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Tram Haizhu Line 1,THZ1)是广东省广州市第一条开通运营的现代有轨电车线路,于2014年12月31日正式开通试运营,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境内,线路呈东西走向,其标识色为绿色。
发展历程
2012年,
广州市规划局向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汇报,广州将开展海珠区环岛轻轨等项目。10月24日,海珠环岛新型有轨电车首段试验段工程开始第一次环评公示。11月3日,广州市举行“合作发展新型轨道交通装备项目”签约仪式,时任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和中国南车公司总裁郑昌泓出席并签订合作协议。11月22日,开始第二次环评公告。
2013年4月16日,海珠环岛新型有轨电车首段试验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广州市环保局网站上公示。11月11日,海珠有轨电车工程先行试验段开始建设。
2014年2月,万胜围至会展西段已完成50米样板轨道铺设。3月26日,
磨碟沙停车场开工兴建。11月20日,
琶醍站正式开工。12月12日,磨碟沙停车场达到停车条件,正式迎来第一趟有轨电车。12月31日,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正式开通试乘,
琶醍站暂不对外开放。
2015年10月21日,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琶醍站投入使用。
2022年5月,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在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正式投入使用。
记者8日获悉,海珠有轨电车“缩线”工程即将启动。改造期间,线路西端终点将调整到猎德大桥南站,广州塔站和广州塔东站均停运。改造后,广州塔站撤销,线路西端终点迁移到广州塔东站。广州塔东站扩建成为新的终点站:广州有轨电车官方微博通报,为配合阅江路品质提升项目施工,2024年11月12日14:00至运营结束,海珠有轨电车全线暂停服务。11月13日起,海珠有轨电车万胜围至猎德大桥南各站恢复正常运营;广州塔站和广州塔东站施工改造,停止对外服务,恢复时间有待公布。目前,市民从广州塔地铁站换乘海珠有轨电车,只需过一条马路,改造后要步行约500米。海珠有轨电车日均客运量有46.7%都是来自广州塔站,通勤“常客”多是琶洲西区的上班族,该片区已引入
腾讯、
阿里巴巴、
唯品会等数十家龙头企业。
根据阅江路景观提升竞赛的中选方案,设计师将有轨电车广州塔站改到广州塔二层平台下方,接驳地铁的距离比现在还要短。在终点站迁改工程的方案比选中,该方案也是3个候选之一。为什么更方便市民的方案未能直接实施?相关部门表示,目前广州塔站存在多股客流汇聚的安全疏散风险,车站设在二层平台下方无法缓解该风险。
记者了解到,该方案需拆除广州塔相关附属设施,难度和投资都较大,工期也较长,难以在重要节点前完工。
线路站点
车站列表
线路走向
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起于广州海珠区
广州塔站,沿途穿越
广州塔、
猎德大桥、
会展公园、
琶醍、
广州地铁博物馆、
琶洲塔等众多地标和景点,止于海珠区
万胜围站,线路呈东西走向。
运营情况
运营时刻
据2024年11月广州地铁官网显示,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如表格所示:
客运流量
2017年,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总客运量达到306.45万人次,自开通以来安全运营已达1092天,运行图兑现率、正点率分别达到99.98%、99.99%。
2018年,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总客运量达到354.4万人次,日均客流量增幅15.6%,运行图兑现率、正点率分别达到99.98%、99.99%。
2019年,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总客运量为407.3万人次,其中,10月2日客流为3.35万人次,再次刷新了单日最高客流纪录,累计开行列车6.5万列次,安全运行44.9万列公里,准点率、兑现率分别达99.99%、99.96%。
2023年,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客运总量为519.26万人次,日均客流1.42万人次。
扫码乘车
2022年4月29日正式上线使用
数字人民币扫码乘车功能。乘客搭乘时可出示
数字人民币收付款
二维码,在检票机扫码购票。
设备设施
车辆设施
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使用列车由南车
株洲电力机车属下广州南车城轨基地制造。其中有7列有轨电车,于株洲与广州市城轨基地生产采用西门子100%低地板有轨电车技术平台、钢轮钢轨、区间无触网、储能式有轨电车。车辆利用储能装置实现无接触网运行,车站设有充电受流系统,当车辆进站时,通过车辆上的被动式受电器对储能系统充电,从最低电压到完全充满的站内最大充电时间(含动态及停车充电)不大于30秒。
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车辆为世界首列超级电容100%低地板有轨电车,采用三动一拖四模块编组,车辆长度约36.5米,最大载客量为368人,最高运行速度为70千米/时。
服务设施
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的全线有17个交叉路口,其中有3个交叉路口与社会车辆混合路权,14个交叉路口为行人过街路口。在有轨电车距离路口较远时,信号灯为常规指示,行人可按压信号灯下方的红色按钮请求优先通行。当有轨电车接近路口时,行人则无法请求优先通行,须待有轨电车驶离后,信号灯才恢复常态指示功能。
