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第斯山脉(盖丘亚语:Andes;奇楚亚语:Antis),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也称安第斯山脉或安蒂斯山脉,位于南美洲的西岸,全长约8900千米,宽约300千米,总面积在50万平方米之上,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位置境域
安第斯山脉位于
南美洲的西岸,从北到南全长89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紧靠太平洋,北起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岛(西经61°,北纬10°),南到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西经67°,南纬54°),全长约8900千米,宽约300千米,总面积在50万平方米之上。
安第斯山脉由几列相互平行的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七个国家。最宽处在智利的阿里卡(Arica)至玻利维亚的圣克鲁斯之间,宽约750千米。其海拔多在3000千米以上,海拔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终年积雪。
历史成因
概述
科学家表示,安第斯山脉可能经历过一个显著的“疯长期”,在这个期间,其高度在200万到400万年的时间内增长了一倍。这一发现挑战了之前地质学家对安第斯山系逐渐形成过程的估计,他们原先认为这一过程是在过去4000万年里逐渐发生的。实际上,根据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地质学副教授卡玛拉·加尔齐奥内及其研究搭档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安第斯山脉的抬升速度并非一直均匀。他们通过对沉积物的研究发现,在几千万年的时间里,安第斯山脉的抬升速度相对缓慢,但在距今1000万年至600万年间,其抬升速度突然加快。这一现象被归因于“拆沉作用”,即当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相撞时,形成的山脉地壳下方会有一个沉重的“根部”。传统理论认为,这个“根部”会被地底深处的地幔软流层缓慢侵蚀,导致山脉逐渐抬升。然而,加尔齐奥内提出的“拆沉作用”理论则指出,“根部”会因温度上升而变得粘稠,并向下渗漏,最终突然崩溃陷入炽热的地幔中,导致位于其上方的山脉突然抬升。这一过程至今仍在继续,并伴随着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
火山活动期
约在1.7亿年以前,
南美洲板块随着东面
大西洋展开而向西漂移;纳斯卡大洋板块的东缘下面受到南美洲大陆板块西缘的压力,
纳斯卡板块潜没,这种复杂的地质基质开始向上隆起。这种潜没-隆起过程伴随着来自地幔的大量岩浆的侵入,先是形成了南美洲大陆板块西部边缘的
火山弧,后又将炽热的熔岩喷射到四周大陆的岩石中;这后一过程产生大量的岩脉和矿脉,其中含有具有经济价值的、丰富的矿物,这对后来人类移居安地斯山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种活动的强度在新生代期间──特别是在1500万至600万年前──进一步加强,于是出现了科迪勒拉的外形。作为最后结果的山系垂直差极大,从太平洋海岸外的秘鲁-智利(阿塔卡马)
海沟的底部,到与之
水平距离不足322千米(200哩)的高山岭之间的
高度差达12192米(4万尺)以上。形成安地斯山脉的地壳运动迄今尚未结束,作为通常称之为“火环”的更大的
环太平洋火山带的一部分,安地斯山仍处在火山活动期,容易发生破坏性的地震。
地理特征
地质
安第斯造山带可划分为三个次一级构造单元,自北向南依次为北安第斯造山带、中安第斯造山带和南安第斯造山带。中、北安第斯造山带分界线在厄瓜多尔境内的瓜亚基尔断裂(Grijalva fault)(3°S附近 );中、南安第斯造山带分界线在智利南部瓦尔迪维亚(Valdivia,39°S附近)。
