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雕,是广府雕塑的简称,是指以广州为代表的具有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雕刻工艺及其制品。
牙雕
广州牙雕有2000多年历史。在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捆5支大象牙,最大的长达126厘米。据鉴定,象牙的产地是非洲,可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来的。据《格古要论》记载,早在
宋代,广州工匠已能制作出内有三层且层层可转动的象牙球,被冠以“鬼工球”的美名。清代以来,无论出口贸易、进贡宫廷或民间消费,广州牙雕都居全国之首,上个世纪初以来更是名扬海外。
解放前,广州的象牙雕刻全部是个体作坊式经营,主要集中于大新路一带。解放后
广州市政府为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开发,提高和发展
广州牙雕艺术,将这些小作坊组织成立了“大新象牙雕刻工艺厂”。从此,牙雕的技艺有了显著的进步,生产规模也有所扩大。
广州的牙雕兼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精雕细刻的岭南风格,多以花木、山石、龙舟、宝塔、蟹笼等岭南山水景物为题材,擅长独特的镂空技艺。其中以
镂雕象牙球、画舫著称,尤以镂刻精细多层象牙球最负盛名。雕刻艺术家们用一块完整无缺的象牙料,镂空成各种规格、层数不等的圆球,象牙球最小的仅二三层,最大的有40多层,每层都刻上龙凤、花卉等各种图案,且能灵活转动。广州牙雕艺术家镂雕的20层象牙球早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工艺特种奖。迄今为止,广州象牙球镂雕层数已达45层。亭台大花舫也是著名的
广州牙雕作品。花舫的船身以龙为造型.上有2~7层楼阁,舫上人物多达3000人,还有旌旗、灯饰等,栩栩如生、千姿百态,非常壮观。此外还有用整支象牙雕成的全
牙雕、渔翁撒网、通雕蟹笼、古装仕女等。
广州象牙微雕也是举国闻名,在20世纪30年代初,广州著名的微雕艺术家
冯公侠在一粒与大米一般大的象牙米上,刻出孙中山先生遗嘱全文154字。他还在64开纸页大小的象牙片上刻出长达25000字的《共产党宣言》。他的儿子冯少使也是一位微雕大师。他继承父亲的技艺,创作出在一粒象牙米上雕出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的
十八罗汉像。这些巧夺天工的
微雕作品代表了广州象牙微雕的最高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全球保护野生动物运动风起云涌,大象作为被保护的野生动物,严禁猎杀,国际上规定任何国家不得销售象牙及
象牙制品,我国政府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广州的
牙雕工艺尤其是
象牙雕刻行业遭受严重打击,不得不选用了别的材料代替,勉强使这项传统工艺得以延续。45层
象牙球和亭台大花舫成为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举世孤品。
玉雕
广州玉雕工艺形成于
唐代中后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广州玉雕艺术继承了宋代巧色玉的传统,创造了“留色”的特技,显出了原玉的天然颜色,特别精美。到清代道光年间(19世纪初叶),广州玉雕工艺制造业已成行成市,而且出现了玉器工商行会组织。
广州玉雕
艺人汲取各地玉雕技术,博采众长,与
广州牙雕技艺结合起来,在品种、工艺、用料等方面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广州玉雕的原料多选自粤西
信宜的“
南方玉”。信宜玉呈草绿色,半透明,多自然斑纹,磨琢后晶莹通透,别具一格。广川玉雕制品有首饰品和摆设品两大类。首饰品有玉镯、戒指、耳环、玉坠以及以金银宝石镶嵌的玉饰等。摆设品有传统的花卉、
人物、
鸟兽、瓶罐以及
玉球、花舫、宝塔等别具风格的高级工艺品。其中通雕玉球是
广州玉雕艺人攻克玉石高硬度、难加工的产品,这种玉球构思独特,造型精美,多达20多层,大球套小球,厚薄均匀,各层转动自如,托在手上轻轻晃动,会传出玉石碰击的清脆声,而球上还雕上山水、花卉、人物、虫鱼、花鸟等衬花,形象生动逼真。其中一座18层吊缚双狮子母球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薄胎
南方玉碗和
玉雕小茶具也是广州玉雕中的精品,是中国玉雕艺术的珍品。
木雕
史载,广州木雕兴起于
唐代,由于外贸发达,东南亚国家的酸枝、花梨木等贵重木材经广州入口,刺激了广州木雕业的兴起。到了明代,已形成行业,清代则是广州木雕的巅峰期。广州木雕是广州传统雕刻工艺之一,它与北京的京式木雕,江苏的苏式木雕构成我国
