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区,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市区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东滨漂河、少陵河与巴彦县为邻,东南与道外区、宾县隔松花江相望,南与松北区接壤,西濒呼兰河与松北区相邻,西北濒泥河与兰西县为邻,北及东北以泥河、大荒沟为界与绥化市、巴彦县毗邻,总面积2229平方千米。下辖10个街道、6个镇、3个乡。截至2022年末,呼兰区户籍总人口51.2507万人。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呼兰因
呼兰河得名。呼兰,一说是
女真语“
忽剌温”的音转;一说是
满语“烟囱”。
建置沿革
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在呼兰区境内活动,其社会发展已进入了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明属
奴尔干都司兀者诸卫及
塔山卫,后为
海西女真活动中心地区,明末由
建州女真、
后金统辖。
清初属
盛京内务府、
宁古塔将军;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属
黑龙江将军,在呼兰河流域设卡伦8处,其一在呼兰河口。
清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初三(1734年12月27日),清廷批准设立呼兰城,呼兰始有建置,直隶黑龙江将军。同治元年(1862年),置呼兰厅,与呼兰城分疆而治,呼兰厅是呼兰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也是黑龙江省设立
民官之始。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1905年1月),清廷批准设
呼兰府。
1913年,依
中华民国大总统令撤销呼兰府,改设呼兰县,隶属
黑龙江省。1932年隶属
伪满洲国黑龙江省。1934年改属伪
滨江省。1936年改属伪
哈尔滨特别市。1937年撤销伪哈尔滨特别市,改属伪滨江省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隶属苏联红军军事管制下的滨江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中共地下党组织以和平方式接收呼兰县政权,民主的呼兰县政府诞生,隶属滨江省哈北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呼兰宣布自治,脱离国民党政权设立的
松江省政府。同年4月,中共领导的松江省政府成立,呼兰县隶属松江省哈北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哈北专员公署撤销,隶属松江省政府。
1954年8月,隶属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后的黑龙江省。
1956年3月,隶属黑龙江省绥化专署。
1983年9月,隶属哈尔滨市。
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以原呼兰县行政区域(不包含
乐业镇、
对青山镇2个镇)为呼兰区的行政区划。同年5月30日,呼兰区举行挂牌仪式。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6年3月,呼兰县共设2镇,35乡。
1958年3月,撤销城子、平坊、呼口、七佰、望山、西沈、薄荷、裕民8个乡,呼兰县有29个乡镇。
1958年9月,呼兰县撤销乡镇建制,成立10个公社。
1959年,乐业和对青山公社划给哈尔滨市
道外区,呼兰县有8个公社。
1961年5月,经哈尔滨市批准,呼兰县8个公社调整为16个公社。
1994年,呼兰县329个行政村调整为336个,其中白奎镇增加3个、孟家乡增加2个、许堡乡和
西井乡各增加1个。
1995年8月,方台、大用两乡撤乡设镇。
1996年6月,腰堡、莲花两乡撤乡设镇。
1996年,呼兰县辖12镇9乡。
1999年12月,长岭、双井两乡撤乡设镇。调整后,呼兰县辖14个镇、7个乡。
2001年2月,呼兰县21个乡镇调整为16个。其中利民镇、腰堡镇撤销并入呼兰镇,西井乡撤销并入康金镇,
台屯乡撤销并入乐业乡,
李家乡撤销并入对青镇,对青镇改称对青山镇。同年8月,将呼兰县336个行政村调整为194个。
2002年10月,乐业乡撤乡设镇。
2003年末,呼兰区下辖16个乡镇,其中镇13个,乡3个。下设12个街道、194个行政村,581个自然屯。
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以原呼兰县的行政区域(不包含乐业、对青山2个镇)为呼兰区的行政区划,总面积2197平方千米,区政府驻新城区
南京路8号,南距哈尔滨市政府所在地14.5公里。同年10月,市政府批复呼兰区设立呼兰、兰河、腰堡和利民4个街道。
2009年11月25日,经市政府批准呼兰区撤销康金镇、双井镇,增设立康金、双井2个街道。
2010年1月26日,经市政府批准,增设建设路、学院路2个街道。
2010年末,呼兰区辖8个街道、8个镇、3个乡,共有168个行政村、38个社区。
