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叔安

廖姓始祖、夏朝宗室、黄帝后裔

廖叔安,廖姓(廖氏)始祖、夏朝宗室、黄帝后裔。出生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夏朝时期,分封蓼国为侯,始称”蓼王”,后人以国为姓为“蓼 ”亦作 “ 风 ” 字边“氏”。

廖氏族谱
廖叔安系黄帝后代,夏朝时被封在国为侯,他的子孙以国为姓,与音同,古书中也作蓼或廖。据说叔安传37世到春秋时 伯高把“蓼 ”字改为“廖”字而成为廖姓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民族绵延繁衍,为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炎帝和黄帝,是皇汉民族的共同祖先。炎帝王将相即传说中的神农氏,生于渭河流域的姜水,故姓姜;黄帝即传说中的轩辕氏,发祥于泾河流域的姬水,故姓姬。炎帝和黄帝,是中国最早的有姓者。尔后不断派衍,已达2500余个姓(一说8000余个姓)。姓的得来,除氏族图腾,始祖母的某种遭遇或梦幻,始祖母的生育地点等外,繁杂分坛的“百家姓”,有的以祖先封国为姓,有的以祖 的字、号、名为姓,有的以封邑、食邑和居住地命姓,有的以官职、爵位命姓,有的以黄帝赐姓、贬姓,还有的因避讳产生的姓,以技为姓,以天干地支为姓,林林总总, 不一而足。
廖姓介绍
廖姓是黄帝的嫡系宗族,得姓已逾4000年。
廖姓中华民族常见姓氏之一,中国姓氏宋朝(百家姓)排行第66位的大姓,廖姓也是中国台湾地区第18大姓,就是俗称的清廖。
廖姓人口约有490万左右,约占全中华汉族人口的0.37%。
廖姓源流较多,一是出自姒姓,为夏朝宗室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蓼国”为氏;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姬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三是出自偃姓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封于“蓼”(今河南省固始县),以国名为氏;四是出自赐姓
廖(飂)叔安,黄帝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为楚国的先祖,夏朝时因宗室身份受封于(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开国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古蓼国辖境约当今河南省唐河县桐柏县湖北省枣阳市随州市,都城在(今河南省唐河县);飂氏传到36世伯高时,才去风加广成为“廖”。
廖姓人口以湖南福建江西湖北河南河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台湾浙江云南海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居多,另外廖姓也是董姓的来源。
廖姓起源
廖(Liào)姓古老多支,主要源出有:
源流一
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主体廖姓。
源流二
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姬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人口仅次于叔安世系。
源流三
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省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楚穆王四年灭英、立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源流四
有一说法,源于古代贵族女姓,据文献《姓纪・名头志》中记载:“廖,字形源于一长发飞仙髻,以羽毛为衣,以云霓作裳的翩翩起舞的美妙仙女姿态”。原指美若天仙的女子,本来是贵族才可以得到的姓。其后意义渐淡,关于其姿态,可参考霓裳羽衣(成语)。据林氏学者分析,其字形可拆分为广,羽,人,彡。其他具体例证尚不明。
始祖叔安世系
廖叔安,廖姓得姓始祖之一。上古五帝中颛顼(zhuān xū)帝后裔。夏朝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至公元前17世纪末)被封在(liu)国,为飂国国君。其地在今河南省唐河县一带。有裔子曰董父,善养龙,以养龙服侍帝舜。叔安后代以国为姓,是为飂(廖)姓。廖叔安世系是廖氏主族。
代表人物有:
1世叔安公——
2世明公——
3世闺公——
4世晖公——
5世信公——
6世渊公——
7世光公——
8世颖公——
9世玦公——
10世诚公——
11世重公——
12世蛰公——
13世珊公——
14世卿公——
15世谭公——
16世介公——
17世祥公——
18世潜公——
19世华公——
20世瑞公——
21世昌公——
22世澄公——
23世荣公——
