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

岭南园林主要指珠三角的广府园林,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存的清代岭南四大园林分别是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其他著名园林还有番禺宝墨园、顺德岭南和园、东莞粤晖园、顺德碧江金楼、顺德粤剧大观园、顺德白莲公园、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广州市文化馆等。以岭南园林为特色的酒家有北园酒家泮溪酒家南园酒家,并称广州三大园林酒家。

发展历程
岭南园林主要指珠三角的广府园林。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孕育了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丽。
广州的著名园林,据屈大均广东新语》的记载:在城东有“东皋别业”,城西有“西畴”,“昌华苑”,“显德园”、“花坞”、“华林园”,城南有“望春园”、“芳华苑”、“南园”、“斐园”,城北有“芳春园”(又名“甘泉苑”)。这些园林除“东皋别业”、“斐园”、“南园”为明代所建外,其余皆为南汉时园林,历时既久,遗迹渺不可寻。倒是“昌华苑”或为今昌华大街,而“东皋别业”旧址当为今东皋大道无疑。屈氏曾详记该园的规模,有冈有湖,湖中有楼,沿湖榕堤竹坞,步步萦回。有船四艘,可供游赏。如此广阔的园林,则今东皋大道及其东西两边的街道,应是都属园内。
清代,经过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治理,经济秩序基本稳定,生产发展,人口增长,社会财富有了一定的积累,陆续开始了园林建设。私家园林亦日趋成熟,基本上形成了北京江南珠江三角洲三个中心。珠三角很多致仕的官员和文人雅士回乡后都建造私家园林,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颐养天年,闲暇时邀约一帮文人雅士吟诗作画。如清晖园原为明代状元黄士俊的府邸,后再由清代大良进士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家族陆续建成。余荫山房是清代举人邬彬所建,他曾任刑部主事、通奉大夫,官至从二品,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所以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折桂”之美誉。可园的创建人张敬修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他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在可园时,常邀张维屏、简士良、徐三庚等在园内联吟、颂赋、传艺。居廉居巢在可园作画十年,其学生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创立了岭南画派,使可园成为岭南画派的策源地之一。梁园的主人、富绅家庭出身的梁蔼如官至内阁中书,同时也是清代岭南的书画名家,文采出众。梁蔼如不仅擅画,而且对石头更是情有独钟,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
听松园的主人是晚清爱国诗人张维屏,曾任湖北黄梅县知县、江西南康府知府。张维屏常在园中的松心草堂内读书吟咏,接待宾友,成为岭南诗人雅集之处,松心草堂上刻有篆书“听松”与“松心草堂”的石匾,是著名学者陈澧手笔。张维屏病逝后,听松园逐渐衰落,听松园旧址今仅保存张维屏所书的“听松园”石额和一棵古榕树,石额今存于广州培英中学校园内。杏林庄位于广州花地镇东大街内,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园主邓大林是清道光进士,曾在山东任知县,是一位诗人、画家,善于配炼丹药。杏林庄园林虽小,但幽深雅洁,不设藩垣,奇石林立,内有竹亭烟雨、通津晓渡、蕉林夜月、荷池赏月、板桥风柳、隔岸钟声、桂径通潮、梅窗咏雪八景。后来主人还建了藏春阁,结成杏林庄诗社,吸引诗人雅士集咏,集成《杏林题咏》二卷。
