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岛,绵延约1.5万公里,属中新生代褶皱带。构造复杂,由一系列褶皱断层组成,地壳活动仍在继续,多火山、地震,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重要组成部分。山脉一般为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山间高原、盆地组成。这一高大山系的崛起和屏障作用,对南美洲大陆气候、水文网分布、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人文景观和交通线布局等带来巨大影响。有铜、铅、锌、锡、金、银、石油、煤、硫磺、硝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堪称“矿产宝库”。
地理环境
科迪勒拉山系
自然环境复杂,分布有自寒带到热带多种气候——
生物带,有世界上最完整的
垂直带谱。高山有现代冰川。是河流的重要发源地,丰富水力资源。高大的山系构成南北美大陆重要气候
分界线。山区森林茂密,富藏铜、铝、锌、银、金、锡、石油、煤、
硫黄及
硝石等多种矿产。科迪勒拉山系构造复杂,由一系列褶皱断层造成,并伴有地震
火山现象。
高山冰川普遍。北美西北沿海、南美
赤道附近以及智利南部西海岸一带,森林茂密,水力丰富。科迪勒拉山系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容多种
气候类型和
自然带于一山体,并有若干种垂直带景观。高大山系的崛起和
屏障作用,对南美洲大陆气候、水文网分布、地理环境
地域分异、
人文景观和
交通线布局等带来巨大影响。墨西哥、中美地区和安第斯山中部,是印第安人古文明的发祥地。
地形地貌
科迪勒拉山系(Cordillera)是世界上最长的
褶皱山系,纵贯南北
美洲大陆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
火地岛,绵延约1.5万千米。该山系的北美洲部分称为
落基山脉,
南美洲部分称为
安第斯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属中新生代
褶皱带。其构造复杂,由一系列褶皱、断层组成 。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下半期和第三纪,褶皱
断层构造复杂,地壳活动仍在继续,多火山地震,是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重要组成部分。山脉一般为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山间高原和盆地组成。北美科迪勒拉山系宽度较大,海拔较低,宽约800~1600千米,海拔1500~4000米。地形结构包括东西两列山带和宽广的山间高原盆地带。自
墨西哥向南,山系变窄,分为两支:一支向南经
中美地峡伸入
南美大陆,大部分为火山林立、地形崎岖的山地;另一支向东经大、小
安的列斯群岛伸入南美大陆,各岛多为山地盘踞。南美科迪勒拉山系以安第斯山脉为主体,中段夹有荒漠高原和山间小盆地其宽度较窄(300~800千米),但海拔很高,多在3000米以上。尤其是介于南纬4°~28°的中段,山势雄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许多高峰达5000-6000米,
西半球和南美最高峰
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
成因
科迪勒拉山系主要是法拉龙板块、
太平洋板块和
美洲板块的俯冲与挤压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活动与大西洋的张开及南部冈瓦纳大陆的分离,特别是南美与
非洲的分开,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科迪勒拉山系主要形成于
中生代—
新生代。中生代前半期,
科迪勒拉地槽处于沉降和堆积阶段,
侏罗纪末后,
地槽处曾有多次
造山运动,并伴有广泛的岩浆侵入。至白垩纪末拉拉米运动,法拉龙板块向美洲板块下俯冲,掀起了大规模造山运动,其影响范围北起阿拉斯加向南至大小
安的列斯群岛,在南美使安第斯地槽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造就了整个安第斯山的
褶皱构造。至此,美洲大陆的面积向西扩展了一大步。这次运动一直延续到第三纪。新生代以后,科迪勒拉山系曾进入一个以侵蚀为主的时期,使
山间盆地、山前拗陷及低地处都有大量的
陆相沉积,及至
上新世又掀起巨大的
上升运动,并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及更后,这次运动使科迪勒拉山系重新抬升、褶皱、断裂并伴随岩浆侵入,熔岩喷发和
火山活动。经过这次运动,科迪勒拉山系不仅具有年青的现代
构造地貌的特征,而且通过中美地峡,使南北美沟通联系,并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山体。
第四纪初期对科迪勒拉山系有一定的影响,从时间上看北段(北美)早于南段(南美),冰川覆盖的范围则北段大于南段。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是科迪勒拉北段的冰川中心,南段主要是高山冰川。强烈的