2014年,根据黑民区﹝2014﹞17号文件精神,呼兰区设立利业镇,将毗邻的松北区乐业镇玉乡、玉林两村(面积31.89平方千米)划归利业镇管辖。呼兰区总面积增至2228.89平方千米。同年,根据黑民区﹝2014﹞18号精神,呼兰区长岭镇撤镇建街道;根据黑民区﹝2014﹞19号精神,呼兰区沈家镇撤镇建街道。至此,区辖10个街道、7个镇、3个乡。
2016年8月,根据《哈尔滨市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与所在行政区实行统一管理工作方案》要求,市政府批复呼兰区设立裕民、裕田、裕强、萧乡、公园路5个街道。
2017年末,区辖呼兰、兰河、利民、腰堡、学院路、建设路、康金、双井、沈家、长岭、南京路、裕民、裕田、裕强、萧乡、公园路16个街道,方台、白奎、石人、二八、莲花、大用、利业7个镇,许堡、杨林、孟家3个乡。
2018年7月1日零时起,
哈尔滨新区(
松北区)正式对
利民开发区实施托管,利民开发区管理机构及
学院路街道、
利民街道、
南京路街道、
裕田街道、
裕民街道、
裕强街道、
利业镇,人员机构与松北区融为一体,实现一体化发展。呼兰区下辖10个街道、6个镇、3个乡。
区划现状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呼兰区位于
黑龙江省南部、
哈尔滨市境内北部、
松花江北岸、
呼兰河下游,东滨
漂河、
少陵河与
巴彦县为邻,东南与
道外区、
宾县隔松花江相望,南与
松北区接壤,西濒呼兰河与松北区相邻,西北濒
泥河与
兰西县为邻,北及东北以泥河、大荒沟为界与
绥化市、巴彦县毗邻。介于东经126°25′―127°19′,北纬45°49′―46°25′之间,总面积2229平方千米。距哈尔滨市政府4.5千米。
地质构造
呼兰区位于新
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松嫩沉降带东部隆起区的边缘。自
中生代中期开始大面积沉降,随沉降运动的加剧,沉积了巨厚的
白垩纪陆相含油碎屑岩。
新生代早期境内开始缓慢上升,所以缺失新生代
第三纪地层。进入
第四纪以后,随着地壳间歇性升降运动,形成略有起伏的凹状盆地(属于绥化凹地的一部分),沉积成
第四系松散地层,厚度约30—100米。基底(老地层)北东和北西向的2组构造断裂,将境内割裂成几个大断块。进入
第四纪后,这些断块仍存在继承性的垂直升降震荡性活动,对境内地貌景观及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产生深远影响。
基岩地质构造
隐伏于境内前第四系地层中的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北西2组,并构成境内地块构造的基本框架。
1、北西向隆起:自沙力一团山子脉团状隆起,轴向北西45°—70°,由下白垩系
泉头组、
青山口组、
姚家组地层组成,倾角平缓,褶皱形态明显。
2、北西向断裂:本组断裂以张扭性断裂居多,分布在呼兰河、公家沟、漂河、少陵河断裂带上。
①呼兰河断裂:本断裂与阿什河断裂属同一断裂,即阿什河断裂向西北延伸而成,并切穿前第四系(包括白垩系)老地层。
②公家沟断裂:位于方台、西井、康金等乡镇境内,北西走向,向北延伸递变为北西乃至南北走向。
③漂河一少陵河断裂:位于呼兰、巴彦两县交界,断裂沿两河谷自南东向西北展布,断裂两侧次一级羽状断裂发育,其中东侧有
燕山期酸性
黑云母花岗岩3、北东向断裂:
①松花江北岸断裂:位于
阿什河、呼兰河与松花江汇流以西的松花江北岸,断裂自北东70°向南西展布,断裂形成于白垩纪早期。
②泥河断裂:位于泥河北岸,沿泥河与呼兰河交汇处向南西、北东向展布,断裂两侧均有下白垩系不同组的地层出露。北侧(泥河右岸)沿其走向陡坎明显,其中有呼兰李家乡及兰西县、绥化市等阶地。南侧地下水露头呈串珠状泉群涌现,沟泡连片。本断裂为剪力性断裂。
新构造运动
呼兰区境内
新构造运动是基岩地质构造运动的继承和沿袭。中生代晚期以沉降运动为主,发育成千米左右厚的早白垩纪地层。进入新生代早期,境内普遍上升,因此缺失第三纪沉积物。进入第四纪至晚更新世以前,除个别地段(沙力一团山子隆起区)外,境内长期处于缓慢下降,沉积了较厚的
白土山组、荒山组和
哈尔滨组地层。晚更新后期,境内西部处于上升为主的震荡运动,中部与东部因地壳下降与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堆积成呼兰河阶地及境内各河流漫滩。由于新构造运动垂直升降不均一性,老断裂进一步使境内切割成4个断块,即白奎、石人、西井、康金(东部)、方台(东部)、二八、杨林断块;莲花、大用、康金(西部)、许堡、沈家、方台(西部)、双井、腰堡、孟家(大部)、长岭、呼兰镇(大部)断块;台屯(东部)、乐业、对青(东部)、利民断块;李家、对青(西部)、台屯(西北部)断块。中
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境内局部上升运动停止,普遍缓慢下降,堆积成20—60米厚性质基本均一的
亚粘土和黄土状亚粘土。进入第四纪
全新世以后,境内新构造运动的演变特征为以上升为主的垂直升降不均的震荡性运动。升降幅度,东部少陵河与公家沟之间断块大于公家沟以西各断块,出现公家沟以东地区地势切割强烈,起伏较大。“U”型沟谷发育,在地貌形态上为一岗阜状平原,即西井高平原,平原北部地形起伏相对较小,地势平缓,微向阶地、漫滩倾斜。
地形地貌
呼兰区受江河流水作用侵蚀,形成河谷、漫滩、阶地等沟谷纵横的平原地貌形态。境内无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整个地势平坦开阔,西部低平、中部平缓、东部略高,呈东高西低趋势。各类地貌相对比差在20—30米之间,为波状平原。海拔最低点113米,最高点(团山)189.5米,一般在115—150米之间。
