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崧高

《诗经》作品

《大雅·崧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宣王大臣尹吉甫赠给申伯送别诗。全诗八章,每章八句,都是赞扬的话,其旨意是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功劳,同时也写了宣王对申伯的优渥封赠及不同寻常的礼遇。此诗叙事清晰,语言平实,重点突出,起笔不凡。

作品原文
大雅1·崧高2
崧高维岳3,骏极于天4。维岳降神5,生甫及申6。维申及甫,维周之翰7。四国于蕃8。四方于宣9。
亹亹申伯10,王缵之事11。于邑于谢12,南国是式13。王命召伯14,定申伯之宅15。登是南邦16,世执其功17。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18。因是谢人19,以作尔庸20。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21。王命傅御22,迁其私人23。
申伯之功24,召伯是营25。有俶其城26,寝庙既成27。既成藐藐28,王锡申伯29。四牡蹻蹻30,钩膺濯濯31。
王遣申伯32,路车乘马33。我图尔居34,莫如南土。锡尔介圭35,以作尔宝。往近王舅36,南土是保37。
申伯信迈38,王饯于郿39。申伯还南,谢于诚归40。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41。以峙其粻42,式遄其行43。
申伯番番44,既入于谢。徒御啴啴45。周邦咸喜46,戎有良翰47。不显申伯48,王之元舅49,文武是宪50。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51。揉此万邦52,闻于四国53。吉甫作诵54,其诗孔硕55。其风肆好56,以赠申伯。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大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大雅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2.崧(sōng):又作“嵩”,山高而大。
3.维:是。岳:特别高大的山。毛传:“岳,四岳也。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
4.骏:大。极:至。
5.维:发语词。
6.甫:国名,此指甫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申:国名,此指申伯。其封地在今河南南阳北。
7.翰:“干”之假借,筑墙时树立两旁以障土之木柱。
8.于:犹“为”。蕃:即“藩”,藩篱,屏障。
9.宣:“垣”之假借。
10.亹(wěi)亹:勤勉貌。
11.缵:“践”之借,任用。
12.前一“于”字:为,建。谢:地名,在今河南唐河南。
13.式:法式,模范。
14.召伯:召虎,亦称召穆公,周宣王大臣。
15.定:确定。
16.登:升。一说成为。
17.执:守持。功:事业。
18.式:法则,此处有统治的意思。
19.因:依靠。
20.庸:通“墉”,城墙。
21.彻:治理。此指划定地界。
22.傅御:诸侯之臣,治事之官,为家臣之长。
23.私人:傅御之家臣。
24.功:事,指筑城、彻田等工作。
25.营:经营,操办。
26.俶(chù):厚貌,一说建造。
27.寝庙:周代宗庙的建筑有庙和寝两部分,合称寝庙。
28.藐藐:美貌。
29.锡(cì):同“赐”,赐予。
30.牡:公马。蹻(jué)蹻:强壮勇武貌。
31.钩膺:即“樊缨”,马颈腹上的带饰。濯濯:光泽鲜明貌。
32.遣:赠送。
33.路车:诸侯乘坐的一种大型马车。路,同“辂”。乘(shèng)马:四匹马。四马一车为一乘。
34.图:图谋,谋虑。
35.介:亦作“玠”,大。圭:古代玉制的礼器,诸侯执此以朝见周王。
36.近(按说文从辵从丌,今从斤,误。读音jì):语助词,相当于“哉”。
37.保:保有。
38.信:真。迈:行。
39.饯:备酒食送行。郿(méi):古地名,在今陕西眉县东渭水北岸。当时宣王在岐周,郿在歧周东南,申伯封国之谢又在郿之东南,故宣王为申伯在岐周之郊郿地饯行。
40.谢于诚归:即“诚归于谢”。诚,确实。一说坚定不移。
41.土疆:田土的疆界。
42.峙:本作“偫”,或作“庤”,又作“畴”,储备。粻(zhāng):米粮。
43.遄(chuán):加速。
44.番(bō)番:勇武貌。
45.徒:徒行之士兵。御:御车之士兵。啴(chǎn)啴:众盛貌。
46.周:遍,所有的。一说即周朝之周。咸:全,都。
47.戎:汝,你。或训“大”。
48.不(pī):通“丕”,太。显:显赫。
49.元舅:长舅。
50.宪:法式,模范。
51.柔惠:温顺恭谨。
52.揉:即“柔”,安。一说使服从。
53.闻:闻名。四国:四方。
54.吉甫:尹吉甫,周宣王大臣。诵:同“颂”,颂赞之诗。
55.其:是,此。孔硕:指篇幅很长。孔,很。硕,大。
