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师范大学

中国台湾省境内公立大学

台湾师范大学(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师大或台湾师大、台师大(NTNU),始建于1922年,位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新北市,作为台湾教育和人文艺术领域的顶尖学府,是入选迈向顶尖大学计划的高校,台湾大学系统、台湾教育及人文领域学术联盟、东亚教师教育国际联盟、全球产学未来人才培养策略联盟、全球开放教育联盟成员。

办学历史
1922年,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简称台北高校)创立,为七年制之高等学校(含寻常科四年、高等科三年),是二战前全日本38所菁英养成高校之一,也是台湾唯一的一所高校,具备帝国大学预科性质,原则上毕业生可申请免试直升台北帝国大学(日本9所帝国大学之一,今台湾大学)。台北高校创建初时,借用当时尚为中学的台北第一中学校(今建国高级中学)校舍,1926年始迁移至古亭町(台湾师范大学现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接收台北高校,11月依新学制将其改名为“台湾省立台北高级中学”(简称台北高级中学)。
1946年6月5日,战后因急切需要培养大量中学与高中师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成立具大学位阶的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负责中等教育师资的人才培育。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创立时,与台北高级中学共同使用同一校地与设备,教职员亦相互支援流用。
1949年,台北高级中学奉令停止招生,由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承继台北高级中学的校地、设备、图书等,以及蕴藏丰富历史的建筑,包括行政大楼、普字楼、礼堂、文荟厅等四栋市定古迹,形成学校的古典风华。
1955年,学校改制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分设教育、文、理三学院。除师资的人才培育外,亦致力于研究的发展与新知的探索,提供教师更多元的进修管道与学习机会,以提升全国中等教育师资的优化与学术的深化,并视社会发展所需调整系所的建置,达成师范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双重任务。
1967年7月1日,学校升格为台湾师范大学,分设教育、文、理、艺术四学院。编制扩大后,经费增加,设备也日臻完善,不但提供本校更多元的师资培育与教学研究环境,并且在教学、研究、辅导以及行政支援进修等各方面,都更加充实与完备。
1994年,师资培育法实施后,台湾师资培育采多元化政策,学校亦因应时代潮流而积极转型发展为综合大学。除原有之师资培育相关系所外,更增设符合社会变迁并足以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系所。现有教育、理、文、艺术、运动与休闲、科技与工程、国际与社会科学、管理、音乐等9个学院,成为博、硕、学士班学生逾万人之多元化综合大学。 展望未来,学校将在既有丰沛的人文基础上,植入现代科技知识,持续深耕发扬本校特色领域,并加强国际化、资讯化、企业化,让今 日的师大人,都能成为明 日的大师,使学校成为具“古典风华、现代视野”特色之亚洲顶尖、世界驰名的综合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学术资源
师大所出版被THCI Core收录的期刊数位居全台前二;另外与岛内另外三所学术机构: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在TSSCI中被收录的社会科学类期刊数目,位居全台前四,足见以上机构在台湾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影响力
办学条件
机构设置
该校现有教育、理、文、艺术、运动与休闲、科技与工程、国际与社会科学、管理、音乐等9个学院,62个系所,成为博、硕、学士班学生逾万人之多元化综合型大学。
该校“国语中心”成立于1956年,是西方认识中华文化和学习华语的重镇,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曾规定其东亚系毕业生,需要到师大留学,修习华语一年,才可毕业;美国国务院也多次派遣外交官,学习华语。其历史悠久,为台湾最大的国家级华语教学机构。该校与中山大学成功大学台湾大学亦为台湾仅有的四所重点培育双语大学。是台湾第一所提供国际文凭(IB)教师证照的师培机构,2017年即和英国文化协会合作,办理EMI教师培训课程
合作交流
1、全球姐妹校