气候特征
呼兰区处在
中纬度地带,属于
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气候差异不大,四季分明,春季4—5月干旱少雨,多西南大风;夏季6—8月高温多雨,气候湿润,多偏南风;秋季9—10月凉爽,多偏西风,气温逐渐下降;冬季11月—翌年3月,漫长严寒,干冷少雪,多西北风。
日照
呼兰区全年日照时数4040小时,受阴雨天气影响实照时数2732小时左右,占应照时数的62%;平均每天实照7小时30分左右。一年中实照最长的月份是5月份,平均月实照269.7小时左右,每天可实照8.7小时。一年中实照最短的月份是12月份,平均月实照159.1小时,每天可实照5.3小时。
气温
呼兰区气温随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年平均气温3.3℃。年平均最高气温为9.7℃,年平均最低气温2.6℃,年际变动在2.5—3.5℃,变幅1℃。常年最热月为7月,平均最高气温28.1℃。常年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20.4℃,月平均最低气温-25.9℃。春季气温干热,5月份平均气温14.3℃。秋季气温凉爽,9月份平均气温14.5℃。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大于或等于0℃日期,初日为4月2日,终日为10月30日,初日至终日平均208天。稳定通过大于或等于10℃,初日为5月8日,终日为9月29日,初日至终日平均143天,其中:最少日数128天、最多日数166天。
降水
呼兰区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匀,历年平均降雨量500.4毫米。最多年降雨量为762.8毫米(1960年),最少年降雨量323.4毫米(1976年)。最大月降雨311.6毫米(1960年8月),最大日降雨量132.2毫米(1960年8月1日),日降雨量等于或小于0.1毫米的年平均降雨日数为97天,其中:最少降雨日为81天(1982年)、最多降雨日122天(1957年)。雨量变化常年在400—600毫米之间,雨量分布自西向东逐渐递增,其中西部地区平均在500毫米左右,中部地区平均在520毫米左右,东部地区平均在550毫米左右。
蒸发
呼兰区水面蒸发量大于陆地蒸发量。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为726毫米,18.93亿立方米。陆地蒸发量(包括土壤、植物叶茎、果实蒸腾)479.7毫米,12.51亿立方米。呼兰属半干旱农业气候区,干旱指数等于1.4。多年平均绝对湿度为7.9毫巴,相对湿度67%。年内绝对与相对湿度随季节变化,其中:4—5月最低、7—8月最高,属于重春旱、夏半湿润。境内无霜期短于霜期,平均年无霜期142.7天,有霜期222.3天。
雪
呼兰区冬季降雪期一般从10月中下旬开始,翌年4月中下旬结束,日数为180多天。最早初雪日为1987年9月26日,最晚终雪日为1980年5月4日。春秋之际常有雨雪交加天气。日最大降雪,1957年12月20日积深36厘米。平均年积雪日数为105天,平均年积雪深度41厘米。
风
呼兰区季风明显,每年风向以西南风、东南风、西风为主。风力以春季最大。年平均风速3.57米/秒。春季3—5月份多刮西南风、东南风,有的年份还有南南西、西北风等,平均风速3.5—5.4米/秒。夏季6—8月份多刮南南西、东南西、南、东风等,平均风速2.3—3.3米/秒。秋季9—11月份多刮西南、西南西、西风等,有的年份还有北风、东南风等,平均风速2.2—3.2米/秒。冬季当年12月一下年2月多刮西北、西、北、北南西、北南北风等,有的年份有西南风,平均风速1.3—2.7米/秒。全年风力以4—5月份西南向大风最烈,平均每年出现7级以上(13.9米/秒)大风日约13次,8级以上(17米/秒)大风偶尔出现。
水文概况
呼兰区地表水有“一江四河”、沟泡湖泊412个。境内流经的江河有松花江、呼兰河、泥河、漂河、少陵河等,5条江河的发源地均在境外,其中呼兰河、漂河、少陵河、泥河的河口在境内。除呼兰河外,均属界河。
发源于
长白山天池,自呼兰区利民街吕刚屯东入境,腰堡街、方台镇、二八镇、杨林乡东界少陵河口出境,境内段总长66千米,江段直线流程51千米,曲折系数1.29,最高洪峰水位118.35米,平均年径流量455.38亿立方米。
发源于
铁力市太平岭,为松花江最大支流之一。自呼兰区孟家乡张家围子入境,经孟家乡、兰河街道、呼兰街道、利民街道、腰堡街道出境,境内流长70千米,其中直线流程27千米,曲折系数2.59,最高洪峰水位119.01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1.29亿立方米。
发源于
庆安县青、黑二山之谷,自呼兰区莲花镇大荒沟处入境,流经大用镇、许堡乡、孟家乡张家围子入呼兰河,境内流长75千米,直系流程46千米,曲折系数1.63,平水年水位高程119.57米,多年平均年相应径流量0.981亿立方米。
发源于巴彦县西北,自呼兰区白奎镇戴家屯东入境,流经石人镇、西井村、二八镇、杨林乡郝家庙屯东汇入少陵河,境内流长58千米,直线流长35.8千米,曲折系数平均1.78,年均相应径流量0.385亿立方米。
发源于庆安县小青山、黑山之谷,自呼兰区杨林乡郝家庙屯东入境,汇入松花江,境内流长12千米,最大含沙量24千克/立方米,为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土壤类型
