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主要指珠三角的广府园林,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存的清代岭南四大园林分别是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其他著名园林还有番禺宝墨园、顺德岭南和园、东莞粤晖园、顺德碧江金楼、顺德粤剧大观园、顺德白莲公园、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广州市文化馆等。以岭南园林为特色的酒家有北园酒家、泮溪酒家和南园酒家,并称广州三大园林酒家。
发展历程
岭南园林主要指珠三角的广府园林。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孕育了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丽。
广州的著名园林,据
屈大均《
广东新语》的记载:在城东有“东皋别业”,城西有“西畴”,“昌华苑”,“显德园”、“花坞”、“华林园”,城南有“望春园”、“芳华苑”、“南园”、“斐园”,城北有“芳春园”(又名“甘泉苑”)。这些园林除“东皋别业”、“斐园”、“南园”为明代所建外,其余皆为南汉时园林,历时既久,遗迹渺不可寻。倒是“昌华苑”或为今昌华大街,而“东皋别业”旧址当为今东皋大道无疑。屈氏曾详记该园的规模,有冈有湖,湖中有楼,沿湖榕堤竹坞,步步萦回。有船四艘,可供游赏。如此广阔的园林,则今东皋大道及其东西两边的街道,应是都属园内。
清代,经过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治理,经济秩序基本稳定,生产发展,人口增长,社会财富有了一定的积累,陆续开始了园林建设。私家园林亦日趋成熟,基本上形成了
北京、
江南、
珠江三角洲三个中心。珠三角很多致仕的官员和文人雅士回乡后都建造私家园林,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颐养天年,闲暇时邀约一帮文人雅士吟诗作画。如
清晖园原为明代状元
黄士俊的府邸,后再由清代大良进士
龙应时、
龙廷槐、
龙元任家族陆续建成。
余荫山房是清代举人
邬彬所建,他曾任刑部主事、通奉大夫,官至从二品,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所以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折桂”之美誉。
可园的创建人
张敬修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他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在可园时,常邀
张维屏、简士良、
徐三庚等在园内联吟、颂赋、传艺。
居廉、
居巢在可园作画十年,其学生
高剑父,
高奇峰,陈树人等创立了岭南画派,使可园成为岭南画派的策源地之一。
梁园的主人、富绅家庭出身的
梁蔼如官至内阁中书,同时也是清代岭南的书画名家,文采出众。梁蔼如不仅擅画,而且对石头更是情有独钟,梁园是清代岭南
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
听松园的主人是晚清爱国诗人
张维屏,曾任湖北黄梅县知县、江西南康府知府。张维屏常在园中的松心草堂内读书吟咏,接待宾友,成为岭南诗人雅集之处,松心草堂上刻有篆书“听松”与“松心草堂”的石匾,是著名学者
陈澧手笔。张维屏病逝后,听松园逐渐衰落,听松园旧址今仅保存张维屏所书的“听松园”石额和一棵古榕树,石额今存于
广州培英中学校园内。杏林庄位于广州花地镇东大街内,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园主
邓大林是清道光进士,曾在山东任知县,是一位诗人、画家,善于配炼丹药。杏林庄园林虽小,但幽深雅洁,不设藩垣,奇石林立,内有竹亭烟雨、通津晓渡、蕉林夜月、荷池赏月、板桥风柳、隔岸钟声、桂径通潮、梅窗咏雪八景。后来主人还建了藏春阁,结成杏林庄诗社,吸引诗人雅士集咏,集成《杏林题咏》二卷。
六松园又名东园,是著名的十三行行商
潘振承的次子
潘有为所建。他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六松园是1770年潘有为赴京上任前为父亲修建的颐养天年的园林。康园是