北安第斯造山带俯冲的大洋板块年龄为23~10Ma(中新世),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玄武安山质-安山质,且有大量的由蛇绿混杂岩组成的洋壳残片。其按地质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增生地体、火山岩带和山间盆地等构造地貌单元。其中,增生地体分布于大陆边缘,多为外来地体。火山岩带主要形成于中、新生代,分别为西科迪勒拉带、中科迪勒拉带和东科迪勒拉带。山间盆地分布于火山岩带间,形成时代为古近纪一新近纪,与弧后拉张有关,主要有马拉开波盆地考卡-帕迪亚(Cauca-Patia)盆地和马格达莱纳(Magdalena)裂谷盆地等。
中安第斯造山带以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断裂带为北界,以智利南部瓦尔迪维亚为南界,包括厄瓜多尔南部、秘鲁、玻利维亚等地,其南界内发育海底转换断层。中安第斯造山带可划分为8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即海岸安第斯带、前安第斯带(弧间盆地)、西安第斯带、安第斯高原区、东安第斯带、次安第斯带、帕姆比亚地体和法玛蒂娜地体。其中,鲁境内的中央凹陷与多梅科山系为海岸安第斯与西安第斯的分界线;新生代火山链形成的安第斯高原带,为东、西安第斯的分界线。沿其走向,前安第斯带和安第斯高原带均逐渐趋于尖灭消失。
南安第斯造山带包括瓦尔迪维亚以南所有区域,总体走向近南北向,在最南端逐渐过渡为近东西向。由于火山岩带向南逐渐尖灭消失,东西科迪勒拉逐渐合并形成了安第斯主山脉。根据其构造和火山-岩浆作用差异,南安第斯造山带可进一步划分为增生地体、岩浆岩带等构造单元。其中,增生地体形成于古生代一早中生代,主要包括邱诺斯(Chonos)变质杂岩体,玛德莱德迪奥斯(Madre de Dios)地体和安第斯东部变质杂岩体(EAMC)等。岩浆岩带主要为南安第斯造山带中部发育的巴塔哥尼亚岩基,依据成岩年龄,岩体特征等,又可进一步分为北巴塔哥尼亚岩基和南巴塔哥尼亚岩基。
地貌
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西部的一条重要山脉,也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山脉之一。它全长约8900千米,从北到南贯穿了整个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由多条平行山脉和横断山脉组成,其间分布着高原和洼地等复杂地形。东、西山脉界线分明,共同构成了安第斯山系的主体特征。该山脉的宽度在不同地方有所差异,一般在300千米左右,但在某些区域,如阿里卡至圣他克卢斯之间,宽度可达750千米。安第斯山脉的平均海拔高达3660米,其中有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海拔超过6000米的高峰就有50多座。在这些高峰中,阿空加瓜山以6962米的海拔成为西半球的最高峰。此外,安第斯山脉还包含一些活火山,如哥多伯西峰,其海拔约5897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之一。
安第斯山脉绵延7000千米,高山众多,地势陡峭,最高峰海拔6900米,山脉
平均海拔4000米。安第斯山脉可分为北段、中段、南段三部分。北段山脉成条状分支,山岭和广谷、低地相间;山脉中段宽度和高度明显增大,夹有宽广的山间高原和谷地,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楔入宽阔的玻利维亚高原;山脉南段的高度和宽度逐渐减缩,东、西科迪勒拉合而为一,由于断层纵横交错以及第四纪冰川和流水的侵蚀作用,山地呈现为分割破碎的形态,具有阿尔卑斯型地貌特征。
北部安第斯山脉指南纬3°附近以北的地段,主要包括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境内的安第斯山。在厄瓜多尔东部丛林中有东科迪勒拉山脉,是一个古老的冲积层,被河流和强降雨分成许多山体。瓜卡马约、加莱拉斯和伦巴基的科迪勒拉山脉都是孤立、不规则的山体,覆有茂密的森林。海拔基本不超过7900英尺。委内瑞拉安第斯山脉的梅里达山脉往东北方向一带,科迪勒拉山脉是呈现褶皱背斜,经过长期侵蚀,背斜轴部沉积岩被削,出露花岗岩、片麻盐等古老物质。两翼残留着白垩纪和第三纪的石灰岩及砂岩,构成单面山。在地形结构上,北部山脉呈现条状分支、隔以幽深构造各地的特点。在哥伦比亚南部和厄尔多瓜北部裂谷两侧,有多座活火山,是安第斯山三大火山带之一。
