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仁溥,染整专家,我国现代纺织品化学整理技术先行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从事粘胶纯纺织物脲醛树脂整理工艺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负责65型印染设备的调试及生产管理工作,为推广应用提供了经验。80年代承担“涤纶长丝织物仿真丝绸”整套工艺流程及相关参数研究并建立试验工厂。此后又承担“苎麻脱胶助剂、油剂和脱胶工艺的研究”,显著提高了苎麻织物的服用性能。
人物生平
屠仁溥,1925年出生于
浙江省吴兴县(今
湖州市)南浔镇的一个 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屠守珍是海关职员,收入颇丰,家境宽裕。上海爆发八·一三事变后,屠守珍因工作上得罪过日本人,处境甚危。海关领导让他离开上海去宁波工作。1941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屠守珍举家西迁
重庆。
屠仁溥于1936年考入江苏省立
上海中学。1942年,年仅17岁的屠仁溥也结伴西迁重庆。穿越日本侵略军封锁线,进入游击区,经
江苏、浙江、
福建、
江西、
广东、
广西、
贵州,最后到达
四川,行程万里,目睹了日本侵略军和伪军的蛮横凶残,国民党政府军的贪婪腐败。中国人民蒙受的深重苦难,给屠仁溥留下深刻印象。到达重庆后进入江津国立九中,1943年夏毕业,考入当时内迁到成都华西坝的金陵大学化工系。一年后,屠守珍患急性盲肠炎不治身亡,全家顿时陷入衣食无着的境地,幸得亲戚资助,屠仁溥才得以继续就学。屠仁溥的青年时代就是在这样家道中落、颠沛流离的境况中度过的,造就了他强烈的爱国心和刻苦读书、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
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屠仁溥随校部迁返南京金陵大学旧址,于1947年完成学业。当时正值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求职十分困难。屠仁溥因学习成绩优秀、品德良好,得到老师钱宝钧教授举荐,得以进入无锡市刚成立的私立江南大学任助教,不久又进入上海申新纺织厂总管理处钱宝钧任职的申新公益纺织研究所化学实验室工作,从此开始了伴随屠仁溥一生的纺织化学研究生涯。
1956年,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在北京成立。院长张方佐在上海物色了一批较有水平的技术人员充实各科室,屠仁溥也奉调至京,任染化研究室整理化学组组长。
屠仁溥在纺织科学研究院,首先从事的科研课题是粘胶纯纺织物的树脂整理,到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小样试验。1962年,参加纺织工业部组织的、由全国各地有关单位参加的攻关会战,这是国内印染行业开发树脂整理的开端。“文化大革命”期间,屠仁溥下放到湖北沙市棉纺织印染厂,先在化验室工作,后任技术科科长;该厂印染车间独立成为沙市印染厂后,担任技术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屠仁溥从事当时正在试生产的65型印染设备的调试开车工作,为此后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1979年他回院任副总工程师,担任涤纶仿真丝绸研究课题负责人,对关键工序碱减量做了详细研究,为此后仿真丝绸的推广做了技术准备;接着承担苎麻脱胶助剂、油剂及脱胶工艺的研究,提高了苎麻织物的服用性能。
屠仁溥热心学术交流,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达20年之久,为活跃学会的学术活动做出了贡献。
1975年,屠仁溥在沙市棉纺织印染厂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3年4月,屠仁溥在北京病逝。
成就及荣誉
从事粘胶纤维树脂整理的研究
屠仁溥在整理化学组的首选课题是脲醛、氰醛树脂整理。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新技术,是改善纤维素纤维服用性能的重要方法,当时国内尚属空白,国外文献报导也不多。屠仁溥从初缩体的实验室合成开始研究整理工艺,并与上海第一印染厂合作,在国内首次试制出粘胶纯纺织物树脂整理产品。针对试制中暴露的问题,屠仁溥又深入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小样试验。正在这时,我国农业遭受重大挫折,棉花产量急剧下降,全国棉布供应紧缺。纺织工业部领导决定大力发展化学纤维生产,以弥补天然纤维原料的不足,而粘胶纤维是当时化学纤维中首选的发展品种。但是,粘胶纤维湿强力低,易于变形,必须经过树脂整理予以改善,屠仁溥等人的研究正好适应这方面的需要。1962年,纺织工业部组织纺织科学研究院和各地其他一些纺织科研和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数十人,汇集在上海第一印染厂,对粘胶纤维织物树脂整理技术协同攻关。纺研院陆钟钰、屠仁溥等参加。攻关试验的最后症结是整理后织物的弹性和曲磨指标难以兼顾,经过半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防缩防皱性能显著提高,湿强力也提高了,而且具有仿毛感。同年,又在上海、辽宁两地继续生产试验,屠仁溥参加了在辽宁的试验工作。最后经纺织工业部认定,这一研究成果可在全国推广,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第一印染厂和辽宁省纺织研究所共同得到纺织工业部的褒奖。这一项目的研究成功,为国内染整行业树脂整理技术开了先河。