24世盛公——
25世良公——
26世辟公——
27世高公——
28世毕公——
29世展公——
30世宣公——
31世云公——
32世振公——
33世平公——
34世隐公——
35世桓公——
36世闵公——
37世廖伯高——春秋时代(公元前772年至公元481前年)人。将“飂”去风加“广”成“廖”,即为廖氏。
38世成公——
39世襄公——
40世敬公——
41世王公——
42世定公——
43世真公——
44世考公——
45世安公——
46世和公——
47世廖惠——因避秦始皇暴政,从洛阳山逃东甄域;公元前206年,惠公迁回洛阳。在此后的几百年间,廖氏家族的许多成员一直生活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
48世慎公——
49世范公——西汉(公元前276年至公元25年)初期人。大约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仕,在长江流域为官,任江夏太守;其职位与地区专员相当。自此,廖氏家族之一部已从北方迁徙到南方。
50世周公——
51世高公——
52世理公——
53世中公——
54世元公——
55世风公——
56世节公——
57世嘉公——
58世新公——
59世斌公——
60世扶公——
61世祀公——
62世延公——
63世立公——
64世化公—— 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
65世倔公——
66世初公——
67世泰公——
68世廖子璋——司马炎咸宁二年(276年)因功封左卫镇国大将军。妣蓝氏,生二子:长子原宪,居洛阳;次子从宪,迁居浙江省松阳县顺义乡诚信星。自子璋公起,廖氏始有族谱记载,世代相传已近1800年。故有论者骈:“廖姓世系由此始,子璋为始祖。”
69世祖——1原宪2从宪
70世祖——廖五桂,任征吴大总管。
71世祖廖钦——袭封大总管。妣韩氏,生四子:守信、守义、守崇、守诚;续妣谢氏,生子:诚达、诚壁、诚忠、诚希。
72世祖——1廖守信、2廖守义、3廖守崇、4廖守诚、5廖诚达、6廖诚壁、7廖诚忠、8廖诚希,守信任青州剌史;守义任太平州通判;守崇
汀州剌史;守诚任清溪县令;诚达任处州通判;诚壁任宣州司马;诚忠任杭州知府;诚希任杨州太守。这是廖氏家族的一个显赫时代。杨州太诚希,因五湖之乱于晋太元九年(384)又行回浙江省松阳县。诚希妻雷氏,生子世用、世昌、世清。之后,廖氏家族在江南定居,历数百年。守信、守义、守崇、守诚、诚达、诚壁、诚忠、诚希,都是廖钦之子;另据广东省乳源县五阳都出水岩廖氏老谱载,廖钦还有一子廖守明,系该宗各支系之共同先祖;大竹欧家镇、妈妈镇、石桥镇等廖氏各宗,乃守明后裔廖文隆裔孙之一部。
73世祖——1世用2世昌3世清4世明 为诚希四子
74世祖——1彦光2彦邦各生一子
75世祖——1玉玲2玉瑞
76世祖——1晚苍2晚桂3晚叔4庆甫 为玉玲四子
77世祖——奇可 为庆甫之子
78世祖——廖延邦、廖延龄、廖延春,延邦任武威郡太守,封武威郡公。延龄任清河郡太守,封清河郡公;延春任太原郡太守,封太原郡公。事
在隋炀帝时代(公元605~616)。这便是隋唐以后“廖氏三郡”的由来。延邦生子崇荣,无嗣;延春生子崇韬,亦无嗣。延龄妻邓氏,生子崇德。
79世祖——1崇荣2崇德3崇蹈 为延龄三子,廖崇德,生于公元602年。唐贞观年间进士。任虔化县令。妻卢氏,生三子:兰芝、兰阶、兰得。 兰阶过继崇荣,兰得过继崇韬。其后,“廖氏三郡”全部是崇德公子孙。后裔由浙江松阳县迁居江西宁都。廖崇德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以及台湾、南洋等地区大多数廖氏宗族的先祖。大竹廖氏各宗,凡称“系出武威”的,都是廖崇德的后裔
80世祖——1兰芝2兰阶3兰得 为崇德三子
81世祖——1光尧2光禄3光景——光尧,兰芝公长子,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曾任兵部尚书(相当于如今的国防部部长);光禄,兰芝公次子,唐中崇景龙相未年(707)进士,曾任汀州剌史;光景,兰芝公第三子,翰林学士,曾任宣州剌史。廖氏家族由此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名符其实的百年望族。光尧、光禄、光景三公子孙甚众,支系繁多,廖氏家族人口剧增,居住区域也迅速扩大。
姓氏支系
为方便寻根问祖,特将光尧、光禄、光景三公支系简介如下。
廖光尧支系。82世廖奇轼,福建将乐人,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生五子:番、玙、琬、琰、琼。83世廖琼。字世丹,号桂亭,唐代榜眼,官授福州佐武威将军,后任漳州司马光禄大夫;公万夫莫敌,百战百胜,封万胜将军;生三子:侁、俨、极、皆善战,封将军。84世廖俨,生于845年,卒于962年,享年117岁;榜眼及弟,官至御史中丞上柱国;对开发福建安溪县做出了很大贡献,颇受称赞,时有“未有安溪县,先有廖长官”之说;妻黄凤姑,生于847年卒于969年,享年122岁,封一品夫人;生9子,均有功名。此后廖俨后裔搬迁到许多地方,东南亚等海外地区都广有分布。廖俨子孙世系为:廖俨——廖君平——廖元舜——廖荀——廖彬——廖己——廖仁泽——廖宜——廖敦仁——廖固——廖泳——廖敬翁——廖高选——廖大二——廖振祖——廖佛生——廖心美——廖资祥——廖干迪——廖朝柏——廖明德——廖汉——廖天生——廖士官——廖赞善——廖维振——廖东业——廖昌忠——廖韦应——廖世懿——廖栋——廖扬——廖眷——廖定吉——廖永平——廖亚福——廖天宝——
