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徙贾村汾河畔。位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内。
历史由来
广济寺,初建于唐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经过不断发展扩建,到了
宋朝时,广济寺进入了全盛时期,占地广大,香客众多。又因当时的
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加之广济寺院落宽阔,易于官府设局驻员,集结
移民,发放川资凭照,因此,在
明朝初年进行移民时,朝廷就将广济寺选为集中地,这在《
洪洞县志》中有明确记载。
古今地位
广济寺的西厢房,它在整个移民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是当时明政府专门设立的一个机构——“大明
洪洞移民签发处”,是当时明政府办理迁民手续的一个重要场所。为使远道而来的归乡游子不枉此行,景区就把当时的情况在此做了情景重现。
大厅乍看像个
衙门,其实是当时明朝移民官员的办公场所。“肃静”、“回避”牌分竖在两边。中间是摆放
文房四宝的公案,上面有
惊堂木、令签。惊堂木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棱儿有角儿,取“规矩”之意,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
皇帝使用的惊堂木称作“
龙胆”,也叫“震山河”。意思是皇帝一拍四海皆闻,以显示至高无上的权利;
丞相使用的称作“
运筹”,也叫“佐朝纲”,用以显示身份;
将帅使用的为“
虎威”,还被称为“惊虎胆”,用以震军威;
县官使用的称为“
惊堂”或“惊堂木”。
相关典故
令签是用来宣布判决、发号施令的,一般有白、红、黑三种令签,白色最轻,红色次之,黑色最重。同样是四十大板,白色签皮肉肿胀,红色签皮开肉绽,黑色签骨断筋折。
在公案的后面挂有一幅明代疆域图,是官员用来研究迁民方向及线路的。左边是移民路线图,右边是迁民公告,它们分别交代了当年迁民的原因、迁民的优惠政策以及迁往的目的地。看到这里相信各位的脑海里已经有一幅明朝迁民图了,更能想象的到移民先祖们被迫离家的艰辛与无奈。
办理各种迁民手续的小公案,一边公案在当时是用来为移民们登记造册的,移民们在此拿上迁民凭照,由
书吏填写好,然后再去另一边公案处领上川资,就被迁走了。这边放置的几个箱子里装的就是专门用以供移民迁移路途中花费的
银锭铜钱。程序的复杂,制度的苛刻,这一切更能使我们每位移民后裔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当时政府对迁民的重视与普通百姓对老家的难舍难离。
景区设置了一些明朝服饰,有
钦差老爷的,有
衙役的,也有
书生的。设有一个办公室,是根祖文化部工作人员为移民后裔答疑解惑的地方,您要是有
家谱或者想修家谱的话都可以来这里咨询。
佛教传统
广济寺山门外影壁上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发音为nāmō,意为对佛的尊敬或皈依;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教主,以大无边的佛法普度一切众生。南无阿弥陀佛则是向阿弥陀佛致敬。所以很多人常常口诵“南无阿弥陀佛”来祈求佛法护佑。
广济寺的山门,即寺院的正门,因为寺院多建在山林之处,所以寺院正门统称为山门。门口左右的这两位
护法金刚分别叫“
密迹金刚”和“
那罗延天”。因为他们一位张口做哈气的样子,一位瞪眼鼓鼻像哼气的样子,所以我们也就俗称他们为“
哼哈二将”。他们守护于寺庙最前沿,有摧邪显正、除恶扬善、护持佛法的作用。
天王殿,是供奉四大天王的地方。天王殿中间塑的是
大肚弥勒佛,其身后是
韦驮菩萨,两边塑有
四大天王。中间供奉的这位两耳垂肩,袒胸露肚,笑容满面的便是弥勒佛。弥勒是梵语的音译,是佛教创始人
释迦牟尼佛的既定继承人,也就是我们通常讲到的未来佛,按人间的时间算要在56亿7千万年以后才能成佛。
南方
增长天王,手握青光宝剑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东方
持国天王,手持碧玉琵琶,表明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北方
多闻天王,手持宝伞,也称宝幡,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众生。西方
