;1978年至1987年全县取得
科技成果近300项,其中“
红麻短光照制种”、“
对虾人工育苗高产
技术研究”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1956年,即墨县
体育运动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全县
体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此后差不多每年都举行大规模的运动会,先后有7人11次破省、国家纪录,1985年以来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135名。
卫生事业的发展表现在防病、治病技术水平的大大提高和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旧时代,县内的传染病和
地方病猖獗横行,1867年发生的一次“
霍乱”,一下子就吞噬了5万多人的生命。共和国建立之后,这些“
瘟神恶魔”有的被治伏,有的被祛除。1984年,全县90万人口中“
疟疾”仅发病4例;1987年,
麻疹的发病率降至0.3/10万人,“
白喉”自1970年以来再未见发生;“
天花”早在1959年就已绝迹。
婴儿死亡率在1949年为20%,至1986年下降为1.23%;人口
平均寿命1949年为35岁,至1986年达到70.54岁。文学艺术的成果更为灿烂夺目,仅1978年以来全县作者发表的各类
文艺作品就有800多篇(件),其中获省级以上奖的就有20多篇,有19人被吸收为省各文艺协会会员,
柳腔戏曲《王三卖鱼》的创作演出荣获全国电视
戏曲片鹰象奖二等奖。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摄影等争艳斗奇,先后推出一批新人和新作,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文物、档案等事业迅速发展,出现喜人景象。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开头,社会主义的文化仅几十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导下,即墨的
文化事业前景灿烂。
项目建设
即墨古城项目建设
从即墨古城项目
建设指挥部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经过一年的建设,有着千年文化历史的即墨
古城区改造初见成效。主体已经完工的东城墙和部分古建筑等景区将率先对外开放。据介绍,涉及古城区的1.6万居民将全部安置,整个古城核心区将建一座集古文化、特色小吃和展览馆在内的文化商都。
据了解,即墨古城改造项目
规划用地约98公顷,分为“即墨古城”和“安置区”两大部分。以即墨老县衙为中心,北、西、南三个方向分别为即墨古城安置区的
莲花居、
文富居、
文昌居三个项目区,56栋高层已高高矗起,已经全部封顶。据介绍,即墨古城项目将重点复建县衙、展馆、文庙、
城隍庙、财神庙、真武庙、牌坊街(21座牌坊)、教堂等
公共建筑,打造“一城、
两街、十景、
十三坊”的整体格局。对公共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布展。古城内有公建18处,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的县衙修缮后,要充分体现
衙署文化;财神庙要结合
财神节的传统,打造北方具有影响力的财神文化节;文庙的布展,要与考院、
崂山书院一并考虑,形成传播
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5日,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
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2年12月,入选“非遗旅游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