康有为的祖父
康赞修置办的产业,曾经中举,并做过连州训导的康赞修,看中花地旖旎的风光,买下北起平民东街,南至友伦里、东至芳村百货商店一带约百亩田地,名叫康地。当时康园附近有听松园、伍家花园,文人雅士经常到此游览。康园是私家园林中面积最大的,现在仅存
小蓬仙馆,康有为6~7岁和13岁两段时间曾在小蓬仙馆读书。1885年秋,28岁的康有为又在康园读书,闲暇时“买舟与梁小山游花埭、泮塘”。1887年再次回到康地,并在那里完成《
人类公理》一书,这次他住在
伍家花园。
广州的园林至清代而极盛。其时广州物阜民丰,豪家贵显争建园林,开创了近代羊城园林盛况。这些园林的建设大多首选在水边,特别是流经羊城的珠江河段。其次则是荔枝湾一带的河汊地区,目的仍是近水。再次是背山而建,这是少数。计珠江北岸自西起,有马芝轩的“得月楼”,濒临白鹅潭,楼高百尺,楼下古木萧森,江波浩渺,赏月最宜。跟着是位于今仁济路南端附近的“风满楼”,是广东名画家
叶梦龙所建,楼中藏有书画碑帖甚多。与之相邻的是叶应暘的“伫月楼”,同样面对珠江,它的特点是楼里对悬着两面大洋镜,楼外的浩渺江波、天光云影可以坐览无遗。
往东,位于今海珠南路南端附近,则有退休官员谢有仁的“得珠楼”。到了太平沙一带,园林更为集中。在回龙路附近有富商
孔广陶的“
岳雪楼”,孔好藏书,有三十三万卷书堂。在今回龙路东边有诗人
李长荣的“柳堂”,因为门前种有垂柳数十株而得名。所谓“江边有柳,柳边有堂,堂上有阁,远眺得月台,近枕袖海楼”。过来是诗人
许祥光的“袖海楼”,此楼是当时一奇,因为它占地只有二百平方米以内,建成三层楼阁,主人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楼房各部分通过楼梯回环变换,以窗格屏风分隔出不同房室环境,使人全然不觉其浅窄,备见巧思。书法家
何绍基曾来游览,形容为“一行人似穿珠蚁,百转梯如媚壑虬”。“袖海楼”旁则为太平通津街口富商孔昭鋆的“烟浒楼”,今南堤二马路36号即其原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为海员俱乐部。此楼据说风景绝美,有“四面帘栊三面水”之胜。旁边即为张耀杓的“露波楼”,楼中也设大镜,满壁图书,而俯临珠江,“帆樯沙鸟,出没于镜光帘影之间”。张维屏诗所谓“连云第宅太平沙”,足证这一带园林第宅集中的盛况。
在18至19世纪初期,广州海珠区、
西关一带曾涌现出由十三行商人兴建的规模宏大、雍容华丽的
私家园林,被称为“行商庭园”,它们不仅是岭南园林的巅峰之作,还写下“中国式”庭园风格在欧洲传播(东园西传)最辉煌的篇章。当时来广州贸易的外商只能按官方规定在十三行的商馆内活动,每星期假期允许到有关系的行商的公馆别墅里放假休闲一天。因此,当时行商在城郊区筑园修馆,盛极一时,包括
潘家花园、
伍家花园、
海山仙馆在内的众多名园。此外,泰和行商颜亮洲在今下九路以北筑磊园,天宝行商
梁经国在海珠区
黄埔村筑家宅,或有亭台山水之胜,或有富贵堂皇之美,都是当时城中著名的杰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旧花地仍是园林星罗棋布之地,大小园林至少有30多处,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留芳、醉观、纫香、群芳、新长春、翠林、余香圃、合记等八大名园。随着十三行退出历史舞台,行商园林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包括八大名园在内的花地园林或毁于战火,或遭受侵占。现存的岭南名园在规模和数量上都不能再现当年的辉煌。
园林特点
庭院布局
岭南庭院布局大致有下面四种:(1)建筑绕庭;(2)前庭后院;(3)书斋侧庭;(4)前宅后庭。
建筑绕庭布局
建筑绕庭即建筑物沿园的四周布置,并以建筑物及廊、墙形成一个围合空间的布局方法。它的特点是在极为有限的面积内布置较多的建筑,且不致造成局促、拥挤的局面。如东莞的可园。
前庭后园布局
前庭后院或前庭后宅是岭南另一种常见的庭园布局方式,庭园中的住宅,大都设在后院小区,自成一体。宅居和庭园相对独立,各自成区,但没有实墙相隔,而是又分又连。庭园区与住宅区的间隔,或用洞门花墙,或用廊亭小院,或用花木池水。庭园是主人生活的一部分,布局较为疏朗开阔。住宅采用合院形式,布局密集,但比较灵活和自由。实例有顺德清晖园。
书斋侧庭布局
