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德(1894~1971),字泽新,号光南,云南省腾冲县人。曾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专科学校,后留学日本学染织,回国后曾任武昌林场场长,1929年至1948年在国民党政府外交部任职,曾参加中缅边界勘界事宜。建国后,任云南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著有《滇缅界务交涉史》、《中细界务北段调查报告》、《云南北段勘察记》、《天南片羽》等。
早年经历
尹明德,字泽新,腾冲县河西勐连村人(今属德宏州梁河县)。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生。
李根源先生之妹婿。7岁入私塾读书,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到昆明省立第一中学就读,毕业后回乡任教。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东渡日本,入东亚高等预备学校,经过一年的补习,准备报考正式学校之时,正值日本为了攫取中国的资源和军权,与北洋政府秘密签订了《中日军事协定》,引起了留日学生的抗议。他们纷纷罢学回国,在上海、北京及各省组织救亡团,全国各地学生、工人及工商业者也群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和谴责北洋政府的卖国行经。尹明德也参加了这一爱国行径,弃学回国抗争。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尹明德考入
北京工业学校机织系,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毕业。其间,他曾投入五四运动,被选为工校代表,在学联工作。毕业后,任农商部武昌林业试验场场长。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进入国立北京工业学校研究班深造。攻读期间,曾兼任腾冲籍学生创办的《腾冲报》编辑,有机会研究了《光绪条约》(指光绪年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各种条约)中有关滇缅界务的史实,并搜集了
片马一带的交涉资料,在《腾冲报》第四期上出了一期界务专刊,供国人参考研究。并提醒国人密切注意边界问题。
献身中缅界务
民国18年春,中缅未定界区域江心坡的景频族人民反抗英国军队侵略,派代表到腾冲向政府请愿,南京政府外交部设立滇缅界务研究委员会,并选聘专家。鉴于尹明德对界务之事已初有了解,被推荐参加。此即尹明德献身中缅界务研究事业的起点。
滇缅界务研究委员会采纳了他“应先派员详密勘查,然后交涉,乃有把握,否则任人指划,失败堪虞”的建议。据此,内政部,外交部会同正式任命他为滇缅界务调查专员。民国19年5月起,尹明德组织六个调查组,分头潜往北段未定界的茶山、里麻、孟养等我旧属司地,及浪速、球夷各地,详密探查。同年12月,他变装易名,带一个组从腾冲出发,深人中缅边境线北段界区,历经艰难险阻,于民国20年2月返回。此行著有《滇缅界务交涉史》一册,《滇缅界务北段调查报告》一册,《云南北界勘察记》八卷,地图和影集《天南片羽》各一册。
民国22年,英国派探矿队来滇缅南段未定界地区炉房探查矿产,引起中英双方争执。次年初,英国派兵攻人班洪、班老所管辖的地区,遇到了当地人民的英勇抵抗,即“
班洪事件”。为此,尹明德被聘为外交部条约委员会顾问,参与研究处理南界问题。民国24年9月,又被任命为中英会勘滇缅南段界务委员会的中国委员,参与逐段测量和勘察,至次年4月勘察结束,纠正了原来中英会勘条约线的多处失误,并勘定政治区城修改线多处。此行,他著有《滇缅南界勘察记》六卷。
民国30年6月,尹明德被委派为外交部专员,参与中缅南界换文的全过程活动,奉命拟定中方所提方案。这次谈判,中国争回了班洪、西盟、猜梭及猛角、猛董西面的猛卡、拱弄、拱勇、芒回等地,共二千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同年冬,中英两国政府按照换文,准备赴南界勘划树立界桩,尹明德又被派任为中国划界委员,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划界工作被迫暂停。
抗战救国
1942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由缅甸侵占我国滇西之腾冲、龙陵,妄图进据昆明,云南形势十分危急。云贵监察使
李根源先生在向重庆国民政府当局疾呼迅速增强滇西抗日军事力量的同时,不顾自己年迈多病之身,奔赴保山前线,策动民众,奋起抗战。由于尹明德先生多年从事中缅边界的勘察研究工作,对滇西边情十分熟悉,李根源先生即向重庆外交部电调他以专员名义到大理云贵监察使署助理滇西抗战事务。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李根源卓有远见地提出了迅速组织对滇西边区各土司开展宣慰活动,团结和动员组织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奋起抗日的主张。
尹明德怀着一腔抗日救国的赤诚激情于7月到达大理后,即由李根源提名、并和驻防滇西的中国军队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宋希濂(荫国)将军一起,联名呈报重庆当局核准,委派他代表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奔赴腾冲、龙陵(包括今德宏各地)边区,宣慰各土司及各族爱国志士,组织发动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8月11日,尹明德率领宋希濂总司令调派给的上校科长黄文徽、中校秘书王畅、廖槐及参谋张乃文、副官杨佩玺等一行人员,携带电台,由大理出发。13日,到达保山,与第七十一军钟彬军长等做了晤谈。19日,到保山上江乡之大塘子,对因潞江新城失陷而迁设于此的潞江安抚司行署宣慰。向土司线光天(比德)颁发了蒋介石委员长的电文、宋希濂总司令和李根源监察使的函件,及任命线光天为滇西抗日自卫军潞江支队司令的委任令。之后,渡怒江,翻越高黎贡山,过斋公房,进入腾冲县境。又经岗房、林家铺、瓦甸,于23日抵达腾北重镇界头——腾冲县抗日政府和十一集团军预备第二师师部驻地。