呼兰区境内土壤共划分8个土类、19个亚类、24个土属、34个土种。
自然灾害
呼兰区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虫旱、低温早霜、大风、冰雹、地震等。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呼兰区水资源总量3504亿立方米(已扣除重复水量0.406亿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
①径流资源。地表水资源丰水年降水量高达16.26亿立方米,枯水年降水量只有8.54亿立方米,丰枯相差近1倍。境内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9.8毫米,以其深计算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040亿立方米,丰水年径流量1.643亿立方米,贫水年0.077亿立方米。
②出境、入境水量。呼兰河出境水量0.556亿立方米(境内产水0.572亿立方米,由孟家团山、范家抽水站留用0.016亿立方米)。西南沟和公家沟出境水量0.033亿立方米(境内产水0.133亿立方米,大堡、东岗、呼口等抽水站和金山水库留用0.1亿立方米)。漂河出境水量0.133亿立方米,境内产水1.058亿立方米,截留使用0.336亿立方米,其余水量0.722亿立方米直接或通过界河出境。入境(又称过境)水量主要有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
蜚克图河、漂河等,各江河流入境总水量448.6亿立方米,其中松花江入境水量高达408.3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
①地下水资源补给量。境内地下水资源补给总量为2.8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补给模数10.93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其中:江河漫滩区补给量1.03亿立方米/年,补给模数13.97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河谷阶地区补给量9345万立方米/年,补给模数9.60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对青阶地区补给量2485万立方米/年,补给模数8.88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岗阜状平原区补给量6389万立方米/年,补给模数9.97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
②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经计算境内地下水可采量25131万立方米/年。
土地资源
截至2016年,呼兰区共有土地资源总面积321.2万亩,已开垦耕地233.12万亩,占总面积72.6%;其中水田面积20.12万亩,占耕地面积8.6%。可耕地中土质养分含量高,宜耕性良好的黑土、黑钙土居多,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土质黏重宜耕性较差的草甸土、沼泽土为少,占耕地面积近30%。还有未开垦的沼泽地,为鱼池分布和畜类牧放区。此外,还有草类泥炭土和黏土资源。草类泥炭土,主要分布沿江河沼泽地带,质量好、埋藏浅,是草炭肥源,改造中、低产田效果好,也用于猪、鱼饲料的拌料。黏土埋藏于天然或人工植被以下,具有分布面积广、埋藏浅、厚度稳定、理化性质好的特点,用途广泛,是房屋建筑、修筑江河堤防、水库水坝、各种路面垫层原料,为工业、建筑业、手工业生产重要资源。
植物资源
呼兰区境内草原分布广、草种多。有
小叶樟、
乌拉草、塔头草等,多分布于松花江漫滩区。
芦苇、
臭蒲、
水葱、
羊草、
柳蒿、
黄瓜香、
落豆秧等,多分布于泥河、呼兰河、漂河、少陵河等漫滩及沼泽地带。
碱蒿、碱莲等分布于盐碱化土壤区。五花草、碱草、
燕子草、
狼尾草、
星星草、
野古草、
稗草等杂草,多分布于阶地、岗阜状平原区。
高低平原盛产野生药材,有
防风、
柴胡、
蒲公英、
车前子、
黄芪、灵仙、紫菀、黄芩、
地丁、知母、艾蒿、
透骨草、扁蓄、
瞿麦、薤白、
小蓟、大蓟、昆草、葶苈子、小菖蒲、泽兰、
王不留、白薇、山龙、
草乌、狠毒、
苦参、白藓皮、血见愁、
仙鹤草、苍耳、青蒿、
茵陈、
三棱、芡实米(鸡头米)、龙胆草、大力子、小荭子、菟丝子、赤芍、
白头翁、细辛、
浮萍、升麻、兔子伞、野薄荷、桔梗、旋复花、
鼠曲草、苦杏仁、
酸浆、赤包、马齿苋、黄花、
山豆根、重楼、玉竹、猪毛菜、铃兰、
龙葵、问荆、鸭跖草、猪苓、
萱草根、黄精、百合、老颧草、
独活、薄黄、马兰、
地榆、红旱莲、
茜草、远志、天仙子、白屈菜、野茴香等百余种。
动物资源
兽类
有
山狸、
银鼠、
灰鼠、狐、獾、鼬、
兔、
家鼠、
田鼠等。
禽类
有
猫头鹰、
野鸭、
雉鸡、雉凫、
燕子、啄木鸟、
蜡嘴、麻雀、
黄雀、
鹌鹑等。
鱼类
有
鲤鱼、
鲫鱼、
白鱼、
黑鱼、狗鱼、白鳔、
鲢鱼、山胖头、柳鲚、重唇、鳌花、草根等。
两栖类
爬行类
昆虫
其他动物
矿产资源