书斋是岭南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它通常与住宅、庭园结合在一起。大多数书斋设在住宅旁,书斋与宅院一墙之隔,用门洞相连接。书斋庭园的形状、大小、尺寸灵活多变,庭园空间通透迂回,多采用敞庭、拜庭、连廊、通花墙等开敞的建筑或小品。书斋庭园中布置水景假山,种花植木,自然风趣比较浓厚。
前宅后庭布局
前宅后庭或前宅旁庭的布局方式前面为多进传统天井院落式的宅居,后面或宅旁才是庭园。以宅为主的民居多用中轴对称的方法,并且大型宅居可以有多条轴线,穿过严谨对称的重重院落,在一些民居的后部或一侧,常常会意想不到地出现一个自由布局的小型庭园。
建筑形式
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
从类型上看,有碉楼、船厅、廊桥等,碉楼源于碉堡,如可园邀山阁、清晖园留芬阁;舫除了江南园林似的石舫外,还有岭南的舫,如宝墨园的紫洞艇,更有与众不同的船厅,把客厅与楼结合,略带船意,多为千金小姐用,故俗称小姐楼,如清晖园和余荫山房是也。亭的做法用回廊、围墙围合的,或用角梁与枋穿插的或西欧式。桥在古典园林中多与廊结合成为廊顶石拱桥,如余荫山房为典型。
就组合方式看,用“高墙冷巷”把建筑院落进行多进多庭院组合,或用“连房博厦”把建筑与庭院连为一体;就单体形态看,多高柱础,宽檐廊,厚实墙,青瓦顶,压瓦砖,翘正脊,花玻窗,砖雕窗,灰塑门;就装饰来看,最典型的是“三雕三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古典园林中三雕三塑遍布全园,在门头、门联、窗楣、基座、台案、檐口、檐柱、月梁、瓜柱、雀替、坐靠、栏杆、屋脊等处,其中以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如清晖园中的“苏武牧羊”灰塑和板桥花园中的瓜果砖雕漏窗。
空间表现
如果说北方皇家园林是一望无际的山山水水,感觉是没有特定的环境空间限定,而江南园林是筑有自己的天地,以隐的思想为主导,那么岭南庭院则反映了园主人既想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但又想向外扩展,了解外部世界的思想情感。岭南庭园的空间特征是内收型和扩散型的结合。岭南宅园的园内空间也是属于围合封闭的内收型,但在景观组织上,特别是在视线组织上,将园内外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空间的扩散感。
岭南园林通过借助园外景色,把园外景色组织到园内来,从而形成了园内空间的丰富层次。这种手法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临界面交融法:岭南园林选址大多在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因此,造园时在宅园与外界交界处,利用环境景观最好的面向采取开敞的方式进行布局。岭南园林常用的手法就是借用水面,水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平坦开阔,视野宽广。而且还将厅堂作为界面,在园内可观赏园外风光,而园外观看园林建筑,因造型之优美更显出园林的魅力。第二种是景观视点抬高法:利用楼阁或假山抬高视线,当登上楼阁或假山时,不仅园内空间景色一览无余,而且能望到园外的溪流、池湖、田野,还有远处的峦群山峰,庭园高处视野开阔,高瞻远瞩,有海阔天空之感,园林构成十分丰富,取得了“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效果。
园林选址
岭南园林的营建,最重视的是选址,而选址也最能表现出建园者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意趣。苏州园林的选址原则是:辟园于小巷深处,园林混杂于民居中间,也就是在闹市中求僻静去处,通过艺术构思和人工手段去营造出一片城市山林之境。而岭南的建园原则是尽可能离开闹市,把园林宅第建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环境中,甚至将宅园融入大自然,成为其中一部分。建园者崇尚自然,追求平实,不太重视人工制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羡慕江南园林那种在咫尺中营造山林的巧构。如清晖园、梁园建在小镇边缘,可园、余荫山房则建在乡村,以求得良好的环境条件。
园林要素
字画
