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成立的世界上第一家专门从事太空旅游服务的私营企业,总部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阿林顿市,在俄罗斯的莫斯科设有一个办事处,在2005年2月27日,这家美国公司正式授权香港太空旅游公司接受来自中国的旅游者报名,这标志着中国游客也可以飞上太空,亲身体验航天员的太空生活。
经营项目
他们主要经营项目:
1.太空亚轨道旅游,
2.飞机的抛物线飞行,
4.微型“
太空旅馆”计划,其“房费”将比空间站之旅略为便宜,
5.太空送葬
前五太空游客
首位太空游客: 60岁美国富翁蒂托 2001
第二位太空游客: 南非马克·沙特尔沃思 2002
第三位太空游客: 美科学家格里高利·奥尔森 2005
第四位太空游客: 伊朗裔美国女商人安萨里 2006
第五位太空游客: Word之父查尔斯·西蒙尼 2007
美国公司
Space Adventures
太空探险公司(Space Adventures)是美国的一家太空旅游公司,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维吉尼亚州。太空探险公司的业务包括零重力飞行、轨道航天飞行、宇航员训练等。
一直致力发展太空旅游服务的
美国太空探险公司(Space Adventures)的探月之旅,现在已有8人报名,预计会在2020年实现。
SpaceX
美国太空开发创业企业SpaceX在对发射后回收火箭的再利用方面取得成功。SpaceX认为通过对火箭的再利用,能降低通往宇宙的运输成本,这一构想已被成功证明了实现的可能性。创业企业朝着促进宇宙开发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据《
日本经济新闻》2017年3月31日报道,在视频转播中亮相的SpaceX首席执行官(CEO)埃隆·马斯克兴奋地表示,“走到这一步用了15年,这是宇宙飞行的革命。对于宇宙产业来说是了不起的日子”。
SpaceX的火箭分为两级,1级火箭从地面发射,在用完大部分燃料后脱离。之后由2级火箭进一步提升高度。1级火箭在向地球下落的同时,逆向喷射剩余燃料,降低速度,以实现成功着陆。
本次发射的火箭有能力将通信卫星送至同步轨道,1级火箭重复利用了2016年向
宇宙空间站进行运输时使用过的火箭。而火箭在发射后也实现成功回收,这是第13次成功回收发射的火箭。此前火箭回收后花费4个月确认了耐久性。曾计划在2016年内启动再利用,但因爆炸事故推迟。火箭占发射成本的80%。SpaceX提出的构想是,通过回收和再利用火箭,将发射费用降至此前的1%.SpaceX的火箭燃料箱在设计上能重复利用数千次,发动机只要稍加维修,可利用百次以上。
Blue Origin
美国太空风险企业蓝色起源(Blue Origin)宣布,将最晚在2020年开发出全长95米的大型火箭,并实施首次飞行。新火箭将被命名为“新格伦”,来自美国首位绕地球飞行的宇航员约翰·格伦。
俄罗斯公司
俄罗斯能源科技生产公司RSC Energia总经理索恩采夫表示,他们已给为探月之旅而建的“联合号”(Soyuz)宇宙飞船制定升级方案,宇宙飞船改进后将可完成短途环月旅行,预计首次环月之旅会在2020年前成行。
据报道,索恩采夫每趟探月之旅索价1.5亿美元,现时已有8人报名,当中包括
加拿大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及一个
日本家庭。索恩采夫又称,一旦收到足够多的环月飞行申请,该公司即会大规模展开相关工作。
日本公司
你是否曾想过,如何安排自己的葬礼?有没有兴趣来趟宇宙旅行,成为天上的星星?日本社会较不避讳谈死亡,不少人积极规划自己的丧礼,“终活”(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变成“就活”(求职)、“婚活”(相亲联谊)之后另一个社会现象,其中“宇宙葬”日渐受瞩目,还有业者推出身后宇宙飞行、人造卫星、月球旅行、宇宙探险等不同行程。
据台湾
联合新闻网2016年9月6日报道,点开日本“银河舞台”的网站,首页写满了预约死后宇宙旅行的名单,这家业者主打唯一有成功的宇宙葬经验,价位硬是高于别人一倍,太空葬要价45万日元(约合3万元人民币),还有月球旅行、宇宙探险等行程,收费270万日元(约合17.5万人民币),只接受本人生前预约。
报道称,地价高涨让墓地也跟着涨,买一块墓碑甚至需要300-500万日元(约合19.4-32.3万人民币),愈来愈多人放弃传统丧礼,加上核心家庭以及独身孤老比率增加,不愿埋入家族墓园而改选“散骨”方式的人数也日渐提升,喜欢大海的人选择海葬,或者有人树葬,宇宙葬则是近年日渐受到重视,不少人想要死后一圆太空探险梦。
