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的客观必然性。亦称一般利润率规律。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到机器大生产阶段才开始发生作用。其客观要求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他们共同参加对无产阶级的剥削。
基本概念
在
资本主义的
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流动很不容易,不同生产部门不等的利润率的平均化,还不很明显。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不仅要提高对本
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阻碍
资本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的障碍大致已被清除,
资本有机构成和
资本周转速度不等的各部门的
利润率平均化才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规律。
一般利润率
假定各个生产部门的剥削程度相同,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规律理论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由于
资本有机构成和
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从而等量资本推动不等量的劳动,占有不等量的
剩余价值,产品按照价值出售, 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以
竞争为前提,于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便有着不同的利润率。
资本有机构成高和周转速度慢的部门,利润率比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低和周转速度快的部门,其实,利润率则比较高。
资本家为了追逐有利的投资场所,总是把资本由
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较高的部门。都必然要得到等量利润,那些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
资本的涌入,产品数量大大增加,供给超过需求,价格下降,价值转化为
生产价格利润率也随之下降。原先利润率较低的部门,使各个生产部门的等量
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由于资本退出,生产量减少,
供给少于
需求,价格上涨,会阻碍利润率的平均化。利润率也随之提高。这种由
资本在各部门间流动所引起的价格涨落和利润率的提高和降低会互相均衡,使不同的利润率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
规律作用
使利润率基本趋于一致
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上趋于一致,不可能绝对相等。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情况来发生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但是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和近似的方式,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偏离会相互抵消。
一般规律占统治地位
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
马克思说:“总的说来,在整个
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偏离会相互抵消。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情况来发生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81页)。
阻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在现实经济过程中, 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却存在着一些阻碍平均利润率规律起作用的因素。各个部门间的竞争是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然而各个部门不同程度的垄断,会阻碍利润率的平均化。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垄断,供给少于需求,也阻碍着农业部门参加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生产量减少,
使各个部门的等资等利
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由于
资本退出,使各个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原先利润率较低的部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样,就进一步掩盖了
剩余价值的来源,产品数量大大增加,因为平均利润率规律表明,预付的等量
资本不管它榨取的剩余价值多少,那些利润率较高的部门,都必然要得到等量利润,似乎利润就是来自资本,
资本家为了追逐有利的投资场所,而不是来自劳动。其实,平均利润率规律是在劳动
价值规律基础上发生作用的,它只是
剩余价值规律的转化形式而已。
以竞争为前提
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以竞争为前提,产品按照价值出售,这一规律一方面对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又加剧了竞争和生产
无政府状态,导致
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剥削
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是决定平均利润率水平的主要因素,
资本家要取得更多的利润,阻碍资本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的障碍大致已被清除,不仅要提高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到机器大工业阶段,而且要提高全体资本家对全体工人的剥削程度。这一规律表明,在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流动很不容易,所有的
资本家如同一个股份公司的股东,他们共同参加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共同对付整个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不仅受直接雇佣他们的
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到整个
资本家阶级的剥削。
利润率平均化
利润率平均化是指投资于不同行业或部门的资本,其利润回报有平均化趋势。其实,利润率既受平均化因素影响,又受非平均化因素影响,但非平均化趋势作用更强,因而实际利润率并不平均。不平均是经常的、长期的,平均则是偶然的、暂时的,这才是现实的规律。
以利润为目的的生产
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
资本的转移引起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商品价格的相应变化
各部门利润水平的相应变化
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持续到不同部门间的利润水平大体相等为止,平均利润率就形成了。
1.资本能够在各行业之问自由转移.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障碍。这个条件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资本不能在各行业之间自由转移,也就不可能引起各行业
供求关系、价格的变化和
利润率平均化。
2.投资者要掌握充分的信息,了解各行业的利润率,并能准确预见今后