廖光禄支系。82世廖德迁,生二子:友程、友麓。83世廖友麓,生三子:昌歧、昌复、昌盛。84世廖冒歧,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8),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教育部长);妣万氏、朱氏、杨氏,生子廖宽、廖荣、廖金、廖全、廖璋、廖紫、廖缓、廖铃铛、廖显、廖銮。85世廖銮,曾任武昌太宁;生三子:三传、四郎、五郎 。86世廖三传,生子廖通。87世廖通,生三子:克敬克纯、克淘。88世廖克敬,生二子:廖融——廖凝。89世廖融隐居衡山,号衡山居士,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诗人。89世廖凝,居虔化,曾任彭泽县令变是当时名士。廖融后裔世系为:廖融——廖图——廖安重——廖永昌——廖祖谦——廖英——廖应刚——廖叔振——廖远达——廖志高——廖聪甫——聪甫后后裔多居江西宁都、瑞金、石城、黄陂等县。
廖光景支系。光景后裔是廖氏家族中最大的一个分支,分布的地域极广,估计不下百万。
82世祖(廖光景支系)——1廖琼瑄、2廖琳瑄、3廖瑞瑄;琼瑄于743年钦取进京,卒于途中;琳瑄曾任兵部尚书,后迁任广东增城。从82世起,光景后裔几乎全部外迁。
83世祖——廖四十一郎;为琼瑄子
84世祖——国清
85世祖——1滔刚2滔淳3滔容4滔致 为国清四子
86世祖——1元纪2元光3元景4元霖 为滔刚四子
87世祖——1文广2文兴3文举4文福5文亮6文禄7文用8文明9文峰(有九子十员官之说)。兄弟共9人:长文广,曾任南朝宰相;老三
文举,翰林学士;老四文福,翰林学士;老五文亮,翰林学士;老六文禄,地方武官;老七文用,翰林学士;老八文明,任通政司;老九文峰,任提刑司;文兴九兄弟在五代十国和北宋初期是一个颇为显赫的家族,因此廖氏源流歌中有“金街九子佐君王”、“九子文兴花又昌”之句。文兴官居参政大夫,妻梁氏,生三子:棠、花、萼。
88世祖——1棠、2花、3萼,(花为文兴之子;妻冯氏,生一子:昌)
89世祖——廖昌,字燕及,妻杨尚昆氏,生三子:廖彻、廖政、廖敏。廖花后裔从彻、政、敏三公以后,陆续迁到沿海各地、湖广、四川、台湾及海外许多地方,地域广阔,分支繁多,如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许多地方,都必须有彻、政、敏三公后裔;大竹庙坝镇老场村廖氏,就是敏公一脉。
90世祖——1廖彻、2廖政、3廖敏
91世祖——1.宗诚2.3.4.5 为政之子
92世祖——1公孙2公义 为宗诚之子
93世祖——厚甫 为公义之子
94世祖——一成 为厚甫之子
95世祖——1松福2忠富 为一成之子
96世祖——1德受2德从3德厚 为忠富之子
97世祖——志安 为德厚之子
98世祖——彦周 为志安之子
99世祖——1文瑞2文璋3文辉 为彦周之子
100世祖——景德
101世祖——奉行 为景德之子
102世祖——荣耀 为奉行之子
103世祖——宗朝 为荣耀之子
104世祖——1祖祧2祖麒3祖麟 为宗朝之子
105世祖——1家金2家银3家聪4家让 为祖麟之子
106世祖——仕祥 为家金之子
107世祖——应铨 为仕祥之子
108世祖——1上宣2上荣 3上玉4上应5上朝 为应铨之子
109世祖——1全盛2全茂3全智4全珍5全兴 为上宣之子
110世祖——天禄 为全智之子
111世祖——1道亨2道印3道通 为天禄之子
112世祖——1忠恕2忠敬 为道亨之子
113世祖——1明梁2明栋 为忠敬之子
114世祖——1德兴2德旺3德荣 为明梁之子
115世祖——1光前(大陆) 2光宗(台湾) 3光先(大陆) 为德兴之子
116世祖——
117世祖——
118世祖——
皇室外通用字辈
2008年所用字辈(湖广上川)
景奉荣宗祖,家仕应上全.
天道忠明德,光先一正心.
孝文开泰运,世袭大门庭.
大明朝(福建)
文宗仙仕兴,天日辰正永.
富庶明学校,纲常礼义生.
荣耀光朝野,孝感动皇恩.
全国廖氏新的统一字辈:
三才四维正、学行宗泽立、
伟尚承章钟、书俊志锡鸿、
业敏哲体道、达远康荣和、
超咸障葆化、华国任重树、
弘良兰玉秉、德文望新光。
姓氏名人
中国廖氏研究专家,廖氏文化研究专家的论着和各地廖氏族谱说明:廖叔安——伯廖——廖子璋一脉是大多数廖氏宗亲的共同祖先。廖叔安为得姓始祖,37世祖伯高将“飂”改写成“廖”,68世祖廖子璋之后始有廖氏谱谍,列祖列宗名讳生卒渐趋真实、准确、可信,派下子孙多荣膺显达,支系繁多,其最著者有78世廖延邦、廖延龄、廖延春,79世祖廖崇德,81世祖廖光尧、廖光禄、廖光景,88世祖廖花等。这是廖氏主族。
【郡望】
1、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时移治平舆。
2、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东汉移治今宁晋西南。
本文标签:
溯源知本,手足情深。天下廖氏一家亲,海内廖氏根连根!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