木雕艺术三大流派。广州木雕以半立体通雕,满屏雕和多层次雕刻相结合的风格著称。广式木雕刻品起始于硬木结构建筑物上的雕饰,随建筑材料的转换,现存广式建筑木雕已经不多。著名的光孝寺、六榕寺、陈氏书院(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佛山祖庙等处留存的广式木雕较完整且有代表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广式的木雕多运用到家具上,当代人们所提的广式木雕,一般只指附着于
红木家具上的雕饰。
广州木雕是“广派”木雕的代表,与同属岭南木雕的潮州木雕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潮派”以髹漆贴金木雕为特点,广州木雕则注重保留木料的天然纹理,打磨光滑,髹漆明亮,配合各种形象的传统雕刻艺术,形成天工与人工相结合的风格效果。唐宋时期,广州海外贸易发达,东南亚国家的酸枝、花梨等木材经此入口,广州红木家具业迅速发展起来。明初,广州红木家具生产已形成行业。到清代,优质木料更集中经广州进口,西式建筑风格及西式家具传入,对广州红木家具进一步发展影响很大。从简单的线角图案雕刻发展到半立体多层次的浮雕、通雕甚至立体雕,
广式家具形成了注重雕工、繁复豪华的独特风格。宫廷中,广式家具得到统治者的垂青,还专门设立“广木作”,以区别京式与苏式、杨式家具,这从现存故宫所藏丰富广式家具可见一斑。广式木雕家具在乾隆之后达到鼎盛。
据史载,清雍正到乾隆年间,广州木雕家具的能工巧匠董兆、李爵禄、杨有庆、罗元、林彩、贺五、梁义、杜志通等先后被召入京进宫,在
养心殿造办处制作“广作”,专门为皇室打造红木家具。作品有画桌、龙柜、香几、灯柱、椅、床等。现故宫珍藏的紫檀木雕花双顶八件大柜,就是乾隆元年广州工匠所做。同治八年至宣统三年,广州红木家具业达到高潮,作坊达百多家。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光绪帝的龙床在广州濠畔街完工后,运至京城竟无人懂得组装,只好急召广州工匠梁阜,为了让这一介平民能入宫,皇帝还特赐他一个官衔。清末民初,广州著名木雕艺人有“侧头添”、李焕记、黄带昌、何珠记、苏虾等等。广式木雕以广州为中心,不同生产基地专攻不同的产品如濠畔街、走木街专造紫檀、酸枝;西来初地专制东京木、坤甸等。行业中,经营迎合普通市场的“大路货”,出自一般平庸的作坊;另一种雇请能工巧匠定图定样设计的则极尽精雕细刻,两种家具在式样、结构、选料上差别很大,所含艺术素质也早有分途。这种分途直接流传至今。
在宫廷的示范带动下,广式木雕家具成为达官贵人的身份象征,除内地官府、富商每年来广州订做、采购大批酸枝家具外,有些官绅甚至直接将知名工匠请到家中,根据居家环境、个人喜好度身定做。濠畔街、走木街、西关的西来初地一带更是聚集了很多工场,相当部分制作完成后便在洋行和“夷馆”林立的十三行出口。由于外贸进一步发展,清代艺术风格为适应外商要求,在造型结构、装饰纹样有所革新,出现了中西合璧式样,既有传统的龙凤呈祥、吉祥如意、蝠(福)寿题材等,也有独特的洋花、洋狮、几何图案等。
榄雕
核雕是在核桃壳及各式果核上进行雕镌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长期以来一直流行于中国南北各地。江苏、山东和广东等地的核雕艺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传统,所创核雕作品各具特色,历来为世人所爱重。
广州榄雕是流行于广东省增城市一带的一种传统雕镌艺术,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有清代乾隆年间的广州籍宫廷匠人
陈祖章和咸丰年间的新塘民间艺人
湛谷生等。广州榄雕以乌榄核为基本材料,增城自古盛产乌榄,为榄雕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秉承岭南文化精神的广州榄雕刻工细腻精微,形态小巧玲珑,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生动。它可以分座件、挂件、珠串、核舟等品类,技艺形式则包括浮雕、圆雕、镂空雕等。以“东坡游赤壁”为题材的核舟是广州榄雕的传统样式,历代名家均有此类作品传世。陈祖章的
雕橄榄核舟作品现收藏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咸丰四年(1854),新塘乡艺人
湛谷生(又称菊生)创作的榄核舫,名为“苏东坡夜游赤壁舫”,工艺十分精巧,所雕的人物情态各异,栩栩如生;舫中置一桌、3人围案而坐,旁边还蹲着一个书僮煮茶,船后有船娘把舵,船的两旁有8扇通花窗,皆可开合;船头的小链条也以榄核雕成,环环相扣,船底刻有苏东城《前赤壁赋》全文共537个字。该
榄雕至今仍保存在
增城文化馆。20世纪中叶以来,广州榄雕得到进一步发展,花色品种增加至五十余种,如多层花舫、通雕蟹笼、撒网渔船、吊链
宫灯、花塔、古鼎、国际象棋等。不少新产品在参加国内外展览时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