迄2021年,台湾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多所国内著名高校(中国大陆地区64所、中国香港地区8所、中国澳门地区1所),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匹兹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伯明翰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大阪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首尔大学延世大学高丽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马来亚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澳洲国立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奥克兰大学等海内外多所知名院校缔结为姐妹校。涵盖了亚洲(日本56所、韩国31所、新加坡4所、印尼9所、印度2所、马来西亚7所、菲律宾6所、泰国13所、越南12所、土耳其1所)、美洲(美国51所、加拿大6所、巴西1所、多明尼加1所、宏都拉斯1所、巴拉圭1所)、欧洲(德国18所、法国17所、英国15所、俄罗斯6所、芬兰6所、捷克5所、西班牙4所、义大利4所、荷兰3所、波兰3所、比利时2所、瑞士2所、丹麦1所、匈牙利1所、爱尔兰1所、罗马尼亚1所、瑞典4所、奥地利1所、斯洛维尼亚1所、斯洛伐克1所、乌克兰1所、挪威1所)、大洋洲澳大利亚8所、新西兰4所)、非洲南非1所)。
2、策略伙伴姐妹校
自1983年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学系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职业教育学系开启双方学术交流,两校于1998年正式缔结为姐妹校,在2013年时,两校之教育学院及文学院亦签订学生交换协议。为深化及增进双边学术研究与教学合作,台师大于2016年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提升至策略伙伴姐妹校关系,双方之交流从学术上之合作更跨足至行政标杆之学习。
2015年初台师大理学院化学系选定九州大学化学系作为标杆学习系所,开启了双方师长的频繁互访,随着两校交流历程逐年深化,台师大教育学院于2017年 9月与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院、教育学院签署学术合作备忘录及学生交换协议,同年12月,台师大理学院与九州大学工程学院、理学院、药学院、材料化学及工程研究中心也签订学术合作备忘录及学生交换协议,鉴于双边学术研究与教学合作层次已逐步升级,台师大与九州大学于2018年10月提升至策略伙伴姐妹校关系,并签署校级学术合作备忘录及学生交换协议。
3、台湾大学系统 (NTUS)
台湾师范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台湾大学分别为中国台湾教育体系、技职体系及综合型的指标大学,且皆位于台北市大安区,三校在地之便及互补性等优势下,为求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学学习成效、强化教师教学与研究、以及扩大社会服务与贡献,决定成立该大学系统以迈向世界顶尖之联合大学系统为目标。
系统内近6万名师生共享图书馆、电脑、网路、商家折扣、交通车等资源,及使用会议场地、运动设施、停车等各项优惠;学生可跨校修课、互相承认学分学程,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更积极推动三校教授共聘或跨校合聘、跨校华语教学资源整合、共同贵重仪器中心、建置产学技转媒合平台、学术研究成果资讯交流平台等更多资源共享。
4、台湾教育学术联盟 (TEA)
为扩大国内教育领域学术交流,该校于2019年底集结台湾12所大专院校教育学院系所成立该联盟,建立国内学术网络,进一步迈向国际合作,希望未来为台湾教育学术提升国际能见度与竞争力。现有成员包括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大学成功大学台湾中央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等。
5、台湾教育及人文领域学术联盟
该联盟由台湾师范大学担任召集学校,并整合台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政治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成功大学等台湾顶尖学府的资源及人脉,与东南亚各国首要大学进行交流。
6、全球产学未来人才培养策略联盟 (UAiTED)
该联盟旨在强化产学合作以实践知识及技术转移,促进永续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创新方案,让社会各行各业与大学紧密合作,共同培育全球产学未来人才。创始学校包括台湾师范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国立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台湾阳明交通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成功大学等16所星马港台的顶尖大学。
该联盟旨在推进教师教育的国际共同研究,促进教师职业志愿者间的国际交流,教师教育大学间的相互派遣,在东亚地区完善大学教师的互相派遣体系来充实各院校的教育内容。成员包括:台湾师范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岛大学横滨国立大学东京学艺大学埼玉大学首尔教育大学等。
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成立于2004年,是由11所亚太地区管理学院发起成立的区域性、非营利的管理学院组织,发起院校来自亚太地区最好的大学。现有成员包括台湾师范大学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京都大学昆士兰大学马来亚大学等。
9、全球开放教育联盟 (OEC)