呼兰区境内沙资源较丰富,细沙、中细沙储量大。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呼兰河、松花江河槽与河漫滩,沙质较优良,主要由
石英、
长石颗粒及
云母碎片构成。其中石英含量占75%、长石占15%、云母及其它杂物占10%左右。沙资源长度90千米,宽度平均2千米,可采深度平均1.5米,其中中沙以上的沙源储量少,难开采;中细沙、细沙储量大,易开采,可满足一般工程和农田改土用沙的需求。境内团山子系由泥质页岩、沙页岩、粉沙质板状页岩间夹铁染质细沙岩组成。岩石严重风化,可作一般公路基底垫层材料。
人口
截至2022年末,呼兰区户籍总人口51.25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9486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8.9%。在全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382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1%。全区出生人口1406人,出生率2.7‰,死亡人口2372人,死亡率4.6‰。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2年,呼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比上年增长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3.5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2:15:48.8调整为36.6:15.5:47.9。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呼兰区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比上年增长53.6%,其中:建设项目投资9.1亿元,比上年增长57.6;房地产投资1.1亿元,比上年增长26.2%。按产业投资分:一产投资完成0.2亿元,比上年下降65.2%;二产投资完成2.8亿元,比上年增长54.1%;三产投资完成7.2亿元,比上年增长71.5%。
财税收支
2022年,呼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税收收入1亿元,比上年下降7.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5亿元,比上年下降14.1%。
人民生活
2022年,呼兰区据抽样调查测算,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751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179元,比上年增长3%。
能源
2022年,呼兰区全社会用电量11943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其中全行业用电量8272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工业用电量增长4158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6%),居民生活用电量3671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7%。
第一产业
2022年,呼兰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3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50.5亿元,比上年增长3%;林业产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3.4%;牧业产值17.8亿元,比上年增长5.5%;渔业产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4.6%。
农业
2022年,呼兰区蔬菜产量65598吨。瓜果类种植面积93.4公顷,产量3970吨;设施蔬菜种植面积439公顷,产量13395吨。
林业
2022年,呼兰区完成造林面积4233亩,其中人工造林300亩,乡村绿化2368亩,更新造林1865亩。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面积15688公顷。活立木积量182万立方米。
渔业
2022年,呼兰区水产品产量3700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3500吨,捕捞水产品产量200吨。
生产条件
2022年,呼兰区化肥投入折纯56985吨。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呼兰区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亿元,比上年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制造业增加值3.2亿元,比上年下降3.4%。2022年,呼兰区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02.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6%,重点耗能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0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6.3%。