安第斯山脉中部始于南纬35°,此时科迪勒拉山脉的变得干旱且高,冰川减少。地形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东、西科迪勒拉之间楔入宽阔的山原。山原北部深受亚马逊河上游支流的切割,形成许多深邃峡谷。位于南纬22°的内华达州(Nevada)特雷斯克鲁塞斯(主峰海拔22156英尺)是科迪勒拉山脉高峰,以北是一个横向低气压,以南是高原地区,是靠近阿根廷和智利边境的火山起源地块。科迪勒拉山脉在玻利维亚和秘鲁变得越来越宽,分为东科迪勒拉山脉和西科迪勒拉山脉。两个主要山脉和火山周围产生了含有盐沉积物的盐沼地,其中卡拉拉斯特山脉就有一个安托法拉盐滩。西科迪勒拉山脉的沿着海岸逐渐下降到阿塔卡马沙漠(Atacama Desert),较东科迪勒拉山脉更多火山,是安第斯山第二大火山带。在大约南纬22°处,东科迪勒拉山脉多是五六千米的高山,有安第斯高原和世界上最高的通航湖泊的的喀喀。永久积雪在南纬8°以北比较少见,多是草原和湿地,山脉更宽,山体更光滑,多荒地和树木。中段安第斯山高度虽大,因气候干旱,雪线高,现代冰川不如南段、北段。高山冰川却相当广泛,特别是东科迪勒拉,至今还保存着阿尔卑斯型地形特征,如角峰、冰斗、冰蚀谷、小型的串珠状冰蚀湖等。
以智利、富吉亚和巴塔哥尼亚(Patagonia)科迪勒拉山脉组成的南部第斯山脉。始于火地岛最东端的埃斯塔多斯岛,海拔3700英尺,向西横穿格兰德岛,涵盖达尔文山、瓦尔迪维索山和索隆多山,地貌复杂。有海拔6800米的图蓬加托火山,是世界最高活火山;以及海拔6960米的阿空加瓜山,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也是西半球最高峰和安第斯山脉的最高峰。南纬38°以南地区曾广泛发生断层作用,纵横断层相互交错,使冰川和流水侵蚀易于进行,以致山地地形显示了分割破碎的形态。这一带第四纪冰期时冰川覆盖很广,降水丰富,纬度较高,雪线很低,普遍有阿尔卑斯型地形特征,如U形冰蚀谷、角峰、冰斗、冰蚀湖等。在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脉附近有许多洼地和高原,诸多山脉被冰原、冰川、河流、湖泊或峡湾占据。随着南部纬度的减小,永久积雪线的海拔越来越高。在南纬39°以南有位于圣克鲁斯省(Santa Cruz)的西南部的冰川国家公园,范围从安第斯巴塔哥尼亚南部森林到巴塔哥尼亚大草原,附近还有别德马(Viedma)冰川、乌普萨拉(Upsala)冰川等冰川。
岩石
元古宇区域岩性主要为千枚岩、片岩、片麻岩、混合岩和大理岩等,局部发育麻粒岩、斜长角闪岩等。其主要包括两个岩石构造单元:低中级变质泥岩-变质碎屑岩单元和薄层花岗质正片麻岩单元,后者岩层内可见斜长角闪脉岩。
上古生界主要由互层的红色砂岩、页岩、砾岩等组成,二叠系为砂、页岩互层,底部为石英岩。下古生界主要为一套海相细碎屑沉积岩,岩性主要为页岩、粉砂岩、砂岩和碳酸盐岩等,具复理石特征,指示浅海相沉积环境。地层中生物化石较为丰富,常见三叶虫、腕足类和晚奥陶世笔石等化石,二叠系为砂、页岩互层,底部为石英岩。除此之外,北安第斯造山带上古生界主要以细碎屑沉积岩为主,中安第斯造山带中南部地层中火山质成分增多,并具有浊流沉积特征。在中安第斯造山带中南部地区下古生界中还夹有火山熔岩岩层。
中生代以来,安第斯造山带岩性主要为巨厚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其次为红色砂岩等陆相红层。海相沉积岩分布相对较为局限。
新生界安第斯造山带内山间盆地中的梅迪奥马格莱德盆地底部为三叠系,具有侏罗系陆相红色砂岩和火山岩,其上覆白垩系海相沉积岩。第三系(古近系+新近系)为火山碎屑沉积物,厚度超过4000m。高原盆地内最老地层为白垩系,上覆第三系(古近系十新近系)同查山期砂岩、页岩、灰岩和蒸发盐岩,以及第四系碎屑沉积岩和湖相蒸发盐岩。
气候