六松园又名东园,是著名的十三行行商潘振承的次子潘有为所建。他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六松园是1770年潘有为赴京上任前为父亲修建的颐养天年的园林。康园是康有为的祖父康赞修置办的产业,曾经中举,并做过连州训导的康赞修,看中花地旖旎的风光,买下北起平民东街,南至友伦里、东至芳村百货商店一带约百亩田地,名叫康地。当时康园附近有听松园、伍家花园,文人雅士经常到此游览。康园是私家园林中面积最大的,现在仅存小蓬仙馆,康有为6~7岁和13岁两段时间曾在小蓬仙馆读书。1885年秋,28岁的康有为又在康园读书,闲暇时“买舟与梁小山游花埭、泮塘”。1887年再次回到康地,并在那里完成《人类公理》一书,这次他住在伍家花园
广州的园林至清代而极盛。其时广州物阜民丰,豪家贵显争建园林,开创了近代羊城园林盛况。这些园林的建设大多首选在水边,特别是流经羊城的珠江河段。其次则是荔枝湾一带的河汊地区,目的仍是近水。再次是背山而建,这是少数。计珠江北岸自西起,有马芝轩的“得月楼”,濒临白鹅潭,楼高百尺,楼下古木萧森,江波浩渺,赏月最宜。跟着是位于今仁济路南端附近的“风满楼”,是广东名画家叶梦龙所建,楼中藏有书画碑帖甚多。与之相邻的是叶应暘的“伫月楼”,同样面对珠江,它的特点是楼里对悬着两面大洋镜,楼外的浩渺江波、天光云影可以坐览无遗。
往东,位于今海珠南路南端附近,则有退休官员谢有仁的“得珠楼”。到了太平沙一带,园林更为集中。在回龙路附近有富商孔广陶的“岳雪楼”,孔好藏书,有三十三万卷书堂。在今回龙路东边有诗人李长荣的“柳堂”,因为门前种有垂柳数十株而得名。所谓“江边有柳,柳边有堂,堂上有阁,远眺得月台,近枕袖海楼”。过来是诗人许祥光的“袖海楼”,此楼是当时一奇,因为它占地只有二百平方米以内,建成三层楼阁,主人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楼房各部分通过楼梯回环变换,以窗格屏风分隔出不同房室环境,使人全然不觉其浅窄,备见巧思。书法家何绍基曾来游览,形容为“一行人似穿珠蚁,百转梯如媚壑虬”。“袖海楼”旁则为太平通津街口富商孔昭鋆的“烟浒楼”,今南堤二马路36号即其原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为海员俱乐部。此楼据说风景绝美,有“四面帘栊三面水”之胜。旁边即为张耀杓的“露波楼”,楼中也设大镜,满壁图书,而俯临珠江,“帆樯沙鸟,出没于镜光帘影之间”。张维屏诗所谓“连云第宅太平沙”,足证这一带园林第宅集中的盛况。
在18至19世纪初期,广州海珠区、西关一带曾涌现出由十三行商人兴建的规模宏大、雍容华丽的私家园林,被称为“行商庭园”,它们不仅是岭南园林的巅峰之作,还写下“中国式”庭园风格在欧洲传播(东园西传)最辉煌的篇章。当时来广州贸易的外商只能按官方规定在十三行的商馆内活动,每星期假期允许到有关系的行商的公馆别墅里放假休闲一天。因此,当时行商在城郊区筑园修馆,盛极一时,包括潘家花园伍家花园海山仙馆在内的众多名园。此外,泰和行商颜亮洲在今下九路以北筑磊园,天宝行商梁经国在海珠区黄埔村筑家宅,或有亭台山水之胜,或有富贵堂皇之美,都是当时城中著名的杰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旧花地仍是园林星罗棋布之地,大小园林至少有30多处,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留芳、醉观、纫香、群芳、新长春、翠林、余香圃、合记等八大名园。随着十三行退出历史舞台,行商园林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包括八大名园在内的花地园林或毁于战火,或遭受侵占。现存的岭南名园在规模和数量上都不能再现当年的辉煌。
园林特点
庭院布局
岭南庭院布局大致有下面四种:(1)建筑绕庭;(2)前庭后院;(3)书斋侧庭;(4)前宅后庭。
建筑绕庭布局
建筑绕庭即建筑物沿园的四周布置,并以建筑物及廊、墙形成一个围合空间的布局方法。它的特点是在极为有限的面积内布置较多的建筑,且不致造成局促、拥挤的局面。如东莞的可园。
前庭后园布局
前庭后院或前庭后宅是岭南另一种常见的庭园布局方式,庭园中的住宅,大都设在后院小区,自成一体。宅居和庭园相对独立,各自成区,但没有实墙相隔,而是又分又连。庭园区与住宅区的间隔,或用洞门花墙,或用廊亭小院,或用花木池水。庭园是主人生活的一部分,布局较为疏朗开阔。住宅采用合院形式,布局密集,但比较灵活和自由。实例有顺德清晖园。
书斋侧庭布局
