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哲学家以自己独特的角度认识与解释世界,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解构主义除外),他们就被称为一个哲学流派。
流派特点
一群哲学家以自己独特的角度认识与解释世界,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就被称为一个哲学流派。
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表现之一是多元的思想发展动力取代了单一的思想发展线索。我们发现,传统哲学演化的思想线索常常是单一的。如英国
经验论哲学可以沿着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的思想发展线索进行探究;德国
古典哲学可以沿着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发展线索进行探究等等。但在二十世纪
西方哲学的发展中,思想动力完全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如果我们撇开二十世纪的生活背景不说,单是主要思想动力就有以下几个:马克思主义、尼采的
权力意志理论、
胡塞尔的
现象学、由弗雷格和罗素肇始的
分析哲学、克尔凯郭尔的宗教哲学、爱因斯坦的
相对论、孔德的
实证主义、索绪尔的语言学等等。这不光使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展现为丰富多采的哲学流派,甚至同一个哲学家也受到多重思想的影响。表现之二是在学理上分解为兴趣迥然各异的哲学思潮。如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就其较核心的部分而言,是由以下三大思潮组成的:一是以分析哲学和
科学哲学为主线的当代
知识论哲学,二是以现象学、
存在主义和
诠释学为主线的欧陆
人本主义哲学,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流派的结合为主导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如果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西方社会和文化中蕴含的现实问题,以“
社会批判理论”作为自己的旗帜的话,那么,分析哲学孜孜不倦地加以考察的则是像“
奶酪放在桌子上”、“我的扫帚在屋角里”这样的表述是否在哲学上是正当的;至于存在主义者,如海德格尔虽然对“存在的意义”作了深入的分析,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一度又是
纳粹主义的积极支持者。这些迥然各异的哲学兴趣显示出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在内容上的巨大的振幅。 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哲学就像一个长着许多脑袋的怪物,每个脑袋都说着不同的语言。表现之三是同一思想与诸多不同的哲学流派逐一结合,形成了新的派别。
此消彼长,演化迅速
表现之一是:一种哲学思潮流行不长时间就被另一种哲学思潮迅速取代。本世纪法国哲学的迅速演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40年代,法国风行的是存在主义哲学,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则是
结构主义哲学,从60年代末起,又开始流行
后结构主义。表现之二是:同一种哲学思潮由于不断与
新观念碰撞,从而经常改变自己的形式。在本世纪
中国哲学中,当代
新儒学的演化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30—40年代,当代新
儒学的第一代学人
梁漱溟、
熊十力等力图把儒学与柏格森的
生命哲学结合起来,在50—60年代,当代新儒学的第二代学人
牟宗三等,力图把儒学与
康德哲学贯通起来,在70—80年代,当代新儒学的第三代学人
杜维明等,则强调儒学与存在主义哲学、诠释学、马克思主义和
弗洛伊德学说的对话。由此而形成了三代学人在发挥
儒家学说上的不同倾向。表现之三是:一种学说产生后,后人发挥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见解,很快又形成一种新的学说。如胡塞尔在本世纪初创立了现象学,他的学生海德格尔随即运用
现象学方法在20年代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以后,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又从他老师的“此在诠释学”得到启发,在60年代创立了哲学诠释学。
融会贯通,取长补短
表现之一是
欧洲哲学内部的交融。试以德国、
奥地利哲学对法国哲学的渗透为例。拉康哲学被称为法国的
弗洛伊德主义,阿尔都塞哲学被称为法国的马克思主义,福柯哲学被称为法国的尼采主义,德里达哲学被称为法国的海德格主义等等。表现之二是
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的交融。在传统哲学研究的视野中,人们通常认为,英美哲学注重经验,大陆哲学注重理性,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甚至“两种不同的文化”。但在二十世纪哲学的演化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哲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也日见频繁。比如,本世纪初,在英美就产生了以
布拉德雷、罗伊斯为代表的
新黑格尔主义思潮;
法兰克福学派在
二战期间移居美国,对美国的哲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当代思想家乔姆斯基、罗尔斯就受到康德哲学很大的启发。反之,英美的分析哲学为大陆的
维也纳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美国的
实用主义对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影响更是众所周知。表现之三是西方哲学思潮与
发展中国家哲学思想的融合。如二十世纪的中国哲学,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如
梁启超、
王国维、
胡适、
冯友兰、
贺麟、
金岳霖、熊十力等无一不接受了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或数种学说,然后与自己信奉的中国本位哲学融合,提出了新的哲学见 解。
流派介绍
希腊罗马古典哲学
(
泰勒斯等)(把世界归结为自然某一具体的现象或物质,如水、气)
(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
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派
(