建筑业
2022年,呼兰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0.8亿元,比上年增长3.7%。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2年,呼兰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9.4亿元,比上年下降0.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亿元,比上年增长2.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0.8亿元,比上年下降10.7%;金融业增加值7.2亿元,比上年增长5.6%;房地产业增加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1.1亿元,比上年增长3.3%。
国内贸易
2022年,呼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亿元,比上年下降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2亿元,比上年下降4.5%。
对外经济
2022年,呼兰区实现进出口总值4612万元(海关口径),比上年增长110.7%。其中,出口3817万元,比上年增长76.7%;进口795万元,比上年增长2641.4%。
招商引资
2022年,呼兰区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8%。
房地产业
2022年,呼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1.1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住宅投资1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商品房销售面积2.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
邮电通信
2022年,呼兰区邮电业务总量5.8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6亿元;电信业务总量5.2亿元。移动电话用户72.1万户,固定电话用户1.1万户,固定互联网用户19.6万户,其中宽带接入户19.2万户。
旅游业
2022年,呼兰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万人次,2022年,呼兰区实现旅游业务总收入1252万元,全区拥有A级旅游景区2家,旅行社5家。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呼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11.8亿元,比上年增长8.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交通运输
交通
滨北铁路、
滨洲铁路穿越呼兰区境,哈黑、哈大、哈绥等5条国省级公路贯穿呼兰区全境,城市内环直接联通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
截至2022年末,呼兰区境内国道(2)条:临江-嘉荫公路(编号G222)里程52千米,北京-抚远公路(编号G102)里程50千米。规划农村公路487条,1217.3千米,其中县级公路5条,164千米;乡级公路49条,320.9千米;村级公路163条,531.4千米;专用公路270条,200.9千米。完成农村公路硬化总里程811.6千米,其中通屯路及村内道路200.9千米,路网内公路811.2千米。县级公路硬化里程161.9千米,占县级公路路网内里程的98.7%;乡级公路硬化里程252.9千米,占乡级公路路网内里程的78.8%;村级公路硬化396.4千米,占村级公路路网内里程的74.6%;专用级公路硬化200.9千米,占专用公路路网内里程的100%。修复城区破损道路,维修车行道12万平方米,维修人行道2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末编码城镇公交线路11条,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115千米,公交运营车辆109辆。
运输
