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这时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会感到闷热,天气由炎热向闷热转变,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前后。处暑时,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
节气起源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认知天象、物候、时令、自然变化规律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原始的天象观测,中国先民通过大量天象观测,最早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日影最短)和冬至(日影最长)两个节气。先秦时期,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已经出现。秦汉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方法的不断进步,古人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对太阳黄道(太阳在假想天球上的运动轨道)进行24等分,使每个节气在黄道上都有了一个准确的对照角度,由此完全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
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处暑”一词由来已久,在《
国语》中就已出现,且明确指气温变化。西汉《
淮南子·天文训》中,明确将“处暑”列入二十四节气。
节气释义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汉代《孝经纬》云:“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秋者,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后十五日,斗指申,为处暑,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北宋《
太平御览·时序部》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后五日,天地始肃,后五日,禾乃登,修宫室,坯垣墙。”元
吴澄编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
处暑不是处于暑热中,“处”表示躲藏、终止。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是止暑,是“暑将退伏而潜处”。“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
天文历法
处暑,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西南方向(戊位),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当天,
太阳直射点已经由“
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此时,如果夜晚观
北斗七星,会发现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西南方向。处暑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节气物候
中国国古人将处暑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鹰乃祭鸟”是指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天地始肃”是指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禾乃登”的“禾”指的是
黍、
稷、
稻、
粱类农作物的总称,“
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丰登”,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节气气候
气温
处暑,意即“出暑”,高温将逐渐退场。处暑后
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
副热带高压南退,随着
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了,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
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小露锋芒。
处暑节气后,
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短期回热天气“
秋老虎”。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中国的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
降水
处暑节气后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中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处暑节气期间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
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进入9月,中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它是中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在
冷高压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中国北方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雨季(“
七下八上”)结束。
光照
处暑前后,太阳的高度逐渐降低,白天的光照时间逐渐变短。
风力
就中国全国平均而言,在隶属秋季的节气之中,处暑节气的风最小。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风最轻柔的节气。
节气影响
空气
处暑开始影响中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
景象
处暑时节,作物开始加速成熟,树木开始有凋零迹象。
节气农事
处暑,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正是收获
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处暑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以后,气温日夜差别增大,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都说明处暑节气后,作物很快要收获了。
冷空气影响中国时,若有暖湿气流经过,往往形成降雨。风雨过后,人们会感到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进入9月,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活动较多,华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而“华西秋雨”以绵绵细雨为主,雨量不是很大。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对于刚刚走出三伏,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果蔬种植、畜牧方面也需做好抗旱及秋季防疫工作。
节气文化
习俗活动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中就有“出游迎秋”之意。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沿海都有隆重的开渔节,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节气美食
节气农谚
节气诗词
节气色彩
《
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里以退红、樱花、丁香、木槿的过渡来形容处暑的色彩,起承转合的四个颜色分别对应处暑时节不同的状态。
节气养生
节气穿着
处暑前后,早晚气温低、多风而且光照强烈就要适度地增加衣物做好保暖、防风、防晒,以避免受凉、受风和日光性皮炎的发生。
节气运动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秋季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要避免户外活动。
饮食习惯
在炎热的夏季,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增加,身体过度消耗了能量,处暑后,天气渐冷,人体食欲改善,到了补充能量的时节,但是饮食应该避免马上肥甘厚味的填充,而应该徐徐图之,保持饮食清淡,合理营养。处暑后,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化解“秋乏”,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饮食清淡,宜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食物。处暑后养生最主要的就是养肺,而银耳、山药、白萝卜、百合、白芍、梨子等“白色食物”最易入肺,建议多食,少吃一些辛辣食品。处暑时节酸酸甜甜的石榴、“百果之宗”的梨子、鲜香可口的无花果、玛瑙似的葡萄、营养丰富的芒果、止咳润肺的菠萝蜜等水果均已上市,在满足人们味蕾的同时也达到抗秋乏的养生效果。
睡眠习惯
经过一夏,很多人都出现了睡眠不足的情况。处暑后,天气变凉,白天逐渐变短,夜间逐渐延长,人们就该改变夏季晚睡早起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1时前入睡。处暑前后,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则较为凉爽,保持卧室的适宜温度非常重要,建议室温控制在22℃左右,以确保睡眠时的舒适度。同时尽量保持卧室空气流通,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白天适当开窗通风,夜晚睡觉时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到身体,以防受凉。随着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应该尽量早睡早起,成年人每晚保证6到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以充分恢复体力和精力为宜。处暑时节,午后气温仍较高,可适当进行午休,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既有助于缓解疲劳,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也不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疾病防范
处暑时节的气候特点是气温下降、秋高气爽,中国南方地区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遭遇高温天,即“
秋老虎”的袭击。处暑时节,白天气温虽然仍会很高,但早晚温度低,温差较大,在这种天气特点下,人体皮肤可能会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无光泽、头皮屑变多、嘴唇干燥或裂口;天气早晚温差大而多风,常使某些疾病在此时复发或加重,如喘憋、过敏性鼻炎等;有些人在这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的症状;季节的变换还容易让人出现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在应该贴秋膘的日子却变的不知道该吃还是不该吃了;还有一部分人在这个时节会觉得异常疲劳,怎么也打不起精神,也就是“秋乏”。中医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长夏位于夏末秋初,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气候特征是湿热蒸腾,湿热天气多。夏秋之交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此时的冷热变化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以及肠胃炎、感冒等,需注意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