安第斯山脉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分带明显,随纬度、高度以及朝向而异。山脉北段地处低纬,具有热带湿润的基本特征。低地和低凹地带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7℃以上。向风面降水丰富,如赤道以北的西科迪勒拉山脉西坡和赤道以南的东科迪勒拉山脉东坡,年降水量多超过2000毫米。由此向上,气候类型依次更替,直至高山冰雪带。山脉中段自北向南气温年差增大,降水量减少,主要表现为干旱特征,但东、西坡差异明显。西坡和玻利维亚高原为荒漠和半荒漠,降水不足250毫米,东坡则高温多雨。山脉南段地处中、高纬,表现为温凉湿润特征,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且其西坡降水多于东坡。
安第斯山脉降水量变化很大。南纬38°以南降水量超过508毫米,往北降水量会减少,并且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再往北到玻利维亚的阿尔蒂普拉诺高原(Altiplano)、秘鲁高原、厄瓜多尔的谷地和哥伦比亚的稀树草原,降雨量适中,但雨量相差悬殊;秘鲁西科迪勒拉的西侧降雨量很小,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降雨量又有所增加,在东科迪勒拉的东侧经常下大雨,并伴随有季节性变化。此外,安第斯山脉的风温暖且干燥。1939~1998年,山脉年平均温度增温速率是0.11℃/10年,1975~2000年,年平均温度增长速率为0.33℃/10年,增温速率逐渐加快。
水文
安底斯山脉是南美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由于该山之主脉偏居大陆的西部,贯穿南北,因此山之东西两侧所形成的各个河系有很大的差异。安底斯山以西的太平洋流域各水系,河流一般短而陡急,而且支流很少,流域面积也较小,有些是间歇性河流,注入太平洋。安底斯山以东地区,河流源远流长,水量丰富,河网密,注入大西洋。拥有亚马孙河、奥里诺科河和巴拉那-拉普拉塔河三大水系。
安第斯山区的荒漠高原地区多构造湖,如的的喀喀湖、波波湖等,最大的湖泊为的的喀喀湖和马拉开波湖,其中的的喀喀湖是世界最具航运价值的最高湖泊。
安第斯山脉北段的灰岩及砂岩构造裂隙带,在标高适宜的地区,有较丰富的构造裂隙水,而在背斜轴部片麻岩地区则是以风化裂隙水为主,沟谷第四纪堆积中则以第四系地下水为主。山脉中段为构造裂隙水分布区,地下水不甚丰富。山脉南段,南纬38°以南构造比较发育,断层纵横交错,在其地势较低的构造破碎带地下水较为丰富,山间平原以及第四系分布地区,也有较大的地下径流。
安第斯山脉南段低矮狭窄,山体破碎,雪线低,具有发达的冰川,如普洛莫冰川、库里卡里斯冰川、格雷冰川等。
土壤
安第斯山脉北部由火山物质发育的土壤为淡暗色土,盐基含量多数较低;由冰川沉积物发育的土壤为腐殖质始成土,其剖面物上部有火山灰混合物,表土呈暗色、酸性;陡崖的土壤为石质土和浅薄的不饱和始成土;山脉内侧较干燥谷地的土壤主要为栗钙土、湿草原土和石质土,最干燥的谷地则是深色淋溶土、变性土、碱土。在厄瓜多尔的基多北面的一个干燥区分布玻璃质暗色土。此外,该区域东南部山脉还分布着占优势的石质土、不饱和及饱和的始成土、灰壤和有机土。
在海拔高的地方以石质土为主,伴生不饱和始成土,在厄瓜多尔则伴生暗色土。海拔约200米以下的地方,主要是典型强淋溶土、饱和强风化粘磐土或腐殖质铁铝土。此外,在秘鲁的马德雷-德迪奥斯(Madre DE Dios)地区,海拔450~1200米之间还分布着不饱和粗骨土,伴生石质土。
智利低地荒漠:土壤主要为粗骨性和石质性漠境土。在最低部位,含盐地下水接近地表的地方发育着盐土。玻利维亚低地荒漠:土壤主要是粗骨土和石质土,有少量的漠境土、冲积土以及盐土。西部荒漠山脉:从秘鲁北部到智利中部,在海拔1000~5500米的范围内土壤以石质土和粗骨土为主,但在地形较稳定的地区常见钙质漠境土。该区域东部有淋溶漠境土,有很薄的亚表层,含有较多粘粒。此外,秘鲁南部的母质为火山物质,发育有石质土和玻璃质暗色土。
在北端,火山灰覆盖层浅薄而不连续,主要分布有石质土和饱和始成土,中部地区覆盖层增厚,以腐殖质暗色土占优势,其中多是酸性硅质物。南部火山灰的分布很少,土壤主要是石质士、粗骨土和灰。
