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山煤矿始于清末,成于民国,盛于当代。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武宣人刘统丞开始在迁江县合岭山土法挖煤,继后时开时停,4易业主未成。民国21年(1932年) 陆川人吕春琯以同福公司、李楚凡以同德公司请领探采合山煤炭,次年合并为商办的合山煤矿股份公司,后经2次改组成立合山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山煤矿公司) 。在
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成为中国大西南后方动力燃料的主要产地之一, 供应内迁工厂及铁路机车用煤, 民国32年(1943年)产煤9.40万吨,创建矿以来的最高水平,被誉为西南第二大煤矿。解放后,1950年元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军管会派员接管合山煤矿公司,改为省营煤矿。1954年6月,合山煤矿公司更名为广西省合山煤矿。 1962年1月11日,合山煤矿改为合山矿务局。合山煤矿生产煤炭供应广西各地。70年代初,自治区根据合山原煤高灰低热值特性设计建成合山电厂后,主要供应合山电厂。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
冯景兰、乐森[王寻]、张文佑、陈家天等都做过地质调查,机械钻探则始于民国25年(1936年)合山煤矿公司用W3加力士钻机在柳花岭及大隆施工钻孔。1956年3月中南煤田地质勘探局所属一三○队派分队到合山煤田进行钻探,8月份,分队扩建命名为一五○队。之后即以该队为主要力量,对整个煤田均进行过详、精查勘探。煤田属二叠纪合山煤系。1985年末,累计探明储量6.79亿吨,保有储量6.33亿吨,拥有生产矿井8对、设计年产能力150万吨,在建矿井1对能力30万吨,固定资产原值15703万元,流动资金637.1万元,工业总产值2199.97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原煤产量170.91万吨,职工15718人,原煤全员效率0.68吨/工。截至1990年末,累计探明储量6.73亿吨,保有储量6.16亿吨; 拥有生产矿井9对,设计年产能力222万吨,
固定资产原值25278万元,流动资金957.67万元,工业总产值3062.50万元,原煤产量210.93万吨,职工16382人,原煤全员效率0.588吨/工。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武宣刘统丞始在迁江合岭山土法采煤,清代末年至民国初,私人曾四度探采,皆因亏本和运输困难而未成。
民国14年(1925年)
新桂系统一广西后,提出“积极开采本省矿藏”。民国21年同福、同德两公司向广西省政府领采合岭山煤炭,民国25年(1936年) 改组官商合办,民国27年(1938年)广西和
中国银行各出资220万元仍为官商合办、成立合山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一直经营到1949年。公司为经济实体,具有完全的法人地位,设有董事会,由董事会任免总经理、协理及高级职员,总经理为公司的法人代表。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公司经营接受以前私人探采倒闭教训,开辟矿场与筑路外运同步实施, 自筹建设资金,曾4次扩股,包括民间、政府、银行及利用外资等渠道。民国22年(1933年) 开辟公路6公里,与柳州迁江公路衔接直达红河北岸卸煤转装船进行水陆联运。民国24年由广西省政府担保,向香港德国鲁麟洋行贷款70余万元港币购买机车车辆及铁路器材,于民国26年修通轻便铁路线合山至白鹤隘段35公里,民国30年(1941年) 9月完成全线铺轨到湘桂铁路来宾(水落)站,全长65公里,煤炭可由湘桂铁路转载运往各地。公司所开辟矿场均铺设轻便铁路支线相通。干支线通车合计80公里,拥有机车3辆,煤车(容量6吨)68辆,客车4辆,日运能力200多吨。自办船运,有汽拖船(85匹马力)2艘,木船(100吨以上)11艘。还有汽车20部。公司营业在广州、桂林、柳州、梧州、石龙等地设有办事处,形成供销网络,实行产运销一条龙经营。抗日战争期间,合山煤矿公司供应内迁工厂燃料及湘桂、黔桂两铁路机车军民运输用煤。正式开采有台山本矿及大隆矿场,采掘装备有柴油压气机带动撞锤式凿岩机,排水有卧式双缸及单缸汽泵以及蒸汽绞车提升,还有W3加力士钻机及手摇钻探机。另外还新探采里兰、嘉巴(加马)岭矿场。开采煤层为五煤,煤层厚0.3—0.5米,煤层过薄,全靠人力侧卧挥锄采掘。民国32年(1943年) 产量达9.4万吨。民国33年,日军再次入侵广西、合山煤矿公司11月6日开始疏散,11月9日停工,11月13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合山矿区,矿场惨遭破坏, 民国34年5月18日日本侵略军败退,矿场光复,煤矿财产损失惨重,时价计达国币33.04亿元。 民国35年5月,合山本矿恢复生产出煤,9月轻便铁路线修复通车,11月试探河里矿场,民国36年正式成立河里矿场。民国36年合山煤矿公司产煤3.63万吨。民国38年(1949年)6月21日,公司因无法清发工人工资停止生产、运输;9月,公司只能给留矿员工每日暂借中白米2公斤(含菜金) 度日;11月减至1公斤,菜金职员每日给东毫1角5分、工人8分,勉力挣扎,1949年产煤仅2.9万吨。