在这以后,屠仁溥又进行粘胶—锦纶混纺织物的脲醛、氰醛防缩防皱树脂整理项目,并组织乙基、甲基硅氧烷的合成和拒水整理工艺研究。这些项目在国内都具有开创性。
调试全套65型染整设备成功投产
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了全套65型染整设备。这套设备在文化大革命前夕试制成功,纺织工业部确定沙市棉纺织印染厂为使用这套设备的试点厂。屠仁溥下放该厂时,这套设备正在该厂安装,尚未调试开车。
屠仁溥就和厂内人员一起,认真调试全套设备。由于这套设备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兼收并蓄,新技术使用较多,试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多。在“
文化大革命”的“左”倾思潮影响下,下放技术人员备受歧视。屠仁溥顶住压力,排除万难,任劳任怨地解决了遇到的各种问题,较好地完成了试车任务,并使设备在生产中经受了较长时间的考验,为这套设备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研制开发“涤纶长丝仿真丝绸”
1978年,屠仁溥返回纺织科学研究院后,与工程师纪桂生共同担任“涤纶长丝仿真丝绸”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并与苏州丝绸研究所等五个单位合作,进行工艺研究和产品开发。
屠仁溥等在苏州丝绸研究所工作一年余,查阅了国外文献中有关涤纶长丝仿真丝绸的资料,对当时收集到的涤纶长丝仿真丝绸样品进行理化分析,做到每个样品都有分析数据,特别是对仿真丝绸的关键工序——用烧碱溶蚀涤纶表面,使纤维变细,纱线间活络余地增大,从而赋予织物以丝绸般的柔软手感的“碱减量”处理的原理和工艺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该课题在两年后通过鉴定,受到国家科委的重视,在苏州筹建实验工厂,完成了全套设备与工艺的生产实践检验,荣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市场上仿真丝绸的推广做好了技术准备。
成功研发苎麻脱胶助剂、油剂及脱胶工艺
20世纪80年代,世界服饰市场出现了强烈回归自然的
潮流。盛产于我国的苎麻纺织品具有挺爽离体的
特点,适宜制作夏衣,备受青睐;但苎麻含胶量大,纤维较硬,穿着时有刺痒感。这个问题成为能否成功利用苎麻纤维的关键。然而,经过各地多年研究,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纺研院为此开设了“苎麻脱胶助剂、油剂及脱胶工艺的研究”课题,屠仁溥和
李庆峰、
徐立平、张淑琦等人一起接受了该课题,并由屠仁溥具体负责其中脱胶工艺的研究。经反复研究,终于使脱胶后精干麻的手感、白度、残胶率等项质量指标全面达到预期的目标,所研制的脱胶剂、油剂使用效果明显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并且缩短了脱胶时间。这项科研成果获1996年国家科委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目的研究内容,除脱胶工艺已列入正常工艺外,脱胶助剂、油剂也已在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内组织生产。
热心学会活动、推动学术交流
屠仁溥在担任课题研究的同时,热心学术交流。他担任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达20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和学会同仁商定将染整专业进一步细分为漂、染、印、整、机械电气、环境保护等六个学组,各学组大约三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进行学术交流。染整专业委员会每年举行一两次活动。每次年会都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精心评选论文,邀请专业委员会中的热心成员担任
编辑,开会前把论文编印成册。在举办学术年会时,力求节约,使学术活动得以持续开展,而出席的会员负担又不致过重。屠仁溥与学会同仁共同努力,使印染专业委员会成为学会会员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联系的
纽带。
献计献策、著书育人
“
