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济寺——为中国佛教蒙山超度祖庭。其 坐落于今江西省上高县蒙山(古袁州治辖)的西北麓,距江西上高县城23公里,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由皇孙开山的大道场。
圣济寺简介
大唐以降,此地佛教臻于极盛,蒙山随处峰峦之间,梵宫林立,禅院栉比,僧侣甚众,遂为江西佛教大山,也是江南重要佛教道场,为历代所崇仰。宋治平元年英宗皇帝曾钦赐“圣济禅寺”匾额;清嘉庆皇帝又亲笔题匾“唐朝佛国”加以褒扬,使得圣济寺更显高贵。
江西上高蒙山,海拔一千多公尺。登上主峰白云峰顶,昼能观百里田园美景夜能赏三州灯火霓虹。“蒙顶晴云”变化万千,“蒙岭积雪”漫天皆白,是上高八景之一,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六祖惠能的高徒道明禅师,在此建起的圣济寺,历经宋元明清,多次遭毁而又重新修复。明清之际,台阶、屋柱、坛座皆用大理石加以修葺,前后三进,雄伟壮观。寺里悬挂一副特别引人注目的对联,说是乾隆皇帝亲笔写的,上联是:“佛自西域来如大冶洪炉是铁皆堪铸。”下联是:“僧往东蒙趋似孤鸿野鹤何天不可飞。”气势非常之大。其中位于蒙山南面的道明禅师的石质墓塔,即是不可多得的佛门灵迹,是值得珍视的文物旅游资源。
道明祖师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586年-672),鄱阳人(今江西波阳县),父王陈叔俨(约生于太建四年572年),字子思,陈宣帝十五子,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27日被皇兄陈后主陈叔宝(553—604)册封为浔阳王(今江西九江)。
陈祯明三年(589年)正月,隋军入建康(今江苏南京),皇伯父陈叔宝被俘,国亡。隋仁寿四年(604年),陈后主病死于洛阳城,终年52岁。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十二岁,于永昌寺出家,法号:道明。
隋大业二年(606年),
隋炀帝封道明禅师皇姐陈婤(陈后主第六女)为贵人。因为宠幸陈婤的缘故,隋炀帝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于是陈氏子弟并为守宰,遍于天下。于是,年方二十,正青春年少的道明,也奉诏脱了僧籍,入伍从军。多曾征战,屡建奇功,事隋做到过三品将军。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四月,隋亡。历两朝兴衰,阅人间沧桑,看透世道无常,是年冬,乃皈依佛门,重入永昌寺出家为僧。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闻听四祖于黄梅破额山(又称双峰山)正觉寺传经讲法后。多次前往叩谒,乞沾甘露。是年夏,发生历史上著名的
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道明六十二,唐太宗死,高宗即位。道明怀道颇切扣双峰之法,得四祖指授,往依忍禅师法席,取法号:慧明。
自在黄梅门下达十三年之久,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及至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听说五祖已经把衣法秘密地交付给卢行者(惠能),于是便率领数十人,一起向南追赶惠能大师。他们顺着六祖的行踪,一直追到大庾岭。因为慧明禅师是个武夫,虽年已七十有五,乃步履矫健,疾驰风生,所以最先追上六祖。六祖见慧明禅师追上来了,就把衣钵放在磐石上,说道:“此衣表信,可力争邪!任君将去(衣钵是用来表信的,岂可以力相争!如果你要,就拿去吧)。”说完,便隐入丛林中。
慧明禅师心想,忍大师既授衣钵于他,必有缘故,我且听他说法,于是,对着丛林大声喊道:“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六祖于是从丛林里走出来,于磐石上结跏趺而坐。慧明禅师连忙上前作礼,说道:“请行者为我开示法要!”
六祖道:“你既为法而来,那就请你现在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听我为你说法”。
慧明禅师静心良久。六祖问道:“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慧明禅师当下大悟,遍体流汗,悲喜交至,涕泣滂沱,顶礼数拜。但是,他心里还有疑问,于是问道:“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
六祖道:“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却在汝边(给你讲的,并不是真正的密意,你如果回光返照,密意就在你身边)。”
慧明禅师这一下心里彻底踏实了,说道:“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
六祖道:“汝若如是,则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慧明禅师又问:“某甲向后宜往何所?”