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如果不是这样,投资者就不能及时把
资本从利润率低的行业抽出,或者虽然能够抽出,但却不能重新投入利润率高的行业,当然也就不能引起
利润率平均化。
3.社会对各行业产品的
需求不变,或者需求变化不抵消
供给变化的作用。由于
利润率平均化要通过各行业产品价格的变化来实现,而价格取决于
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
资本流动只能调节供给,不能直接影响需求。如果当一个行业的产品
供给发生变化时,
需求同时发生变化,两者的作用完全抵消.那就不能引起价格变化,因而不能使
利润率平均化。这不仅要求
需求变化的方向和幅度同
供给保持某种协调性,而且一般来说要求
价格需求弹性小于价格
供给弹性。
4.各行业生产成本不变,或生产成本变化不抵消
供给变化的作用。以成本利润率为例,它是利润与成本之比,取决于利润和成本两方面因素。当利润不变而成本变化时,利润率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一个利润率高的行业因
资本流入而增加供给,即使需求不变,价格下降,但同时成本也下降,利润率不一定会下降;相反,一个利润率低的行业因资本流出而减少供给,即使需求不变,价格上升,但同时成本也上升,利润率不一定会提高。各行业在一定时期可以部分具备上述条件,但几乎没有任何行业同时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换句话说,上述条件对
利润率平均化构成非常严格的约束,以致从现实情况来看,各行业的实际利润率难以平均化。
(一)进一步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为
资本流动提供制度保障。
经过20多年
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产品及其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权也在不断增强,但企业尚没有真正成为独立的行为主体,旧体制的历史残余仍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束缚着企业的经济行为、阻碍着
企业资本的流动,因此还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要加速
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产权关系明晰,企业才能真正成为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才能真正自主地根据市场行情来调整自己的投资方向,实现
资本向高利润率部门的流动。其次,必须加快建设一个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
市场体系,使所有
生产要素都能顺利进入市场。
资本的流动总是同其它
生产要素的流动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完备的
市场体系基础上,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全面流动。另外,还必须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使市场真正发挥对企业的导向作用和
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二)加强经济立法,提高执法力度,限制垄断,反对不正当竞争。
企业竞争、
资本流动需要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外部环境。为了维护市场竞争的
秩序,实现公平竞争,许多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制定了有关法律来限制企业的各种垄断行为,如规定产量、瓜分市场、
掠夺性定价、*式契约或合同、
价格岐视等,当今国际上已有84个国家颁布了反垄断法。我们国家虽然也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法规,但法规仍不健全,反垄断法至今尚未出台,而且现有法规也不够完善,再加上执法不力,所以各种各样的垄断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抑制,欺行霸市、合谋抬价、垄断资源等通过不正当竞争牟取暴利的行为几乎随处可见,至于
价格歧视、官商不分、权钱交易、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等现象则更为严重。因此,要实现公平竞争,就必须大力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为
资本流动提供一个切实可靠的法律保障,才能为
资本流动提供一个稳定、公平的
经济环境。
(三)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间跨行业的兼并、联合和
资产重组,以实现
规模经济。
在现实社会中,既要保持竞争活力又要实现
规模经济总是十分困难的,规模经济总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资本的流动。但资本流动与
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也并不是绝对不能解决的,跨行业的
资产重组与联合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较好途径。
当一个行业产品供大于求后,竞争必然更加激烈,价格降低收益下降迫使企业调整投资方向,努力将
资本向高利润率部门转移。但如果
企业资本有限,达不到其它行业的规模经济要求,的确是难以流动的。这时可以采取与其它行业的企业进行联合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不仅可以克服自身基础投资不足的困难,而且还可以直接利用对方成熟的生产技术条件,迅速地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形成集约经营和规模效益,这就既实现了
资本的流动,又实现了规模经济。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
产业结构政策和
产业组织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跨行业的联合和
资产重组,以此达到
资本流动与规模经济的统一。
(四)充分发挥
经济杠杆的作用,促进和引导资本的合理流动。
合理有序的
资本流动有利于资源的最佳配置,而盲目无序的资本流动则会导致市场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因此
资本流动不仅需要促进而且还需要引导,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调控。政府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各种
经济杠杆,来促进和引导资本的流动,并对
资本流动进行调节。
价格是最重要、最灵敏的
经济杠杆,政府可以通过价格调整和变动来影响
资本的流动。
对价高利大但供过于求的产品可以采取
限制价格政策,而对那些价低利薄但又必不可少的产品则可以采取
支持价格或保护价格政策。税收是另一个非常重要 的
经济杠杆,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调整
税种、
税率以及减免税等政策,引导企业合理调整投资方向。另外,
信贷也是重要的
经济杠杆之一,银行可以通过扩大贷款范围和数量、降低贷款利率的方法,来支持企业的
资本流动,帮助企业克服在调整投资方向过程中遇到的资本困难和技术困难。除了价格、
税收、
信贷这三大杠杆之外,还有其它经济杠杆也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影响
企业资本的流动。因此,政府应该根据各种经济杠杆的综合作用,制定出积极有效的经济政策,来对
资本流动进行引导和调节,这样就能既促进资本的流动,又避免流动的盲目性,因而,也就更能保证在
利润率平均化的同时实现
产业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郑志国.析
利润率平均化和非平均化趋势.
经济学家,2001年2期
杨春洪.
资本流动障碍与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2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