56.风:曲调。一说清风。肆好:极好。
白话译文
巍峨的山峰以四岳为尊长,四岳之高峻可达九天之上!高峻的四岳之上降下神灵,由此诞生甫侯申伯二贤良。甫侯和申伯这两位贤良臣,不愧为我大周王朝之栋梁,他们领封地做诸国的屏障,不辞辛苦布王恩泽于四方。
一向勤勉恭谨的贤良申伯,周王命他把先世之业延续。分封他到谢地去经营都邑,一领南方诸国之楷模风气。和蔼可亲的周王命令召伯,先到谢地为申伯营造府邸。责成申伯安定南方诸侯国,为大周永保大业世袭罔替。
周王对申伯提出殷切希望,要做南邦治国理政的榜样;嘱他凭借谢地百姓的力量,营建起你自己坚固的城防。周王对召伯再次下达旨令,规划好申伯的土地和四疆。周王又对近臣下诏传旨意,把申伯的家臣迁到他身旁。
申伯到封地前的这些工程,都是召伯一手精心来经营。召伯先是修起谢邑的城墙,然后把寝宫和家庙都建成。寝宫和家庙非常庄严壮观,周王都赐给申伯家族享用。还赏赐申伯四匹高头骏马,个个膘肥体壮胸饰也鲜明。
周王派遣申伯到谢地执政,让他乘豪华路车把骏马骑。我为你规划好了起居之地,别的地方和这南国没法比。我赏赐你规制较大的圭璧,供你精雕细琢宝印和玉玺。我的好大舅,你就上任吧!南方国土就靠您老来护庇。
申伯是隔了两宿后才起程,周王在郿邑为他设宴饯行。申伯很感动迅即驱车南下,投奔谢地而去他满怀高兴。周王给召伯又颁下二道令,规制申伯的领地把税赋定。沿途备下充足的粮秣食品,以助申伯加速南下的行程。
你看咱申伯好不英姿飒爽,满载周王恩踏入谢邑南邦,随行的步兵马队威武雄壮。大周国上下响起一片赞扬:大王啊你有如此柱国栋梁!你看申伯这多么显耀荣光!好一个我周王的好大舅啊,你不愧咱文武众臣的榜样!
申伯最可称道的道德品行,是温和亲民正直国士无双。他苦心经营南国万里之邦,留下很好的口碑流传四方。尹吉甫特地创作这首颂歌,歌颂申伯的诗歌篇幅很长,为之谱写的曲调极妙绝佳,赠送给申伯让他美名传扬。
创作背景
《大雅·崧高》创作于周宣王时期,应是尹吉甫赠给在王室为卿士而又出为方伯的申伯的送别之作。《毛诗序》云:“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复平,能建国新诸侯,褒赏申伯焉。”申伯是周厉王申后的兄弟,宣王的母舅,封于申,伯爵,故称申伯。周宣王时,申伯来朝,久留不归。宣王又以谢(今河南唐河县北)地益封,并筑城做他的新都(孔颖达毛诗正义》:“申伯先封于申,本国近谢; 今命为州牧,故改邑于谢”)。临去时,尹吉甫作这首诗来赠送他。
西周末期,其南方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等侯国。由于王室卑微,这其中一些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并不怎么顺从王室,叛乱时有发生,所以派谁去统领侯国,安抚南方,对当时的周王室来说,就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了。申国为周初所封,西周末年依然强大,在众侯国中有一定的威望。申伯入朝为卿士,在朝中有很高威信。鉴于当时的形势,再加上申伯是王室贵戚(宣王元舅),故宣王改大其邑,派他去作南方方伯。所以,宣王分封申伯于谢,有其政治目的,完全是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为出发点的。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大雅·崧高》这首诗从布局谋篇及结构上看,有明确的线索,一定的顺序。全诗共八章,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第一章,总写申伯的不凡。前四句,写申伯出身的非同小可,说他是四岳神灵所降生。在当时神权凌驾一切的社会,这是最崇高的颂扬。诗这样起头,别具一番气势。
第二个层次,包括二至七等六章,具体写宣王对申伯的封赠。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部分,主要是围绕封谢来写。第二章,写定封于谢,并命大臣召伯虎“定申伯之宅”,为申伯造宫室宅院; 第三章,写筑城,治土田、赋税,迁徙家人; 第四章,写城郭、宗庙既成,王又赐以车马; 第五章,乃写遣行前王对申伯的嘱讬,并赐以大圭之宝; 第六章,写申伯启行归谢,宣王为之饯行; 第七章,写申伯入谢的气氛。这次封赠的礼仪是相当的隆重,规模是相当的巨大,安排是相当的周密。
第三个层次为最后一章,述申伯荣归封地,不负重望,给各国诸侯作出了榜样。结尾点明作诗之意,特别指出申伯功德之盛,说明其受赐有当,非恃亲贵以邀宠者可比。
作者是以王命为线索,以申伯受封之事为中心,基本按照事件发展的经过来进行叙写的。但由于要表示宣王对申伯的宠眷倚重,故诗中又每事申言,不厌句意重复,可以说这是《大雅·崧高》一诗的显著特征。“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两句,孔颖达疏曰:“此复云‘王命召伯’者,召伯营谢既成,遣使报王,王知城郭既了,又复命以此事。”顾广誉《学诗详说》评曰:“此以辞害意也。只是一时一事,此乃溯原申伯之归谢所由得遄行耳。《集传》谓:‘召伯之营谢也,则已敛其税赋,积其餱粮,使庐市有止宿之委积,故能使申伯无留行也。’盖举其国中之峙粻,而在道固不待言矣。”正因为孔颖达不视王命为“一体”,强加分别,附会穿凿,所以招致顾氏之讥。
