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宜宾师专中文系,是宜宾学院建立最早的三个教学单位之一。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4个本科专业,语文教育1个专科专业。,全院现有客座教授8人,在编专任教师43人,在编专任教师中有正副教授29人、博士、硕士(含在读)近30人。在校本、专科学生15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800余人。统招生教育设有以考研和考公务员为培养目标的“经典国学硕勋励志班”。每年在大二学生中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赴同济大学、西南大学交流学习。
发展历程
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下设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学生管理等办公室;建有典籍文化研究所、中国公务员考试研究所、大众文化研究所3个科研机构。
文学与新闻传媒新学院教师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文学创作)30余部,参编教材(及教辅资料)20余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三项,主持教育部项目3项;获得四川省社科二等奖两次,文新学院拥有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教学团队,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先后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多项;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演讲学》《写作学》《语文课程教学论》),8门校级精品课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申论学》《现代汉语》《影视鉴赏》《大学语文》《外国文学》《文学理论》),拥有一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二级重点学科(新闻学)。文新学院的省社科联重大委托项目《唐前帝王诗文校注》已由
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光明日版》连续两次在图书评论版开辟专版予以介绍评论。
文新学院拥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酒史研究中心,中国酒史研究中心的成果规划《中国酒文献集成》(十部共一亿字)被誉为中国酒文献四库全书,中国酒文化研究的百科全书。文新学院拥有四川省人社厅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酒文化与酒产业博士后创新训练基地,拥有校级研究基地典籍研究中心,中国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大众文化中心。
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本着“厚人文、善表达、懂技术、广就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展开工作。有3项国家级大学生训练项目,建有江岚文学社、凤凰文联、演讲爱好者协会、影视研究协会、曲艺协会、对外汉语交流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与宜宾、泸州等近40家市县电视台及宣传部门建立有深度的合作关系,与《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宜宾日报》《宜宾晚报》《新三江周刊》《宜宾文联》《宜宾学院报》《
宜宾学院学报》等刊物深度合作,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近年参与活动的院内外学生达4000余人。学生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篇,其中在市级及以上报刊上发表作品500余篇,结集学生个人作品集3部,近百学生参加全国作大学生作文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项50余项。二十篇学生论文在四川省思想家中心主办的“唐君毅杯”学生论文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宜宾学院学报》发表本院学生毕业论文20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选目80余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育部本科办学水平评估专家张建教授认为,这在全国也属罕见。文新学院学生参加全国、省市“挑战杯”等各级各类比赛获各种奖项近百项。文新学院是四川省作家协会巴金文学院确立的“文学新人培养基地”,学生社团“江岚文学社”被评为“四川省明星社团”。近年来,文新学院师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2项,参加挑战杯获得二三等奖。参加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举办的“科讯杯”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DV创作大赛获一、二、三等奖。近年来,文新学院有近百名学生分别考取
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大、
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师大、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
文新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投入资金建设江岚文学社、凤凰文联、演讲爱好者协会、影视研究协会、
相声小品协会、对外汉语交流协会6个学生社团;建有演讲语言艺术、典籍文化研究、文艺创作与鉴赏3个学生创新活动团队,与宜宾日报、宜宾晚报、
宜宾广播电视台、新三江周刊、宜宾文联、宜宾学院报、宜宾学院学报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创作和实践平台,近年参与活动的院内外学生达4000余人。学生发表文学作品800多篇,其中在市级及以上报刊上发表作品200余篇,结集学生个人作品集3部,数十篇学生论文连续几届在四川省思想家中心主办的“唐君毅杯”学生论文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宜宾学院学报》发表本院学生毕业论文20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选目80余篇。“江岚文学社”2004年被团省委、省学联评为“四川省高校明星社团”。
学院领导
曹顺庆,男,出生于1954年2月,教授,现任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名誉院长。
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教师基金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曹顺庆教授多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及四川省政府社科一、二、三等奖,任《文学评论》编委、《中国比较文学》编委、《
中外文化与文论》(CSSCI来源期刊)主编、英文刊物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 主编,出版专著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彭贵川,男,1965年7月生,教授,四川省语言学会会员,四川省思想家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四川省精品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主持人,四川省精品课程《演讲学》主讲人,任宜宾市市委宣传部、
宜宾市教育局、宜宾市交警支队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演讲顾问,任宜宾市市委组织部社会化选学主讲教师,评委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出版专著《解密语言背后的思维力量》,任《口才学》副主编,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省厅、校级科研课题多项,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宜宾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
周世伟同志简介:
周世伟,男,出生于1970年5月,重庆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任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主管党务及学生工作。
近五年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主持或参与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及质量工程项目。主讲《古代文学》等课程。
专业培养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英语与汉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中西文化基础知识,能够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对内中小学英语教学、企业涉外文秘、公关工作、文化传媒的语言文字工作之双语型、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四年全面培养,使之成为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术德兼修的高素质人才。
二、基本要求
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掌握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和谐社会”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诚信守法,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有宽厚扎实的本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了解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和发展动态,了解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动态,具备哲学与历史的一般知识;接受基本学术研究能力系统训练;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三、专业能力培养设计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本专业力求建构四种重要的专业核心能力:
(一)听说能力
包括汉语听说、英语听说的能力。除依托相关专业课程如汉语演讲、英语听说进行系统培养外,还组建相关学生创新团队(如语言艺术实践团队等),引导学生大量介入各种文艺演出、演讲辩论、社会实践、系内教学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学生创新活动,以激发学生内在活力,提高自我展示能力,通过广泛的第二课堂形式进行有益的强化实训,通过竞赛等活动确认学生的实训成果。
(二)读写能力
包括汉语写作、英语写作的能力。本专业学生进行双语创作实践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能力与艺术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中外作家与作品的理解能力及未来对中小学生的作文指导能力及在双语环境中的理解把握能力。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此项能力的培养模式为:课内课外结合,刺激兴趣,提供指导,扶持发表。其学分包括第一课堂学分和第二课堂学分。
具体做法是:第一、二学年,分别开设汉语写作、英语写作课程,改变写作课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理论与实践结合,以能力化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活动,支持文学社团自办文学报刊。主动出资与出面组织市级文艺刊物《金沙》(原《宜宾文艺》)版面,与《宜宾学院报》、《宜宾日报》、《宜宾晚报》、《新三江周刊》(原《宜宾广播电视报》)、《宜宾文化》建立联系,为学生发表文艺作品创造条件。同时与四川省文学创作基地“巴金文学院”建立合作关系,挂牌组建“四川省文学新人培养基地”,使学生获得四川省知名作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