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纪年法是一种中国传统纪年方式。
纪年分类
1. 干支纪年
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2. 年号纪年
从
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
琵琶行》“元和十年”、《
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梅花岭记》“顺治二年”、《
指南录后序》“
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
大中祥符”的简称,
宋真宗年号)等。
3. 王公年次纪年
用于
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
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民国纪年法: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后,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从此又有了民国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计算方法1:
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
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如:2012年查万年历为壬辰年,算法为: 2012÷10=201……2,2—3=—1,—1+10=9,按天干顺序数到9,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第9位为壬。 2012÷12=167……8,8—3=5,按地支顺序数到,子、丑、寅、卯、辰。第5位为辰。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2012为壬辰年。
计算方法2 :
十位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1 2 3 4 5 6 7 8 9 10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已知公元数推算干支年号,只需要分两步:
第一,把公元年数减去3,你会得一个新的数字。这个新数字的
个位数字(当个位数字为“0”时,当“10”)在十位天干中所对应的天干字就是所求的。
第二,把每一次你得到的一个新数字除以12,这样你又会得到一个余数字(当刚好
除尽时,余数字取12)。这个余数字在十二地支中所对应的一位地支,即为所求的。
例如,请你确定1980年的干支年号。
先找天干:1980-3=1977。1977的个位数字7在十位天干中对应的天干字为“庚”。
再找地支:1977÷12=164……9,显然余数为9,查9在十二地支中对应的地支字为“申”。
所以,1980年为庚申年。
这样推算干支年既快又准,可简记为“减3除以12”。
4.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
扬州慢》“
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
赵昚(shen)
年号,“
丙申”是干支纪年;《
核舟记》“
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
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名词解释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
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
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
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
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
中历、
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
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
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
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
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
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
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
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
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
孟春、
仲春、
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
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
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
初七】农历
七月初七,民间有
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
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
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
年、月、日、时的序号,叫“
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
庚申,
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基本概念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
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
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
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
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
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
大小月之分,是因为
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
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
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
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
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
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
仲秋、季秋、
孟冬、
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
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
逍遥游》:
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
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