巴门尼德)(万物本源,就是意识认定的永恒“存在/是者,否认变化与运动)
苏格拉底
(具体的万物背后是永恒的原型理念)
(质料与形式的区分,宇宙由土、水、气、火、
以太五元素组成,提出
第一推动者“神”的存在,等,最全面的早期哲学)
(普罗提诺)(“太一”为世界之本,理性规律、灵魂、
具体事物皆为太一流溢而成)
(
伊壁鸠鲁)(万物、灵魂皆为原子,快乐为人生目的)
(第欧根尼)(鄙视外在功利,主张清贫生活)
(
马可·奥勒留、艾比克泰德)(强调人的“善”与“德”,主张服从命运,同时把握自我)
奥古斯丁
(以哲学理论来阐释
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灵魂的救赎)
(
托马斯·阿奎那)(以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哲学思想来阐释上帝的本质、存在、美德)
(司各脱)(以自然意志作为世界运动的本因,源头则是上帝)
(不能外在求证的知识应该被删去——“奥康的
剃刀”,等)
(培根、达芬奇、牛顿等一大批科学家、哲学理论家)(主张以
实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来支持解释自然的理论)
(
笛卡儿)(
我思故我在,知识的最终来源是上帝,物质、灵魂互为对应平行)
(斯宾诺莎)(强调思维/观念和广延/物质是无限的上帝的两种不同
表现形态,一种为内在,一种为外在)
(莱布尼茨)(世界由性质连续的“单子”组成,包括精神和物质,都是“单子”觉醒程度不同的表现)
(洛克)(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有
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前者在物本身,后者则是知觉产物)
(休谟)(最初知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时空和因果都是知觉的产物)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自我感知,对世界整体的感知则是上帝) (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知识最初来源于不可言说的“
物自体”,经过
认识主体用时间、空间、
因果性的
主观规范,才成为可表述的知识或观念/现象)
绝对唯心论
(费希特)(
经验知识,是由意识深处的绝对自我,通过不断设定非我,把握非我而产生)
(谢林)(自然逐渐自我觉醒,发展为与客观自然对立的
自我意识,然后自我意识回归到自然中去,最终会与客观的自然达到
绝对同一,即能意识自身的绝对实在)
(黑格尔)(
唯心辩证法,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在一方面,是客观存在性历史的发展演化,另一方面又是主观意识从感性到理性的不断飞跃,当意识到自我意识的发展就是客观存在性的发展时,你就达到了上帝的
绝对真理)
(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指出神是人类本质追求的外化,崇仰“爱”) 早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实践论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劳动的决定性作用,使自然一方面在人类面前呈现出
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即“历史的自然,自然的历史”
(克尔凯郭尔)(否认人有固定统一的本质,强调个体存在的
偶然性与自由性,此为接近上帝之路,存在主义之先驱)
(叔本华)(世界的本体是无因果的本然的意志,时空、因果则是
理性认识意志的结果,人生因欲求的无止境和受阻碍而痛苦)
(尼采)(命运由自己把握,而非上帝的规范,故主张弱肉强食的“权力意志”)
(伯格森、狄尔泰)(世界是“
生命之流”在时间上的“绵延”与进化)
(布拉德雷)(绝对唯心辩证法的发展)
(
柯亨、卡西尔)(先验唯心论与科学哲学结合的产物,但否认独立于意识的物自体的存在) 现代英美哲学
(边沁、密尔)(社会上人的行为其实是在追求
个人幸福的最大化)
(詹姆士、杜威)(事物成为知识对象的前提,就是它的实用性,只有经过人的追求和实验,才能得到真理)
(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主张逻辑
本体论,世界的本体并非分离的实体,而是相互关联的
逻辑关系)
后期分析哲学
(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罗蒂等)(认为哲学问题的产生是日常的语言遭到错误理解的结果,主张从语义进行分析达到语言与
实在的本质关系)
(波普尔)(否认科学可以达到绝对真理,提出三个世界——
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观念世界)
(库恩、
费耶阿本德)(反对以脱离实践的
纯粹逻辑作为表述世界的方式,而强调
科学经验在历史上的积累)
(弗洛伊德)(强调
潜意识和性欲对
个人行为的决定性作用,梦、文明活动等是潜意识受外在道德压抑而在意识层面变相体现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
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
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
科学世界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
之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哈伯马斯)(以马克思的辩证法、弗洛伊德的
本能说,着重研究
物质文明对人的奴役与
异化作用,主张改变人的
社会交往模式,减轻
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
(胡塞尔)(提出现象学方法,主张
回到事物本身,研究意识对知识的构建性作用)
(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强调个人在世界上的先于反思意识的存在,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人的存在不同于物的存在,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不是被完全规定的——
存在先于本质)
(伽达默尔、德里达)(认为对历史的研究,不可能还原为历史事实,而是现代视角与历史遗物的对话)
(索绪尔、阿尔图赛、斯特劳斯、拉康)(主张对各种知识系统,优先进行整体结构的研究,并强调这种结构的
先验性、永恒性,它是正确研究系统各要素的前提)
(德里达、福柯、德留兹)(否认统一的
知识结构的存在,批判理性在片面追求本质的同时丧失了世界的丰富性,认为人与世界、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不是主客认知关系,而是主体间对话关系,肯定思想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