书斋是岭南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它通常与住宅、庭园结合在一起。大多数书斋设在住宅旁,书斋与宅院一墙之隔,用门洞相连接。书斋庭园的形状、大小、尺寸灵活多变,庭园空间通透迂回,多采用敞庭、拜庭、连廊、通花墙等开敞的建筑或小品。书斋庭园中布置水景假山,种花植木,自然风趣比较浓厚。
前宅后庭布局
前宅后庭或前宅旁庭的布局方式前面为多进传统天井院落式的宅居,后面或宅旁才是庭园。以宅为主的民居多用中轴对称的方法,并且大型宅居可以有多条轴线,穿过严谨对称的重重院落,在一些民居的后部或一侧,常常会意想不到地出现一个自由布局的小型庭园。
建筑形式
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
从类型上看,有碉楼、船厅、廊桥等,碉楼源于碉堡,如可园邀山阁、清晖园留芬阁;舫除了江南园林似的石舫外,还有岭南的舫,如宝墨园的紫洞艇,更有与众不同的船厅,把客厅与楼结合,略带船意,多为千金小姐用,故俗称小姐楼,如清晖园和余荫山房是也。亭的做法用回廊、围墙围合的,或用角梁与枋穿插的或西欧式。桥在古典园林中多与廊结合成为廊顶石拱桥,如余荫山房为典型。
就组合方式看,用“高墙冷巷”把建筑院落进行多进多庭院组合,或用“连房博厦”把建筑与庭院连为一体;就单体形态看,多高柱础,宽檐廊,厚实墙,青瓦顶,压瓦砖,翘正脊,花玻窗,砖雕窗,灰塑门;就装饰来看,最典型的是“三雕三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古典园林中三雕三塑遍布全园,在门头、门联、窗楣、基座、台案、檐口、檐柱、月梁、瓜柱、雀替、坐靠、栏杆、屋脊等处,其中以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如清晖园中的“苏武牧羊”灰塑和板桥花园中的瓜果砖雕漏窗。
空间表现
如果说北方皇家园林是一望无际的山山水水,感觉是没有特定的环境空间限定,而江南园林是筑有自己的天地,以隐的思想为主导,那么岭南庭院则反映了园主人既想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但又想向外扩展,了解外部世界的思想情感。岭南庭园的空间特征是内收型和扩散型的结合。岭南宅园的园内空间也是属于围合封闭的内收型,但在景观组织上,特别是在视线组织上,将园内外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空间的扩散感。
岭南园林通过借助园外景色,把园外景色组织到园内来,从而形成了园内空间的丰富层次。这种手法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临界面交融法:岭南园林选址大多在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因此,造园时在宅园与外界交界处,利用环境景观最好的面向采取开敞的方式进行布局。岭南园林常用的手法就是借用水面,水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平坦开阔,视野宽广。而且还将厅堂作为界面,在园内可观赏园外风光,而园外观看园林建筑,因造型之优美更显出园林的魅力。第二种是景观视点抬高法:利用楼阁或假山抬高视线,当登上楼阁或假山时,不仅园内空间景色一览无余,而且能望到园外的溪流、池湖、田野,还有远处的峦群山峰,庭园高处视野开阔,高瞻远瞩,有海阔天空之感,园林构成十分丰富,取得了“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效果。
园林选址
岭南园林的营建,最重视的是选址,而选址也最能表现出建园者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意趣。苏州园林的选址原则是:辟园于小巷深处,园林混杂于民居中间,也就是在闹市中求僻静去处,通过艺术构思和人工手段去营造出一片城市山林之境。而岭南的建园原则是尽可能离开闹市,把园林宅第建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环境中,甚至将宅园融入大自然,成为其中一部分。建园者崇尚自然,追求平实,不太重视人工制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羡慕江南园林那种在咫尺中营造山林的巧构。如清晖园、梁园建在小镇边缘,可园、余荫山房则建在乡村,以求得良好的环境条件。
