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中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
特点与工艺
明清时为孝义皮影的鼎盛期,孝义境内皮影班社多达60多家,随后逐渐衰落。1956年成立孝义市木偶皮影艺术团,“文革”时期撤消。1978年恢复
皮影戏演出,曾参加首届
中国艺术节演出,赴英国交流访问演出。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孝义皮影剧目丰富,现收藏有200余本,这些剧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极具学术价值。对孝义皮影戏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戏曲发生和演变的内在规律,了解皮腔
原生态的唱腔结构。
皮影木偶是孝义市特有的全国稀有传统民间艺术。他们的皮影木偶制作精美、操作传神逼真、表演手段独特。为了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大放异彩,剧团闯进了市场,首先他们立足国内的旅游旺点,在全国各大景区巡回演出,博得了观众的赞誉,另外,他们与台湾皖型影视有限公司合作拍的电视剧,《五哥放羊》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引起轰动。
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上,剧团应邀赴韩日演出,引来世界观众的阵阵掌声。
孝义市旅游局局长郝治林对我们说:“我们的皮影木偶走向市场后,真是大放光彩,在以前,剧团没有跨入市场的大门槛时,剧团里连工资都难保证,现在不同了,他们每天忙的不亦乐乎,他们要不时地穿梭在国内的旅游点演出,有时还要飞往海外,邀请剧团的演出函件像雪片一样飞来,这风光都是靠闯出来的。”
随着孝义皮影木偶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企业也看好这门艺术,他们积极地来孝义谈判,想投资皮影木偶的更深层次的开发。目前,市里正在筹建皮影木偶影视基地,台湾影视公司拟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入股,届时,这座能拍大型儿童皮影、
木偶剧、动画片、
卡通片的基地,将成为中国又一个新的旅游点。
艺术特点
“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借虚事指点实事,托皮人渡化真人”……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而产生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因皮腔音乐以
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
制作工艺
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一般纸窗面积为1.75m×1.21m。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
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58~60cm,俗称“二尺影”。到清代,皮影体高缩至42~48cm,俗称“五尺影”,三岁牛皮为雕刻上等材料。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
具体内容
唱腔与伴奏
皮腔是
皮影戏的曲调,因皮腔音乐以
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
演出屏幕
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一般纸窗面积为1.75m×1.21m。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
人物造型
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58~60cm,俗称“二尺影”。到清代,皮影体高缩至42~48cm,俗称“五尺影”,三岁牛皮为雕刻上等材料。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
申遗
荣誉
国家非常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孝义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孝义市文化馆获得“孝义皮影戏”保护单位资格。
历代传承
皮影戏自诞生以来,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在国外也流传颇广。
明清时为孝义皮影的鼎盛期,孝义境内皮影班社多达60多家,随后逐渐衰落。1956年成立
孝义市木偶皮影艺术团。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孝义市
皮影研究会会长
侯丕烈告诉记者,到清代,皮影戏除了西藏、新疆等少数几个省区外,在国内许多地方留下了痕迹。与此同时,
皮影艺术从元代起,就开始远播海外。
据介绍,在元代,皮影戏随军队传到了南亚。波斯(伊朗)历史学者瑞士德·安定曾说:“成吉思汗的儿子在位时,曾有演员到波斯,能在幕后表演特别的戏曲,内容多为国家的故事。”实际上,这位波斯(伊朗)历史学者说的是
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还传播至土耳其、泰国、缅甸等国家。在土耳其,
皮影戏有“
卡拉格兹”的别称。
18世纪中叶,皮影戏传到欧洲,各国艺术家对中国的皮影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1774年,德国文学家
歌德曾在威兰博览会上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并在1781年8月28日他生日那天主持演出了皮影戏《米拉瓦的生平》。
皮影艺术属于综合艺术,它融雕刻、绘画、戏曲、音乐为一体。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传承千年的艺术格外脆弱。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
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馆长朱文告诉记者,因为皮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所以只要缺少其中一项,无论是乐手、表演者,还是雕刻艺人,便陷入瘫痪状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电视机进入家庭后,这种曾经受宠的
皮影戏被冷落了。
传承人老了,离去了,或者改从他业,那些老戏班里曾经传世的“家什”,竟然被搬到了古玩市场,变成了“卖品”。
“其实,老艺人看到无声电影时,就意识到危机来了。”朱文说。
据介绍,在皮影戏最繁荣的时期,仅山西省
孝义市就曾有40多个
皮影剧团,而现在早已不再演出了。
现状
目前,
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而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皮影戏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重新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无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国家非常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湖北省
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
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考证与流派
历史考证
皮影戏的形成时代尚无确考,但据南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记载,它至晚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
东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戏艺人已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9人。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
壁画中有一幅《
影戏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
山西皮影演出的实况。经过宋、金、元、明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流行全国各地的皮影戏在清代呈现出繁荣局面。
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我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如今,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皮影戏开始于汉朝,主要依据《汉书·外戚传》的记载:相传汉武帝
刘彻最宠爱的妃子
李夫人过早去世,汉武帝思念不止,常常彻夜难眠。这时候,有齐人
少翁深知汉武帝的心事。他花了3个昼夜,用皮子雕刻了和真人一样大的李夫人形象,涂上颜色,学着李夫人生前的动作,在室内挂起了一块白色方形帷幕,点上灯烛,让汉武帝坐在方帷外观看,少翁贴着帷幕操纵皮人,那影子就像真人一样…… 从汉朝起,
皮影戏慢慢发展,各地的乐调、民歌、唱腔、戏剧、雕刻、
剪纸等艺术元素深深地融会其中,而因中国各地风俗的不同,皮影各具风格。
剧种流派
由于
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
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
北京皮影、
唐山皮影、
山东皮影、
山西皮影、
青海皮影、宁夏皮影、
陕西皮影,以及
川北皮影、陈龙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有
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
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
复州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
江汉平原皮影戏、
陆丰皮影戏、
华县皮影戏、
华阴老腔、
阿宫腔、
弦板腔、
环县道情皮影戏、
凌源皮影戏等等。
在
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
碗碗腔、
老腔、
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
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
江浙、福建各地,
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