文化特色
列车文化
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车辆外观在构图上将展现广州独特的城市个性,车头头型分隔隐含“广”字,在色彩方案上使用木棉花抽象设计。
车站文化
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车站采用开放式站台,亲民而人性化。方案概念立意于表现岭南特色,地域特色,寻找一种抽象性与地域性之间的平衡,车站建筑采用了2种形式:
主题文化
2019年10月21日,
广州有轨电车有限责任公司联合
广州美术学院附中AIP国际艺术课程师生,共同创作的“70变迁·剪影羊城”主题列车亮相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身穿红色和蓝色传统剪纸图案外衣的有轨电车,行驶在“最美7.7千米”,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羊城变迁的故事。该主题列车上线期为一个月即2019年10月至11月。
建设规划
截至2012年12月,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整体规划为一闭合线路,大致沿阅江路、滨江路、环岛路、振兴大街和新港东路布设。线路全长约41.08千米,地面段长约39.52千米,地下段长约1.56千米;共设置38座车站,均为地面站,平均站间距1.08千米;与轨道交通的接驳站6座。设车辆段、停车场各1座。线路将设置38个站点,途经
大元帅府、
中大码头、
广州塔、会展中心、
黄埔古港、
小洲村、
太古仓等地,串联海珠区沿江各人文、生态、会展、旅游景点,是海珠未来建设的重头戏。
线路缩短
记者8日获悉,海珠有轨电车“缩线”工程即将启动。广州有轨电车官方微博通报,为配合阅江路品质提升项目施工,11月12日14:00至运营结束,海珠有轨电车全线暂停服务。11月13日起,海珠有轨电车万胜围至猎德大桥南各站恢复正常运营;广州塔站和广州塔东站施工改造,停止对外服务,恢复时间有待公布。海珠有轨电车线路终点站将由广州塔站迁移至广州塔东站,广州塔东站(不含)至广州塔站(含)段将拆除,广州塔站将不复存在,广州塔东站将改名为广州塔站,成为海珠有轨电车新的终点站,以助力广州塔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广州塔东站的南站台将扩建加长,成为上落客站台,增设屏蔽门和进出站闸机,列车将在南站台的西段落客,继而驶至东段上客。为了让列车能够切换轨道进入南站台,广州塔东站东侧将增设交叉渡线。改造期间,海珠有轨电车西端终点将调整到猎德大桥南站,广州塔站和广州塔东站均停运。
改造为广州塔景区申报5A级旅游景区助力
为什么要改?工程初步设计总说明书称,本项目的建设是完善与提升新中轴线的景观节点,加强广州塔周边旅游商业环境联动的需要。“有轨电车设备房和轨道严重阻隔广州塔人流进入滨江步道和观景视线,同时由于需避让有轨电车空间,现状大台阶坡度较陡,不符合安全疏散要求,也没有方便的无障碍通道,从而导致广州塔二层景观平台与滨水空间割裂,所以迁改广州塔观景平台前这个区域的有轨电车轨道空间显得尤为必要。”
工程初步设计总说明书提到,本项目的建设是完善广州塔旅游配套功能,为广州塔旅游区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助力,进一步推动广州市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全线近半乘客受影响,市民希望有更优方案
海珠有轨电车与地铁广州塔站仅一路之隔,换乘便捷,成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琶洲西区)许多“上班族”的出行首选。根据工程初步设计总说明书的表述,线路重点解决区内交通问题,侧重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兼顾旅游观光出行需要。
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塔站日均客运量6638人次,占所有站点的46.7%。换言之,线路改造将影响全线近半的乘客。而广州塔东站的日均客运量仅571人次,不到广州塔站的零头。
得知熟悉的“小火车”要截短,在琶洲西区上班的市民普遍感到错愕。“现在从地铁
广州塔站出来,过个马路就是有轨电车,以后要走500多米,便捷性大打折扣,还要日晒雨淋。”罗先生在有轨电车
猎德大桥南站旁边的写字楼工作,“我们很多同事都习惯地铁换乘有轨电车,全程大概10分钟,改造之后估计要增加三分之二的时间。”
目前,琶洲西区已引入
腾讯、
阿里巴巴、
唯品会等数十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军企业。随着这些企业总部大楼的落成启用,片区出行需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海珠有轨电车还将承担更大的客流疏运任务,支撑广州总部经济的发展。市民方小姐表示:“希望相关部门集思广益,寻找更优的方案,让改造工作更好地造福市民和游客,既满足琶洲西区的长远发展,也助力广州旅游业发展。”
根据阅江路景观提升竞赛的中选方案,设计师将有轨电车广州塔站改到广州塔二层平台下方,接驳地铁的距离比现在还要短。在终点站迁改工程的方案比选中,该方案也是3个候选之一。
为什么更方便市民的方案未能直接实施?相关部门表示,目前广州塔站存在多股客流汇聚的安全疏散风险,车站设在二层平台下方无法缓解该风险。
记者了解到,该方案需拆除广州塔相关附属设施,难度和投资都较大,工期也较长,难以在重要节点前完工。
价值意义
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补充和延伸线,解决了区域内交通问题,同时还兼顾旅游观光功能的一种中运量有轨电车。(
人民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