园林要素
字画
清晖园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艺术于一身。清晖园的文物有李兆洛李文田何绍基等大家的书法 。可园收藏有可园创建人张敬修以及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居巢居廉的艺术作品。余荫山房深柳堂的檀香木雕屏上刻有晚清三大才子梁山舟张船山翁方纲等人的诗句和乾隆大学士刘墉的书法手迹。宝墨园艺林苑内的霍宗杰赵少昂杨善深三馆荟萃了大量古今名家书画,雅集馆内收藏了190幅反映200多年前广州民间生活的通草画。
植物
用“四季繁花,雨带风光”八字概括,棕榈科植物是岭南园林常用的植物,尤其葵树;有藤本的炮仗花、夜来香、紫藤、簕杜鹃、绿萝;有耐阴的兰花、蕉类、芋类、蕨类、葵类;另有榕树、荔枝等。余荫山房遍植桂花,在园路两旁围栏摆满各种兰花,此外园中种植白山茶花、腊梅花、酸杨桃、洋紫荆、南洋杉。可园滋树台是种植兰蕙的地方,以季节分,春有春兰、夏有蕙兰,秋有建兰,冬有墨兰。
影响力
在18~19世纪初期,当时来广州贸易的外商只能按官方规定在十三行的商馆内活动,每星期假期允许到有关系的行商的公馆别墅里放假休闲一天。因此,当时行商在城郊区筑园修馆,盛极一时。当时,外商们经常到行商庭院聚首,中外画家对园林精心描绘,并向全世界发行风景“外销画”,让岭南园林漂洋出海,声名远播。
马戛尔尼率领的英使团来到广州前不久的1742~1744年间,英国建筑家钱伯斯曾两次来到广州考察庭园建筑。钱伯斯将中国建筑设计风格带到了欧洲,极大地影响了18世纪西方建筑“中国风格”的发展。钱伯斯在其经典著作《东方园艺》中言:对于中国园林艺术,欧洲人“只能像对太阳那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他本人就在其自行设计、位于伦敦郊区的“丘园”里,建了一座高高的中国塔。这种审美趣味显然形成了一种社会建筑风尚,像英国作家艾迪生、诗人蒲柏等都建造了中国式花园。
德国萨克森公国的统治者就曾在德累斯顿附近的易北河畔盖了一座皮尔尼茨宫,其中的“水宫”就是按中国建筑的风格建造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也在其波茨坦的“无忧宫”旁盖了一座“中国茶亭”,成为这个皇家园林里醒目的一景。17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园林热在法国风靡,到18世纪仅巴黎就有20多处中国式风景园林,凡尔赛宫的各种家具和工艺品也多半来自中国。据记载,张德彝出访瑞典,在瑞典太后宫中的中国式房屋中“恍如归帆故里”,四壁悬草书楹贴,器皿陈设皆运自广东……欧洲模仿中国情调的时尚持续了近百年,这一时期正是十三行时期。
代表性园林
清晖园
顺德清晖园为岭南四大园林之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体风格以雅致古朴著称。此园始建于嘉庆五年(1800),面积为二万二千多平方。清晖园内水木清华,景致清雅优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古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馈交互融合。
梁园
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芦”、“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梁园由当地诗书名家梁蔼如、梁九章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番禺南村镇,清代同治六年(1867)兴建,距今130多年。全园建筑面积只有近二千平方米,为四大名园中最小巧玲珑的,并因它小巧玲珑的建筑风格而著称,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园
东莞可园始建于清代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位于东莞市城区博厦,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特点是面积小,设计精巧。在3.3亩的土地上,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圃、书斋,艺术地揉合在一起,山水桥榭,亭楼馈,厅堂轩院,一并俱全。它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