六祖道:“逢袁则止,遇蒙即居。”
慧明禅师于是再一次礼谢六祖,然后匆勿忙忙地回到岭下,告诉随后追来的众人说:“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众人信以为然,纷纷去别的地方搜寻。慧明禅师自己却独自前往庐山布水台。
过了三年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明师年已七十八岁高龄,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为避六祖上字,乃用少于永昌寺出家时法名:道明。在此地,师曾遇到了一个孤魂野鬼,该鬼生前是个秀才,所以死后仍然不停地作诗。他对明禅师唱一首诗说:
寂寂荒郊梦亦长,古今成败懒尺量;野草鲜花捻多少,苦雨酸风几断肠;
夜余莹光同出入,五更鸡唱影形藏;悔不当初修心地,至此青山泪两行。
明师听后就为他说法,让他超度脱生去了。师自驻锡蒙山以来,创建了著名的圣济寺,开始以度困济厄为立寺之本,以超度亡灵为持寺之擅,并以此形成“圣济派”,佛教超度亡灵之重要仪轨“化蒙山”由此诞生,并被尊为规臬,在佛教界风靡一时,成为千百年来佛门必备的仪轨。由此,道明禅师成为圣济派的开山祖师,即亡灵超度法脉之蒙山道场开山祖师。
道明法嗣,典籍有载者三人:一曰洪州崇寂禅师;一曰江西环禅师;一曰抚州神正禅师。道明因年高,弟子等尽遣过岭南,参礼六祖。
道明禅师在蒙山圣济寺圆寂后,宜春太守秦琢为他奏请谥号焉。(释贤觉/文)
皇亲嫡系
道明禅师嫡系表——
皇爷爷——陈顼,陈宣帝,始兴昭烈王(陈道谭)第二子也。
大陈孝宣帝陈顼(530年—582年),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569年—582年在位),在位14年,年号太建。他是高祖武皇帝陈霸先的侄子,世祖文皇帝陈蒨(始兴昭烈王长子)的弟弟。他本来是陈废帝陈伯宗的辅佐大臣,后废掉了陈伯宗,自立为帝。
皇伯父——陈叔宝,陈宣帝长子
陈后主(553—604),名陈叔宝,字元秀,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城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曰炀。
三伯父——陈叔英,陈宣帝三子
豫章王陈叔英(559—614),字子烈。高宗宣帝第三子也。少宽厚仁爱。天嘉元年(560年),封建安侯。太建元年(569年),封豫章王,仍为宣惠将军、都督东扬州诸军事、东扬州刺史。五年,进号平北将军、南豫州刺史。十一年,为镇前将军、江州刺史。后主即位,进号征南将军,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中卫大将军,馀并如故。四年,进号骠骑大将军。祯明元年(587年),给鼓吹一部,班剑十人。其年,迁司空。三年,隋师济江,叔英知石头军戍事。寻令入屯朝堂。及六军败绩,降于隋将韩擒虎。其年入关。隋大业中(609年)为涪陵太守。堂兄弘(578-638),至德元年(586年),拜豫章国世子。
父王——陈叔俨,陈宣帝十五子
浔阳王陈叔俨,字子思,陈宣帝十五子,十七岁封王,即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27日被皇兄陈后主陈叔宝(553—604)册封为浔阳王(今江西九江)。道明为浔阳王陈叔俨第六子。
皇六姐——陈婤,陈后主第六女
隋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封陈婤为贵人。因为宠幸陈婤的缘故,隋炀帝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于是陈氏子弟并为守宰,遍于天下。
同时代高僧
与道明禅师有因缘的隋唐高僧——
四祖道信(580-651),俗姓司马,生于永宁县。父司马申,公元579年北周占齐昌地,将广济境地从齐昌县划出,立为永宁县,司马申为首任县令,第二年三月初三日己丑,司马道信出生。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向禅宗三祖僧灿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26岁时被三祖授以衣钵。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坐化。后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元泰定年时加号“妙智正觉禅师”。长道明禅师二十四岁。
五祖弘忍(公元601-674年)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祖籍浔阳(今江西九江),后迁居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俗家姓周。《祖堂集》卷二称他“幼而聪敏,事不再问”。他七岁时,被尊为禅宗四祖的道信所遇见。
神秀禅师(606—706)神秀禅师,是中国禅宗北派的开创者。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早年博览经史,唐武德八年(625)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唐显庆元年(656年),年已五十,至蕲州黄梅县双峰东山寺(在湖北黄梅县东北三十里)参谒弘忍,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如此六年,深为弘忍所器重。
惠能大师(638年2月27日[二月初八]-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便萌生学习佛法之念。他去黄梅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于五祖弘忍门下仅八个月。年方二十四时,即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