喀喀湖附近地区为半湿润高原,环绕的喀喀湖的平地(平均海拔3800米)发育着松软酵育土,洼地则为碱土和盐土;湖的北面,土壤质地较粘重,以松款暗色土为主,伴生潜育土、有机土和腐殖质始成土;湖的南缘常见栗钙土,伴生浅薄的石灰土和石质土。半干旱高原的平均海拔在3750米,部分火山口高达6000米以上,该区域分布最广的土壤是发育于火山灰物质上的玻璃质暗色土,具有明显的暗色砂质表土层,向西伸展,则为石质土和干早土。高原的西南部为干旱高原,分布有大面积的玻璃质暗色土,也有其他土壤出现,如淋溶漠境土。在智利,大多数土壤具有暗棕色表土,仅在淡黄棕色心土层中出现钙化现象,质地多轻于轻粘壤土。
资源状况
植物资源
安第斯山脉的植被类型复杂多样,随纬度、高度、坡向而变化。山脉北段地处低纬,降水丰富的向风坡,如赤道以北的西科迪勒拉山脉西坡和赤道以南的东科迪勒拉山脉东坡,热带山地常绿林所占比重很大;中段山脉降水量少,西坡和玻利维亚高原为荒漠和半荒漠,东坡的秘鲁境内常绿林可分布到3500米的高度;南段地处中、高纬,南纬30°~37°的西坡为地中海式亚热带硬叶林,南纬37°以南则为温带湿润森林,东坡以山地灌木、半荒漠、荒漠为主。此外,安第斯山脉海拔500米以下山谷中可见热带棕榈。南纬35°以南有大量杉、柏、落叶松和朱贵竹属森林,35°以北生长有热带和亚热带树木。中纬度热带雨林,分布有南洋杉属的针叶树和栎,还有科因格树(coigue)(一种常青树)、柏树和落叶松等。
动物资源
安第斯山脉中的猫类很少生活在4000米以上,白尾小鼠通常不低于4000米,最高可达5600米。驼科动物主要为高原动物,包括美洲驼、羊驼、骆马等,主要生活在3700~4200米之间,但也能在海拔较低的地方生活得很好。此外,安第斯山脉动物还有小型南美鹿、美洲狮、兔鼠、豚鼠、蜥蜴等;鸟类有神鹰、山鹑和蹼鸡等。
矿产资源
安第斯山区的主要矿藏有有色金属、石油、
硝石、
硫磺等。有色金属矿多与第三纪、第四纪火山活动和
岩浆侵入有关,特别是以矿脉和
岩脉形式侵入到上层的岩浆体,如
安山岩、
闪长岩、
玢岩等。最突出的是
铜矿,矿区从秘鲁南部至智利中部,为世界最大的斑岩型
铜矿床的一部分,世界最大的地下铜矿采矿场就在此山脉中,在地底深达1200米,采矿坑道总长超过2000多千米。石油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北段的山间构造谷地或盆地中。
安地斯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区之一,南部矿区的范围特别辽阔。主要矿物有:智利和秘鲁的铜、玻利维亚的锡、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银、铅和锌,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的金,哥伦比亚的铂和
祖母绿,玻利维亚的铋,秘鲁的钒以及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的煤和铁。广阔的石油矿床分布在整个安地斯山脉的东侧。安第斯山脉孕育了无比巨大的铜矿,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地下铜矿,深入地表以下1200米,庞大的地下坑道总长超过2000多千米,采矿的
自动化程度极高,地下生活设施完善。
主要山峰
安第斯山脉中的
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在6962米左右,为
西半球的第一高峰。
主要山脉
山脉北段
安第斯山脉成条状分支 、隔以广谷和低地 ,各条山脉多代表
背斜构造,通过侵蚀,轴部露出花岗岩、
片麻岩等古
结晶岩,两翼则残留着
白垩纪、第三纪的砂岩和石灰岩。位于
哥伦比亚,朝北向东延伸,最后与加勒比岛的
岛弧相连。
山脉中段
安第斯山脉的宽度和
高度显著加大,东、西
科迪勒拉山脉之间楔入宽阔的
山原—玻利维亚高原。从秘鲁到智利,在此山脉由西北转为东北走向。此地安第斯山的宽度最大,也有最多的火山活动遗迹,据知有超过900个的火山,高度由5000到7000米南段安第斯山,从智利一直到巴塔哥尼亚海岸,这一段有相当多的活火山。
山脉南段
安第斯山脉的高度和宽度逐渐减缩,东、西科迪勒拉合二为一。由于纵横断层交错,加以
第四纪冰川和流水的
侵蚀作用,山地显示分割破碎的形态,普遍具有
阿尔卑斯型
地貌特征。
人类活动
人口