1950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军管会接管合山煤矿,改为省营煤矿,李九希任军代表。接管时轻便铁路线除桥巩至水落段21公里遭受破坏外,其余矿场房产器材在留守职工的保护下, 均完整无损,计有合山本矿、东矿、河里3处矿场。接管时采取原职原薪原制度不变的“三原”政策,由政府投资维持,招回工人,复工生产。1950年2月1日合山本矿开始恢复出煤, 7月轻便铁路线遭破坏的桥巩水落段修复通车。1951年8月至1952年2月开展民主改革;同期建设东矿大利山井。1954年开工新建里兰四一平硐,作业方式开始实行3班8小时制。还购买两台钻机成立了钻探队,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展开,加快矿区开发,1956年建设自备火电发电车间第1台机组240千瓦开始发供电。在生产建设中不断推行新技术,提高装备水平,采煤方法推广先进的壁式采煤,使用电煤钻打眼放炮落煤和
刮板输送机运输,采用攉煤器攉煤。使用矿灯照明和光学瓦斯检定器检查瓦斯。井下运输使用
无极绳绞车、
架线式电机车。掘进防尘工作,李荣初首先创造了干式捕尘器、继后推广
风动凿岩机中心供水防尘。劳动组织进行“四八”作业制试点。制订采掘作业规程。推广整体移机、一次多眼放炮、深孔爆破、快速掘进等先进经验。60年代初,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落实煤炭工业部、自治区煤炭石油工业局关于煤矿企业生产几项主要规定。调整生产规模,核定矿井能力。继后又新建里兰斜井和河里平硐,新增设计年产能力33万吨。1962年率先推行采掘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1965年8月自治区试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在东矿进行亦工亦农轮换工制度试点,后在合山矿务局各矿和广西其他各局矿推行。1969年矿务局首次自制成功峰峰矿务局设计的
耙斗装岩机并在里兰矿井下使用,率先广西煤矿推广使用耙斗装岩机装岩。 1969年开始,合山矿务局一方面抽调干部及老工人支援红茂、罗城煤矿新井建设会战;一方面加快合山煤田开发,实行老矿挖潜、新井快建的方针。自治区决定由广西一五○煤田地质勘探队和广西地质局第九队共同进行合山煤田深部勘探会战。合山矿区铁路专用线由米轨改建为标准轨距,全长97公里。新建投产了东矿斜井(设计年产能力9万吨) 、溯河矿扩建(设计年产能力从10万吨扩建到30万吨) 、新建樟村斜井(设计年产能力9万吨),里兰斜井扩建(设计年产能力从21万吨扩到45万吨) 、新建石村立井(设计年产能力45万吨)5对井,新增设计年产能力109万吨。 在“学大庆、赶开滦”群众运动中,开展采掘队上“纲要”竞赛。柳花岭矿、 里兰矿、东矿采用摩擦金属支架,1973年4月至1977年底柳花岭矿试用MBL—1型刨煤机采煤,先后试采了6个回采工作面,平均采高1.57—1.75米,平均长度90—116米,平均月产6166—9181吨,最高月单产达13630吨;走在广西各煤矿的前列。1974年到1977年5月在唐山煤炭研究所协作下,在南洪水库下、铁路下采煤获得成功,在水库下采出煤炭38万吨,曾获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矿务局还自制并试用滚筒机组、电动攉煤机、扒斗装岩机,实现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改型换代,全岩及煤—岩巷道普遍使用机械装岩,推行平行交叉作业、激光指向、毫秒爆破等先进经验。采掘单产单进率先广西各局矿达到和超过全国“纲要”指标,并不断刷新纪录。 其中,溯河矿快速掘进队从1973年3月起连续45个月全煤单孔月进超过煤炭工业部上“纲要” 300米指标,连续5年多超过煤炭工业部快速掘进年进尺指标,先后9次受到煤炭工业部和自治区表彰。东矿二采工区在1973年至1975年3年中,采面煤层厚度0.8—1.3米,平均月单产达9430吨,有18个月单产超万吨;1975年有6个月单产超过万吨;1978年1月, 工作面采高1.4米, 月单产达16023吨新纪录,年产122779吨,有7个月单产超万吨;1983年12月又创炮采月单产20054吨广西煤矿新纪录。 