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生活教育模式的探寻与思考》是2010年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班华,薛晓阳|。
内容介绍
《学校道德生活教育模式的探寻与思考》分五章。第一章,近30年德育发展趋势与德育模式研究。本章从近30年来社会发展的全球化与信息化给青少年发展带来的新影响出发。分析了德育的人性化、学习化与生活化这三大新趋势,井指出在这一新的趋势背景下,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问题。研究指出当下我国德育模式值得重视的一些新特点是:德育模式研究从译介西方德育模式转向研究我国自己的德育模式,德育模式研究成了教育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德育模式被定位为一种行动理论;德育模式研究与学校德育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实践叙事为主的德育模式研究方法特色。不过我国德育模式研究还有待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作进一步研究: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指导的自觉性、适洽性;二是需要从多学科视角拓宽研究的思路;三是还需要进一步作整体一融合性的研究。
第二章,德育模式研究的历史探寻与理论发展。本章从德育模式的释义探源出发,指出模式研究是一种古老的研究,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而,重要的不是去分辨哪些研究是模式,而是既要探究不同时期德育模式本身的内容,也要探究它所揭示的思考方式(ways of thinking)或研究的形态(pattems for re。earch)、研究架构。本章在对德育模式及其研究的历史性探究中指出,西方德育模式研究经历了叙事性言说、经验直观、神性内省、智性思辨、实证性与结构性探究几个重要的阶段:而我国德育模式研究则经历了译介性研究、本土化建构与模式反思几个阶段。
第三章,德育模式的哲学探索与建构策略。本章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对德育模式的理论性质、模式研究的实践创造性、模式研究的方法与策略进行了探究。研究指出德育模式是一种新的以买践叙事为主体的理论方式。它有助于构筑德育实践的理论范式,表达德育实践的理论精神。而模式研究的实践创造性表现于它能提供德育的理论假设,促进德育知识的结构化,并形成完整的德育操作体系。德育建构的方法与策略主要有:提炼鲜明独特的价值概念,建立结构性的操作系统以及形成德育经验的普遍形式。德育模式的建构有几个基本的理论要素,即:结构的不可缺少性,教育内容的包容性,原理与操作的统一性。 第四章,德育模式与学校德育文化。本章从德育模式与学校文化的关系出发,指出德育模式建构与学校文化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理想的德育就是要创造学生精神成长的道德环境和校园文化。德育模式在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进展,而且改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性格。这种改变显现于德育模式建构中新的学校德育价值确立、更具陶冶性的学校德育文化形成;以及教师持续的道德成长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德育模式既不是简单的规则系统,也不是校园行动的刻板程式,它是德育价值的一种实现方式和操作过程。
第五章,新时期学校德育模式的实践探索。本章从若干德育模式研究的新进展以及普通中小学德育实践探索中的德育模式类型的归纳和分析角度,对我国新时期德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作了梳理。关于德育模式的新进展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网络德育模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审美化德育模式的关注与研究,这是新时代与新理论给德育模式研究带来的新视角。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在实践中探索的德育模式,从其建构的出发点来分主要有三大类:特色文化德育模式,观念性德育模式,行动性德育模式。这三大类又可根据其关注目标的不同概括为自主育德模式、情感陶冶模式、共生性人格培育模式、民主对话模式、人际关系类模式等。
作者介绍
薛晓阳,男,1958年生,1984年毕业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2003年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教育学原理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和教育基本理论。出版专著《希望德育论》、《
学校道德生活的教育叙事》,并于2005年获江苏省第九届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教育研究》、《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
班华,男,1935年生,安徽巢县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德育》编委会副主任,《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编委,《
思想理论教育》学术顾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顾问,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主编、参编著作及教材《心育论》、《现代德育论》、《中学教育学》等10余部。
作品目录
第一章 近30年德育发展趋势与德育模式研究/001 第一节 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德育改革/001 一、时代发展与德育改革/002 二、人的发展与德育改革/004 三、大众文化与青少年生活/008 第二节 近30年德育发展趋势/012 一、从工具化到人性化/012 二、从道德教育到道德学习/016 三、从道德教育到道德生活/020 第三节 德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024 一、关于德育模式基本理论的研究/024 二、关于学校德育模式建构的实践探索/027 第四节 德育模式研究中值得重视的新特点/029 一、我国德育模式研究工作的新开端/029 二、重新定位德育模式的理论价值/031 三、德育研究范式的转变/033 四、阐释了德育模式是一种“行动理论”/035 五、形成了以实践叙事为主的德育模式研究特色/036 第五节 德育模式研究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037 一、进一步加强理论指导的自觉性、适洽性/037 二、从多学科视角拓宽研究的思路/038 三、进一步做整体一融合性的研究/039第二章德育模式研究的历史探寻与理论发展/041 第一节 人类原初的德育实践及其叙事性言说/044 一、原初的德育实践/045 二、原初德育中的神话叙事/048 第二节 德育模式研究在西方的发轫与演变/051 一、在智性思辨与神性内省之间:19世纪前的西方德育模式及其研究/052 二、理性追寻中的科学化尝试: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西方德育模式及其研究/058 三、民主诉求中的多元化努力:20世纪60年代后的西方德育模式及其研究/065 第三节 德育模式研究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073 一、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德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073 二、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德育模式研究/075 三、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新特点/087第三章 德育模式的哲学探索与建构策略/099 第一节 德育模式的理论性质/099 一、实践哲学的本质/099 二、德育模式研究的实践意义/103 第二节 模式研究的实践创造性/115 一、行动方法论/115 二、模式研究的方法论——实践创造性/117 第三节 德育模式建构的方法与策略/131 一、德育模式建构的一般过程/131 二、德育模式建构的理论与问题/142第四章 德育模式与学校德育文化/151 第一节 在德育模式中改变德育价值/151 一、价值立场的改变:确立人的主体地位/152 二、核心价值的改变: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157 第二节 在德育模式中塑造学校文化/160 一、学校德育文化的整体建构/160 二、学校德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165 三、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182 第三节 在德育模式中寻求教师的专业成长/190 一、校园伦理生活形态的形成/190 二、教师在德育模式中获得成长和发展/192第五章 新时期学校德育模式的实践探索/205 第一节 若干德育模式研究的进展/205 一、关于网络德育模式的研究/205 二、关于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研究/211 三、关于审美化德育模式的研究/219 第二节 普通中小学德育实践探索中的德育模式类型/227 一、用特色文化建构德育模式/228 二、观念性的德育模式——模式化的德育理念/245 三、行动性的德育模式——在模式观念指导下的学校道德教育/293参考文献/316后记/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