广目天王,手缠龙头蛇身,用来索捉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另一手持宝珠,取龙戏珠的意思。在民间还有另外一个吉庆的说法:四大天王各执一种法器,宝剑因为有剑锋,取意为风;琵琶因为有弦,不能紧不能松,取其调;宝伞可以遮雨,取其雨;龙蛇多代表顺,连起来就象征着风调雨顺。
鼎盛时期
弥勒佛身后的这位少年武将的形象是
韦陀将军。在寺庙当中,韦陀将军的形象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将金刚杵放在肘间,表明该寺庙是允许外来僧人在此吃住的接待寺;另一种就是像我们看到的把金刚杵杵在地上,表明该寺是不接待外来僧人的非接待寺。
韦驮供奉在大肚弥勒像的背后是因为传说他俩原来分别是两个庙的当家和尚,弥勒笑口常开,热情好客,庙里香火鼎盛,可他不善于理财。韦驮恰恰相反,一天到晚板着脸,香客不敢进,庙里冷冷清清,可他管理账目有一套。后来佛祖就让他俩共管庙宇,取长补短,将寺庙管理得井井有条。
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报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后来用于作战。所谓击鼓开战,鸣金收兵,再后来才用于报时日。天明击钟催人起,入夜击鼓催人息。佛教寺院敲钟击鼓是有特殊仪规和意义的,早晨钟声继以鼓点,迟暮鼓点继以钟声;可谓鼓声阵阵敲醒名利客,钟声点点惊醒梦中人。
观音菩萨雕像,左手持玉净瓶,右手持杨柳枝,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人称大悲菩萨。可显现出33种变化身,救人12种大难,最终接引人到西方极乐世界,说法道场在浙江普陀山。这是一尊男身像,因佛教中最早没有女性,到了唐朝佛教大肆兴起,由于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具有女性的特性,为方便女性祭拜便将他化身为女性。
观音菩萨后面是被中国佛教称为
浮屠的
佛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它的意思就是救了别人一命,就相当于凭你的功德,可以为你建造一座七层的佛塔。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造浮屠佛塔是一件很有功德的事,不是随随便便想造就能造的。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中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能雄震大千世界,因此佛教弟子尊称他为大雄。
宝殿的宝,是指佛教中佛、法、僧三宝。正中间坐的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佛。这是佛正在说法的姿势。上面的三尊佛像,分别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右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
药师琉璃光佛;左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
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合起来叫“横三世佛”。这在佛教《
华严经》、《药师本愿经》、《
观无量寿佛经》中有明确记载。
佛祖前面站的这两位分别是
迦叶和
阿难。佛祖左边的是迦叶
佛陀,他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首。迦叶的意思为
饮光,因为他出生之时身躯都是金色而且散发光明而得名,他又被人称为金色头陀。佛祖右手边的就是阿难。佛经上讲,阿难是佛祖堂弟,名阿难,是欢喜、庆喜、无染之意。因阿难出生之日适逢佛陀成道大喜之时,所以取这个名字。阿难也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有关楞严神咒的故事中的那个阿难,同时他还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
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两边就是鼎鼎大名的佛教
十八罗汉。其实,十八罗汉并不是一直都有的。在五代以前,佛寺中多塑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传教时随侍的十六位弟子,到了宋代又加了两位发展到十八尊,加的这两位就是
降龙罗汉和
伏虎罗汉。后来,罗汉数目又发展到五百尊,他们受佛之嘱永住人间护持佛法,为众生造福。
伏虎罗汉:传他住的寺庙外常有猛虎长啸,他认为老虎饿了,便将自己的饭分给老虎,时间一长,猛虎被他收伏了,常和他玩耍,故而得名。