清晖园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艺术于一身。清晖园的文物有
李兆洛、
李文田、
何绍基等大家的书法 。可园收藏有可园创建人
张敬修以及岭南画派代表人物
居巢、
居廉的艺术作品。余荫山房深柳堂的檀香木雕屏上刻有晚清三大才子
梁山舟、
张船山、
翁方纲等人的诗句和乾隆大学士
刘墉的书法手迹。宝墨园艺林苑内的
霍宗杰、
赵少昂、
杨善深三馆荟萃了大量古今名家书画,雅集馆内收藏了190幅反映200多年前广州民间生活的通草画。
植物
用“四季繁花,雨带风光”八字概括,棕榈科植物是岭南园林常用的植物,尤其葵树;有藤本的炮仗花、夜来香、紫藤、簕杜鹃、绿萝;有耐阴的兰花、蕉类、芋类、蕨类、葵类;另有榕树、荔枝等。余荫山房遍植桂花,在园路两旁围栏摆满各种兰花,此外园中种植白山茶花、腊梅花、酸杨桃、洋紫荆、南洋杉。可园滋树台是种植兰蕙的地方,以季节分,春有春兰、夏有蕙兰,秋有建兰,冬有墨兰。
影响力
在18~19世纪初期,当时来广州贸易的外商只能按官方规定在十三行的商馆内活动,每星期假期允许到有关系的行商的公馆别墅里放假休闲一天。因此,当时行商在城郊区筑园修馆,盛极一时。当时,外商们经常到行商庭院聚首,中外画家对园林精心描绘,并向全世界发行风景“外销画”,让岭南园林漂洋出海,声名远播。
在
马戛尔尼率领的英使团来到广州前不久的1742~1744年间,英国建筑家
钱伯斯曾两次来到广州考察庭园建筑。钱伯斯将中国建筑设计风格带到了欧洲,极大地影响了18世纪西方建筑“中国风格”的发展。钱伯斯在其经典著作《东方园艺》中言:对于中国园林艺术,欧洲人“只能像对太阳那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他本人就在其自行设计、位于伦敦郊区的“
丘园”里,建了一座高高的中国塔。这种审美趣味显然形成了一种社会建筑风尚,像英国作家艾迪生、诗人
蒲柏等都建造了中国式花园。
德国
萨克森公国的统治者就曾在德累斯顿附近的易北河畔盖了一座
皮尔尼茨宫,其中的“水宫”就是按中国建筑的风格建造的。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二世,也在其波茨坦的“
无忧宫”旁盖了一座“
中国茶亭”,成为这个皇家园林里醒目的一景。17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园林热在法国风靡,到18世纪仅巴黎就有20多处中国式风景园林,
凡尔赛宫的各种家具和工艺品也多半来自中国。据记载,
张德彝出访瑞典,在瑞典太后宫中的中国式房屋中“恍如归帆故里”,四壁悬草书楹贴,器皿陈设皆运自广东……欧洲模仿中国情调的时尚持续了近百年,这一时期正是十三行时期。
代表性园林
清晖园
顺德清晖园为岭南四大园林之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体风格以雅致古朴著称。此园始建于嘉庆五年(1800),面积为二万二千多平方。清晖园内水木清华,景致清雅优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古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馈交互融合。
梁园
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芦”、“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梁园由当地诗书名家梁蔼如、梁九章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番禺南村镇,清代同治六年(1867)兴建,距今130多年。全园建筑面积只有近二千平方米,为四大名园中最小巧玲珑的,并因它小巧玲珑的建筑风格而著称,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园
东莞可园始建于清代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位于东莞市城区博厦,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特点是面积小,设计精巧。在3.3亩的土地上,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圃、书斋,艺术地揉合在一起,