还有东矿二开巷工区1976年11月创造煤巷单孔月进1058米, 建井队在东矿扩建古邦排水斜井井筒掘进创月成巷112.5米,均为广西煤矿最高纪录。 1976年,合山矿务局全局平均全年巷道掘进月均单进137.6米,回采工作面月均单产7070吨,其中,溯河矿快速掘进队年进尺5314.7米,东矿二采工区年产114552吨,均走在广西各煤矿前面。1977年1月煤炭工业部命名合山矿务局为“大庆式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1981年开始实行亏损包干经济责任制,1982年进一步实行吨煤补贴经营承包责任制。自治区煤炭工业局在合山进行企业全面整顿的试点。在整顿的基础上,实行局长负责制,制订包括技术经济指标,技术进步、开发智力、职工生活福利及企业现代化管理5个方面的局长任期目标。 制定采掘、安全、机电、生活、卫生等70多种规章制度,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1984年推行吨煤工资浮动包干。随着改革深化,矿务局针对煤矿生产特点逐步完善配套了吨煤利润定额包干、亏损总额包干、盈亏总额包干、自收自支费用净额包干以及费用计划收支净额包干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努力进行技术进步,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兴建水泥厂、制砖厂、矿山配件厂、农场以及各种服务业。对生产矿井进行核定能力,实施环节改造,改进开拓部署,积极采掘平衡,使矿井开拓、准备、 回采三个煤量基本上达到煤炭工业部规定要求。新建和扩建投产矿井2对,新增设计年产能力57万吨。 其中,东矿斜井扩建从年产能力9万吨扩到60万吨,成为矿务局最大的生产井,产量占矿务局总产1/3强;装备属广西煤矿第矿井,主斜井提升采用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长达1908米,为中国江南、西南地区煤矿所独有,东矿斜井两个采区采用倾斜长壁采煤工作面,采区及运输巷道共安装设备1000多台(件),其中带式输送机30台,带式输送机运输线总长6800多米,从采区工作面到运输大巷到井底车场直至地面装车煤仓的选煤楼,整个运输系统全部实现带式输送机化,1986年12月正式移交生产,1987年产量达到63万吨,超过了设计能力。 合山矿务局从1987年以来, 年年产煤超200万吨, 占广西总产量21.5—29.1%。 广西合山、柳州、桂林3个火电厂以及化肥、制糖等工业用煤主要由合山矿务局供应。
截至1985年末,合山矿务局职工15718人,矿区人口37216人。有工程、经济、会计、统计、卫生等8个系列
专业技术人员1097名,占职工总数6.98%,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0名。 1950至1985年完成基建投资15127.64万元, 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703万元,净值9488万元;生产矿井8对,设计年产能力150万吨,在建矿井1对 (东矿扩建二期工程) 设计年产能力30万吨; 1950—1985年累计生产原煤3439.25万吨, 上缴税金3357.53万元。
截至1990年末,合山矿务局拥有16个直属单位:东矿、柳花岭矿、溯河矿、里兰矿、上塘矿、石村矿、河里矿、煤矿机械厂、机电修造总厂、水泥厂、建筑安装工程处、局直属机关、劳动服务总公司、工人医院、局中学、技术学校。全局已建立起幼儿园12所、小学12所、完全中学2所、 初中3所、附设初中3所和1个附设中级师范班,共有小学教师521人、中学教师391人,有医院4所(其中县级医院1所),卫生所7间,卫生保健室3间;疗养院1所,矽肺研究所1所; 拥有病床367张,卫生人员536人。各矿、厂建有电影院或电影队,有俱乐部、娱乐室等各种文娱活动场所,全局
闭路电视用户达11000户。1990年末职工为16382人,矿区人口47906人。有大中专毕业生1625人,占职工总数9.9%,有工程、经济、会计、统计、卫生等8个系列
专业技术人员1544名,占职工总数9.4%。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9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86名。1950年至1990年完成基建设投资19679.70万元,拥有
固定资产原值25278万元, 净值16644万元;1990年生产矿井9对、设计年产能力222万吨,当年产煤210.93万吨,全员工效0.588吨/工,上缴税金4640.28万元。亏损1379.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