2022年,呼兰区完成旅客运输总量16万人次,2022年,呼兰区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3.9万吨。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2年,呼兰区专利授权15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136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7件。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呼兰区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普通高中3所,普通初中18所,普通小学(含农村小学网点)1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58所。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呼兰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
体育事业
2022年,呼兰区参加国内黑龙江省第14届运动会,比赛获得奖牌20枚,其中金牌15枚、银牌4枚、铜牌1枚。
卫生事业
截至2022年末,呼兰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34个(含农村卫生室),其中医院9个、卫生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3657张。卫生技术人员3445人,其中执业医师1427人,注册护士1428人。
社会保障
2022年,呼兰区城镇新增就业294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8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低于控制目标0.5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末,呼兰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874人,比上年增长6.8%。享受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30543人,比上年增长2.9%。
2022年,呼兰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192人,比上年下降9.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3691人,比上年下降6.1%。特困1231人,比上年下降2%。截至2022年末,呼兰区有养老机构12家,床位1217张,救助孤困儿童95人。城镇低保标准835元/月;农村低保标准7500元/年。
基础建设
2022年,呼兰区新增物业管理面积8.8万平方米。创建市级以上物业管理示范项目3个。解决历史遗留1037套不动产权证办理问题。2022年,呼兰区共发放廉租补贴1487户,金额634.2万元。全区集中供热面积达71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全区供气管道总长度195千米,天然气用户5.3万户。
安全生产
2022年,呼兰区共发生工贸安全生产事故2起,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514万元;发生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47起,死亡14人,直接经济损失29万元。
历史文化
方言
呼兰方言属北方方言东北方言区,语法结构和语音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在发音上与普通话仍有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普通话中的r声母,被分别读成l一、y一、yu一。
二、普通话中a、o、e开头的零声母音节,都在前边加n。
五、与普通话声调不同。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呼兰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并在词汇方面起到丰富普通话的作用。
清朝末期,呼兰就有流动艺人唱“大口落子”(评剧)。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唱“大口落子”的艺人增多,但流动性较大。解放初期,外地剧团到呼兰演出评剧《天河配》、《唐伯虎点秋香》等剧目。
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5月,经省文化局批准,将民办公助性质的
富拉尔基评剧团移交呼兰,成立呼兰县评剧团,演职人员55人。除县评剧团演出的评剧外,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著名评剧演员
碧燕燕率省评剧团多次到呼兰演出,剧目有《
张羽煮海》、《牛郎织女》等。
旧社会称唱蹦子,包括
单出头、二人转和
拉场戏三种。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在农村广泛流行,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二人转多在冬闲或春节期间进行演唱。东北沦陷时期,演出的传统剧目有《西厢》、《
马寡妇开店》、《蓝桥》、《小王打鸟》、《报恩》、《张彦休妻》等。解放初期,全县各区有220多名艺人。新中国建立初,多为流动演出。
皮影戏是呼兰地方戏的一种,俗称驴皮影,或称唱影,清末在呼兰城乡流行。唱皮影戏多是丰收之年,集资请艺人演唱,以表庆祝。也有富豪人家出钱唱影“还愿”的。演出的剧目有《