16世纪初,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开始入侵南美洲,巴西被葡萄牙侵占,其余地区由西班牙统治。经过激烈争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16世纪末分割了圭亚那地区和近海岛屿。此后300年,南美洲处于殖民统治之下,殖民者推行奴役制度,掠夺资源,导致印第安人文明被毁,人口锐减。为补充劳动力,殖民者从非洲贩入黑奴。殖民统治期间,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逐渐取代印第安语。
1810年起,南美洲人民进行了长期斗争,终于在1826年前推翻了殖民统治,建立了10个独立国家。但独立后,经济发展缓慢,英、美等国趁机将各国变为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场。二战后,南美洲国家发起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推行国有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1966年和1975年,圭亚那和苏里南分别独立。目前,南美洲共有12个独立国家,除法属圭亚那和马尔维纳斯群岛外。
经济
受当地气候条件的限制,安第斯山脉的农业非常不发达,即使能耕种的地方产量也很低。水源供给不足,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干旱或季节性降雨雨量很少,并且没有规律。海拔高的平原气候寒冷,庄稼经常受到霜冻。安第斯山的地势极不平坦,土壤营养贫瘠,就算有土地肥沃的谷地,其地形也很狭小,总之,安第斯山是不适合发展农业的。
因此,安地斯山区的农产品大部分只能供当地消费。不过,有些农产品的产量较大,可供出口,如咖啡、烟草和棉花;此外,尽管禁止生产,大量的古柯仍从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出口。通过灌溉增加可耕地面积的可能性极为有限。
高原地区有广袤的天然牧场,这里是当地人饲养牛群的聚集地。哥伦比亚出口牛,秘鲁有规模巨大的罐装牛乳厂和家畜加工业。在秘鲁和玻利维亚广泛饲养绵羊、山羊、美洲驼和羊驼,并大量出口羊毛和羊驼毛。
藜麦,又被称为“粮食之母”,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是印加人的主要传统食物,已有5000至7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特别推荐的全球十大营养食品之一。
1980年,美国宇航局在安第斯山区发现了古印加文明时的主要食物的
藜麦,藜麦已经成为当今发达社会的时尚健康食品,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迅速成为全球的主要出口国,占全球产量的98%,成为当地农业的
支柱产业。
交通
安第斯山脉间为隘口,有多条铁路经过,如智利和阿根廷之间的两条国际铁路,玻利维亚和邻国之间的四条铁路等。泛美公路将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和厄瓜多尔首都基多联系在一起,并与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以及智利的公路网连接。
生态环境
冰山缩水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已经使安第斯山脉的冰川面积缩小了30%到50%,并且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全部融化。据路透社消息,一项至今为止对安第斯山冰雪流失进行的最全面的调查显示,安第斯山,这个对南美洲几千万人至关重要的淡水资源,正在以300年来最快的退率消退。该研究在分析了南美洲大约半数与安第斯山脉冰川有关的资料后,认为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在过去70年内平均增长了0.7摄氏度。
生存危机
秘鲁水资源管理机构主席卡尔门·菲力普说,“安第斯山脉冰雪的这种融化速度意味着灾难的来临。从短期看,秘鲁在不久的将来会遭遇严重的
洪灾和