布袋罗汉:是古印度的一位捕蛇人,常背一布袋捕蛇以免行人被咬,捉住蛇后拔掉毒牙将其放生,因其善心,修得正果,故有此名。
沉思罗汉: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释迦牟尼作太子时所生的儿子,后随父出家,在
沉思中觉悟,因此得名。
开心罗汉:原是天竺太子,其弟想与他争王位而作乱,他请来弟弟说,我心中只有佛,从来没有想当国王,遂打开衣服见他心中有一佛,弟弟便不与他再争王位,后来出家并修得正果。
静坐罗汉:又称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大力无穷,佛祖让他静坐,放弃粗野方显大士体格,因此得名。
托钵罗汉:他化缘的样子与众不同,每次都举起铁钵化缘,故得名。
笑狮罗汉:原为猎人,因学佛后不再杀生,狮子都来谢恩,故得名。
喜庆罗汉: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据佛经讲,他“知一切善恶之声闻”,是亲耳聆听过佛祖言教的弟子。有人向他请教什么是喜,他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感到的快乐就叫做喜,又问他什么是庆?他说:不由眼、耳、鼻、舌、口、手所感觉到的快乐就是庆,比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故得名。
托塔罗汉:因塔是为收藏佛舍利的,故塔便成佛的象征,他因怀念佛陀而手托佛塔,是佛陀所收的最后一名弟子。
过江罗汉:是佛祖的一名侍者,主管洗浴之事,因此有些禅林浴室供奉着他的佛像。相传,他修得罗汉后去东印度群岛传播佛教,过江似蜻蜓点水,故得名。
骑象罗汉:本是一名训象师,象力大耐劳,也是佛法的象征,故得名。
探手罗汉:他打坐常半跏趺坐,打完坐常两手举起长呼一声,故得名。
挖耳罗汉:是一位佛学理论家,尤以阐述耳根之论闻名于世,所谓耳根为六眼,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及其功能。佛教认为,六根即是生死之根,要想脱离生死就要六根清净,他是论述耳根清净的专家,所以其像常为挖耳状。
芭蕉罗汉:因其出生时正赶上天下雨,雨点打的芭蕉叶沙沙作响,故取其名,他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称芭蕉罗汉。
看门罗汉:化缘常用拳头打屋门叫人出来布施,后来佛祖给了他一根锡杖,他就用杖在人家门前摇动,屋里的人听到锡杖声果然开门布施。
降龙罗汉:传说古印度有个恶魔叫波旬,他煽动那竭国人杀害僧人,拆毁寺庙,并将所有佛经劫掠到那竭国。恶龙用洪水淹没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他降伏了恶龙取回了佛经,立了大功,故得名。
景点旁木料上雕刻而成的
海岛观音和108罗汉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罗汉都是观音菩萨度化的弟子,其中也有骑狮子的
文殊菩萨,骑白象的
普贤菩萨。海岛观音的两旁,是两位莲花童子。
地藏殿
地藏殿供奉的是
地藏菩萨,据《
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而且地藏菩萨曾发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所以也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
地藏菩萨前的这两位随侍叫闵公和
道明。可以看到,闵公的年龄比道明要大,但闵公却站在地藏菩萨的下首。说起来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地藏菩萨成道时,安徽九华山下有一位阁老,人称闵公,他平日奉行人善,经常斋请九十九位高僧,独独留下一个空位等着邀请山上的地藏僧,以凑满百人之数,这样过了很多年,直到菩萨成道那日,特地从山上来向闵公乞求一片袈裟大的地方落脚。
闵公说:“这九华山的土地都是我的,请您随便选。”于是菩萨把袈裟一展,竟覆盖了整个九华山,闵公见状,知道菩萨已修成正果,就捐出了这座山,并让儿子出
旅游意义
家给地藏菩萨作弟子,他儿子就是道明,后来闵公也舍俗修道,因为出家有先后的缘故,闵公反而成了儿子的师弟。所以道明站在菩萨的上首,闵公却站在下首。在地藏殿的下面,是玉佛展览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去参观。两侧还有西方三圣殿、
圆通宝殿、玉观音殿、法物流通处,大家可以自由寻访。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