马前泼水》、《呼延庆上坟》、《白蛇传》等。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皮影艺人并入县民间艺术剧团,成为该剧团的主要剧种之一。经常上演的节目有传统剧目《秃尾巴老李》、《猪八戒背媳妇》、《呼延庆上坟》等。1966年“
文化大革命”初期,以破“
四旧”为名,将皮影道具全部毁掉,从此停演,至今没有恢复。
民歌
呼兰民歌初为
满族的传统民歌,是即兴编词、自娱自乐的民歌。清光绪末年,汉族的民间小调渐多。民国时期,《
放风筝》、《小放牛》、《
月牙五更》、《
绣荷包》、《孟姜女》、《梁山泊五更》等民歌开始流行。这些小调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喜怒哀乐。随着“唱蹦子”(二人转)的普及和整个地域文化的交融,呼兰一带渐渐形成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东北民歌。新中国建立后,比较流行的东北民歌有《回娘家》、《
瞧情郎》、《
鄂伦春小唱》、《买饭勺》、《摇篮曲》、《
看秧歌》、《送公粮》、《
新货郎》等。
也叫大秧歌,是呼兰流行最早、最普遍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多逢年过节演出,人数多达百人,少则二三十人。旧社会扭秧歌的全是男人,女的由男人装扮。手拿小扇和彩带,男一行女一行地排成纵队,踩着喇叭和锣鼓点舞蹈样。城里的秧歌只扭不唱,农村的边扭边唱。新中国建立后,秧歌有所改进和创新,特点是人多、服装好、男女都有。古装戏剧和神话故事人物较多,如白娘子、小青、孙悟空、猪八戒等。在秧歌舞中,还有大头娃、踩高跷、跑旱船和耍狮子。踩高跷是大秧歌的一种,高跷有高矮之分,矮的叫踩“寸子”。跑旱船,也叫花船,有对船、四船不等。秧歌队里都离不开耍狮子,狮子多是一红一绿两只,每只由两人合作扮演,另外1人手执彩球逗引狮子。技术高超的,还有表演跨凳子、上桌子、钻大圈等。
风景名胜
萧红故居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城文化路29号,占地面积7125平方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原面积为71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院落。两院共有房舍30间,东院8间,西院22间。东院五间房后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
呼兰河口湿地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河口。保护区东西长63.5千米,南北宽21.3千米,周长179.5千米,总面积为19262公顷。是松花江沿岸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的沼泽湿地,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
所获荣誉
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消费百强榜排名85;入选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电子商务百强榜排名89。排名96。
著名人物
萧红(1911—1942),生于黑龙江。她出身悲苦,经历坎坷。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
鲁迅的推荐下,萧红发表成名作《
生死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
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与
端木蕻良一起到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
马伯乐》和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
女,主任医师,历任北京
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副书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后为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眼科学会委员、中国中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北京眼科学会委员;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被授予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称号。1975年7月,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唐由之主任,在
中南海“游泳池”小书房改设的临时手术室内,成功为
毛泽东左侧眼睛做了白内障的针拨治疗。1978年参加任
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邀为执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