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由台湾师范大学与台湾艺术大学台湾成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等六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发展到两岸四地200余所文创及其相关专业高校。该联盟旨在加速推动了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交流、学术研讨、师资互访、学子互动与产业联动。
社会评价
台师大在QS教育学科连续八年全台第一,其中七年位居全球前50强内。
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308位。教育与培训:世界第43名;语言学:世界第43名;现代语言学:世界第51-100名;艺术与设计:世界151-200名;艺术与人文:世界198名。
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331位。教育与培训:世界第31位;语言学:世界第51-100名;现代语言学:世界第101-150名;艺术与设计:世界151-200名;艺术与人文:世界222名。
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331位。教育与培训:世界第28名;语言学:世界第53名;现代语言学:世界第98名;艺术与设计:世界151-200名;艺术与人文:世界204名。
2、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学科排名
自THE公布教育学科排名以来,台师大都稳居世界前25名内。
2019年,教育学科排名:世界第15名。
2020年,教育学科排名:世界第23名。
2021年,教育学科排名:世界第20名。
2019~2021年,教育学:世界52-75名。
4、《远见》台湾最佳大学排行榜
2018年,文法商类大学第一名。
2021年,文法商类大学第一名,第四度夺冠。
文化传统
形象标志
立意:
依至圣先师孔子六艺教学之涵意。
依“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以“钟铎”为造型基础。取其具有振聋启瞶之意。
色彩:采青天、白日之色调,显示须具有光明磊落之胸襟。
构图:
结合六铎(艺)成一环形,为图案之主体,象徵齐头并进,同心协力,共臻教育“止於至善”之境。
图案中央为“师大”二字,另有黄色“台”字,代表“台师大”的简称。
全部构图呈现有如一欣欣向荣,盛开之花朶。
阿勃勒又称波斯皀荚,原产于印度,学名为Cassia fistula L.,属苏木科,为落叶乔木,株高约8-12公尺,偶数羽状复叶,小叶4-8对。1645年由荷兰人引进种植。
初夏,呈总状的花序密密从枝干腋生,成悬垂状,在炽热湛蓝的天空下绽放有五金黄花瓣的花朶。飞舞的花瓣,仿佛阵阵黄金雨,飘落校园各个角落。五至七月为其花期,处处可见其花踪。夏日到冬末,随著时日流转,由浅绿转深绿再转紫黑,长约30-60公分的荚果,几可与岁末晾晒竿头的腊肠媲美。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形容阿勃勒一盏盏,一串串,多少灿烂的金吊灯,初夏就这么随随便便地,挂在行人的头顶,害得所有的眼睛,惊喜中所有仰望的眼睛,像飞进童话的蜜蜂一样,都恍惚迷路了。
阿勃勒为什麽是师大校树无法考据,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它的长荚果像极了旧时代教师手中的教鞭,从此成为师大校树。
精神文化
台湾师大校歌诞生于1948年草创时期。当时全省仅有该校一所培育中等教育师资的师范院校。有感学校在培育师资的重责大任,首任院长李季谷教授特别亲自为校歌撰写歌词,并委请音乐专修科主任萧而化先生谱曲,于1948年3月核定公布。
《台湾师范大学校歌》(1948版)
教育国之本,师范尤尊崇,勤吾学,进吾德,健吾躬。
系分科别,途辙虽异汇一宗。学成期大用,师资责任重。
吾侪相亲相勉,终不负初衷。台湾山川气象雄,重归祖国乐融融。
教育会其通,世界进大同。教育会其通,世界进大同。
校歌第二行原为“系分科别,途辙虽异汇一宗。”学校于1955年6月改制为大学后,学校由原来的12个系,增加至分设教育、文学、理学等三院共16系所,因体制扩充,歌词小幅修改为:“院”分“系”别。
2021年11月24日举行校务会议,决议通过“校歌新版歌词”,经两年多的行政程序及征询意见,“木铎版”歌词定案,保留校歌曲调,重新赋词。校歌新版歌词定案后,1948年版校歌歌词仍将保留与传唱。
《台湾师范大学校歌》(木铎版)
木铎钟声响,英才为国用,
起红楼,立典范,沐春风。
诚正勤朴,敬业乐群在心中,
风华四季诵,树人百年功。
青春器宇轩昂,展大度雍容;
迎向国际创新局,深耕吾土致大公。
教育会其通,世界进大同;
教育会其通,世界进大同。
学校校训由第三任刘真校长所订,于1952年2月20日第27次行政会议通过。
诚:不虚伪、不欺妄。凡事能做到始终如一、择善固执。
正:不偏私、不枉曲。凡事能做到光明正大,贞固刚毅。
勤:不怠惰、不因循。凡事能做到自强不息、锲而不舍。
朴:不奢靡、不浮华。凡事能做到质朴无华,闇然尚絅。
校园环境
为井手熏所领导的总督府官房营缮课所设计,而由东京方面的神户组负责施工,同年完成讲堂。师大的旧校舍包括礼堂等,都采用一种略带中世纪歌德建筑风格的形式,它的 特色是将屋顶女墙作成古堡的城造型,门窗采用尖,并有凸出窗,以便引入较多的光线。讲堂的外观雄伟而庄严,内部虽经整修过,但现代化设备皆采隐藏式,手法高明。台北市政府市定古迹指定范围包括讲堂、行政大楼、文荟厅、普字楼。
台北大安区云和街11号,一楼木造独栋建筑,日治高等官舍第三种,为知名文人梁实秋担任英语系系主任时之住所,雅舍一辞,便是指该处。
知名校友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