文化大革命”期间,屠仁溥在沙市印染厂担任技术领导职务时,深感我国印染技术因受信息渠道闭塞等因素的干扰,发展很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愈来愈大,迫切需要开展国际交流以求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返回纺研院后,院领导十分重视他的意见,多次委派他出国考察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屠仁溥也深知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每次出国考察都做详细记录,编成报告。如1980年参加
奥地利国际化纤会议,1983年参加美国AATCC学术年会,以及80年代末去罗马尼亚考察该国纺织业的活动,他都注意把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实际相结合,提出我国印染工业发展的设想和建议。近年来,屠仁溥尤其关注环境保护这一热门话题,向中国纺织总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我国染整行业应实现“清洁生产”和推行“环保纺织品标志”的建议。这个建议与现在国内印染界还大量存在的“环境保护就是污水治理”的认识相比较,大大前进了一步,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屠仁溥还十分注意科技知识的传播,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他认真校译了美国马克教授所著《纺织品的化学整理》一书,又为
《化工百科全书》等丛书撰写有关章节,还参与了编纂专业技术词典的工作。
屠仁溥非常重视对青年的培养。他常担任课题负责人,和许多青年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攻关。他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通常在接到课题后把科研工作分成若干部分,分别让青年人承担;又安排定期检查研究结果,和青年人一起讨论,详细解说。他严谨治学的作风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使青年人独立工作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他还多次接受天津纺织工学院的委托,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屠仁溥就从事纺织染整专业的科研工作,65岁时办理退休手续后仍继续发挥余热,直到1997 年,年届73岁时因年迈体弱才从岗位上退下来。他兢兢业业,把一生精力献给了科研事业,遇到困难,百折不挠,始终沿着他认定的方向向前走。在他回忆既往时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没有辜负党的教导。我只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做了一点贡献。”
个人简历
1925年7月30日 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
1947年 夏毕业于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
1947-1950年 江苏省
无锡市江南大学化工系助教。
1950-1956年 上海市申新公益纺织研究所研究人员。
1956-1969年 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染化研究室整理组组长、工程师。
1969-1979年 湖北省沙市棉纺织印染厂车间副主任、技术科科长;沙市印染厂技术室主任、副总工程师。
1979-1997年 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研究所负责人、院副总工程师。
2003年4月 在北京病逝。
主要论著
1 屠仁溥.对染整工业科研改革的几点意见.纺织科学研究院院刊,1985 (1)
2 屠仁溥.纺织品深加工、高档化,提高出口创汇.纺织科学研究院院刊,1987(1)
3 屠仁溥.染整工业技术路线现状与发展的意见.纺织科学研究院院刊,1988(4)
4 屠仁溥.“八五”和2000年我国染整工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探讨.纺织科学研究院院刊,1990(1)
5 屠仁溥等.染整工业词典.纺织工业出版社,1994
6 屠仁溥等.中国蜡染.中国工程院版,1997
7 屠仁溥.我国染整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设想.纺织科学研究院院刊,1999 (1)
8 屠仁溥等.纺织工业中的表面活性剂.日化出版社,2001
9 屠仁溥.关于我国染整行业实现“清洁生产”推行环保纺织品标志的建议.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建议汇编,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