泥石流,而从长远看,秘鲁将失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根据哥伦比亚环境部门1983年的报告,哥伦比亚的埃尔·科库伊国家公园的5座冰山将在300年后消失,后来,该部门再次得出结论,他们的消失时间是25年。菲力普称,“冰雪融化,人们开始在高原开垦土地采伐树林,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科学家们表示,安第斯山脉的积雪加速融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它导致安第斯山脉的降雪降雨变得极不规律。
自1970年来,安第斯山脉,尤其是山脉东部的降雨量不断增大,已经引发数次大规模洪灾。但在南美洲中部和智利南部,降雨量却逐年减少。2005年,亚马逊盆地还发生特大
旱情。在今后50年,南美洲四周
海平面将持续上升,直接威胁到拉丁美洲的60个沿海大城市,这些城市将面临飓风的严峻挑战。科学家们建议拉丁美洲各国政府不要再犯美国和欧洲等国的错误,不要轻易在本国修建大坝,也不要过度开采煤炭与石油,因为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气候变化、冰川融解。在智利与阿根廷边境上正在实施的PascuaLama金矿项目将导致3座矿山的积雪融化,这些
雪水夹杂着开矿时产生的
有毒物质从山上流下,会对人们生活造成危害。
相关文化
历史文明
查文文明地处安第斯山支脉布兰卡山东坡、莫斯纳河左岸,海拔3150米。约兴起于公元前1200年。查文遗址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约前900~前500年,旧神庙时期;约前500~前200年,新神庙时期。关于查文文明的起源,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以M.乌勒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安第斯文明是由中部美洲传入的。按照这种理论,查文文明起源于中部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秘鲁考古学之父J.C.特略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安第斯文明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查文文明是安第斯诸文明的源头。当代考古发掘证明,在查文文明出现之前,安第斯地区就已经存在一些早期文明,它们和查文文明之间存在传承关系。一些学者据此认为,查文文明是安第斯早期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
卡拉尔文明又称卡拉尔—苏佩(Caral-Supe)文明,又称小北(Norte Chico)文明。卡拉尔文明起源于今秘鲁太平洋沿岸北部苏佩河谷地带,鼎盛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苏佩河谷位于今秘鲁首都利马以北180千米处。卡拉尔古城遗址坐落在苏佩河边台地上,占地626公顷,距太平洋沿岸20余千米。
印加文化,是美洲三大文明之一,与玛雅、阿兹特克文化齐名。12世纪开始,定居于安第斯库斯科谷地的小部落印加逐步通过政治征服、势力联盟、联姻等方式迅速崛起,打破了安第斯地区文化分立的局面,并于 15 世纪中叶建立起了称为“四方之地”的印加帝国,留下了众多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如马丘比丘遗址、莫瑞梯田、印加大道以及至今仍未被破解的吉氆记事等。
特色文化
剪刀舞是安第斯山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源于秘鲁中南部山地城市阿亚库乔,后扩散至万卡韦利卡、阿普里马克以及首都利马等地。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班牙人入侵前的印加时代,传说只有祭司、巫师、占卜者、巫医才可以跳这种舞,他们以各种祭拜典礼的形式展示舞技,舞蹈包含农业、畜牧业以及宗教活动中各种习惯动作,以此向神明祈求人类所需。