冰蚀作用,对科迪勒拉山系的面貌进行了再蚀刻。
地貌结构
北段
科迪勒拉山系的
地貌结构自成一体,它是由一系列纵向山脉、山间高原、盆地和谷地组成,但其南北两段略有差异:
(北美)大致可分为东、中、西三个纵列带。
东部以
落基山脉为主体,其北有布鲁克斯山,其南为
墨西哥高原东侧的东马德雷山。落基山脉南北延5000千米,一般高2000米,南部高峰可达4000米以上。落基山构造复杂,大多以褶皱和
冲断层为基础,呈现为条状山脉和间隔断层谷地为主。著名的
黄石公园就位于它的中段,以温泉和喷泉著称。
中部为山间高原盆地带。自北而南有
育空高原、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哥伦比亚高原、
大盆地、
科罗拉多高原和墨西哥高原。分布范围很广,其
构造地形差别也大。育空高原海拔高2000~3000米,是
北美洲北部未受冰川覆盖的地区;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与哥伦比亚高原均为
熔岩高原,并有
冰蚀地貌广泛分布。大盆地内有短窄
断块山与干盆地交错分布,因气候干旱多沙漠和
盐湖。科罗拉多高原一般高2100~3300米,由前寒武纪花岗岩、
片麻岩到各个
地质时代的
水平岩层组成;
新生代以来不断上升,致使
科罗拉多河不断下切,形成深1830米的著名的
科罗拉多大峡谷。峡谷两侧岩层自古到今依次水平排列,成为地质学科最完整的自然标本室。墨西哥高原具有断块山与盆地间错分布的特征,南部较高,南缘有一条东西方向
火山带。
西部为
太平洋边缘山地。由东西两侧山地与中间的陷落谷地组成。东侧山地自北向南有阿拉斯加山、圣伊莱亚斯山、加拿大海岸山脉、
喀斯喀特山、
内华达山和西马德雷山,一般高2000~3000米,其中
阿拉斯加山脉的
麦金利山高6193米,为北美最高峰。西侧山地自北向南有
阿留申山脉、楚加池山脉、厄来阿斯山脉,往南接成为
岛山形式的
亚历山大群岛、
温哥华岛等,再南接
海岸山脉和
加利福尼亚半岛。这里多断块山和断层谷地,著名的圣安的列斯大断层就在这里,中部的陷落谷地有的已成海湾,如
库克湾、
圣弗朗西斯科湾、加利福尼亚谷地、
加利福尼亚湾等。
南段
(南美)以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为主体,其西为
沿海山脉,其东为科迪勒拉前山。安第斯山延伸于
南美大陆的西岸和北岸,从
特立尼达岛向西转南直达
火地岛,
直线距离近9000千米,平均高3600米,有许多高峰在5000米以上,个别的可超过6000米,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新生代以来,安第斯山地区
火山地震十分频繁,说明它尚处于不稳定状态。安第斯山在地形结构上北、中、南三段有所差异。北段具有山脉分支隔以幽深谷地的特点。这里的安第斯山分成东、中、西三支
科迪勒拉山,它们在
南纬3°以南逐渐靠拢。中段,东、
中科迪勒拉山合而为一,山体逐渐开宽,最宽处可达800千米,
平均海拔可达4500米,且多五六千米以上的山峰。南纬27°30′以南的南段,东西科迪勒拉山接近,宽度收敛,逐渐合为一条山脉;其最南端因近代下沉,多岛屿及
峡湾式海岸。
沿海山脉由
秘鲁中部沿海向南至火地岛,这是一个新生代上升的古老蚀余块状山,西坡为陡峭的上升断崖。在沿海山脉与安第斯山之间,是
智利中央纵谷。南纬42°以南,因下沉作用,沦为港湾。
科迪勒拉前山,位于安第斯山以东,构造上属海西褶带,新生
代时受安第斯山上升的影响,发生断层和
火山喷发,在地形上呈现为一系列与安第斯山平行或略为斜交的山岭与深谷相间的特征。
环境影响
高大宽阔的科迪勒拉山系,不仅本身是美洲地貌结构的一个基本要素和特点,而且它对
地理环境其他
组成要素的
分布格局也产生巨大效应。
逼临太平洋南北纵列高大的
科迪勒拉山,成为太平洋气流向东进程的巨大屏障,太平洋沿岸一般降水为500毫米左右,北纬40°以北是
多雨带,最大可达2000毫米以上。但进入山间高原和盆地区后,因处于背风位置,且地形闭塞,年降水在500毫米以下,大盆地和科罗拉多高原处,甚至不足50毫米,说明由西向东不断递减。由此影响土壤和植被也由西向东演变。北纬40°以北更为明显,由西岸的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
针叶林,向东进入山间高原逐步更替为温带大陆性
半干旱气候和草原。山地本身,
垂直分布甚为明显。
科迪勒拉山系的南北纵列,使美洲西海岸的河流短小而多独流入海,一般富水能而乏航运价值,而在山系以东却发育着源远流长的世界著名大河,如北美的
密西西比河和南美的
亚马孙河,山地提供的水源补给,无疑是形成这二大水系不可缺少的条件。
物种特征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过程中,北美西北部和
亚洲东北部曾有过联系和中断,从而使两地动物互有往来,形成许多共同属和相似的动物种,如水貂、
猞猁、狼和獾等。它也提供了南北美洲之间动物往来的条件,在北美东南部出现
犰狳等与南美相同的种和属,南美的
猫科、
犬科和浣熊科等则来自北美。因此,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丰富了南北美洲的动物种类。
构造活动