广州历史名园
广州荔枝湾是历史上园林汇聚之地,五代时期南汉国的几任国主,他们在城里城外大修宫苑,荔枝湾一带也不例外。这一座名为“昌华苑”的离宫遍种荔枝,每到荔枝成熟的季节,南汉国主就与妃嫔在此坐着画舫游玩,品尝荔枝,美其名曰“红云宴”。不过宋兵一到城外,末代国主一把火烧了昌华苑,“红云”遍地的御苑就此灰飞烟灭,只在“昌华大街”等地名里留下了蛛丝马迹。
清代时期,荔枝湾“红云十里”的水乡风光吸引了许多富豪过来“买地置业”,修起了一个个清丽雅致的园林,像“听松园”“杏林庄”“海山仙馆”之类,其中,尤以海山仙馆最为知名。这座“红蕖万柄,风廊烟溆,迤逦十余里”的私家园林极尽奢华,主人潘仕成是晚清年间广东最富有的盐商。海山仙馆内有一湖,方圆近百亩(约6.7公顷),湖上种满荷花,园内古木参天,广种荔枝。潘仕成晚年时,因经营盐务出现巨大亏空,被官府抄了家,海山仙馆渐渐变成断瓦颓垣。后来,在其故址上,一些富商名流与知识精英先后盖起了彭园、荔香园、静园、小画舫斋等园林。
到清末民初,广州花地共有园林30多处,但最出名的却是“八大园林”。所谓的“八大园林”是指经营性园林中的佼佼者。由于时代不同,说的人不同,也是各有千秋,不过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留芳园、醉观园、纫香园、群芳园、新长春园、余香园、翠林园、评红园。第二种说法是:醉观园、纫香园、群芳园、新长春园、余香圃园、翠林留香园、评红园、醉红园。
醉观园原位于花地花海街一带(今醉观园北门右侧),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占地约1万平方米。光绪年间,醉观园被转让给梁炽权,其子梁日华少时随其父在花地园林学艺,后成为著名花匠,被人们誉为“天堂花王”,花地大型花局多出自醉观园。为招徕游客,还在莲花池上修建了一座醉观楼,供应粤菜西点,增设粤曲戏台,请名伶演唱,醉观园成为集观花、饮食、娱乐于一体的花园。登上醉观楼,可以远眺白鹅潭及花地河的景色,近观名木奇花,嫣红翠绿,还可闻到池中飘来的阵阵莲花清香,使人陶醉。
留芳园位于花地醉观园以东,建于清道光年间,园主人是梁木。清光绪年间,园主从山东菏泽请来数十名栽培牡丹的能人,每年11月到达,春节前归去。为了突出牡丹特色,菏泽花农还特赠给留芳园一块黑底金字木匾,上书“国色天香”四个大字,到园游人果然大增。
纫香园位于今醉观园内北门左侧,建于清末,花卉品种达120余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广东举人梁修寄居纫香园,园主人邀请梁修为园中每种花赋诗一首,梁修数日完成佳作,名曰“百花诗坛”。梁修事后把诸花题咏酌情增删,选其百首,题名为《花埭杂咏百首并序》。纫香园在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时被毁。后虽重建,但名园易主,由顺德人欧全经营,改名仁香园,园门前还悬挂上为人们传诵的对联:仁者之风,桃李馥郁;香兮其品,兰芷芬芳。
群芳园位于花地花海街号(今醉观园的北门内),是乾隆年间潘有为所建六松园的一部分,清光绪年间被人购买,更名为群芳园。民国初年群芳园由芳村坑口村利积良代理经营,园主人还请名士撰写了一副园联:群花春来红拂阁;芳草到时绿映堤。
新长春园位于今醉观园内,而余香圃园位于花地涌边后街2号。园主是罗耕印,后由花地村罗滔经营。该园以种植40多棵山榄树出名,其中一棵果味香甜爽脆,且有解酒之功效,为榄中极品。某名士以“余香”二字写成一联:“余地半弓闲插柳;香烟一缕自烹茶。”可惜余香圃遗址今已建为民宅。
翠林留香园建于清末,由花县人卜炳裳经营。园中曾精心培植了一棵银杏古树盆景,送江苏南京参加花卉盆景展出。由于银杏盆景培植不易,兼之造型独特,识者以14两白银购去。在芳村花史上传为佳话。广州府、南海及番禺两县的官员,卸任后不便在衙门多留,往往到翠林园小住。时人爱其花,也暗喻来来往往的达官显贵,就写了一副对联挂在门口:翠竹风来凤凰舞;林花露滴海棠眠。
除了这几大名园,花地被人记下来的还有合记园、茂香园、同乐园、广香园、积善园、荣香园、杏芳园、长安园、余庆园、厚福园、万生园、两宜园、万春园、厚成园、永隆园、惺园、鹤围圃、知道园、兄弟园、太湖园、寿春园、迦南园等。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