秘鲁印第安音乐系秘鲁境内印第安民族的民间音乐总称。它通常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是未和欧洲音乐混合的印第安音乐,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土著印第安音乐”;其二是已和欧洲音乐混合的印第安音乐。由于它形成的时间已很长, 人们习惯上也叫印第安音乐。
民俗文化
秘鲁安第斯山民崇拜太阳神,每年冬至日要举行祭祀活动,尤其以秘鲁的库斯科祭典规模最大。人们在男主祭人的主持下,表演“太阳之子”印加王巡游,连续三天,膜拜初升的太阳,并和着民间乐曲跳太阳舞,以示对太阳神的崇敬。
秘鲁坎姆巴族人有一种聚饮的交际习俗。聚会前,男主人用“阿肖特”(一种颜料)涂面,并备好乐器、酒具以及用来与古柯叶一起咀嚼的石灰,提前三四天制成聚饮用的“马沙托”木薯酒会;客人到后,主人家中的男子依次围绕客人走一圈,以示欢迎;然后再把盛有“马沙托”酒的葫芦或者竹筒奉献给客人,随后宾主立即开杯痛饮,一醉方休。
帕拉卡斯人死亡时,族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确保逝者安全地进入先祖的世界,继续保护在世的人。技术娴熟的织工会制作大型的带有图案的纺织品来包裹死者的身体,形成一个殡葬包,安置在集体坟墓里,并在里面放置祭品,包括头带、腰带、金属制品和陶器,以此确保生命、死亡和重生的循环不断继续。
文学作品
《马丘比丘之巅》:该诗作者聂鲁达(Pablo Neruda)在1943年骑马参观了马丘比丘古城堡,并于两年后创作了《马丘比丘之巅》。最早于1946年发表在委内瑞拉《全国文化杂志》上,1950年收入《漫歌》第二版,是作者最有影响力、发表次数最多的诗作之一。
《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1719年首次出版。该小说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主人公出海遇难,漂流到无人的小岛上坚持生活,最后回到社会的全过程。《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也为笛福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
影视作品
《摩托日记》
《
摩托日记》是由沃尔特·塞勒斯执导,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罗德里格·德拉·塞纳主演的一部剧情片,于2004年9月24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根据切·格瓦拉本人写的《
南美丛林日记》改编而成,讲述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
风景名胜
乌尤尼盐沼(Salarde Uyuni)位于玻利维亚波托西(Potosí)省西部高原上,海拔为3656米,长150千米,宽130千米,面积为9065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盐沼,由于雨季积水时湖面像镜子一样倒映着天空景色,水天相接,纯净梦幻,因此被称为“天空之境”。此外,乌尤尼盐沼卤水中还含有约占全世界一半的锂金属资源。
马丘比丘(Machu Pichu)(意思是“古老的山峰”)古城坐落于安第斯山脉地区两座险峻的山峰之间,建于西班牙人入侵前100年,是印加帝国的都城遗址。整个遗址高耸立在海拔约2350千米的山脊上,被热带丛林包围。该遗址约由140个建筑物组成,包括庙宇、避难所、公园、和居住区,建筑设计与地势相辅相成,建造者设计了一个人工土丘结合梯田金字塔的建筑系统,以此来打造多阶的平坦区域。
智利的鲁滨逊·克鲁索岛(Island Robinson Crusoe),原名马萨蒂埃拉岛,位于南美洲智利中部海港瓦尔帕莱索(Valparaíso)之西,距离670千米的南太平洋,为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中的的第一大岛。该岛是18世纪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的名著《鲁宾逊漂流记》所述荒岛的脱胎地,故又称“鲁滨逊飘流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