由于科迪勒拉山系为一年青褶皱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它成为世界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山地震十分频繁。如安第斯山区的三大火山带,高于5700米的
火山锥就有18座,阿空加瓜火山海拔6964米,是世界最高的
死火山;图彭加托火山海拔6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
活火山。
本世纪以来,仅北美
加州地区发生7级或大于7级的
强震9次,1992年就发生二次7.9级的强震。火山地震强烈的原因,是因为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加快速率相互碰撞的结果。
矿产资源
科迪勒拉山系的
矿产资源是十分丰富的。由于其在形成过程中几经
构造变动、断裂、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及多次的侵蚀,致使岩层变质和古老岩层出露,从而形成了美洲的其他地区所缺乏的多种
金属矿和沉积矿。其中铜、铅、锌、铝土、钼、锑、石油、
磷酸盐等的储量或产量具有全洲或世界意义,它为美洲大陆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主体山脉
安第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属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干。南美洲西部山脉大多相互平行,并同海岸走向一致,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脉沿
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达岛,南段伸至火地岛。跨
委内瑞拉、
哥伦比亚、
厄瓜多尔、秘鲁 、
玻利维亚、
智利 、
阿根廷等国 ,全长约8900千米。一般宽约300千米,最宽处在阿里卡(Arica)至圣他克卢斯 (
Santa Cruz)之间,宽约750公里。整个山脉的平均海拔3,660 米,有许多高峰
终年积雪,海拔超过6000米 ,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
横断山体组成,其间有高原和谷地。
海岸山脉
海岸山脉是科迪勒拉山系的一部分,亦称
太平洋海岸山脉,是北美洲西部沿着太平洋海岸的一系列山脉。北起阿拉斯加、不列颠哥伦比亚(包括
温哥华岛、夏洛特
皇后群岛、
亚历山大群岛和科的阿克岛),穿过奥瑞冈、
华盛顿州,南至加州南部。这些山脉高度约有1000米,但有些山峰和山脊的高度可达2000米。奥瑞冈州南部和加州北部的
海岸森林种类以巨大
红杉为主,较靠近内陆地区则是阔叶
硬材和
针叶树的
混合林。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海岸山脉不是此山脉的延续,而是属于
喀斯开山脉。
内华达山脉
内华达山脉位于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东部,北起拉森峰,南至蒂哈查皮山口,全长640公里,宽80-130公里。是科迪勒拉山系西缘山地的组成部分,与喀斯喀特山、太平洋沿岸的山地相连。山脉巍峨险峻,连绵不断。平均海拔1800-3000米,有10座海拔43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
惠特尼山海拔4418米,为美国本土最高峰。
山势自东向西倾斜:东坡断崖陡峻,拔起于东邻大盆地之上,高差达1500-3000米,植被稀疏,多为灌木草类;西坡平缓倾向加利福尼亚
中央谷地,多河流切割成的深邃峡谷,森林茂密,迎太平洋湿润气流而雨雪丰沛,河流、湖泊众多,
水力资源丰富,使中央谷地成为富饶的
农业区。
雪线高度3600多米,北部发育现代冰川,山区多古代
冰川遗迹,故1518年西班牙探险队以本国内华达山脉命名,意为雪山。自1848年采金兴起,经久不衰。有高峰、深谷、瀑布、湖泊、森林、冰川,风景壮丽,辟有约塞米蒂等3个国家公园。
落基山脉
落基山脉,属科迪勒拉山系,是北美洲西部主要山脉。长4500公里,海拔一般2000-3000米,山脉最宽处达数百公里,呈北西北—南东南走向,北连
马更些山脉和布鲁克斯山,南接
东马德雷山脉,纵贯加拿大和
美国西部。整个落基山脉由众多
小山脉组成,其中有名的就有39条山脉,最高峰
埃尔伯特山4399米。山脉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末至第三纪初的拉拉米
造山运动,之后经抬升及旺盛的侵蚀,构造地形比较复杂。
许多美国大河都发源于落基山脉,如密西西比河、
阿肯色河、
密苏里河、
科罗拉多河等,还有不少河流靠山顶的冰雪融化供给水源。所以,落基山脉是
北美大陆最重要的
分水岭,山脉西部的河流注入太平洋,属太平洋水系;山脉东部的河流注入
墨西哥湾,分属
北冰洋水系和
大西洋水系。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为北美著名的金属矿区,加拿大境内苏里文的锌,美国境内
比尤特和宾翰的铜、银、锌、铅,科达伦的铅、银、锌,科莱马克斯的钼等都很出名。山区景色奇特优美,旅游业迅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