将骨灰装入直径2.5米的大型球体中,打入高度35公里以上的平流层,气球爆裂后骨灰飞散回归大自然,天空散骨法平均在25万至30万日元(约合1.6-1.9万人民币),还不到购置墓碑金额的十分之一,也不会增加子孙供奉的负担,号称是“极致散骨”。业者还强调不论是哪一种宇宙葬,都会在大气层中烧尽,堪称是最环保的葬礼。
报道称,人们也可以选择“流星追悼”,将骨灰装在1立方厘米的专用胶囊内,透过搭载在人造卫星,绕行地球,人造卫星在经过数年绕行地球后,最后坠落大气层燃烧殆尽,一趟骨灰旅行金额从30万到百万日元不等。每颗骨灰胶囊都有专属的ID编号,业者会透过程序定位,掌握人造卫星的位置,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到太空后,还会有纪念摄影。
“流星追悼”甫推出就有40人预约死后的旅行,日本丧葬业者表示,民众对宇宙充满憧憬,宇宙葬礼的潜在市场值得开发。
中国光启集团
2016年11月9日,工作人员一边对“旅行者”2号飞行器的主舱进行调试,一边对超大囊体进行充气。
光启集团自主研制的“旅行者”2号飞行器9日22时44分在新疆试飞,搭载着一名“乘客”:一只乌龟,飞向2万米的临近空间。这是光启临近空间载人项目推进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国企业对近太空
旅游服务和相关科学的有益探索。
记者在光启新疆博斯腾湖临近空间基地试飞现场看到,“旅行者”2号成功升空,但在升至1.2万米高度时,因部分
通信和控制系统出现异常而实行紧急降落,提前返回地面。
光启集团表示,“旅行者”2号升空时,舱体曾发生碰撞。试飞团队初步分析认为,系统故障可能与此次碰撞有关,确切原因尚待进一步调查。光启不会因科学实验遭遇挫折而停下探索临近空间的脚步。
2015年2月,光启临近空间载人项目正式启动,6月在新西兰成功放飞了我国首个临近空间商用平台“旅行者”1号。
“相对于‘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增加了携带舱体升空、天地对话、高速通信、柔性太阳能薄膜电池、动力螺旋桨等功能,同时也增加了‘旅行者’2号试飞的难度。”光启集团联合创始人、光启科学联席行政总裁栾琳说。
按计划,“旅行者”2号将进入海拔2万米以上的临近空间,完成13项以上临近空间实验及测试。但本次放飞由于未达到预定高度,仅完成了携带舱体升空、天地对话和飞行过程中数据采集的实验,柔性太阳能薄膜电池、动力螺旋桨、生命保障体系等功能没有完成实验。
临近空间是海拔2万米至10万米的区域,又称“近太空”,是尚待人类开发的区域。临近空间下方的空域通常称为“天空”,是飞机等传统航空器的主要活动空间;上方的空域通常称为“太空”,是卫星、飞船等航天器的主要活动空间。
据介绍,光启将进行“旅行者”3号的试飞。根据项目规划,2020年将实现载人进入临近空间。
中国零壹空间
零壹空间CEO舒畅:做中国民营企业太空探索之路上的举旗人
国内环境
火箭作为空间运载工具,打开了卫星、飞船等各类航天器进入太空的入口,不断推动着日益蓬勃的太空经济发展。当前,全球卫星市场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大量的商业卫星发射需求,商业发射服务也迎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我国现役火箭的发射成功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运载火箭的关键技术和研制体系日益趋于成熟,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发射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研制周期过长。这样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
理念
零壹空间秉承“继承发展”的理念,组建了国内卓越的商业航天研发队伍,并积极借力航天相关院所、中科院以及相关高校专家等资源。零壹空间专注于低成本
小型运载火箭的研制,旨在为商用微小卫星、特殊用途航天器等提供廉价优质的发射服务。在保障可靠性的同时,我们预期能有效地降低发射成本。同时,零壹空间致力于探索新技术、新机制在航天领域的运用,立志成为世界一流的航天科技(28.590,0.17,0.60%)公司。
积极响应国家“民参军”的号召
零壹空间团队成员主要来自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航工业、中国科学院等院所。核心成员在固体/液体运载火箭、上面级、先进航天飞行器研制方面,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工程经验。此外,我们还邀请了相关院所及高校的专家和领导担任公司的顾问。目前,我们核心研发团队目前已达60人,九成以上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均曾就读于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的一流高校。