日军入侵腾城之后,以张问德(崇仁)、刘楚湘(梦泽)为首的腾冲爱国人士,大义凛然,挺身而出,在腾北组织成立县政府(先为临时县务委员会),树起了领导腾冲人民抗日的旗帜。尹明德肩负李根源监察使、宋希濂总司令的重托到达界头,大家在危急的时刻相会,莫不欢欣鼓舞。在此,除与张问德县长、刘楚湘主任多次会晤交谈之外,还会见了地方各界爱国人士,纵淡国内外反法西斯大势,坚定抗日必胜信念。
尹明德一行离开界头后,于9月初到达腾南河西乡丝瓜坪、孟连村一带,并乘竹筏渡过大盈江到达九保镇。丝瓜坪,又名双合村,峻岭环绕,地势险要,十一集团军预备第二师洪行副师长率部在腾南与日军游击作战的前线指挥部就设于此。在这里,尹明德与洪副师长就滇西抗日自卫军第二路军、第三路军司令的人选做了具体的研究,并由尹明德致电大理报请宋希濂总司令核示。此时,正值日军进犯大盈江沿岸,战事激烈。在离战区仅十余里的孟连村、九保镇等地,尹明德夜以继日地与率领民众配合预二师作战的腾冲第一区区长熊廷和(韵生)、第三区区长江如臻(汇川)、河西乡乡长江春渭,以及梁河设治局局长封维德(少藩)等地方抗日志士们相会,交谈战情。紧接着,冒着风险,深入到遮岛、盈江新城等少数民族地区,返回途中又到泸水等地。先后宣慰了南甸、干崖、盏达、户撒、鲁掌、登埂、六库等土司。陇川、芒市两土司则派出代表到南甸土司所在地遮岛与尹明德会晤。
1943年至1944年,尹明德在大理云贵监察使署助理工作时,还应聘兼任十一集团军干部训练团教官,讲述腾龙边境有关政治、经济、地理、交通等情形,积极为大反攻做准备而尽力。
1944年9月14日,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在滇西人民奋力支援配合下,反攻胜利,全歼驻腾日军,腾冲光复。在昆明、大理、下关、保山等处的同乡无不欢欣鼓舞,推举尹明德和刘楚湘先生、李道卿先生等六人为慰劳代表团,赴保山、腾冲、龙陵慰劳远征军长官部所属各部队。之后,尹明德又被腾冲各界人士推举任腾冲县善后委员会主任委员,协助政府和有关方面处理战后的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和教育事业等善后工作。年底,腾冲各界人士为了纪念滇西抗战,缅怀先烈,揭露日军侵略的滔天罪行,决定并着手修建纪念抗战中英勇阵亡将士的国殇墓园。尹明德作为腾冲县善后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积极参与了墓园修建的全过程工作。国殇墓园于1945年7月7日正式落成。
晚年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尹明德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礼遇与信任。1951年4月,他被特邀出席了保山专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被推举为保山专区政治协商委员会驻会委员,并任保、腾(保山腾冲)公路修建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52年12月,被选为保山专区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53年2月,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在周恩来亲自主持的我国政府与缅甸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准备过程中,特遨尹明德参与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他以一颗爱国赤诚之心,夜以继日,尽心竭力。1954年6月,年届花甲,编写出《中缅界务交涉汇编》四卷,送呈中央及省。1956年夏季,又参加云南边界历史资料小组工作。
1957年3月,尹明德奉周恩来总理电邀,两次到北京,向周总理及外交部汇报有关中缅边界的情形,并直接参与商谈的准备工作。他所汇报的中缅边界情况,周总理听得非常认真,还作了笔记。谈到开饭时,周总理邀尹明德同桌就餐,席间还不断让菜。他提出的具体建议,多为周总理采纳。周总理到昆明与缅甸代表会晤,安排他随专机同行,并邀他同去参加缅甸领导人举行的宴会。1957年国庆节,特意安排他登上天安门观礼。
从1957年起,尹明德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的历届委员。从1961年起,任云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副主任。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云南民族调查组工作,先后摘录了《明实录》中有关云南史料共百余万字(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组织起义军政人员,撰写回忆录,共参与主持编辑出版了《云南文史资料选辑》九辑。他自己亲自撰写了《民国初年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片断回忆》和《滇西军民抗战概况》。
“文化大革命”中,虽经波折,但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之心始终不渝,1971年11月25日,因病逝世于昆明,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