此诗写得很是平实。叙事清晰,重点突出,起笔不凡,是这首诗值得称道之处。尤其是它的起首二句“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为后人所激赏。作者在诗里是要努力把申伯塑造成“资兼文武,望重屏藩,论德则柔惠堪嘉,论功则蕃宣足式”的盖世英雄,所以以此二句发端,就显得称题切旨,可谓气势雄伟,出手不凡。后世诗中能具此神理而堪与之比肩者寥寥无几。此诗叙事,层层逼进,步步深入,次序井然。另外,诗在叙述中,有三、四处用王命口吻说话,但用得很巧妙自然,所以显得十分熨贴,使诗歌在平直中显现跌宕之势。总的看来,与典型的古拗、庄严与凝重的《雅》诗比较,这篇诗的风格稍见差异,显现出一定的流畅、活泼与从容。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宣王之舅申伯出封于谢,而尹吉甫作诗以送之。言岳山高大,而降其神灵和气,以生甫侯申伯,实能为周之桢干屏蔽,而宣其德泽于天下也。盖申伯之先,神农之后,为唐虞四岳,总领方岳诸侯,而奉岳神之祭,能修其职,岳神享之。故此诗推本申伯之所以生,以为岳降神而为之也。”
宋代吕祖谦《东莱读诗记》:“是篇虽雅,其间固有风之体也。”
宋代严粲诗缉》:“此诗多申复之词,既曰‘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又曰‘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既曰‘南国是式’,又曰‘式是南邦’。既曰‘于邑于谢’,又曰‘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既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又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既曰‘谢于诚归’,又曰‘既入于谢’。既曰‘登是南邦,世执其功’,又曰‘南土是保’。既曰‘四牡蹻蹻,钩膺濯濯’,又曰‘路车乘马’。此诗每事申言之,写丁宁郑重之意,自是一体,难以一一穿凿分别也。”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 “理明词顺,俊快自得,与《桑柔》《云汉》之古拗稍不类。”
清代李黼平《毛诗纳义》:“自共和时,荆楚渐张,故召穆公有追荆至洛之役。宣王时,势当又炽,南方诸侯必有畔而从之者,故加申伯为侯伯,以为连属之监,一时控制之宜,抚绥之略,皆于此诗见焉。”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发端严重庄凝,有泰山岩岩气象。中兴贤佐,天子懿亲,非此手笔不足以称题。”“以下历叙王命诸臣代伯经营其国,自城郭、宗庙、宫室、车马、宝玉,以及土田、赋税之属,无不具备。所尤异者,伯之家人,亦令傅御代为迁徙;赴国行粮,亦命召伯早为储备。王之宠臣,可谓至矣。”
清末吴闿生诗义会通》:“案《崧高》《烝民》二诗,微指略同。皆讥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序》皆未能发其义。《烝民》语意较显,汉儒犹有知之者,此篇则喻者益少。然二篇笔意相似,惟此为弥隐耳。先大夫曰:迭称王命,所以深著王之远贤。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最得其旨。殆三家遗说,郑偶采及之,非毛义也。‘不显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远去也。’”
后世影响
《大雅·崧高》对后世诗歌创作有深远影响,尤其起句“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这种起笔不凡的写法,对后世诗赋创作影响很大。方玉润《诗经原始》称:“后世杜甫呈献巨篇,专学此种。”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第一首的开头两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与此诗起首二句机杼正同,波澜不二。同时,此诗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中皇亲国戚的特权,及当时的分封情况,极具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尹吉甫,周宣王时的一位将军,生平不详。其身份显赫,和《诗经》有着颇深的渊源,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诗经》中已考知有《大雅·崧高》《大雅·烝民》《小雅·六月》等篇是尹吉甫所作。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