零壹空间积极响应国家“民参军”的号召,开创性地成功引入了优势社会资本进入运载火箭的研制领域,成为了哈工大联合社会资本在航天领域共同打造的创新创业平台。零壹已于2016年十月宣布完成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公司引入的机构股东包括哈工大
机器人(20.590,0.34,1.68%)集团、正轩投资、春晓资本、陆石投资和联想之星。
其中,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成立的智能装备集团;正轩投资是
比亚迪(50.850,-0.33,-0.64%)联合创始人创立的高科技领域投资机构;春晓资本是一家专注于战略性产业投资的基金管理机构;陆石投资是一家专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管理机构;联想之星是我国龙头民营企业联想控股旗下的投资公司。
产品与技术
零壹的首发产品信使-1火箭正处于研发的攻坚阶段。这款3级火箭的设计运载能力可将700千克的载荷送至6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如果一切按计划顺利推进,2018年将实现首飞。
零壹空间致力于低成本运载火箭集成与优化,在保持火箭高可靠性的前提下,不断努力降低火箭近地轨道运载成本。
通过技术上的创新与融合,贯彻“一体化”、“集成化”等设计思路,优化冗余设计,减小系统规模等手段,期望达到总体性能最优和控制直接成本的目标。同时,零壹立足全工业行业资源,逐步合理引入拥有技术实力的配套供应商,突破既有封闭的供应链体系;并在可靠性设计的基础上合理降低原材料元器件的使用级别,力争实现成本、质量和可靠性的最佳交点。
发展规划与展望
零壹空间于2015年4月开始筹备,同年8月正式注册成立。这个行业之前都是以国企为主导地位,但正逐步走向开放,早期的工作关键还是人才队伍的搭建。
正如零壹空间公司名称,团队也经历了从零到一的过程。我之前从事投资行业,发现了这样一个创业机遇,做一个中国民营太空探索路上的举旗人的念头油然而生,首先我找到了两位在体系内有丰富工作经历,从事火箭总体设计工作的合伙人,其过程也是历经坎坷,加上其他早期加入能独当多面创业的伙伴,初创期其实只有七位全职员工。但要完成一款运载火箭产品的研发和设计,需要一支拥有丰富工程经验且特别能战斗的团队。在完成天使轮融资后,我们通过近一年的时间聚集了专业齐备的队伍,并逐步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现在我们的核心研发团队已经有60人的规模,这是公司成立一年多以来最大的成果之一。
这个行业不像互联网,运载火箭研制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2015年我们也做了大量了行业研究,详细调研了市场、客户以及供应链。通过一年多时间,零壹完成了火箭产品从概念到总体方案,再到详细设计的阶段性工作。并且火箭方案得到了行业专家、客户及行业主管部门的认可。公司的半实物仿真综合实验室已投入使用,总装基地也已完成前期筹备工作。
零壹空间的快速发展也正顺应了国内积极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大潮流。2016年9月,依托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的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挂牌成立;依托航天科技集团的
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也于2016年10月在北京挂牌成立。国家队纷纷进场,让商业航天领域渐入春天。
总体来看,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方兴未艾,国内诸多上市公司也在积极谋划布局。人类社会或许正步入商业航天的大航海时代,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当下,我国的商业航天事业与世界先进国家仍还有较大差距。航天的国家队在建设我国成为航天大国的道路上一直在坚实地迈进,但要真正实现航天强国的目标,我国商业航天这条暂时的短腿成长也需提速。欧美和日本的民营企业早已开始填补商业航天的空白,两条腿齐步走,健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商业航天在我国可谓一片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