山水桥榭,
亭楼馈,厅堂轩院,一并俱全。它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
广州历史名园
广州
荔枝湾是历史上园林汇聚之地,五代时期南汉国的几任国主,他们在城里城外大修宫苑,荔枝湾一带也不例外。这一座名为“昌华苑”的离宫遍种荔枝,每到荔枝成熟的季节,南汉国主就与妃嫔在此坐着画舫游玩,品尝荔枝,美其名曰“红云宴”。不过宋兵一到城外,末代国主一把火烧了昌华苑,“红云”遍地的御苑就此灰飞烟灭,只在“昌华大街”等地名里留下了蛛丝马迹。
清代时期,荔枝湾“红云十里”的水乡风光吸引了许多富豪过来“买地置业”,修起了一个个清丽雅致的园林,像“
听松园”“杏林庄”“
海山仙馆”之类,其中,尤以海山仙馆最为知名。这座“红蕖万柄,风廊烟溆,迤逦十余里”的私家园林极尽奢华,主人
潘仕成是晚清年间广东最富有的盐商。海山仙馆内有一湖,方圆近百亩(约6.7公顷),湖上种满荷花,园内古木参天,广种荔枝。潘仕成晚年时,因经营盐务出现巨大亏空,被官府抄了家,海山仙馆渐渐变成断瓦颓垣。后来,在其故址上,一些富商名流与知识精英先后盖起了彭园、荔香园、静园、
小画舫斋等园林。
到清末民初,广州花地共有园林30多处,但最出名的却是“八大园林”。所谓的“八大园林”是指经营性园林中的佼佼者。由于时代不同,说的人不同,也是各有千秋,不过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留芳园、醉观园、纫香园、群芳园、新长春园、余香园、翠林园、评红园。第二种说法是:醉观园、纫香园、群芳园、新长春园、余香圃园、翠林留香园、评红园、醉红园。
醉观园原位于花地花海街一带(今醉观园北门右侧),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占地约1万平方米。光绪年间,醉观园被转让给梁炽权,其子梁日华少时随其父在花地园林学艺,后成为著名花匠,被人们誉为“天堂花王”,花地大型花局多出自醉观园。为招徕游客,还在莲花池上修建了一座醉观楼,供应粤菜西点,增设粤曲戏台,请名伶演唱,醉观园成为集观花、饮食、娱乐于一体的花园。登上醉观楼,可以远眺白鹅潭及花地河的景色,近观名木奇花,嫣红翠绿,还可闻到池中飘来的阵阵莲花清香,使人陶醉。
留芳园位于花地醉观园以东,建于清道光年间,园主人是梁木。清光绪年间,园主从山东菏泽请来数十名栽培牡丹的能人,每年11月到达,春节前归去。为了突出牡丹特色,菏泽花农还特赠给留芳园一块黑底金字木匾,上书“国色天香”四个大字,到园游人果然大增。
纫香园位于今醉观园内北门左侧,建于清末,花卉品种达120余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广东举人
梁修寄居纫香园,园主人邀请梁修为园中每种花赋诗一首,梁修数日完成佳作,名曰“百花诗坛”。梁修事后把诸花题咏酌情增删,选其百首,题名为《花埭杂咏百首并序》。纫香园在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时被毁。后虽重建,但名园易主,由顺德人欧全经营,改名仁香园,园门前还悬挂上为人们传诵的对联:仁者之风,桃李馥郁;香兮其品,兰芷芬芳。
群芳园位于花地花海街号(今醉观园的北门内),是乾隆年间
潘有为所建六松园的一部分,清光绪年间被人购买,更名为群芳园。民国初年群芳园由芳村坑口村利积良代理经营,园主人还请名士撰写了一副园联:群花春来红拂阁;芳草到时绿映堤。
新长春园位于今醉观园内,而余香圃园位于花地涌边后街2号。园主是罗耕印,后由花地村罗滔经营。该园以种植40多棵山榄树出名,其中一棵果味香甜爽脆,且有解酒之功效,为榄中极品。某名士以“余香”二字写成一联:“余地半弓闲插柳;香烟一缕自烹茶。”可惜余香圃遗址今已建为民宅。
翠林留香园建于清末,由花县人卜炳裳经营。园中曾精心培植了一棵银杏古树盆景,送江苏南京参加花卉盆景展出。由于银杏盆景培植不易,兼之造型独特,识者以14两白银购去。在芳村花史上传为佳话。广州府、南海及番禺两县的官员,卸任后不便在衙门多留,往往到翠林园小住。时人爱其花,也暗喻来来往往的达官显贵,就写了一副对联挂在门口:翠竹风来凤凰舞;林花露滴海棠眠。
除了这几大名园,花地被人记下来的还有合记园、茂香园、同乐园、广香园、积善园、荣香园、杏芳园、长安园、余庆园、厚福园、万生园、两宜园、万春园、厚成园、永隆园、惺园、鹤围圃、知道园、兄弟园、太湖园、寿春园、迦南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